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紐約人際關係潛規則; 紐約很大,圈子很小




起了這個題目之後,忽然覺得有“標題黨”的嫌疑。潛規則這三個字多少會讓人浮想聯翩。有人的地方,就有規則,有的規則白紙黑字明文協議,有的規則圈內人士心照不宣。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於這裡的人。紐約這座城市的魅力之一,就在於這裡雲集了各種各樣有意思有才華有資源的人。我是一個拒絕guidebook的人,喜歡自己去闖蕩和體驗,有過諸多奇遇和serendipity,也碰過不少壁,有過不少awkward moments。教訓是很深刻。

我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外國人,掐指算來也有好幾十年經驗了。但是到中國進行訪問交流工作旅遊的外國人和在外國的外國人是不一樣的。我不能完全按照之前與到中國的外國人交往或者與中國人交往的邏輯在這裡開展人際交往。簡單來說,They expect us to behave in certain ways.

紐約很大​​,圈子很小

在紐約,你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不過大部分人,與你無關。You are just another irrelevant perfect stranger.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個人頻繁交往的圈子其實並不大,一方面,大家手頭上有無數的事情要忙碌,處理人際關係的時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人在我們的圈子裡。除非你的職業要求你有很大的職業圈子,比如:做sales。大部分人,對工作圈子和個人私生活圈子也有較明確的區分。進入他人的圈子,或者把別人納入自己的圈子,都需要理由,要么,利益相關,要么,志趣相投。大家都很忙,沒有太多時間空間給random people。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圈子,或者建立適合自己的圈子。圈子不在多,但在每個圈子裡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圈子太多,是經營不好的。

永遠尊重他人的時間

紐約人對自己的時間非常protective. There are just way too many things going on in the city and in each individual's life.一個真懂紐約的人,一定不會覺得無聊沒事幹,反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一天有48小時來應對迎面撲來的生活和大蘋果!你要清楚地明白,你是無法在別人的時間線裡隨意進出的。如果你硬要隨意進出,別人會覺得你很rude,然後對你關上門。要進出,要給理由,要給notice(預先通知)。郵件和短信是比電話更安全的聯絡方式,因為這給了對方迴旋的餘地。別催促,紐約人最怕被催促。要有耐心,但不要等待,繼續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就好。除非是談婚論嫁了的男女朋友或者是很好的朋友,別抱著一束玫瑰在人家樓下等著“製造驚喜”,會把人家嚇跑的。除了家人和親密的朋友,我一般只會給專門負責解答某類問題或提供某種信息的接線員打電話。紐約人不回郵件不回短信或者“十年”之後才回也正常得很,99.99%的情況是:郵件​​和短信都安全抵達,但是你對對方而言不重要或者不相關。永遠感謝別人花時間為你做了什麼事情,哪怕只是跟你聊了會兒天,說了幾句話。

在什麼場合扮演什麼角色

每個場合對你的expectation是不一樣的,所以進出不同場合要自如地轉換角色——著裝,言語,動作,情緒,狀態。在library就該做個nerd,在家就該做housewife, 在幼兒園裡就該做個善良細膩的老師,在club就該做個“豔女郎”。該做領導的時候拿出領導風範,該打下手的時候就踏踏實實把瑣碎的活干好。角色沒選對或扮演不好,你在那個場合裡就會顯得很odd,這會影響你跟周圍的人互動。如果不知道該怎麼扮演某個角色,看看老演員們是怎麼做的,從模仿開始。這不是“不堅持自我”,而是“靈活的人生”。既然你選擇進出某個場合,就意味著你能承擔那樣的角色。“人生如戲”,其實一點沒錯,我們所有的作為都是表演,只不過有些表演是真實的,有些表演是做作的。

