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莫扎特第二十交響曲(K466 )


1984年年好萊塢製作的電影“莫扎特傳” (莫扎特傳)在世界上映後,好評如潮。在我看來,這是一部不能錯過的影片,它讓你深感雖然歷史可以毫不困難地區分善良與邪惡,天才與庸才,權勢與奴性,高尚與世俗,但命運卻往往無法折射它的公正。
影片的結尾,窮困潦倒的莫扎特終於停止了音符的思維。滂沱大雨中一輛馬車顛簸著走向垃圾般的公共墳場,裡面載著莫扎特。他的身體只裹著一層白布,沒有棺木,被扔棄在一群屍體的的坑里。在神父的祈禱中,石灰覆蓋了他,從此,後人再也無法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尋到這位曠世奇才。
這時,莫扎特第二十交響曲(K466 )的第二樂章緩緩奏起,深沉,凝重,哀婉,彷彿在哀嘆一代天才的命運,所有的觀眾無不盈眶共鳴。我真佩服導演Milos對於男人(兩次奧斯卡獎得主)選擇了這一段片尾曲。我的朋友朱明遠(朱光亞的兒子)看完影片對我說,那個結尾除了讓你久久不願離去,還讓你自然想到奧斯卡。
果然,1985年該片獲11項奧斯卡提名,奪走了8項大獎。
第二十鋼琴協奏曲寫於1785年2月,首演便由莫扎特本人擔任獨奏,演出當天下午才寫完第三樂章,之後又忙著樂譜的配器和抄寫,根本沒時間完整地彩排。你無法想像的天才。
貝多芬非常喜愛莫扎特這首K466,他曾經說過:“唉,任誰再也寫不出這樣的音樂了。”他不但親自演奏,更為K466寫了華彩樂段,市面上的錄音,大部分都是採用貝多芬為第一及第三樂章所寫的華彩。
請在“古典音樂”中欣賞已逝奧地利鋼琴家弗里德里希。古爾達(弗里德里希·古爾達)演奏的第二十鋼琴協奏曲。古爾達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最為推崇莫扎特,以致希望自己在莫扎特誕辰之日離開這個世界。他果然做到了,2000年1月27日,他死於心髒病。


英年早逝的莫扎特,一生共做了27首鋼琴協奏曲,其中只有兩首是小調,就是K466以及K491。一般而言,小調給人的感覺比較陰暗沉重,莫扎特的安魂曲(Requiem, d小調)、交響曲25、40號(均為g小調)等,便都是小調,聽起來都帶著命運難測的不安感。
    莫扎特很多鋼琴協奏曲,都是自己擔任獨奏,這一方面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因為作曲兼獨奏可以賺比較多錢。K466寫成於1785年2月,首演便由莫扎特本人擔任獨奏,事實上整首曲子是實際演出時才真的走完一遍,因為莫扎特演出當天下午才寫完第三樂章,之後又忙著盯樂譜的配器跟抄寫,所以根本沒時間完整地彩排。(唉,天才是這樣的,沒辦法。)
    莫扎特後期的鋼協有個小小的謎,那就是不知為何,從第20到26(23除外)鋼協,都沒有留下華彩獨奏(cadenza)的譜。因為這樣,很多與莫扎特同代或後世的音樂家,都為K466寫了華彩段,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屬貝多芬的版本。貝多芬非常喜愛莫扎特這首K466,他曾經就K466說過:“唉,任誰再也寫不出這樣的音樂了。”他不但親自演奏,更為K466寫了華彩樂段,市面上的錄音,大部分都是採用貝多芬為第一及第三樂章所寫的華彩。另外,勃拉姆斯也為466過華彩,其中第一樂章的部分,可能是來自克拉拉.舒曼的靈感。
    這首曲子一開頭,便揭示了它與莫扎特之前的鋼協大不同。以較弱的切分音開始,第四拍再用低音連音點上,然後以強音再重複一次,陰鬱沉重的氣氛立現。但是鋼琴進來時的旋律,則沒有這麼沉重,好像是在撫慰不安的樂團。事實上莫扎特將這樣的對比貫穿了整首曲子,樂團與獨奏間的關係較為相對,各個主題與第二主題也是如此。這以第二樂章Romance最為明顯,開頭鋼琴帶出來的大調旋律甜美寧靜,但誰料到一段發展之後,竟突然急轉直下,轉為洶湧不安的小調,然後在一陣驚濤駭浪後,才又轉回主題,以甜美作收尾。節奏輕快的第三樂章,多個主要樂句是變化自第一樂章,因此能有前後呼應的效果。
    K466也許是最所有莫扎特協奏曲中最晦澀、最詭異的,在莫扎特時代,寫出這樣的作品真讓人不可思議。簡單的概括,這首協奏曲的最大特點就是強烈的對比性,當時的人們沒準一下子接受不了。這首K466的第二樂章在夜深人靜時特別適合欣賞,是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No.14“月光”第一樂章相並列的自我陶醉式的​​音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https://m.lnka.tw/detail.aspx?articleId=3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