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規劃(2014-2020年) (全文)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規劃

(2014-2020 )
(全文)
  前言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重要部署。北京市正圍繞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定位,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邁上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新征程。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發展翻開了新篇章。站在新的起點,為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充分挖掘利用北京文化優勢,提高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率先建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特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的主要編制依據有:《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中共北京市委關於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
  本規劃實施期限為2014 年至2020 年。
  一、繼往開來,明晰產業發展方向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各省市競相發展的重要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顯現。北京匯聚了各類文化資源要素,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日益發揮,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邁出堅實步伐,煥發出首都文化發展的獨特魅力。當前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已進入科技與文化、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新時期。
( ) 發展現狀。
  產業實現持續增長。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已經成為首都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全市文化創意產業2013 年增加值達到2406.7 億元,同比增長9.1% 2004 年以來年均增速達到17.3% ,佔全市GDP 比重達到12.3% ,比2004 年提高2.8 個百分點。
  政策配套日趨完備。本市明確提出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來,相繼出台了一系列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發展。目前,全市已經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執行、資金扶持、融資服務、交易平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搭建起綜合性的支撐保障體系。
  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06 年以來,全市分四批共認定30 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產業地理空間上的聚集,覆蓋16 個區縣及文化創意產業九大領 ​​域。各集聚區產業輻射帶動效應日益顯現,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開放合作成效顯著。本市文化產品出口規模日益擴大,文化服務貿易發展迅速。2013 年,全市文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5.3 億美元,同比增長15.7% 在擴大服務貿易規模的同時,本市加快實施文化企業走出去戰略,通過出口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成立海外分支機構、合資合作等方式積極拓展國際業務,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本市吸引利用外商投資的重要領域。
( ) 面臨形勢。
  中央明確提出北京市要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為首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居民文化消費和科技體驗要求日益增強,北京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人群聚集、科技力量匯聚,有利於進一步提升首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優勢。
  當前,首都北京正處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本市的人口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經濟發展與城市承載力矛盾日益突出。這就要求首都城市發展必須站在更高起點上依靠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質量,充分發揮自主創新對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盡快形成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目前,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缺乏頂層設計、市場化程度不高、投融資體系和要素市場有待完善、高端創意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短缺、產業整體配套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產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已由高速增長進入增速換擋期,行業內部結構也出現新的變化。一是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傳統行業,由於缺乏精品原創和經營模式市場化不足等原因,導致行業發展內生動力日益匱乏;二是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等優勢行業,由於要素集聚、平台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滯後,行業規模難以壯大;三是由於信息技術變革和居民消費習慣變化,文化開始交融於社會生產、消費各環節,行業邊界趨向模糊。如何順應行業結構演變規律並提出有效應對措施,成為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 ) 戰略任務。
1.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市委市政府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及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重大部署,緊緊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定位,彰顯古都北京中華文明金名片優勢,發揮帶頭引領作用,以創新發展為主線,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實力為核心,整合資源,加強產業協作和產業融合,推動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2. 基本原則。
—— 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文化管理機制和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確保文化發展正確方向。鞏固已有改革成果,加快推進當前改革任務,研究實施新時期改革方案。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文化扶持政策和文化貿易政策,充分發揮政策集成優勢,促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 統籌引導,重點突破。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導作用,著力強化規劃引領、資源統籌、政策調節和公共服務,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牢牢抓住制約產業提升發展的關鍵問題,集中力量,科學施策,重點發展滲透性、關聯性強,有助於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的高端領域和環節,為壯大產業規模和實力奠定基礎。
