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懂得適時彎腰,是智者


人性是固執的,做到低頭也是困難的。
如果不懂得在現實面前適時的低頭,人生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懂得適時的低頭,是一種巧妙的智慧,沉穩的成熟。
一.
穀子成熟了,就低下了頭;向日葵成熟了,也低下了頭。
昂頭,是為了吸收正面的能量;低頭,是為了避讓危險的衝撞。
若不低頭,就不會成熟,風會將之吹折,雨會將之腐朽,鳥兒也會將果實作為食物而果腹充飢,只有空空如也的秕子,才會昂著頭招搖在風中。人生也如此,至剛易折,至柔則無損。
上善若水,是最好的選擇。
便利萬物,而又能高能低,能屈能伸,方能順利長遠。所謂低頭,是適時的選擇,識時務者為俊傑。
所謂成熟,也是辯證兼得,不能一味的追求一成不變的態度。

生活中,如果一味的昂著頭生活,那就會給人一種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感覺,讓人敬而遠之。
久而久之,人們就會覺得這是一種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的傲氣,會不被認可,或遭人排擠。
現實裡,如果一味的低著頭,那就會給人一種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的感覺,別人也會趁機欺負打壓。
久而久之,會讓人們看不起,而作為另類。
適時的低頭,不只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豁達的胸懷,是忍的境界;
適時的低頭,不是委曲求全的懦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深謀遠慮。
而成熟的標誌,是一種百煉成鋼繞指柔的狀態。
知道什麼時候昂頭,知道什麼時候低頭,柔剛並濟,進退有度,是一種謙遜的姿態。

俗話說:“懂得低頭才能出頭。”
有時候稍微低一下頭,是一種寬容,是一種從容,是一種競爭的避讓,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留有一點存在的機會,才會有出頭的可能。有的時候,低頭才能看見自己的幸福,才能看見自己的不足。
仰望出來的幸福不是幸福,低頭看看,身邊最普通的生活才充滿了真實的幸福。
如果總是昂著頭,不會看見自己的缺點,適時的低頭想想,反省一下自己,發現不足,才能完善自己。
有的人,不屑於低頭,直來直去,硬撐強做,一直奉行“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到最後傷害了別人,也斷送了自己。
有的人,把低頭看做是恥辱和退縮,總覺得剛、猛、直才是英雄所為,才是硬漢子的做法。

做事橫衝直撞,鋒芒畢露,卻不知即使是最硬的弓,拉的太滿也會折斷。即使是最美的月亮,也會有盈虧的自然之道。
適時的低頭,就是需要我們的人生要有彈性和韌性。
低頭的避讓是為了更堅定的前進,勾踐臥薪嘗膽,韓信受胯下之辱,這些典故充分說明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低頭智慧。
人生在世,不都是稱心如意。
天有不測風雲,保不齊會失意,保不齊會求人,保不齊會屈一下身,彎一下腰,低一下頭。
實際這都無傷大雅,只要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是不失顏面和尊嚴的。
做人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能屈能伸才更坦然

適時的低頭,是成熟的標誌,是一種取捨的智慧。
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而是理智的忍讓和忍耐;
不是無條件的遷就,而是有意識的謙讓和迂迴,是一種巧妙的人情達練。
適時低頭,也是需要勇氣的。
這種低頭是一種平和的執著,是為了勝利,而不惜做出一些犧牲的勇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謙卑,是一種走向成功的資格。
適時的低頭,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過一扇門,爬一座山,我們都需要低頭,當一根棍子橫掃過來,我們會自然的選擇低頭和放低身段,否則,受傷的一定是那個自以為是的硬漢。
懂得低頭,會看清自己腳下的路;
懂得低頭,路邊的野花會是你的鼓勵;
懂得低頭,才能忍辱負重;
懂得低頭,低頭便見水中天;
懂得低頭,也是人生中的風度和休養。
懂得低頭,也就懂得了不低頭。
在金錢、命運、權貴、邪惡、困難、人格面前,絕對不能屈服,絕對不能低頭。
否則,自己將淪陷其中,成為終生的奴隸。

成熟的人,是不會讓自己撞的頭破血流。
而懂得低頭,成熟的人,是不會在絕望面前孤注一擲,而是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
巧妙的低頭,這即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智慧。
人生路途,荊棘遍布,相信低調做人,信奉一句話“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也許,我們的人生會走的更順利、更長遠,我們的人生也會擁有寬容、大度的成熟和智慧。
若人在低谷、簷下時,在無力回天時,不妨低低頭。
也許,低頭就有一絲光亮,低頭就為自己開了另一扇窗。
生活中懂得適時的低頭,生命裡就會多一份韌性、一份張力和一份成熟。​​​​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小故事,卻述說著人性


故事很短,卻說穿了人性!
故事一

甲不喜歡吃雞蛋,每次發了雞蛋都給乙吃。

剛開始乙很感謝,久而久之便習慣了。

習慣了,便理所當然了。

於是,直到有一天,甲將雞蛋給了丙,乙就不爽了。

她忘記了這個雞蛋本來就是甲的,甲想給誰都可以。

為此,她們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故事二

有一年,很熱的夏天,一隊人出去漂流。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時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

到岸邊的時候,全是曬的很燙的鵝卵石,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於是,女孩兒就向別人尋求幫忙。可是這次卻沒有人幫助她,她忽然覺得這些人都不好,都見死不救。

後來,有一個男孩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並告訴女孩,沒有誰幫你是應該。

很多時候,習慣了別人對你的好。便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有一天不對你好了,你便覺得怨懟。

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故事三

傍晚,一隻羊獨自在山坡上玩,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隻狼來,要吃羊。羊跳起來,拼命用角抵抗,並大聲向朋友們求救。

牛在樹叢中向這個地方望了一眼,發現是狼,跑走了,馬低頭一看,發現是狼,一溜煙跑了,驢停下腳步,發現是狼,悄悄溜下山坡,豬經過這裡,發現是狼,衝下山坡,兔子一聽,更是箭一般離去。

山下的狗聽見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來,從草叢中閃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喚,趁狗換氣時,狼愴惶逃走了。

羊回到家,朋友都來了

牛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腸子
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腦袋

