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民國初年的大家

 如果說起民國的大家,想必很多人都可以如數家珍,那個時代培養起來的傑出人物數不勝數。

那些金光閃閃的名字到如今都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魯迅先生的教誨還在耳邊;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依然激勵著如今的我們;蔡元培,陳寅恪、胡適、梁漱溟、蔣夢麟、錢穆、林語堂、張伯苓等等人物的故事現在讀來都如沐春風。

這些人已經遠去,那個時代也已經遠去,但是這些人的光彩依然閃耀在今天。

民國時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大師輩出的環境呢?在民國那個動蕩的時代,各種思想開始自由的萌發,那個時代就像是一個對世界好奇的孩子,在探索與創造中摸索著前進。

因為時代需要這樣的人出來引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民國的教育百花齊放,各種新思想與傳統文化相互碰撞,使得教育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五四”的啟蒙運動,使得新的思想開始勃發,一些進步人士學習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在這樣的前提下,民國的教育必然是結合了東西方的各種優點,所以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師頻出,也就可以理解了。

特別是當時的北大,蔡元培倡導“兼容並包”和“學術自由”,各種思想觀念都可以進入課堂,連辜鴻銘這樣留辮子的保皇黨人也被邀請來講學。辜鴻鳴和胡適都講中國哲學史,觀點相左,課堂上相互批判,互不相讓,學術氛圍相當自由。

民國的在教育方面,對於學歷的要求不太嚴格,只要你夠好就可以去做講師,也可以去大學裡旁聽,並沒有那麼多限制。

崇科學,重文藝,講實用,明確人才培養方向,這就是為什麼民國大師輩出的原因,在自由的教育氛圍下,各自發揮優點,把最擅長的事情做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https://m.lnka.tw/detail.aspx?articleId=3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