—— 鼓勵創新,內涵發展。以大文化觀佈局謀篇,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激發企業創新創意活力。加強產品研發和內容原創,推動文化內容、形式、手段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原創作品創作、開發、製作與傳播,加大對原創作品採購、扶持和獎勵力度。充分挖掘利用首都歷史文化資源,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 存量挖潛,集約利用。發揮北京資源集聚效應,把握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契機,推進工業遺址、廢舊工業設施和空置工業廠房改造,拓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空間,更好地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因地制宜,加強對不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區域土地利用方向、結構和佈局的調控和引導,充分開發利用現有存量土地資源,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效益。
—— 融合發展,轉型提升。注重產業附加值的提升,在產業發展中融入更多創意元素,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內部及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聯動發展。注重新型文化業態的培育,提高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培育產業新的增長點。加快產業結構創新、鏈條創新、形態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發展。
—— 分工協作,開放共贏。充分發揮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和區域分工與相互協作,加快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製的跨界合作,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加快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發展,提升產業鏈協作發展水平。提升市場開放度,加快產業引進來走出去,促進文化要素與服務的國際化進程。
3. 發展目標。
  到2020 年,構建起富有首都特色的“3+3+X” 文化創意產業體系,產業支柱地位更加鞏固,成為支撐本市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推動首都建設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文化創意名城、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著名文化中心,文化氛圍濃郁,創新活力四射,環境和諧宜居。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GDP 比重達到15% 以上。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改革創新,促進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三大傳統行業優化升級,鞏固提升發展實力;集成政策,聚焦創新要素,壯大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三大優勢行業規模,進一步發揮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把握文化與其他領域融合化發展趨勢,推動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其他產業多元融合發展。
  市場主體日益壯大。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扶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原創品牌、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推進產業主體不斷成長壯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兼併重組,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應用為先鋒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的先進技術裝備水平和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商業營銷模式創新,強化文化對信息產業的內容支撐和創意設計提升,加快培育雙向深度融合的新型業態。
  要素市場日趨完善。推動文化資產評估和交易體系建設,為知識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文化要素合理流動奠定基礎。加快文化投融資體系建設,豐富資本市場交易渠道,建立起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有效對接的便捷通道。
  二、銳意改革,激發傳統行業活力
  對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三大傳統行業,重點扶持原創和精品生產,創新網絡文化服務模式,繁榮文學、藝術、影視、音樂創作和傳播,積極鼓勵文化輸出。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激發國有企事業單位經營活力,加快推動混合所有製企業和非公企業成長壯大。
( ) 文化藝術。
1. 鼓勵精品和原創作品製作。重點扶持能夠代表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北京京味文化的劇目創作,成就一批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富有藝術內涵,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票房號召力的駐場演出項目和地域經典文化劇目。鼓勵著名導演、編劇等優秀創作人才設立工作室,創作劃時代劇目作品。深度開發保留劇目,新創和復排傳統劇目,加快中小型特色劇目的創作,高水平引進、改編世界經典劇目。
2. 支持多元化綜合發展。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藝術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原創劇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扶持轉制院團發展,積極引導其與外資企業、民營機構等開展全方位合作,盡快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骨幹演藝企業。鼓勵扶持有條件的大型演藝機構充分利用自有資源,適時兼併關聯企業,搭建集演藝演出、影視製作、場館經營、體育賽事、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文化藝術經營綜合體,建立貫穿藝術生產、製作、宣傳、票務銷售和演出場所等在內的全產業鏈。以劇目演出和製作為核心,培育和引進相關的演藝培訓、音像製品、演藝道具和衍生品開發等產業業態。加快文化藝術演出市場產業化運營,健全包括劇目製作商、劇目經紀商、劇院經營商、演藝代理、衍生品開發、版權代理、品牌宣傳等在內的完整演藝產業鏈。
3. 有效統籌文 ​​化設施資源。盤活現有文化設施資源,著力建設主題型綜合性演出中心及特色化小劇場群,充分運用奧體中心、園博園以及旅遊景點現有建築統籌安排綜合演藝功能,為重點院團對接較為固定的演出場所。加快演藝基礎設施改造和文藝演出院線建設,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對劇院設施改造和設備更新方面的投入,加大對小劇場的改造和扶持力度,建設特色文化演出場所。推動完成北京歌舞劇院劇場、北方崑曲藝術中心等一批市級和區縣級文化設施建設。積極爭取新的國家級文化設施落戶北京。
4. 開拓文化演藝消費市場。舉辦北京文化消費季,培養文化消費理念,推動惠民文化消費。建設劇院式和實景式演出平台,策劃實景演出劇目,利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增強演出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吸引國際著名劇團來京巡演、大型國際藝術 ​​交流活動、全國各省市優秀舞台節目來京舉辦。支持優秀劇目走出去,支持各類藝術表演院團赴國( ) 外演出,擴大本市文化演藝作品在海內外的影響力。