驢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一聲吼叫,嚇破狼的膽

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用嘴一拱,就讓它摔下山去

兔子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跑得快,可以傳信呀

在這鬧嚷嚷的一群中,唯獨沒有狗

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隻手。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致我們生命中不離不棄的朋友

能走過1年不容易

能堅持2年值得珍惜


能相守3年堪稱奇蹟



能熬5年的才叫知己

10年依舊還在的,應該請進生命裡

20年不離不棄的,就是你的後天親人



在這個善變的時代,多留意身邊的朋友,多一些理解,少一點算計,學會感恩,別把對你好的人忘掉。

​​​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多与高人来往,勤与能人共事,常与福人相处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常與福人相處
- 01 -
向高人學觀世之法
​觀世間,看萬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
​有的人平視,卻容易被眼前的糾葛和煩惱遮擋視線。
​有的人仰視,卻站在自己的幸福里苦苦尋找幸福。
​而高人之所以能“不畏浮雲遮望眼”,是“只緣身在最高層”。
​他們學識淵博,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自然眼界開闊,目光如炬,看得遠,想得深。
​多與高人來往,是藉他們之眼看到更遼闊和通透的世界,是得到他們的指點迷津,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他們的長期思維。
​有時候,高人的一兩句話就能打通一個人煩亂而糾纏不休的思緒,讓人恍然大悟,在迷霧中漸漸明晰前方的道路。
​目光長遠有多重要?
​曾有個年輕人,請教一位師父“什麼才是人生的真相?”
​師父拿了一個石頭讓他去菜市場看看能賣什麼價錢,得到的最高出價是二十元。
​師父又讓他拿去玉石市場看看,這次得到的出價高達五十萬元。
​師父再讓他拿去鑽石市場,竟有人開價五千萬元。
​年輕人依舊不解,師父解釋說:
​“這是鑽石,但只有用看得懂鑽石的眼睛才能看到它的價值。用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人生真相都是不一樣的。你想要什麼人生,就得先鍛煉什麼樣的眼睛。”
​正如詩人泰戈爾所感慨:“我們看錯了世界,卻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目光所及之處,就是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 02 -
向能人學處事之道
​能人,即是指有一技之長的精英。
​“術業有專攻”,如果你有機會跟自己醉心的領域大師切磋,你會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嗎?
​有人會說:“哪能啊,這不是班門弄斧嗎?”
​這讓我想起了聞名全世界的數學家華羅庚一貫的主張:“弄斧必到班門。”
​為什麼呢?
​原來,對不懂行的人來說,炫耀自己的技能,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但若是能得到行業大師的指點,就能進步得快些,若有幸得到肯定,則更能增加自己勇攀高峰的信心。
​何樂而不為呢?
​能人,也是指能把事辦好的人。
​一個能把大大小小的事情處置妥當之人,必是一個有才幹、有擔當、情商高的靠譜之人。
​做事,人人都會,但把事做好,就不見得了。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指的是那些辦不好事情,還把事情搞砸的人。
​能人做事,面面俱到,四平八穩,讓人放心、舒心、歡心。
​勤與能人共事,就能發現他們的處事之道很有水平:別人沒考慮的都考慮到了,左右逢源,解決各種突發問題游刃有餘,將局勢穩穩掌握在自己手中。
​勤與能人共事,學習能人“成事有餘”的智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人的一生大有裨益。
​- 03 -
向福人學樂觀之心
​福人,慈眉善目,眼中有光,口中有糖。
​一走近,就讓人如遇清晨的陽光,驅散黑暗,溫暖明亮。
​常與福人相處,會被他們身上的正能量所感染,行動也會變得積極正面。
​常與福人相處,心就會像經過浸染和洗滌一樣,變得澄澈錚亮。
​最近朋友晨晨一掃之前的垂頭喪氣,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好了不止一倍,眼神明顯地從之前的黯然失色變得炯炯有神。
​我好奇一問才知道,她最近一直跑去爺爺奶奶家。
​爺爺喜歡臨摹一些有趣的畫,這段時間他在臨摹畫家大曾的打油詩畫,爺爺常常邊畫畫邊對著她高聲朗讀:
​“人生苦短要珍惜,健康快樂數第一。百年之後牆上掛,賺錢不過是遊戲。”
​逗得正在栽花弄草的她跟奶奶哈哈大笑。
​晨晨說,爺爺奶奶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幫她驅走無謂的煩惱,讓她得以輕裝上陣。
​所謂福人,不正是如此嗎?
​總能在談笑間,讓所有的不快灰飛煙滅。
​總能在言語間,撫平人心的一道道傷疤。
​總能在不經意間,將平和的力量傳遞出來。
​人是很難看清自己的,唯有在與人相處、與事周旋的過程中,反觀自己,才有可能明白。​​​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屏東內埔歐洲皇宮電梯大樓出售或出租-3房,一廳,二衛浴,一廚房。電洽:0929180238

內埔歐洲皇宮電梯大樓出售或出租-3房,一廳,二衛浴,一廚房。電洽:0929180238

內埔歐洲皇宮電梯大樓出售-3房,一廳,二衛浴,一廚房。電洽:0929180238。近美和科大及屏科大,位 電力公司附近。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三棵樹