想利用別人的資源首先自己要有實力

紐約雲集了這個世界上太多美好的資源——學術、財富、人際等等。到這裡來的紐約客們,紛紛想利用這裡的資源,同時也為這座城市帶來更多資源。有爭取資源的心態是好的,不過,你要明白任何資源都是有獲取權限的。撇開網路上的分享性資源不說,現實世界中的很多資源是有獲取壁壘的,沒有實力,你根本無法獲取別人的資源,也沒有證據表明你能利用好那份資源。別去碰你配不上的資源,這是一種徒勞的只會帶來挫敗感的做法,反而,應該修煉內功,等時候到了,資源自然會來找你。

好好利用名校的人脈資源

如果你還認為到名校只是來學習專業知識的,那麼你已經錯過很多資源了。這個世界正在經歷cognitive surplus,知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取,但人脈,是具有獨占性的。我的一個學姐跟我說,她在美國做項目,都是拿著TC(Teachers College)的名字跟alumni簽下的合同。名校是你資源庫的入場券,沒有這張入場券,I'm sorry, you are not even invited.但你進場後是去吃免費cheese,還是去利用機會做network,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只有互惠的關係才會持久

人際關係有很多層次,我覺得除了至親之情,所有關係都必須reciprocal才能穩定。也就是說,除了父母給我們的愛、支持、幫助是無條件,其他所有的惠利都是有條件的。很多交往都是交易,需要加深對這一點的印象可以看英國的黑色幽默劇《Black Mirror》。即便互惠性不以金錢、權力、內幕信息、性等形式存在,也一定要以其他方式存在,比如專業性的實踐(工作勞動)、知識的傳播、思想的啟迪、個人魅力價值(charisma)、審美價值(長得好看)等等——更適用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所以,好好思考你能給別人帶來什麼,以換取別人能給你帶來的東西。佔便宜的思想,是斷然要不得。你佔便宜一次,別人不會讓你佔第二次。反而,給予別人多一點點,別人會記著你。

做好事要留名

小的時候老師教導我們要“做好事不留名”。其實做好事不留名這種做法並不鼓勵做好事。人都希望自己做了事情得到認可,誰希望自己的付出和行動是unnoticed的呢?於己,要光榮自信地跟別人說自己參與什麼項目的哪個部分——take credits for it,但是不要誇大事實;於人,千萬要give people credits,這是對他人工作成果的尊重和對公平的實踐。只有一個獎勵機制非常健全和公平的體系,才是鼓勵個人創造和貢獻的。


這個世界不是由大人物推動的

我們有時候容易造成“這個世界是由大人物推動的”的錯誤印象,因為“大人物”總是在媒體中被highlight。於是,很多年輕人的野心是有朝一日也成為像某某某一樣的“大人物”,或者覺得一定要接近某某某自己才能成事。我對那種盲目崇拜top dog的心態非常不以為意。你想想,紐約的繁榮怎麼可能只是由被highlight的那些顯赫人物創造的呢。我的意思是,這世界是由無數的“小人物”們推動的。不做“大人物”,一樣能給世界做貢獻,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小事情是有價值的,做好“小人物”的角色——事實上,我接觸過的很多大牛都把自己當成“小人物”。不是“大人物”的人一樣值得你學習。事實上,高手都在民間,好好挖掘你身邊的人力資源寶藏吧。

你沒有資格對人指手畫腳

美國人非常獨立自主,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時間安排。你沒有權利告訴別人怎麼做。即便是男女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有絕對私人的領地。在幼兒園裡,你會聽到小朋友之間的對話中有“I don't need you to tell me what to do!”“You are not my boss!”之類的句子。作為老師,我在提供建議的時候會非常謹慎,“My advice for you is…”“I have an idea…what do you think?”等等。跟紐約人說話要謹慎使用“you should”, “you should not” 等帶有強硬祈使語氣的句式或詞彙,別人會覺得非常rude。在別人的生活方式侵犯到你的利益的時候(通常會有法律保護),可以據理力爭,談判商洽,訴諸法律。否則,謹慎干預他人選擇。提供選擇和建議的時候,也要採取保守的態度。