5. 推動設立劇院發展基金。調動社會力量支持文化建設,鼓勵社會各界、企業和個人資金發起設立劇院發展基金(TDF) ,形成票房收入、政府補貼、基金會支持、社會捐贈、企業贊助合力支撐文化演出市場的良好格局,推動劇院持續良性發展,不斷改善文藝演出環境。
( ) 廣播影視。
1. 鼓勵市場化改革創新。在堅持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播出分開。鼓勵專業節目策劃製作機構發展壯大。重點發展數家大型傳媒集團,塑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完善現有影片收入分成格局,在電影播映市場上嘗試建立動態調整的分賬模式,加大對創作方和製片方的利益保護。設立北京市影視產業扶持專項資金,加大對影視創作、生產、發行、放映、出口等環節的扶持力度。
2. 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三網融合,擴大高清電視用戶群體的覆蓋範圍,鼓勵交互式網絡電視、視頻點播、手機電視創新型業務應用,面向多平台、多通路,加快依據媒體形態定制節目內容的創作生產,加強內容集成播控平台建設。以高清交互式數字電視網絡為基礎,積極佈局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 ,推動智慧社區、智慧家庭建設。加快電影全產業鏈數字化進程,實現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存儲、監管等環節的全數字化。
3. 推進影視核心資源集聚發展。制定鼓勵影視傳媒企業在京發展的優惠政策,吸引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的影視製作實體機構落戶,積極引導內容策劃、拍攝製作和發行銷售等行業高端企業來京拓展業務。鼓勵專業化媒體技術服務公司和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在京發展,鼓勵影視傳媒集團在京設立分公司開拓市場業務,重點扶持行業龍頭企業和大型民營影視機構規模化經營。
4. 提高影視品牌活動影響力。積極吸引和承辦影視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節展、頒獎活動。辦好北京國際電影節等大型國際品牌活動,搭建起文化影視產品國際貿易和項目合作的對接平台。持續提升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等品牌的影響力。創新首都電視節目交易會、北京放映等活動運營模式,提昇在業內的知名度。
( ) 新聞出版。
1. 完善出版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出版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在堅持出版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圖書策劃、製作和出版分開,允許非公企業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參與出版發行各環節經營活動。建立完善版權代理人制度,加快專業化版權代理機構隊伍建設。進一步規範出版經紀活動,在圖書出版、宣傳營銷、版權輸出、海外推廣與傳播中建立出版經紀人隊伍。完善市場利益激勵機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利益分配格局,提高出版商在銷售數字出版產品中的收入分配比例。探索建立文化創意產業著作權、版權等無形資產評估確權體系。
2. 推進新興出版業態發展。加快傳統出版行業的轉型升級步伐,推動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與傳統出版業融合發展,鼓勵傳統出版企業聚焦各自專業優勢領域開展數字出版業務,不斷開拓新興增值業務領域。加快推動數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建設,重點發展教育類電子出版物、電子書、手機出版物等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數字化傳輸為主要特徵的出版新業態。加快數字出版產業鏈佈局,建設國家級數字出版產業基地。提高數字版權集約水平,健全智能終端產業服務體系,推動產品設計製造與內容服務、應用商店模式整合發展。
3. 加大版權保護力度。深入開展網絡版權保護專項行動。加快推進正版示範體系建設,推動北京著作權調解聯席會議和北京著作權調解中心建設。在首都版權產業聯盟的基礎上,組建首都版權人才智庫,完善版權要素市場。進一步發揮現有版權交易場所作用,完善版權評估和交易功能。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版權、專利、商標、設計的管理機制,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水平。加強對消費市場的正確引導,培育正版消費理念。
4. 加快行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版權服務貿易國際化步伐,優化出口審批制度,簡化海關報批手續,豐富貿易形式,擴大版權出口貿易規模,進一步提升首都版權貿易服務能力。支持龍頭企業集團加快海外版權輸出,擴大國際版權交易規模,重點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優質圖書、期刊和數字出版物等產品與服務的出口。積極培育外向型出版企業,鼓勵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研究制定鼓勵版權輸出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申辦世界圖書之都
  三、重點突破,加快優勢行業成長
  對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三大優勢行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商業模式與營銷模式創新,通過政策扶持、平台建設和主體培育,匯聚各類創新要素,讓一切知識、技術和專業服務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有助於文化內涵提升、創意塑造的源泉充分湧流,推動行業規模加速壯大。
( ) 廣告會展。
1. 支持跨媒體綜合運營。在發展電視廣告、報刊廣告、戶外廣告等傳統廣告領域的基礎上,提高廣告策劃科技含量,不斷推進廣告業與新媒體融合,推動網絡廣告、移動媒體廣告和社交媒體廣告等新型廣告形式健康有序發展,努力提升廣告設計、創意策劃、媒介投放、效果評估、產品展示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發展水平。整合廣告經營資源,鼓勵實力強的廣告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合作等方式,組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廣告集團。鼓勵傳統廣告企業跨界運營,充分利用網絡廣告、嵌入式廣告、互動廣告、二維碼廣告等新穎廣告形式,創新商業模式與營銷模式,不斷開拓業務領域。
2. 吸引行業高端要素匯聚。制定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快廣告業核心要素在京聚集,促進廣告創意、設計製作、在線實時分析與大數據處理技術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發展。建立、完善廣告專業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加快建設本市廣告人才評價中心和廣告人才庫,吸引高端專業人才來京發展。建立以高等院校廣告專業、設計藝術專業、傳媒專業和研究機構為依託的廣告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定向培養、實訓實習、在職研修等方式,不斷提升廣告人才專業化素質和業務水平。
3. 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和活動影響力。提升會展業精細化服務能力,構建從展會策劃、申辦、承辦、宣傳到接待一體化服務通路,形成完整的會展服務產業鏈。推進會展服務與國際標準接軌,強化各專項服務之間的協同與對接。充分利用本市現有場館資源,吸引一批國際大型展覽展示、交易博覽、品牌發布、貿易洽談等商務活動在京舉辦。積極支持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品牌效益和國際影響力的會議展覽、體育賽事等高端會展和文化品牌活動定期舉辦,重點搞好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和中國( 北京) 藝術品產業博覽會三個全國性盛會。利用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平台,加快實施文化科技融合,推動文化產業創新轉型。鼓勵中國國際時裝周等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活動在京舉行。