1第一棵樹:大而無用,不礙逍遙
​惠子是莊子的好友,也是思想辯論的對手。
​有一次惠子對莊子說:“有一棵大樹,它的樹幹疙裡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你的言談,就像這棵樹一樣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的。”
​莊子微微一笑說道:“有這樣一棵大樹,為什麼擔憂它沒有什麼用處,怎麼不把它栽種在什麼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裡,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逍遙自在地躺臥於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可是哪裡又會有什麼困苦呢?”
​我們總是追求做一個有本事的人,有影響力的人,甚至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做一個沒有大用的平凡人,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對孩子也不必非要他們成為有成就的人,只要孩子快樂健康成長,做一個普通人有什麼不好?
​2第二棵樹:無用之用,終其天年
​一個木匠師傅去齊國,看見一棵長在土地廟旁邊的大櫟樹,有很多人在觀賞,而木匠師傅連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他的徒弟問他為什麼?
​師傅說道:“這是一棵什麼用處也沒有的樹,用它做成船會沉沒,用它做成棺材會很快朽爛,用它做成器皿會很快毀壞,用它做成屋門會流脂而不合縫,用它做成屋柱會被蟲蛀蝕。”
​晚上木匠師傅夢見櫟樹對他說話:“那些果樹因為能結出鮮美果實,才常常不能終享天年而半途夭折,各種事物莫不如此。而我尋求沒有什麼用處的辦法已經很久很久了,這才保全性命,無用也就成了我最大的用處。假如我是有用之材,還能夠獲得延年益壽這一最大的用處嗎?”
​古人常說,“天妒英才”“自古才命兩相妨”,有才能的人往往生活坎坷。
​民間有句俗語說:“河裡淹死的往往是會游泳的,關在監牢裡的往往是有本事的。”
​能夠平靜度過一生的往往是平庸的人,所謂“庸人多厚福”。
​3第三棵樹:不材之木,神人以此
​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帶看見一棵出奇的大樹,急忙近前觀看,卻發現大樹的樹枝是彎彎扭扭的,並不可以用來做棟樑;大樹的主幹,樹心直到表皮旋著裂口並不可以用來做棺槨;用舌舔一舔樹葉,口舌潰爛受傷;用鼻聞一聞氣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還醒不過來。
​子綦感嘆說:“這真是什麼用處也沒有的樹木,所以長到這麼高大,但是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卻像這不成材的樹木呢!”
​莊子說的“神人”境界不一定是我們能達到的,但是可以啟發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自由,不要被外物異化,暫時從一種社會角色中褪出來,以一個“無用”的旁觀者的身份來思考生活的真諦,我們的忙碌與焦慮到底是為了什麼?
​過度的功利,一味追求“有用”,最終會傷害我們的生命,現代人身體勞累,精神壓力很大,就是被“有用”這柄大斧不停砍伐。
​人只有“有用”的用來工作的那一部分是不行的,還需要“無用”的那一部分來撫慰自己的內心和生活,像一棵樹一樣站立在陽光下,搖曳在風雨中,感恩,幸福!

最棒的情商,是凡事有度

最高級的情商,是有分寸感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
​就像我們常說的“過猶不及”,多了少了都不好。​
這個“度”,其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
​一些人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見好就收,他們善於在相處中洞察人性,一路走得順風順水。
​一句話,他們能夠把握分寸。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壇,胡適無疑是一位登高一呼、應者云從的風雲人物。
​一句“我的朋友胡適之”,曾經是許多人的口頭禪。
​胡適的太太江冬秀喜歡打麻將,他們在研究院的宿舍居住時,江冬秀為了打麻將,經常違反宿舍規定。
​胡適屢勸不止,只好帶著她搬了出去。
​很多人不解,問胡適說:“院長是你的學生,打個麻將也不是什麼大事,你至於跟他客氣嗎?”
​胡適回答:“正因為他是我的學生,我才不能麻煩他。”
​其實胡適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他明白,人情牌很珍貴,隨便亂用會顯得對別人不尊重,也會打破友情交往的平衡。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這種區別,覺得不過是“一點小事而已”,將麻煩別人當成了一種習慣。
​如此一來,再好的關係都躲不掉疏遠的命運了。
真正將你放在心上的朋友,永遠不會仗著關係密切,就失了彼此之間相互尊重的分寸。
這種分寸是一種智慧和界限,也是讓一段關係保持長久的靈藥。
​知名作家亦舒在《此一時彼一時》中說:
​“進退,對成年人來說,是江湖秘訣,所謂敵退我進,都要練熟練妥,否則,不知進退,不曉得知難而退,都會萬劫不復。”
​在為人處世時,如果不懂進退,是很容易吃虧的。
​有分寸感的人的就不同,他們說話有善意,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馬雲與黃渤第一次見面時,馬雲誇獎黃渤說:“我們倆顏值差不多,但你穿衣服好看。”
​黃渤馬上回答道:“因為世界上不僅僅有我一個人先天條件這麼好的人在奮鬥。”
​黃渤的回答,既表示自己收到了馬雲的讚美,同時還回敬了馬雲一個讚美,而且,這個讚美真實不浮誇,恰到好處。
​黃渤善於從他人的表達中獲得訊息,並很好地給予反饋,讓他人感受到善意、尊重與快樂。
​而他本人,則因為這種良性互動,收穫了人際交往中非常難得的信任感。
​可謂是,一舉幾得。
​成於有度,敗於無度,拿捏分寸的“度”,往往決定了人生高度。
​作家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裡寫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人生一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外人並不完全知曉。
​有分寸感的人,對他人的挫折、磨難和軟弱,就算不能感同身受,也不會刨根究底,再次加以傷害。
​徐靜蕾在節目《朗讀者》上,想起了把她帶大的奶奶。
​她說,奶奶過世時,她失魂落魄,連弟弟的婚禮都沒有參加,就遠避國外隔離傷痛。
​“地上死了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顆星星”,這句話,讓徐靜蕾在現場眼淚決堤。
​那時那刻,如果主持人趁機深挖,引導徐靜蕾說出更多的故事,那麼收視數據會非常好看。
但董卿沒有這樣做。她不追問,只是靜靜等待徐靜蕾情緒平復。
​所謂的“分寸感”,其實就是懂得用心裡的尺子,去猜出旁人心中到底需要什麼,並努力配合。
​能給出這種滿足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有同理心的人。
他尊重人體貼人,說話有善意;
他有方圓守規則,做事有尺度;
他盡最大同理心,對人不追問。
這種人,不製造難堪,不窺探隱私,不揭露人短,不強人所難,以洞察力、玲瓏心,周全了他周圍的小世界。
兩隻刺猬,如果想要相互取暖,只能是,不遠不近地擁抱;
我們不是刺猬,但如果想要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也可以用良好的分寸感,為彼此讓渡出舒適的空間。​​​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人生,難得糊塗