你有權利決定你要做什麼

沒人強迫你要幹什麼。美國人做任何涉及到你個人的事情都會徵求你的意見,“I don't know but is this something you are interested in?”“I was going to propose that…what do you think?”別覺得自己吃了虧,也別覺得佔了對方的便宜。有一次我跟一個已婚男士半夜散步誤了他回家的點,我再三說對不起,他說別說對不起,“This is my choice. I am an adult. I know what I am doing.”我的意思是,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和權利,底線是自己設定的。不想做就不做,不要勉強,要很大方地拒絕。想做就去做,只要不違法、不違心、不侵犯他人利益。加微信;NYC886最好的北美信息,
打開心房需要時間

紐約人的自我防衛體系非常高,非常distanced, Midwest來的美國人都會跟我說,覺得people here are really uptight。表面上看去大家都笑靨如花,其實內心都在做著提防和盤算。一段真誠的關係,是需要時間來促成的。After all, it takes a while to know someone. 所以你會聽到紐約人說“Don't talk to me like you know me!”“Mayb​​e we should hang out sometime and get to know each other more.”之類的話。給對方時間,見過一次面的最多算是點頭之交。Don't force any kind of relationship to be formed immediately. 另一方面,每一場相逢都是博弈,我們也不能一開始就和盤托出,把底牌全亮了出來。雖然說待人要真誠,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先自助後求助

美國社會高度強調自力更生。於大,是一種人生奮鬥的態度。別把自己的幸福託付給任何人,別在任何人身上寄託太大希望。於小,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我接觸到的美國人,無論年齡大小,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嘗試自己解決,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進行求助。千萬不要拿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去求助別人。說得簡單一點,畢竟,別人憑什麼要替你Google呢?萬一要求助,一定要說明自己通過努力已經無法解決該問題,希望別人從某方面提供幫助。得到幫助之後,一定要表示萬分感謝。千萬別給人分配端茶送水之類的小差事兒(秘書除外),nobody should run errands for you.

對年齡有敬畏之心

老一輩常常對我們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一直不以為意。其實,年齡真的很能說明問題。我當然不是讚同有些人倚老賣老,而是想說,年齡帶來閱歷,閱歷帶來氣質。我接觸的許多三十歲上下的男人/女人和二十出頭的college kids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的氣場、成熟度、智商、情商是我handle不過來的。在“老人”面前,還是要有點敬畏心態,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別給人留下幼稚無知的印象。

修煉好說話這門大藝術

不誇張地說,美國遍地都是演說家——國會議員,綜藝節目主持人,大學校長,小學教師,甚至幼兒園小朋友……Public speaking是從娃娃抓起的,用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是美國教育的重要部分。會說話的人,能給人很強大的氣勢,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能把信息傳達得更飽滿,能把對話引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說話的藝術在於:言簡意賅,生動有趣。人們討厭verbosity,人們討厭cliché,人們討厭聽得云裡霧裡的——“I have no idea what this guy's talking about”。坦白講,人們沒那個耐心和功夫,especially New York folks. They don't want to hear that much. It's a case of TMI (Too Much Information).

英語!英語!英語!

I just can't emphasize this too much.我在紐約遇到挫折,往往是跟英語不夠好有關。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如果思想沒法在這個語言體系當中得到很好的表達,我能給予的還有多少呢?難怪某好友跟我說,英語降低了他百分之八十的戰鬥力。有人跟我說美國人淺薄,我說是你不懂他們的深刻。你跟他談淺薄,他就談淺薄,你跟他談深刻,他就談深刻。問題是,你能跟他談深刻嗎?好好準備語言,因為紐約人是沒有耐心聽你磕磕巴巴地講完話的。大量輸出是基礎——高質量地道的英語文章、電影、TED演講、與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內化是關鍵——摘抄、背誦台詞、模仿口音、不懂就問,輸出是目的——多寫、多講、在對話中不斷改進。加微信;NYC886最好的北美信息