( ) 藝術品交易。
1. 豐富藝術品展現渠道。吸引國內外藝術創作機構和個人來京建立工作室、創作室、新媒體藝術中心和視覺實驗室,不斷開拓藝術創作領域,鼓勵創作具有北京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精品,豐富藝術品種類和展現形式。扶持壯大一級市場,鼓勵民營和外資機構成立各種類型的藝術品經營機構,支持畫廊、藝術品專營店、文化藝術中心等藝術品市場主體的發展,建立起暢通的原創藝術作品展示與價值實現通路。
2. 規範藝術品交易市場。建立健全集藝術品評估、鑑定、拍賣、展示、保險等服務於一體的藝術品交易全產業鏈。加快培育藝術品中介服務機構,統一服務標準,規範服務流程。加強行業自律,在藝術品諮詢、防偽、登記、鑑定、評估等重點環節提高行業准入門檻,規範藝術品中介市場服務行為。建立健全藝術品交易信用體系,引入企業信用評級系統,強化對古代、近現代藝術品經營資質的認證。規範鑑定服務市場,加快建立藝術品鑑定備案數據庫。完善藝術品市場經紀人代理制度,強化市場監管。重點扶持全國排名前列的知名藝術品拍賣企業的發展,扶持特色化發展、聚焦細分藝術品領域的專業拍賣公司成長壯大。加強藝術品市場管理,規範藝術品交易各方參與者的市場活動。
3. 推動藝術品交易電商化和金融化。建立藝術品交易信息的標準化登記和認證制度,推進交易和拍賣環節電子商務建設。完善藝術品交易的網上支付功能,建設誠信度高、交易便捷、品種豐富的藝術品電商平台。推進藝術品交易多種投資服務,降低藝術品投資風險。吸引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推動藝術品質押融資,加快藝術品交易流通速度,推進藝術品交易市場規範有序發展。
( ) 設計服務。
1. 塑造設計之都品牌。充分發揮北京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優勢,積極對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創意城市網絡資源,舉辦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設計之都設計之旅、中國設計節等設計品牌活動。堅持辦好北京國際設計週,匯聚國內外高端設計資源,推動設計成果轉化,擴大中國設計品牌影響力。
2. 培育和吸引優秀設計主體。支持龍頭設計企業做強做大,推出北京設計百強企業,形成一批產業帶動力強的十億級規模行業領軍企業,重點扶持市內知名品牌設計機構成長壯大,加快培養一批國際知名的設計機構。激發中小微企業、設計工作室和個人設計師的創意活力,支持中小微設計企業做專做精。吸引國際一流的設計組織、跨國公司和境外著名設計機構來京設立設計中心或分支機構。吸引國際設計人才落戶北京設計企業,鼓勵聯合開展項目研究與人才交流,推動北京設計企業與國外企業開展合作。鼓勵發展專業化設計公司和以院所為依託的設計室,支持骨幹企業設立獨立設計機構。鼓勵和支持公民及法人以設計類知識產權作價出資創辦企業。
3. 搭建產業創新平台。加強中國設計交易市場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建設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建立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為設計創新提供儀器設備、科學數據、軟件程序、檢驗檢測、快速製造等公共服務,促進設計成果交流、轉化和產業化。建立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建築設計、工程設計、動漫設計、工藝美術設計、服裝設計、集成電路設計等設計行業協會聯合機制。推動優勢設計企業根據產業聯繫,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業務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鼓勵建立設計業創新聯盟。在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行業,開展一批設計提升產業的示範項目,推動企業與設計公司對接,提升相關產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龍頭骨幹企業在京建立設計創新中心,對符合條件的中心予以認定,引導社會資金加大投入。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大力發展建築設計、工程設計、動漫設計、工藝美術設計,提高服裝設計、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的發展水平。
4. 加強設計教育培訓。支持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充分利用所屬資源,加強與國內外著名設計專業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創意設計高校教育實訓基地,加強創意設計學科建設,推動創意設計理論教育和實踐培訓相結合。完善設計人才的再教育機制,支持創意設計勞動技能培訓機構的發展,不斷提升設計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建立健全設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認定制度。
  四、開拓創新,推動業態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加快文化元素與產業的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的融合融入,改變傳統生產與消費模式,轉變傳統增長機制,推動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價值鏈高端攀升,加快產業結構創新、鏈條創新與形態創新,提高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和創新創意能力。加快新業態培育,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金融及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互促共贏。
( ) 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依托高新技術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傳播力,強化文化對科技手段的內容支撐、創意和設計提升,促進文化與科技雙向深度融合。加快高新技術成果向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重點培育動漫遊戲、移動互聯網應用、視聽新媒體、3D 打印和綠色印刷等新興文化業態。隨著時間推移和產業演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將催生更多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新業態。
1. 動漫遊戲。
  扶持原創作品的創作生產。深入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推動動漫遊戲產業優化升級,打造民族品牌。加快扶持具有示範和引領作用的優秀原創動漫作品的創作生產,推進動漫內容創作、音樂創作、形象設計、節目製作、版權交易的發展,支持數字高清技術和三維動畫電影技術的研發和運用,推動動漫遊戲與虛擬仿真技術在設計、製造等產業領域中的集成應用,加強對移動終端動漫作品的開發與推廣,不斷開拓動漫衍生產品市場,完善和拓展動漫產業鏈。推動網絡遊戲、手機遊戲、電子競技和虛擬現實體驗的發展,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遊戲技術、遊戲運營平台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原創遊戲產品的研發、推廣與出口。
  搭建動漫行業服務平台。構建公共支撐體系,提升對動漫內容創作、素材資源庫管理、產品交易、渠道發行與版權保護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搭建動漫內容的製作平台、作品的宣傳營銷和全媒體分發平台、衍生品設計開發和授權平台,建設完整的動漫產業鏈。加大對動漫遊戲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的建設扶持力度,為動漫遊戲開發者提供支付系統、交易模式策略、數據管理等基礎開發架構,提供跨平台的用戶行為分析等後端服務。鼓勵動漫引擎類企業發展,提高動漫產品開發速度和製作精良度,推動行業高標準化發展。
  搭建多平台傳播渠道。依托媒體數字化、網絡化和移動化發展趨勢,積極開拓數字電視頻道、視頻網站、移動媒體等多平台傳播渠道,加快多元化業務模式和贏利模式培養。
2. 移動互聯網應用。
  推廣社會消費服務。推進重點領域的示範應用,重點發展和推廣移動閱讀、移動社交和移動電子商務服務,以及基於地理信息的移動位置服務等市場容量大、用戶基礎好的各項熱門應用。推進各類移動支付工具應用,完善移動金融服務,促進付費移動應用業務的開展,帶動文化消費市場繁榮發展。