人生兩件事:忙著,清醒做事。閒著,糊塗做人。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太較真,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卻覓得人生的大滋味。
太清醒的人注定活得辛苦,總有看不慣的,總有放不下的,苦苦掙扎;有時候,與其清醒,不如難得糊塗。
01
有兩個落水者,一個視力極好,一個患有近視。兩人在寬闊的河面上掙扎,很快就筋疲力盡了。突然,視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遠處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們這邊漂來。患有近視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於是,兩人便鼓起勇氣,奮力向小船游去。游著游著,視力好的那位便停了下來,因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頭。
但患有近視的人卻並不知道那是一截木頭,他還在奮力向前游著。當他終於游到目的地,並發現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頭時,他已離岸不遠了。視力好的那位就這樣在水里喪失了生命,而患有近視的那位卻獲得了新生。人吧,稀里糊塗的過著,糊里糊塗的活著,有時真的不需太明白。
02
木心說:“好人的世界,總有一種糊塗。”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白岩松說:“人生的兩個基本點是糊塗點,瀟灑點。”曾經

有兩個患有癌症的病人。一個人耳朵靈便,從醫生的談話中聽到他們只能活三個月時間了。另一個人的耳朵有些背,別說偷聽醫生的談話,就是你跟他直接說,他還聽不大清。奇怪的是,他不但活過了三個月,到現在已是兩年過去了,他還好好地活著。很多事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靈通的比靈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得糊塗”。
我還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西漢時候,皇帝把一群羊交給身邊的宦官,讓他分給在場的各位大臣們。可這群羊有肥有瘦,宦官很為難,不知怎麼分才好。這時,一位大臣走過來,隨手牽了一頭小羊,說,“謝謝皇上的賞賜!”,然後高高興興地牽著羊回家了。其他大臣也學著他,隨機牽一頭羊便謝恩回家了。後來這位大臣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也被群臣所尊敬。其實,人有時真的需要一點傻氣。越是不斤斤計較的人,往往越是會收穫很多額外的東西。
有時候你越是想要得到一樣東西,上天偏偏就不讓你得到。
難得糊塗,是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點。
03
糊塗不是傻氣,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孔子發現了糊塗,​​取名中庸;老子發現了糊塗,​​取名無為;莊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逍遙;墨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非攻;如來發現了糊塗,​​取名忘我。對朋友糊塗一點,不計較付出才能得到;對別人糊塗一點,這樣才能贏得信任;對愛人糊塗一點,給他自由也給自己空間;對事情糊塗一點,船到橋頭自然直。人情算計上糊塗一點,無愧良心;流言蜚語里糊塗一點,不累耳根。也許你不博學,也許你不精明,但你可能是最幸福的人。你擁有的都是僥倖,你失去的都是人生。既然人生實苦,不如難得糊塗。​​​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This is the end of the day, but tomorrow will be a new day, it called: Sunday. Keep your spirits up because there are always more chances. Good night.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願人人老有所依

願你老有所依
當你老了,你的歸宿在哪?你的依靠是誰?是你摯愛的子女,還是相依為命的伴侶?
如何才能“老有所依”?
都說“養兒防老”,可是未必所有孩子都有良心,把養老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是非常不靠譜的。
當生命走向最終場,能靠得住的,還是自己。
​1
曾經有一位教授受一家機構委託,讓他的學生們幫忙填寫一份問卷,問卷一發下來,只有兩道題目:
1. 他很愛她。她細長的瓜子臉,彎彎的娥眉,面色白皙,美麗動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車禍,痊癒後,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醜陋疤痕。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他一定會
B、他一定不會
C、他可能會
2. 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穩,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產了。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
A、她一定會
B、她一定不會
C、她可能會
一會兒,同學們就做好了。問卷收上來,教授一統計,發現:
第一題有10%的同學選A,10%的同學選B,80%的同學選C。
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了A,30%的同學選B,40%的同學選C。
教授笑了, “做這兩題時,潛意識裡,你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戀人關係?”
“是啊。”同學們答得很整齊。
教授似有深意地看著大家,“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第一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
讓你把這兩道題重新做一遍,你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
教室裡忽然變得非常寧靜,一張張年輕的面龐變得凝重而深沉。
幾分鐘後,教授再一統計,兩道題,同學們都100%地選了A。
教授的語調深沉而動情:“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的愛啊!”
​2
有位作家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管走多遠,飛多高,父母永遠在後方守望著子女,哪怕看到的只是一個背影。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是一種本能的順應;孩子愛父母是人性,是一種需要領悟的超脫。
當守望孩子的父母,被殘忍地拋下之後,留在晚年的他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快樂老人報》讀者,湖南長沙71歲的李安華女士,就是這樣一位被子女拋下的母親。
她對記者說:“希望我的故事能點醒一些人,不要再苦自己。”
退休前10年,我對自己的投資幾乎為零,所有的錢和時間都給了兒女。
我退休沒多久老伴便去世了,我把房子租出去,輪流在兩個子女家幫忙帶孫子。
當時,兒子和女婿嫌上班坐公交辛苦要買車,我各資助了5萬元。
每年,我還要給孫子外孫零花錢、買玩具、打紅包。
如果記賬的話,可以寫本書了,幾十萬是花出去了。可我呢,幾年沒買過一件新衣。
我在兒女家住了9年,買菜做飯搞衛生一人承包。
買米,提大件玩具,都是坐公交搬回家,坐小車的福都沒享過。
2010年,我患上了高血壓等四五種病,卻依舊得不到關懷和體恤。
我跟兒女說:“我想回自己家住了!”
搬回家後,我花了好幾個晚上才想通:
既然出力不討好,不如自己照顧自己。
第一件事,我把房子重新做了裝修。刷上牆漆,換了新家電家具,讓自己住得更舒服。
第二件事,學習。 2012年,我去老年大學報了3個班,唱歌、畫畫、手工。在那,我結識了閨蜜,上課之外,我們相約一起逛街、互相幫助。
第三件事,旅遊。用了兩年時間,我將國內走了個遍。 2014年,我做了一個更瘋狂的決定:花兩萬元去美國玩了一個月。
經歷完這一切之後,我退出了兒女的生活,萬事依靠自己,很輕鬆,很自由。我也是在這時才明白,活好自己,生活才會對你好。
​3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王堂生說:多數老年人都受“子女好,自己就好”的影響,窮養自己,富養子女兒孫,卻適得其反,累死累活討不著半點好。
孩子對你孝順,是福分;若孩子不夠孝順,我們也強求不來。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抱著老了靠子女的想法過活。
說到底,養老真的還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體,靠自己內心的充盈:
1. 多收集一些“老伴”。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主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
在麻將桌上話話家常,通訊錄裡的老同學,也別冷落了。
參加幾個興趣社團,寫寫書法,畫畫國畫,喝茶下棋,看書作詩,跳廣場舞、晨練……不用多久,呼朋喚友的熱鬧日子就來了。
2. 不糾結、不瞎操心,快快樂樂每一天。
想得多的人,往往睡不好,睡眠對我們來說可是珍貴至極。別操心,別瞎想,兒女們早就成家立業,遇事有他們自己的主意。
也不要和別人比名利地位、兒孫如何有出息等等,而要比誰活得更愉快、健康、長壽!
3. 財富規劃要做好。
銀行卡里的錢夠用就好,即使一個月1000元也可以過得很不錯,反正坐公交車免費了,到老年大學一年繳幾百塊錢,就可以過得開心又充實。
剩下的日子隨時可能病倒,你要留夠醫藥費和看護費。剩下的日子不多,臨走時什麼都帶不走,所以你也不必過得太節省。
4. 一定要有醫療保險。
不要怕麻煩,跑趟腿就能辦好。自己搞不懂流程,可以讓兒女幫忙辦。
如果突然生病住院,醫療保險會幫很大的忙,還是未雨綢繆來得好。
5. 要有小病也不扛的意識。
年紀大了,有點小毛病很正常,可別諱疾忌醫。每年定期體檢,小毛病拖大了,不僅給自己找罪受,更是給子女添麻煩。
​4
那些正從中年邁向老年的朋友,也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和朋友們約好,固定時間段鍛煉身體,散散步,身體保持得棒棒的,將來可以在一起抱團中安度健康的時光,盡量不做失能老人,至少,要讓那一時刻晚一點到來。
利用自己還有奮鬥的能力,為自己的未來多攢一些錢。
那時候,可是有多大資本,享受多高的待遇。
這些,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養老寶典。
願你,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安度餘生。​​​
文章來源:大陸佛教網站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從歷史事件看美國對中貿易戰的真實動機