語言和思想要一致

有一個諷刺笑話大概是說,韓梅梅車禍掉下山崖,施救人員在山路上對其喊道“How are you?”,其本能地回應“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於是,施救人員就走了(好冷**)……我的意思是You say what you mean. You mean what you say. Don't confuse people. Keep it simple and straight forward. 美國人沒時間跟你磨磨唧唧,猜測你到底想要表達神馬玩意。除非你知道對方理解你的sarcasm,或你有意同對方flirting。不過調情也需謹慎,過嘴癮容易惹麻煩。

少對人倒苦水

每個人在這個城市​​都會有活得辛苦的時候,但大部分的苦,我們只能自己吞下去。除非是面對親人和親密的朋友,不要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太苦情,一把鼻涕一把淚地一面抱怨一面倒苦水——尤其不能在人前落淚(除非是那種很美好的感動)。這會讓人覺得你是個生活的弱者和無能的抱怨者。同時大家自己的生活已經夠辛苦,不需要你去多加一筆憂愁。可以提出困惑,態度真誠地向對方諮詢解決方案。最好能自信滿滿地分享一些快樂有趣的事情,哪怕裝也要裝出來。

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美國人特別會讚美人,無論是五歲小孩,還是七十歲老嫗,他們會讚美你身上的小細節,你的小思想,你的小作品,並且讚美得非常真誠,搞得你一天都樂滋滋的。既然讚美能讓人心情更好,為什麼不讚美呢?吝嗇讚美的原因無非是:一,沒有一雙發現他人的美好的眼睛;二,發現了也出於嫉妒或者害羞的心態不去讚美。能夠欣賞別人的美是一種品質,而將這種欣賞的情緒不造作地表達出來則是一種技巧。多收集讚美人的詞彙:great, wonderful, marvelous, fabulous, stunning, striking, beautiful, impressive, inspiring, interesting, awesome, brilliant…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貼切的詞彙讚美別人,運用你的聲線。作為老師,換不同的詞彙讚美小朋友是我的家常便飯,小朋友得到鼓勵,會喜笑顏開,更加帶勁地拿出更好的作品。

分析對方的潛台詞

雖然大部分時候人們說話都有直接的表意,但有些時候,有些語言是帶有潛台詞(特別Europeans喜歡play with language)。所以,我們要根據特定的場合,分析哪句是玩笑,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可以實踐的話,哪句是出於禮貌的客套話,哪句是直接表意的話,哪句是另有所指的話(通常是性暗示)。比如一般說“I am very busy”就是說“我沒時間見你”,“My phone died”就是說“我就是不想給你打電話”,Just be mindful.另外補充一點,除非你面對的是高級騙手,對方的話沒有一句是完全的假話,他既然講出來了,哪怕後面補上一句,I'm just kidding,那句話都體現了他思想的某一部分,都包含了很豐富的信息。

天涯何處無芳草

我們難免會遇到向欣賞的人、喜歡的人示好——無論是想進一步做朋友還是想做進一步的朋友——遭冷遇或拒絕的情況。別太憂傷,覺得是自己的不好。對方不樂意,你也不要勉強。強扭的瓜不甜,拿熱臉去貼人冷屁股是件沒尊嚴的事情。Maybe he/she just doesn't deserve your kindness. Be cool with it and go find another one.紐約這麼多人,又缺他/她一個?別因為一個人對你關上了門你就對其他人都關上了門,即便那個人你真的很喜歡很欣賞。我知道這有點難,但我試過,找到下一個你就重新覺得世界很美好了。

搞曖昧要看對象

有幾條線最好不要碰。教授,上司,已婚人士,好朋友。前兩項有賄賂嫌疑,第三項有道德法律風險,最後一項有友情風險。Professional一點的人會非常注意這些線,並且會做出一切行動來避嫌或者撇清關係。如果實在是有chemistry,也地下得很隱蔽。你會發現,這之中有多少隱形的障礙,連美國人自己要跨過去都需要很多勇氣。