  推動行業合作發展。依托移動互聯網領域相關產業技術聯盟,緊緊抓住大數據、雲計算、社交網絡和移動電子商務等產業焦點,構建起風險投資驅動、關鍵技術牽引、創新應用示範的產業良性發展格局,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產業集群。提升符合行業定位的園區承載能力,形成龍頭企業牽引、中小企業協作發展的產業集聚化發展態勢,建設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移動互聯網創新型產業集群。
  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包括公共服務資源池、技術支撐平台、應用服務平台、市場拓展平台和產業化促​​進平台在內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化支撐體系,為移動互聯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從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市場拓展到項目融資等環節的全程服務與支持。加快移動支付平台建設。
3. 視聽新媒體。
  提前謀劃行業佈局。牢牢把握三網融合、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機遇,以視聽內容創作為核心,加快高新技術在視聽新媒體領域的廣泛應用與滲透,形成以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業務領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積極佈局移動視聽、數字娛樂等增值業務,大力發展各類新媒體業務,豐富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搶占視聽新媒體領域產業發展的製高點。推進數字電視終端製造業和數字家庭產業與內容服務業融合發展,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
  著力突破行業關鍵技術。加快新媒體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新型顯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交互點播等視聽新媒體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上實現突破,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和國家級、北京市及行業重點實驗室牽頭或參與製定一批視聽新媒體領域重大技術標準。
4.3D 打印。
  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加大對3D 打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扶持力度,以個性消費和定制服務為主,著力突破低成本材料與製造、智能人機交互、創意設計服務平台等關鍵技術,降低大眾消費門檻和專業設計成本,推動高端設計產業躋身國際先進水平。加強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完善相關領域技術規範與標準建設,加快3D 打印技術走向成熟化。設立3D 打印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推進數字化、控制軟件、打印設備、成型材料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加大對3D 打印產學研合作的支持力度,對產業化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在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推廣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推進行業深度合作發展。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業設計企業、軟件開發企業、材料研發機構、3D 打印服務應用提供商等各類組織機構,建立完善3D 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應用推廣聯盟,共同推動3D 打印技術研發和行業標準制定。
  引導社會化普及推廣應用。開展3D 打印技術的應用研討、解決方案展示、普及宣傳和市場推廣活動,舉辦各類3D 創意大賽,不斷推進3D 打印應用的示範力度。促進3D 打印研發製造企業和文化創意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鼓勵行業知名企業率先應用3D 打印技術,在重點領域推廣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支持企業、社會資本參與3D 打印在線服務平台與交流平台的建設,加快3D 打印社會化普及應用。
5. 綠色印刷。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應用數字、網絡技術改造傳統印刷業,建設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和印刷電子商務系統,推進數字綠色印刷發展。重點發展高仿真複製、安全防偽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印刷,引導印刷複製加工向綜合創意和設計服務轉變,促進印刷業現代化。以中小學教科書、政府採購產品和食品藥品包裝為重點,鼓勵並引導出版、包裝、印刷全產業鏈採用環保工藝技術,實現生產製造和產品的零污染,加快推進票據、票證等其他領域綠色印刷認證工作,大力推進綠色印刷進程。
  培育行業優勢企業。推進印刷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工作,對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給予扶持。鼓勵本市印刷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印刷示範企業認定工作,對認定企業給予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扶持。支持重點印刷企業採用高新技術實現印刷數字化和數字印刷,提高技術應用水平。
  建立技術標準體系。加快推動綠色印刷產品認證,鼓勵本市印刷企業積極改進工藝技術,落實國家製定的綠色印刷標準,鼓勵企業按照印刷行業清潔生產標准進行治理。建立印刷企業質量管理評價制度,加強對印刷產品的質量監督檢測。逐步推廣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森林體系認證,規範企業運營管理。
  加強關鍵技術研發。鼓勵印刷企業自主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引進先進設備,加強環保印刷版材和印刷材料的研製和推廣應用。完成基於納米技術的超親水版材、納米複合轉印材料的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高精度綠色製版系統,實現綠色製版技術產業化。突破環保型印刷製造技術,開發綠色油墨產業化關鍵技術,完成新一代數字噴墨等數字印刷裝備及配套耗材的研製。開發網絡出版印刷系統平台,攻克多色平版印刷機製造關鍵技術和印刷裝備綠色化、增值印刷、功能印刷、能效檢測等共性技術,開發自動化、智能化印後設備及輔助裝備,解決發展數字印刷及綠色印刷產業所需的裝備支撐。開發印刷電子材料工藝及綠色印刷所需的環保裝備,進一步完善綠色印刷產業鏈。
( ) 文化金融融合。
  金融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充分利用好金融資本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壯大的倍增功能,優化各項資源與要素組合,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和金融的有效對接。充分發揮金融資源配置的先導作用,滿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融資、投資、交易、風險管理等需求,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
1. 大力發展文化消費金融。培育消費信貸市場,創新消費金融產品,提升金融對文化消費的保障服務能力,滿足產業多層次的文化消費信貸需求。鼓勵第三方支付機構發揮貼近市場、支付便利的優勢,提昇文化消費便利水平。加強網上銀行業務推廣,提高網絡支付應用水平,改善演藝娛樂、文化旅遊、藝術品交易等行業的銀行卡刷卡消費環境。鼓勵移動互聯網創新型支付業務的推廣應用,促進文化消費市場繁榮發展。
2. 豐富文化信貸產品和服務。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制度。對於處於成熟期、經營模式穩定、經濟效益較好的文化創意企業,優先給予信貸支持。積極開展對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融資,支持企業開展併購融資,促進產業鏈整合。對於具有穩定現金流的企業,可發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對於具有優質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的企業,可通過權利質押貸款等方式,逐步擴大收益權質押貸款的適用範圍。