本人雖然學的是文學語言,但是讀到的所有文學巨著都離不開大時代,或者也離不開戰爭,無論是宗教之戰亦或是疆土之戰, 再或是霸權之爭⋯藉著讀了幾部小說的膽,便論起軍國大事了,或是祖輩的遺傳?
好吧 , 先給個論點:戰爭總是給強國帶來財富,所以,貿易是不能帶來和平的. FOLLOW 以下文字思考一下吧 !
(一)美國, 一個軍事工業國
它的國家經濟結構,三分之一的企業都從事軍事裝備的生產,核心產業幾乎都是軍工業。它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都是靠軍工業發展帶動的。
那麼,啥可以帶動軍工業?當然就是戰爭。
美國幾乎一年打一仗,這就論證了這個說法。
美國的軍事技術不僅影響了美國,也影響了世界。今天人們用的手機,最早就是韓戰上的蜂窩無線電話;今天的電腦,就是核軍備競賽的副屬品。今天的太空衛星技術,那是美國“星球大戰”的產物。
美國歷屆政府高官都和軍工企業關係密切。曾經策劃了越戰的麥克納馬拉(甘奈迪和約翰遜出任總統時的國防部部長),之前是福特公司的總裁。福特公司與軍事有何關係?今天中國人盡皆知的悍馬就是它的產品。它為美國生產了大量的軍車。已退休的伊拉克戰爭的策劃者,小布希政府的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擔任過蘭德公司的董事長,而蘭德公司是美國大軍火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智囊團。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不停地打仗,它打仗就是在做生意,就是在發展經濟。打仗,不僅為美國直接奪得利益,還拉動了軍火業,讓企業和個人獲利。美國人打仗,每次都為自己的裝備做足了廣告,每一仗結束,都會賣出大量武器。美國人打仗就是做生意。當年的海灣戰爭,它讓盟國出錢。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武器幾乎一統江山,一直平分秋色的蘇制武器,就在那個時候,被美國徹底打壓下去了。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非常嚴重,出口全面萎縮,但軍品銷售卻遠遠超過2007年,達到378億美元,佔全球軍事貿易的2/3。
就是這一年,美國開建了最新型的核動力有電磁彈射器的航空母艦,空軍還研製了歷史上最大的常規炸彈。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的措施之一,就是發展軍備。軍備發展了,當然就要用,不然如何持續發展呢 ? 所以,美國就像我們當年寒暑假打獵時帶的那種狼犬,到處嗅著小獵物。
我們想想,要是美國真希望和平,不打仗了,它的武器要賣給誰?它的軍工業怎麼辦?它的GDP全靠這些軍工業拉動的呀。
沒有戰爭,美國的經濟如何發展?技術如何發展?別人打仗,它賣武器,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如此。現在,別人不打了,它去打別人。 二戰結束以後,基本上大規模的戰爭,都是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等等。
打仗,可以要別人的命;但是,不打仗,那就要了美國的命!所以,美國一定會不停地打下去,如果它不從整體上改變它的軍工綜合體的國家經濟結構,它便不會停止戰爭的。
這就好比山上有隻老虎,你怎麼能指望它不將其它動物吃掉呢?人們以為美國不佔別人的領土,就覺得它不是老虎並忽略了它的侵略性。其實,它一直在搶奪財富。它滅掉伊拉克,從伊拉克銀行弄走了多少錢? 多少黃金?還不算它弄到的石油控制權。
(二)世界戰略焦點轉移---中國
它一邊打著阿富汗,一邊尋思著俄羅斯和中國周邊可以進行戰爭的地方。
美國不停地尋找, 製造敵人,進行戰爭,最終的目標就是持續稱霸世界,佔有全世界的資源,供它享用。美國要通過戰爭拉動經濟,它就一定要尋找獵物。找誰?找有錢的、有東西的、軟弱的、沒有實力反抗的。
誰呢?伊朗、委內瑞拉、朝鮮都可能是。這就是伊朗和朝鮮想要發展核武器的原因。但更大的可能是華人。為何?因為國際戰略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亞洲,確切地說,是轉移到了華人身上。20世紀中期以前,世界戰略的焦點一直集中在歐洲。當時大國間爭鬥的中心問題,是爭奪國際工業霸權。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20年間,世界戰略的重心由歐洲向中東轉移,其核心問題是為了爭奪世界石油資源的控制權。隨著海灣戰爭的結束,蘇聯的勢力自中東全面撤出,以及中東和會的召開,在美國於中東暫時地重新掌握了主動權的結局下,中東已經不再是世界戰略的焦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戰略重點轉移到了亞太地區。
先是日本在60年代崛起,90年代成為經濟超級大國,對美國、西歐已取得金融和高技術方面的壓倒性優勢地位。 “四小龍”成為新興工業地區,出口力量和技術提升咄咄逼人。這些力量牽動著更廣闊的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的龍頭區域,從而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結構和戰略關係。美國、歐洲擔心這樣下去,西方統治世界的地位將被顛覆。於是,美國和整個西方,便把戰略重點對準亞太,準備使用各種手段,壓制住亞洲的發展趨勢。這就是美國迫使日元升值,讓日本經濟陷入停滯,索羅斯在東南亞“四小龍”製造金融危機的原因。這才是最高明的戰爭,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是,中國躲過了這一劫。於是,美國調集全部的力量和智慧,轉向中國。值得所有中國人警惕的是,每當一個地區成為世界戰略的焦點,伴隨它的都是慘烈的戰爭。
