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巴赫的“黑歷史” About Bach

巴赫是西方音樂之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越來越多的人堅信,他還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巴赫的作品影響並啟發了後世無數的作曲家,從莫扎特到門德爾松,從貝多芬到勃拉姆斯,以及爵士樂和流行樂的音樂家們,無不受他的嘉惠。

然而世界首屈一指的巴赫詮釋者約翰·艾略特·加德納爵士(Sir John Eliot Gardiner)指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許多傳記作者將巴赫生平“去污名化”,認為只有一位聖者才能譜出天堂般美好的旋律。


加德納爵士,是研究和指揮演奏巴洛克音樂的世界級權威,是“ 古樂運動” 的領軍人物之一,一生獲獎無數。他創建和指揮的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古樂演奏團體。在加德納爵士的領導下,該樂團致力於用樂曲初現年代的樂器和演奏法,來還原樂曲的原始風貌。

據加德納多年研究,傳記作者們因對巴赫過度敬畏而產生極大誤解,往往描述他為人正直、勤學且嚴謹,而崇高出群的音樂必定出自於像他一般無懈可擊之人。但這卻與事實大相徑庭,從巴赫在學校歷史資料得知,他的求學生涯與幫派結黨、霸凌及虐待的事件息息相關,這些情況甚至嚴重到使巴赫曠課:

巴赫少年時曾於德國圖林根的艾森納赫拉丁(Eisenach Latin school )學校求學,此處多數學生是資產階級商人的子女,然而加德納發現數據記載男學生們“既魯莽又暴力,嗜酒且好女色……甚至會打破窗戶、隨意揮舞匕首”。更令人不安的是關於”男學生兇殘手段”的傳言:有證據指出,許多家長不讓子女去學校,並非因為孩子身體不適,而是擔心學校里里外外的騷動。巴赫如果經歷了遭受毒打及”永久性傷害”的威脅,理應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靈創傷。
加德納探究了巴赫曾就讀的三間學校──艾森納赫拉丁學校(Eisenach Latin)、厄爾德魯夫修道院學校(Ohrdruf Klosterschule)及呂納堡的米夏爾斯教堂附屬學校(Michaelisschule ,Lüneburg)的相關記載,他表示:“ 由學校報告的語調來看,高層似乎十分擔憂學生已完全失序,尤其是艾森納赫 ”。

厄爾德魯夫修道院學校中一名獨裁且殘暴的教師,同時也擔任巴赫所參與唱詩班的領唱者,經常給予學生”難耐之刑罰”。儘管他最終被解僱, ​​但十二歲的巴赫已承受一段不尋常的師生關係。另外在呂納堡鎮上的記載裡,加德納發現關於兩名青年“酩酊大醉…手持短劍及獵刀胡亂揮擊”等反社會行徑,而其中一名應是巴赫的老師。

加德納蒐集充足證據,顛覆巴赫被視為模範生的傳統形象:“為了在學校險惡環境中生存……他極可能是玩忽職守的級長,一名變相的惡棍”,加德納補充,巴赫在起初三年內陸續曠課共258天,雖然以往普遍認為與母親病情及家族音樂事業攸關,但這亦有可能是因為學校生活毫無吸引力,甚至威脅巴赫的自身安全。令他十分震驚的是,在巴赫傳記裡竟完全忽略自1930年已開始進行的調查,他說:“我很困惑為何傳統傳記不刊載這些事實。”
加德納的研究《天堂之音:巴赫生平素描》(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在2013年由企鵝出版社出版。他表示巴赫的作品即是反映其紊亂人生的集結,包括幼年喪親、第一任妻子逝世、二十位子女中有十二位不到三歲便夭折,即便當時嬰兒死亡率不低,這卻仍遠遠高於平均。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說明巴赫在萊比錫當樂監期間脾氣也是及火爆的,不知何童年經歷或家庭因素是否有關:
大部分時候巴赫是很和藹可親的,但是有時也會發脾氣。聖托馬斯教堂的管風琴手古納一直彈得很好,可是有一次彈出了錯音,巴赫突然變得非常激動,抓起自己的假髮扔在那可憐的人的頭上,並且朝他咆哮著說:“你彈什麼管風琴!我看你應該去做鞋匠!”

關於巴赫私生活的研究,與近四百年來其他重要作曲家相較,為數不多,儘管暴力事件與家庭因素對巴赫的影響都還不甚明朗,但任何關於他早期生涯的調查都具有顯著意義。加德納嘆道:“我們渴望明白,究竟甚麼樣的人才能創作如此令人心醉神馳的宏偉、隨之起舞的韻律,以及能動人心弦的濃烈感情?”
some words from the guardian、muzik-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兩邊都是一整天、我就各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