3. 加快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發展成為首都文化投融資平台、重大項目實施主體和文創企業股權投資主體,形成資產規模達千億的首都文化領軍企業。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適合對外文化貿易特點的信貸產品和貸款模式,開展供應鏈融資、海外併購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融資租賃、銀團貸款、聯保聯貸等業務。研究推動成立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資租賃公司,積極籌建民營文化銀行,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創建包括股權投資、融資擔保、文化貸款、企業孵化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支持發展文化類小額貸款公司,探索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和文化創意人才創業的金融服務新模式。
4. 加快推進企業直接融資。鼓勵大中型文化企業採取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優化融資結構。支持具備高成長性的中小文化企業通過發行集合債券、中小企業私募債等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機構投資文化產業。支持文化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再融資和併購重組。支持文化創意企業在股份轉讓系統等掛牌交易。探索利用新興互聯網金融模式,拓寬融資渠道。
( ) 文化與其他領域融合。
  文化貫穿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呈現出多向交互融合態勢。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意、設計、品牌等文化要素在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文化與旅遊、體育、商務等第三產業領域已實現雙向深度融合,在農業、製造業等傳統領域也開始體現價值,發揮作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有助於促進產業結構創新、鏈條創新、形態創新,催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進一步豐富各行各業文化內涵,提升原有產業的文化品位,並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
1. 文化旅遊融合。
  賦予旅遊產業更多文化內涵,提升旅遊業發展質量。推動特色文化旅遊發展,促進發展參與式、體驗式等新型業態。發展新型鄉村生態旅遊,支持開發康體、養生、運動、娛樂、體驗等多樣化、綜合性旅遊休閒產品,建設一批休閒街區、特色村鎮、旅遊度假區,打造便捷、舒適、健康的休閒空間,提升旅遊產品開發和旅遊服務設計的人性化、科學化水平,滿足廣大群眾個性化旅遊需求。深度挖掘北京皇城文化、老北京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發展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戲劇、文學、繪畫、音樂以及傳統民俗、傳統商業、傳統娛樂等京味文化主題旅遊項目。開闢以名人故居、會館、胡同和傳統街區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旅遊街區,將北京胡同遊和老北京深度體驗與社區參與緊密結合。依託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區、工業設施眾多的資源優勢,發展校園觀光、科技觀光、科教文化體驗、工業旅遊等旅遊服務。扶持旅遊演出,繁榮夜間旅遊市場,促進旅遊消費。
2. 文化體育融合。
  依托奧運財富,提升本市現有體育場館綜合利用水平,為開展各類賽事、展會、演出等提供場所。創新體育服務和產品供給,鼓勵和引導各類體育企業按照市場需求,不斷推出新服務、新產品,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體育消費需求。大力發展戶外、極限、康體、電子競技、體育演藝等新型體育休閒娛樂產品,促進體育場館經營、體育賽事和文化體育產品開發與旅遊相結合,豐富市場供給。借助申辦2022 年冬奧會契機,健全政府監管、社會承辦、市場運作的辦賽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申辦和舉辦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逐步實現賽事主體多元化,提高賽事運營市場化水平。加快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國有企業參與體育贊助和市場開發,鼓勵民間和境外資本投資體育產業,形成共同促進、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積極培育體育中介服務組織。
3. 文化商務融合。
  推動文化與商務全面對接,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商貿領域的文化創意、科技研發工作,強化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內涵,用文化進一步提升商品增值空間。加速文化產品和服務與現代商業流通方式、綜合商業服務設施的有機結合,構建新型文化產品服務流通網絡,擴大文化消費需求,豐富文化消費服務手段,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點。注重增強特色商業街區的文化底蘊,推進文化產業特色商業街區的建設。充分挖掘北京傳統文化商業價值,增強老字號品牌的文化傳承力和影響力。發揮首都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優勢,大力發展首都文化產品與服務對外貿易,鼓勵支持有實力的文化企業承擔國際文化服務貿易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商務服務、產品和活動品牌,加快培育首都現代文化商貿服務體系,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新型文化創意產業形態和商務文化氛圍。
4. 文化製造融合。
  鼓勵文化企業與製造企業深度合作,通過形象授權、限量複製、加盟製造、委託代理等形式開發文化衍生產品。加快將文化元素融入製造業研發、設計等價值鏈高端環節,支持基於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的設計應用研究,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推動工業設計服務領域延伸和服務模式升級。綜合利用工業設計、品牌策劃、營銷推廣等文化創意手段,提升製造業的文化附加值,加快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品的外觀、結構和功能設計,實現北京製造北京創造轉變。提高消費品工業的產品設計水準,提升消費品文化內涵和附加價值,引領時尚潮流,引導本市文化消費升級。
5. 文化農業融合。
  依託本市各區縣的特色農業,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提高農業領域的創意和設計水平,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旅遊的融合,推動創意農業的發展。加強都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支持建設集農耕體驗、田園觀光、教育展示、文化創意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創意園。鼓勵舉辦農業嘉年華等活動,塑造農業知名品牌,打造特色鮮明、兼具休閒娛樂和教育普及功能的農業主題公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農產品營銷模式。
6. 居住環境人文化。