拿出你的人格魅力

在我執教的幾個紐約的學校裡,常常能聽到校長或老師用這樣的句子讚美學生或其他老師“She/he is full of personality.”這句話是我多麼希望能在中國的學校裡多聽到的。沒有personality的人,就像一張沒有雕印的大餅,既不能讓人記住也不會被人挑選。Personality是最最自然的東西,因為是personal的,只不過我們的教育壓抑了我們personal的這一部分,把我們輸送到同一個模子裡去。回歸personal,回到心靈深處去找那些最能體現你自己的東西,品質,愛好,價值觀,擅長的事情……只有personal,才能original.只有original,才有更多interesting.如果我們跟別人都一樣,那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充滿cliché的無聊的地方。

做一個有趣的人

“Interesting”是一個對人很高的評價。我在美國做教師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如何做一個有趣的教師,有效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事實上,無論是教學還是生活,如果你沒有趣,人們不會喜歡你。人們痛恨cliché,痛恨boring stuff。Interesting不是傻不拉幾地跟人一起have fun,而是能拿出獨到的見解,新鮮的觀點,做好玩的實驗,做有創意的東西,分享不一樣的文化體驗,用輕鬆有趣的口吻跟人介紹自己的專業領域,don't take everything too seriously but take “fun” seriously……大家的attention span都在變短,周遭又有這麼多新鮮的事物刺激著人們的感官。一個無趣的人,是會被眾人遺棄的。

自信!自信!自信!

I just can't emphasize this too much.你不得不承認,美國擁有這個世界上最自信的公民。在一個教育調查中,在25個被調查國家(包括美、加、中、日、韓和歐洲一些國家)的學生中,美國學生雖然各科成績不咋地,但自信是穩穩的第一。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就是這股自信讓這個國家在地球上有如此的霸氣和底氣。美國人欣賞自信的人。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如何讓別人相信你?美國的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我們班的孩子每一個都相信自己的作品很好,都很喜歡自己的identity(黑人小女孩畫小人從來都畫上黑褐色的皮膚)。自信是最美麗的狀態,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欣賞你,但至少你要欣賞自己。You must be comfortable with who you are.

誠意是看得見的

對人對事,誠意是擺在桌面上的。你什麼時候回郵件,郵件有多長,你加別人人人好友的時候有沒有說明理由,你怎麼寫論文,reference有多少條,是不是peer review articles,PPT做得是不是很爛,都表明了你對人對事的態度——敷衍了事還是充滿誠意。紐約人對誠意很敏感,如果你沒誠意,人家不求跟你合作。畢竟,有誠意的人多了去了。

一定要遵守契約

這是一個契約社會,破壞契約的人是會遭社會唾棄並永久排斥在圈外的。如果你給出了承諾,一定要百分之百履行,沒有藉口,沒有餘地,不是兒戲。有些契約是沒有變動餘地的——特別是涉及到金錢的時候,有些契約則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比如時間的靈活性。締造的契約可以重新修改,任何涉及契約的微小變動,都需要給契約共同締造者以notice,臨時打斷契約或者直接無視和踐踏契約是一種很rude的行為。

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做判斷

有一次一個美國同學跟我說“You are judgmental.”我回應:“But don't you think that's true for every American, though?”他說:“Yes. I am probably more judgmental than you are.”你說出來的每一句話,做出來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成為別人judge你的依據,都會成為呈堂的證據。而且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的。所以,別以為髒話、背後非議人的話、傻逼的話、種族歧視的話可以隨心所欲的亂說。說話做事,必須經過大腦思考。加微信;NYC886最好的北美信息,

你只有一次機會

你只有一次機會,所以做好準備再上場。我一直覺得紐約人不夠寬容,不允許你犯第二次錯誤。其實想想,這是由於這個城市的競爭性和大家時間精力的稀缺性所導致的。無論是dating, networking, working, presentation, give out a lesson, you have exactly one chance to make a great first impression, don't screw it up! 沒準備好要說什麼不要開口,沒準備好要上什麼課不要站在講台上,沒準備好一段新的relationship不要出去釣凱子……我是讓你不上場嗎?錯。我是讓你去準備。