當歐洲是戰略焦點的時候,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那裡。當中東是焦點的時候,從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1967年的“六五戰爭”,1973年的“十月戰爭”,1982年的第一次黎巴嫩戰爭,1980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20多年的腥風血雨。還有現在美國持續在打的戰爭,它令多少人無家可歸? 產生了多少令 歐洲人頭痛的難民問題.......
現在,世界戰略焦點到了中國......實際上徵兆早就出現了。從世界戰略重點轉到亞太開始,中國周邊就開始出問題。最先是邊緣區域,如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香港地區、台灣地區、南海區域以及南亞區域,這些區域目前蘊含複雜的經濟、政治、主權領土爭端和民族、宗教等問題,因此隨時都可能成為突發矛盾、衝突激化的國際爭端區域。最隱蔽的領域還是經濟。美國、日本和歐洲,已經深深地打入了亞太“四小龍”和其他新興工業地區,以掌控這個新興大市場。
後來,它們就開始進入中國大陸本土了。美國以戰略滲透中國經濟,搞垮中國大陸的品牌,控制中國的核心企業以及金融。
我們推測論證,從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版本層出不窮,美國用這個煙幕彈掩護它的全球軍事力量大轉移——從歐洲轉到亞洲。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和整個西方,一直根據資本主義的原則和殖民主義的思維,進行著新的支配世界的設計規劃。美國給自己定位為世界霸主,其他西方國家則是諸侯。它們發明了“人權高於主權”的口號,在世界上任意動用武力。
但是,由於中國和俄羅斯塊頭太大,且都擁有核武器,使它們輕易不敢動用武力,於是便結成全球國際資本聯盟,通過經濟的手段和資本的力量,誘惑、綁架、控制中國。中國可以看到,美、日、歐三大勢力儘管彼此也是矛盾重重,但在對華的很多問題上,如施壓人民幣升值、限制中國商品出口、限制武器和高科技出口等,總是不謀而合,配合默契。其共同目的,都是想阻止中國成為新興工業大國,使中國繼續成為他們剝削和掠奪的對象。整個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大草原上的動物世界, 看國際政治焦點隨著財富的轉移,其實就是食肉動物圍著食草動物遷徙。那些豹子、獅子,一般都是追著羊群牛群走的, 那是它們的食物來源。現在,他們認定最大的羊群牛群在中國。所以,美國、歐洲、日本這些一百多年來的老列強,人類社會的食肉動物,都對中國虎視眈眈。
只要中國不附和西方利益特別是美國利益,努力維持其民族獨立,中國就必然長期會被西方集體孤立和抑制。當年的蘇聯,今天的俄羅斯、伊朗等國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和中國是一樣的。
美國對付中國的戰略,是一貫的、清晰的,不分黨派的。從政治,文化,外交,經濟、軍事等個方面干擾中國,離間中俄,時而又在兩岸和中日之間左右逢源,在中國周邊又打又拉,分化瓦解,笑裡藏刀,組合拳,連環腿,太極拳,招招都使,近20年來可以說始終不給中國片刻喘息機會。如總結美國對中國的一些做法,幾乎可以編一本《折磨中國的招術大全》。
(三)歷史的警示
100年前,英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由於美國的經濟危機,世界和今天一樣也陷入巨大的金融恐慌,進入大蕭條期。先是兩年後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選擇以戰爭拯救經濟的國策;十年後的1939年,德國在歐洲發動戰爭,整個世界陷入浩劫。一場金融危機,讓人類付出怎樣的代價 ! 2009年金融危機時,格林斯潘說,我們將面臨百年不遇的大危機,遠遠超過上一次的大蕭條。
誰能告訴我們這次金融危機,一定不會導致戰爭?蘭德公司已經為美國公司建議說與其用7000億美元救市,不如打一仗。
美國的軍工寡頭們,會忍受這樣的危機到什麼時候?上一次危機,列強國家的寡頭忍了十年、二十年,我們不知道未來十年,如果美國的經濟一直不能複甦的情況下,美國的寡頭會做何選擇?
上次蕭條期,各國都選擇了大規模製造武器,日本大批的航空母艦就是這個時期突破華盛頓條約的限制製造出來的。美國也是這個時期大造航空母艦、遠程轟炸機,最後,這些東西都用上了。這和今天的情況一模一樣。
中國一點都不想打仗,不想和美國搞對抗,但美國卻費盡心機折騰激怒中國。小布希上台,對中國咄咄逼人;歐巴馬上台,又對中國展開不動聲色的合圍;川普上台更是對中國展開全面遏制與封堵。
除了前面說的總體戰略原因,從長遠說,是防止中國實現國家的大幅度發展,進入強國俱樂部。那樣,世界上不僅多了一個經濟領域的分羹者,還少了一群最廉價的打工者。西方——主要是老歐洲國家,也是出於這一動機,這些慣性跟著美國混的國家,當美國獵到大動物之後,它們可以分到殘腿殘肢,就像當年的八國聯軍。
從短期說,美國現在圍攪中國,就是要把資本趕進美國。資本是什麼?是隻鳥。鳥的膽最小,哪里安全去哪裡。賓拉登把美國世貿大樓打掉了,把資本之鳥驅散了,其中一些跑到了中國。現在,美國拿著“槍”來了,想把這些鳥再嚇走,再飛到美國去。嚇不走就要將其打走。這就是真實的世界,這也就是叢林法則,當然更是老美的真實意圖,美國,怎麼容的了別人比它強?!!!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屏東市廣東路4樓加蓋一樓透天厝近陸興中學出售中