  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藝術的規划水平和設計品質,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高度負責精神,塑造首都城市新形象。加強對北京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加快修繕和保護皇家建築,重點保護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對四合院等民居文化進行整體性和有機性保護。在保護文物等有形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推動歷史內涵、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科技融合,合理利用非遺項目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拓寬文化服務領域,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讓居民記得住鄉愁對具有北京文化特色、市場開發前景廣闊的優勢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樹立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集中力量培育優勢文化品牌,讓古都北京在文化宜居中煥發蓬勃朝氣,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空間。
  五、系統設計,建立完善保障體系
( )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1. 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在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指導下,組織研究論證全市文化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政策、重大舉措、重大項目,相關單位負責執行落實。繼續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實行負面清單動態管理,降低行業准入門檻,簡化准入程序。支持行業協會、聯盟等建設,發揮社會組織推動產業發展作用。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場監管機制,推進監管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設,加快監管工作的信息化推進力度。
2. 推進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制定國有文化單位監督管理規章制度,在企業設立、對外投資和擔保、績效考核、領導人任免等環節建章立制,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建立與企業發展業績緊密掛鉤的薪酬體系製度,增強經營者責任意識,激發工作潛能,提升國有文化企業經營活力。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要做好資產清查、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等基礎工作,依法落實原有債權債務。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後公司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製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3.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立法和政策配套。研究制定《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條例》,明確產業相關主體權利和義務。圍繞獎勵文化精品創作、培育龍頭文化企業、扶持小微和少數民族文化企業等,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配套政策。搭建市區兩級政策平台,發揮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展示中心作用,促進政策發布和執行各環節有機銜接。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建立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標準體系,並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強化政策統籌管理,建立健全政策評價指標體系。深入研究利用免徵圖書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稅、重點鼓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實行營業稅或增值稅免稅等稅收政策,促進產業發展。
4. 加強財政資金扶持引導。強化市區兩級資金統籌,在扶持方式、扶持方向、扶持對像等方面相互支撐、合理銜接,充分發揮合力。科學安排市文化創新發展專項( 產業類) 資金,優先保障並重點扶持有利於提升產業質量、增強產業實力的重大項目,加大對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創新政府投入模式,採取貼息、獎勵、股權投資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品與服務。加大對文化出口的支持力度,推動文化服務出口、境外投資、營銷渠道建設、市場開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5. 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立足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重點發展設計、研發、品牌、營銷等文化創意產業高端環節,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按照北京主體功能區分類,積極推動文化資源和要素由中心城區向遠郊區縣轉移,實現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協調發展。根據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特色,合理安排產業分工,加強產業協作,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破除流通和支付等環節障礙,推動三地及環渤海區域在文化生產、文化交易、文化消費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推行居民文化消費補貼制度,共同促進區域文化市場繁榮互利。
6. 推動文化走向世界。支持拓展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鼓勵各類企業通過新設、收購、合作等方式,對外開展文化領域投資合作,建設國際營銷網絡,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產規模。支持重點傳媒企業在海外實施公司化運作、本土化戰略、全媒體發展。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交易平台建設,支持文化企業參加重要國際性文化展會。支持文化生產和傳播機構同主流信息平台建立合作對接機制,鼓勵文化企業借助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拓展國際業務。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輸出中華優秀文化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加快建設北京文化地圖,搭建網絡交流合作平台。
( ) 加強文化要素市場建設。
1. 完善產權市場體系建設。加強文化產權管理和運營,推動文化產權投融資服務和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展。推動文化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推廣,擴大對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參與科技創新型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產業化投資,活躍知識產權交易,促進文化產權流通和產業化運作。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分紅等形式的激勵機制和管理制度,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培育一批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2. 重點搭建文化產權交易平台。推動成立北京市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創新運營模式、交易制度和交易品種,開闢文化企業與社會資本對接渠道,引導文化要素有序流動,促進產業核心資源有效配置。