送禮要謹慎

送禮是一個需要講究場合、時機、對象、禮物大小的事情。無功不受祿是美國人的普遍思想。送禮是要有理由的,不是想送就送的。別人收了你的禮,自然會想到你送禮的目的,所以送禮不要送大禮,也不要送太多,否則就有bribe的嫌疑,就會讓人overwhelming。送禮也要看距離,如果不是比較熟絡的朋友,不要送那種需要保留的禮物,可以在他們過生日的時候送些禮券(gift card)、買點酒、做一些cupcake帶去,或者直接花錢AA對方在酒吧里舉行的party。一個尷尬的例子:有一次我給一個關係不錯的白人男性朋友送了我自己精心手工製作的生日禮物,結果到生日會現場發現沒有一個人帶禮物的,我還被他誤會成“對他有意思”。美國人甚至男女朋友之間的送禮都不頻繁,就不要說普通朋友了。禮物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自己製作的還是花錢購買的,實用性的還是觀賞性的,是否有文化象徵意義等等,都需要根據對象和場合來選擇。

不信任是一種侮辱

舉兩個例子。在美國學術界裡的assumption是:原創就是原創,引用就是引用,“不做假”是共識。我係某教授懷疑我的同學抄襲,給了她的一篇作業F,但是我的同學並沒有抄襲,只是作文的方式顯得比較advanced,而教授也拿不出具體的證據,兩人差點在法庭上見,該教授也在學生當中留下了不好的口碑。

第二個例子:有一次我受某中國公司的委託去一家他們想合作的美國公司探個虛實,還為此給我編了一個深圳分公司副總女兒的頭銜。這種不信任的探訪讓美國公司的亞洲市場部經理很不舒服,最後兩家公司似乎也沒能合作。我們來自一個法制不健全、作假風行的國家,所以才會有諸多如《非你莫屬》節目的文頤boss懷疑留法海龜的文憑等尷尬的“可能是文化差異吧”的場面。但這是一個有法律保障的誠信社會,沒有證據的懷疑是一種侮辱。所以,不要再問“這文章是不是你寫的?”之類的問題了。如果不是我寫的我會說不是我寫的。

千萬別打探別人的隱私

隱私就是隱私,就是人們不想告知的東西。沒人應該把自己的生活曬在大庭廣眾之下。Don't ever pry people's personal issue.你會得到“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的回應。每個人對隱私的定義不同,但通常包括年齡,工資,性經歷,男女朋友關係,私密習慣,還未發表的創作(個人知識產權),甚至家庭住址。這些問題的答案一般只能讓對方主動說出來。如果一定問什麼,要採取試探性的態度,要給對方餘地,使用“If you don't mind me ask that…”“If you don't want to say, it's totally fine!”等句子。Don't be sneaky!通過尾行、竊聽、偷看等行為獲取對方隱私都是可以直接上法庭的。

交談而不是辯論

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很多問題,都是由於溝通不順暢引起的。溝通不順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同美國人交談,如果不抱著交換意見的態度,很容易就爭執起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問題的視角並且很堅持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是來辯論的,是來交談的。有時候本來就是各自發表各自的觀點,沒有對與錯。如果需要達成共識,也一定要採用折中的溝通方式,要么你犧牲一點,要么他犧牲一點。And sometimes you just have to swallow your pride and admit that you are wrong. This is not called give up, but grow up.

《紐約人際關係潛規則》,了解一下,娛樂一下,該遵守的時候遵守一下。文化差異而已,習慣了就好。沒什麼文章能給你萬靈藥,多知道一點可以利用別人的教訓讓自己少出一些糗、少受一些沒有意義的傷害。And of course, you make your own choice.

(來源:紐約客論壇作者:李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