屏東市廣東路100巷4樓加蓋一樓透天厝近陸興中學出售
免仲介,電洽:0929180238 詳情看屋0930888278姚先生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蔬食就是我,是五顏六色的星星之火- 喬棋蔬食食尚玩家團[附文章:生吃野味帶來的瘟疫災難]


因為健康,我們相聚了,因為蔬食,我們成了朋友,因為救地球,我們成了夥伴。蔬食:我們喬棋蔬食養生團的的共同語言。我們訴求身體健康,生態純和,蔬味物語濃肥辛甘,淡是至味,人生浮沈,淡是境界,生也有涯。蔬食,享一心,則百合草本,蔬食,怡甘香,則功德深厚,覺靜生命,蔬味平生,養一種淨心,求一份平安,替蒼生祈福!
盡形壽,不食肉,多吃素,汝今能持否?能持,則增智;不能持,則增肉!喬棋蔬食養生團提醒您:少進肉食,多吃果蔬,有益身心,何樂不為!
名人如是說:
我個人認為,單憑素食對人類性情的影響,就打破證明吃素對全人類有非常正面的感化作用。
by愛因斯坦
勤吃素,戒殺生. by孔子
Better is a dinner of herbs where love is, than a stalled ox and hatred therewith. 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by 聖經。
如果人類對正確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夠熱切— 他們就會開始戒葷。簡單的說,吃葷是不道德的,因為吃葷需要靠違背道德的行為—殺生來達成,
只有貪婪、好吃的人才會這麼做。 by 托爾斯泰(Lee Tolsto).
為了很多個理由,吃蔬食吧!

以下文章是給人類的警訊:
生吃野味,或是人類死亡的最大威脅
"可知這樣的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才能一敗塗地!"(《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
人類滅亡,可能的途徑是什麼?火山爆發、洪水遍野、極地氣候?不,都不是。
現在看來,一場自然界生物的傳染病毒,足以成為人類毀滅的主要原因。比如非典病毒,比如愛滋病毒,比如禽流感,比如鼠疫。
而這些病毒並不是人體自身產生的,它們都是外來體,來源就是人美嘗試野味的獵奇:生吃土撥鼠,生吃猴腦,生吃果子狸······
最近,北京地區的鼠疫引起多方關注,也讓"鼠疫"(又稱"黑死病")這一古老的疾病重回大眾視野。
01 曾滅亡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鼠疫
十四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是歐洲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傳染病,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這個傳染病被稱為"黑死病",即鼠疫。
這次傳染病堪稱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佔其人口的5%,相較之下,足以看出這場瘟疫給歐洲人帶來的災難。
這場傳染病,有許多記載。比如義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比如加繆的《鼠疫》,比如許多繪畫雕塑,都表現了那個時代的恐怖與生命的脆弱。
最近北京曝出新增的鼠疫病例,也是內蒙古地區有人生吃土撥鼠,導致病毒進入身體,然後進一步擴大傳染範圍。
以目前的衛生條件,發生老鼠咬食人類的機率極低。那麼不要主動挑釁,就是保護自己。
02 果子狸是非典的直接傳染源,菊頭蝠是非典病毒的源頭
總有人想要獵奇,總有人以嘗試野味、生吞活剝野生動物並品嘗為樂趣。現在看來,這也許是人類自取滅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抗擊非典,全民作戰
非典型肺炎SARS,即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世衛組織公佈的疫情顯示,2002年底到2003年8月,非典全球共波及3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感染人數共8422例,死亡916例,平均病死率為10.8%。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員石正麗及其團隊,在對SARS病毒的溯源研究中,從野生動物市場上的果子狸體內,檢測到了SARS冠狀病毒。
非典病毒的源頭是菊頭蝠,這是一種在中國比較常見的蝙蝠。果子狸常會捕捉蝙蝠使用,因此很多果子狸體內也就有了這種病毒。
而有些人的「生吃」「嘗鮮」和「野味」,最終果子狸把病毒傳播給了人類。
03 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幾乎都是來自於外緣的感染
再向前追溯可以發現,其實人類自身的問題除了體內誘發的炎症,很難造成大面積的傳播。
而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幾乎都是來自於外緣的感染。
像讓人談之色變的愛滋病,這種病毒最早的攜帶者是大猩猩。那這種病毒是怎麼到人的身上的呢?最近幾年來研究,有3種主要的說法:
1.狩獵感染:非洲一些部落,在狩獵大猩猩時受傷被感染;
2.血液傳播:據說有些非洲部落有喝猩猩血的傳統,他們認為喝了猩猩血液能夠獲得像猩猩一樣的力量,另外男性割禮後,用新鮮血液澆傷口,能夠使男人變得更強;
3.身體行為接觸。
愛滋病毒目前的傳染源是體液傳播,需要和人的器官進行深層接觸之後,才會有傳染的可能。
04 好奇與自大是人類自殺的最大威脅
嘗試新事物,這種對於自然界的好奇,一方面是人的天性,另一方面也是人的自大的體現。
每當有人說少吃肉或者說自己只吃菜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肉食主義者帶著自大和高傲的口氣說:
我花了幾千萬年混到食物鏈的頂端,你告訴我要吃草?
好不得意。
選擇吃什麼是人的自由。但是你要為你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目前產生各種問題的原因,正在於很多人沒有做到後者。
吃生食,要麼做好腸胃問題的準備,要麼及時防範。像美國節目《跟著貝爾去旅行》中,貝爾雖然也經常吃生食,但是都會做好防範。
相比之下,很多好吃野味的人,只是簡單的做出一種選擇,簡單的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毫不考慮後果。他們對自己都沒有盡到責任,又何談對於別人、對於世界負責任呢。
很多時候,野生動物被滅亡、被捕殺,並不是因為它們真的具有多少價值,都是是商人的炒作。像猴腦、藏羚羊毛、鯊魚的魚鰭和象牙,其實只是動物身上的一個器官而已,但總是有些人妄加價值。
認為人是世界主宰,從而任意獵殺、嘗鮮,這種獵奇是帶著自大的。
自大才是最根本的惡的本源。
05 嘗野味要做好防範,熟食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鬥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
恩格斯說:"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您都混到食物鏈頂端了,您不會吃個熟食嗎? !
茹毛飲血,是原始人幹的事