3. 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對創意作品及形象的專利申請、商標註冊、軟件著作權登記等工作,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水平。建立創意作品著作權登記資助制度,研究制定鼓勵版權輸出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快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推動數字取證技術進步和相關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提高對數字版權的保護能力。充分調動文化創意產業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建立企業、社會組織、政府三方協調的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加大侵權整治力度,保障創意主體的合法權益。
( ) 加快扶持市場主體發展。
1. 塑造品牌企業。大力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積極塑造品牌企業,引領帶動產業發展。扶持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 集團) 做強做大,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跨媒體兼併重組,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首都文化領軍企業。通過重大項目引進、重點工程建設,吸引品牌企業落戶重點文化園區,優化完善全市文化創意產業佈局。鼓勵知名企業開發富有首都特色、市場前景廣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文化產品。
2. 支持中小文創企業成長。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扶持演藝經紀、票務銷售、會展策劃、版權代理、創意設計等產業鏈不同環節的發展,支持個人工作室、獨立策劃機構等中小創意企業成長,形成特色化經營、專業化服務。完善政府採購、信貸支持等多種服務形式,扶持中小文化創意企業發展。研究制定小微文化企業孵化培育計劃,鼓勵搭建小企業融資擔保平台,推動大、中、小文化企業協調發展。
( ) 整合各類設施土地資源。
1. 保障產業配套用地需求。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範圍內,優先安排國家級和市級重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建設用地。優先保障本市文化創意產業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新增建設用地需求。
2. 挖掘各類土地資源。依托豐厚文化資源,拓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支持利用工業廠房、倉儲用房、禮堂、劇場、影院、老舊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地資源轉型興辦文化創意企業。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興建文化創意產業基礎設施,對民營機構投資興辦劇場等文化創意產業基礎設施,給予土地、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3. 創新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支持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的單位利用存量房產、原有土地興辦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在符合城鄉規劃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權人可暫不變更,連續經營一年以上,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按劃撥土地辦理用地手續。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採取協議出讓或租賃方式辦理用地手續。支持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盤活原有土地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共同設立混合所有製企業開展經營活動。鼓勵國有文化企業探索利用土地資源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用於支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 ) 強化人才隊伍系統支撐。
1.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分層次培養文化領軍人物、青年文創人才,拓寬文創人才培養渠道。進一步辦好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傳媒、廣告、營銷等專業,加大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養,支持高等院校開設文化科技領域的跨界學科,強化數字媒體藝術特色領域的專業學科建設。加強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專業碩士的培養,培育一批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創意人才。鼓勵並扶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企業,聯合共建人才實訓基地,加強人才的專業技能培訓。推進與海外高校和培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意設計、營銷和管理人才。
2. 創新人才吸引機制。創新國有企事業單位激勵機制,提升人才發展活力。樹立大人才觀,打破所有製限制,促進國有和非公單位人才雙向自由流動,創造良好環境,吸引文化領軍人物、文化資本運營人才、文化科技創新人才等在京創新創業。貫 ​​徹中央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根據《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 》制定首都文創人才發展規劃。對接落實北京市各項人才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促進文創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健全海外高層次文創人才引進體系,構建引進文創人才動態監督管理機制,促進文創人才有序流動和健康發展。
3. 做好人才指導和服務。完善文創人才職業發展激勵措施,調整職稱評定機制,研究制定文創人才評定標準,拓寬職稱報考資質範圍。建立文創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價值評價機制、人才考評機制,為文創人才的選拔、培養、引進、評價、流動提供指導和服務,為文創產業的發展提 ​​供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支撐。
  六、深化落實,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提高思想認識。本規劃是統領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全市各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認識。
  加強組織領導。在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建立各部門、各區縣的溝通機制,共同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統籌資源,形成合力,確保規劃有序推進落實。
  細化任務分工。各有關單位要依據本規劃,結合各自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計劃,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及重大任務的分解和落實。要加強協調服務和實施指導,調動和增強社會各方面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
  強化執行實施。各有關單位要把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推進規劃落實的考核評價機制。根據形勢變化和規劃實施進度,可對規劃進行必要的修訂。
  做好規劃宣傳。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採取多種形式面向社會、面向市民宣傳規劃有關內容,增強社會公眾特別是業內投資者、管理者、工作者和研究者對規劃的認識和了解,爭取各方理解和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前天太累了,忘記了昨天宋楚瑜和黃志芳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