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Liz each day each piece 泰伊斯冥想曲 (Meditation from Thais)法國作曲家馬斯內 (Jules Massenet1842-1912) 作品。

一首好的曲子,如同一瓶珍藏了好幾百年的好酒,無論過多少年,都會值得人們去欣賞。每一點每一滴,都是那麼的值得我們去回味。



《沉思》小提琴獨奏曲,原曲為朱爾斯•埃米爾•馬斯奈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斯涅的代表作品。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小提琴曲獨奏曲《沉思》是根據同名歌劇《泰伊思》所作於1894年。
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城淪落風塵的女伶泰伊思由於受到修道士雅達那耶的感化,終於擺脫了花天酒地、縱情享樂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裡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最終她帶著一種複雜的心情離開了人世。

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由於這首樂曲旋律優美,華麗而富有色彩,刻畫人物感情的手法頗為細膩,營造著一種朦朧的美,在小提琴獨奏曲中,她始終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儒勒•馬斯奈(JulesMassenet)—法國作曲家。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動領域在於歌劇,特別是喜劇歌劇。代表作《沉思曲》。

馬斯奈JulesMassenet(1842-1912),1842年5月12日生於盧瓦爾省靠近聖艾蒂安的一個高級工程師(後來經營製鐵業)家庭,小馬斯奈的音樂天賦在童年就已顯露,他隨繼母學習練琴,11歲時便被送進巴黎音樂學院師,從作曲家托瑪等。 1863年畢業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而得以到意大利進修三年。 1886年馬斯奈回巴黎後,便致力於探索自己的道路:他寫作歌劇和管弦樂組曲等,但多少能夠顯示他的個性的只是一些聲樂作品--這些作品帶有舒曼影響的明顯印跡,同時也隱約可見作者自己的抒情宣敘性的聲樂風格。

     馬斯奈致力於戲劇音樂的創作。 1878-1896年,馬斯奈還擔任了巴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他的學生,包括布律諾、夏龐蒂埃、施米特、凱什蘭和羅馬尼亞的埃內斯庫等,後來都成為知名的作曲家。代表作有《巴讚的唐愷撒》、《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
       70和80年代,馬斯奈達到了他的創作的最輝煌和最有成果的時期,寫出了包括長期流行不衰的《曼儂》(1884年)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馬斯奈後期創作的代表作有歌
         他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20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動領域在於歌劇,特別是喜劇歌劇。如今,在法國以外的地方,他主要是以《曼儂》而知名。 《曼儂》匯集各家優點於一身,馬斯奈借用了瓦格納的主導旋律,遵照古諾悲懷憂傷的旋律,其樂聲甘美、歌詞能令疲倦的商賈怦然心動,但踏出劇場大門時,卻在道德上有飄飄然的感覺。人們在評論馬斯奈時,有這樣一種說法,稱他是一位沾染市儈氣息的音樂家,能洞悉大眾之所求,並決意迎合眾人口味。

馬斯奈謝世後,《音樂快訊》企圖解釋他受人激賞的原因:“如果馬斯奈不是生在世人渴求旋律、而嘗試製造旋律的作曲家又十分難求的時代中,他必定會遭人埋沒,這是不辯自明真理,但事實如此。馬斯奈就在這個大多數作曲家亟思比舊樂派更上層樓的時代中,結合了一點現代主義與瓦格納風骨以創制旋律。他既得天時之便,理所當然要受人賞識。我們所以迎接他不甚美妙的旋律,只因我們無從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https://m.lnka.tw/detail.aspx?articleId=3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