使用火,是人與動物區分的標誌啊!
別再說你通過幾千萬年的進化,成為了食物鏈的頂端。人仍舊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物種而已。人類社會的構建,在根本上說,與其他動物的社會沒有區別。
人類自以為自己擁有的是語言,別的動物擁有的只是意識和感覺,沒有成熟的語言體系,也許只是因為人類目前還沒有了解別的動物的「語言」而已,當然這個語言是要加引號的。
所以,請保持敬畏吧。
對於你身邊的草木樹石,想一想你的存在不過百年而已,而那塊石頭,將站在那裡千百年。從石頭的眼光來看,經過在他們面前的腳步和麵孔,瞬息萬變的,就像你在等紅綠燈的路口,面前忽然湧來的高峰的過路人。
所以莊子在《逍遙遊》裡才會感嘆,沒有見過世面的浮游生物和長生千年的椿的區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至少,少做一些帶有不可預知結果的事情。如果你自己想嘗試,那就不要把這種危險性帶給其他人,這是尊重你自己,也是真正的對自己和對他人負責.
by逝年得得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日本11年都出諾貝爾獎

日本,这个长期戴着“失去的xx年”帽子的亚洲国家,今天,再一次被世人所关注。

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John 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 Stanley 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们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7万元)的奖金。
锂电池作为最主要的便携式能量源,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锂电池,就不会有如今的便携式穿戴设备。锂电池产业已经接近年产几十亿美元,为人类的日常活动提供动力。锂电池还曾和晶体管一起被视作电子工业中最伟大的发明。





97岁的二战老兵Goodenough也成为史上最年长的诺奖得主。

John B Goodenough,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锂电池之父,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曾获2001年 Japan Prize,2009年 Fermi Award,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2014年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老爷子出生于1922年7月25日,二战老兵,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数学系,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杨振宁先生的同学。如今以97岁高龄,仍然坚持研究工作,寻找下一个超级电池。

M. Stanley Whittingham,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分校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锂电池研究先驱。1941年出生,本科、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牛津大学。加入Binghamton之前,长期在石油公司Exxon工作,从事电池研发。

吉野彰 (Akira Yoshino),1948年生于日本。1972年吉野彰毕业于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专业。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者、旭化成公司研究员,旭化成株式会社吉野研究室室长,还是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专业特命教授。

没错,又有日本人获诺贝尔奖。

从1901年至2019年的诺贝尔奖颁发历史中,日本是欧美之外获奖最多的国家,达28人,共包括物理学奖11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或医学奖5人、文学奖3人、和平奖1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日本人的获奖次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除了网友热议外,安倍首相也发推文祝贺吉野彰教授获得诺奖。

安倍称:衷心祝贺吉野博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锂离子电池在手机等方面应用广泛,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期待吉野教授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你感到骄傲。

也有网友评论道:“当年日本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计划,看来不是吹的”





至此,进入21世纪以来的19年,日本人拿了19个诺奖,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实现大半。





这个成绩,和日本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的科研投入甚至比美国都高!

日本人为何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除了科学家善于自我反省和勤奋工作之外,日本社会对于文化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

这样说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但是日本有些特别,具体以新版日元说明。

一万元: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治三杰之一。他勇于突破思想枷锁,批判当时日本的江户制度,系统、深入地介绍西方的新知识、新思维,推动和促成了“明治维新”,是日本“脱亚入欧”战略的倡导者,并创立了日本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庆应大学。

自1984年以来,日元纸币历经了多个版本,但是一万日元上印着的始终是他。

五千元:樋口一叶
这是日本唯一以女性人物做纸币头像的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她是十九世纪日本著名平民作家,是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她短短24年的人生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关注日本女性的优秀作品,成为当时妇女社会角色变化的先驱。

二千元:《源氏物语》的绘卷
《源氏物语》作者为女作家紫式部,讲述了日本平安朝的一个爱情故事,是日本最著名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它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千元:野口英世
野口英世是日本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于农家寒门,而且童年时因意外导致左手伤残。但是他发愤学习,最终取得骄人成绩。他曾在南美和非洲从事研究工作,在研究黄热病的时候不幸感染去世。他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一位银行的朋友告诉我,国家在纸币上头像的选择,一般要服从以下原则:
  • 一是这个人物应该是人民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
  • 二是这个人物应该在国家进步史上发挥过巨大影响、产生过特殊推动力;
  • 三是这个人物值得大家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纪念。

除了日本的科研环境,经费保障等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美好的童年,喜欢探索自然,善于阅读,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接触大自然萌生好奇心是科研的“原点”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

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财产将来悉数归自己所有。

日本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观还是促使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空间较大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较大。”
  
日本教育与一些东方国家的教育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过去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够客观,强调得有些过分。实际上,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受到新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民间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战后日本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例如,日本的幼儿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是特别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基础教育相比,日本的中学有应试的倾向,曾一度比较严重,但高中却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比较大的选课自由。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大纲的基础上开展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比较大。另外,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很多学校动员近乎全校的教师都参加到课外俱乐部活动的指导之中,甚至有些学生活动(如全国高中棒球赛、全国学生与儿童发明展等)成为全体国民关心的盛事,这与我们全民高度紧张地关注高考,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本也设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之家等),旨在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企业也热衷于举办各种科技方面比赛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而这一切制度或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大学科研评价少受急功近利模式影响

“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
 
专家分析,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始终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并把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日本高校教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自由度也相当高。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而且,获得计划资助的学者,不像我国入选计划的学者,马上就有了某种身份标签,在学术活动中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需要认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不是由行政部门评定,而是由学术同行评价。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日本的教育不正正如此吗?





日本.咨询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416001274-260423?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