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時光倒回~~ 中美韓戰

聽故事說故事

1951年6月3日,克里姆林宮內,斯大林在聽到朝鮮戰場匯報之後,不太高興地說道:“你們打得很好,為什麼要停戰?”
​斯大林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肯定,也是實話。
​志願軍出國後,發動了8個月的戰略反攻,經過五次戰役之後,把戰線從鴨綠江邊又推回到400公里以南的三八線附近。
​據統計,這八個月內,共殲敵22萬人,其中美軍8萬人,志願軍傷亡也達到20萬人。
​有人會說,傷亡如此之大,又沒越過三八線打到南邊去,何來的“打得不錯”之說?
​這樣的疑問,其實是忽略了作戰雙方的實力對比。
​志願軍在既無飛機掩護,又無坦克支援的前提下,能夠同世界第一強國掰手腕,而且還打了個平局,確實不容易。
​正所謂“不輸就是贏”!
​在第五次戰役結束之後,朝鮮戰場上一時形成僵局,作戰雙方同時進入了戰略防禦,美軍同志願軍在戰爭態勢上形成了“均勢”。
​所謂“均勢”,就是力量平衡,仗打到這個程度下,停戰議和也就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識!
​所以,斯大林不但肯定志願軍的作戰成績,而且認為相當成功。
​在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時,他就曾感慨地說道:“中國軍隊真是一支偉大的軍隊!”
​但是,他不希望志願軍同美軍停戰。因為從蘇聯的戰略利益出發,把美國拖在朝鮮戰場的時間越長越好。
​但是,對中國來說,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才是第一要務。
​因此,1951年6月中旬,“充分準備持久作戰,並且爭取和談以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略新方針出爐。
​在這之前,毛澤東曾召回志願軍副司令鄧華等四位首長回國開會,他問道:“為什麼一次殲滅一個團都十分困難?”
​經過對戰地實際情況的充分了解之後,毛澤東提出了打小殲滅戰的戰略戰術。
​毛澤東還向鄧華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大塊牛皮糖需要一塊一塊敲下來吃,所以,後來的小殲滅戰就被形像地稱為“零敲牛皮糖”。
​也就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掉敵人,一仗只打一個營,一個連,而且要當天晚間結束戰鬥。
​​5月26日,毛澤東在給彭老總的電報中提到:
​“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和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
​他接著說道:
​“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每一個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於是,在調整了“小口吃敵”的戰略戰術,明確了持久戰下的和談方針之後,邊打邊談的對峙階段開始了!
​朝鮮戰場形成僵局之後,美國對自己深陷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泥潭中十分恐慌,早在5月份,他們就提出了談判停戰的意思。
​中方接受談判,但是堅持以三八線為界,這樣雙方都過得去。
​7月10日,交戰雙方代表正是開始停戰談判。
​雙方都知道,戰場上的勝利是談判桌上最大的籌碼。
​於是,邊打邊談成了見怪不怪的常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
​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志願軍經歷了歷史上從未遭遇過的規模空前的陣地防禦戰!
​於是,中國軍方決定,實行堅守之下的機動防禦!
​顧名思義,陣地不能丟,必須堅守,但是敵人火力明顯強於中方,所以又不能硬拼,必須機動靈活地作戰。
​這就成了陣地防守戰中的運動攻擊戰!
​志願軍在陣地前沿疏散配置少量部隊,在第二線佈置強大的預備隊。
​白天,面對敵人強大的砲火、飛機和坦克協同攻勢,志願軍前沿陣地將會失守。
​等到天黑後,志願軍第二線陣地又會反撲回來,趁著敵軍來不及修築工事,在夜色中快速反攻,奪回陣地。
​第二天白天再丟,晚上再反擊奪回!
​經過這種反复爭奪戰,雖然中方軍隊消耗較大,敵軍消耗也同樣不小,更重要的是,有效阻止了敵軍的推進。
​經過20天的爭奪戰,美軍僅僅向前推進了三四公里,最後因損失過大,不得不停止攻擊。
​為了有效阻止敵軍進攻,以打促和,在談判桌上贏得籌碼,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火力的美軍,只能這樣去打陣地戰。
​但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更有效地堅守陣地,減少傷亡,打擊敵人,志願軍又發明了新戰術。
​那就是挖坑道,造“地下長城”,最終解決了“能不能守得住”的問題。
​比如,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挖坑道打出來的著名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捨身堵槍眼的黃繼光,被火燒身而紋絲不動的邱少雲等英雄們,彰顯了志願軍的作戰勇敢和獻身精神。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地下長城”,打出瞭如此慘烈而勇敢的戰鬥?讓美國國內以及美軍內部的厭戰情緒日益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