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他,因阻擋美帝的強權夢而喪命嗎?

聽故事說故事

 1945年12月9日在戰火剛剛平息的德國發生了一起離奇的車禍,車禍主角是美國的四星上將巴頓。當時巴頓和他的參謀長外出打獵,被一輛急速駛來的大卡車相撞,12天后巴頓便離開了人世。


巴頓之死被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世人很難相信這位歷經戰火,為反法西斯戰爭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躲過了戰場上的不長眼的子彈,卻沒躲過和平時期的大卡車。許多人猜測巴頓的死或許不是意外,而是被蓄意謀殺,但是像他這樣的戰爭英雄又有誰會去暗殺他呢?


巴頓是一名職業將軍人但不是政治家,可他卻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巴頓對蘇聯和共產主義的仇視世人皆知,曾在公開場合多次宣稱蘇聯人是他的敵人,呼籲英美攜手領導自由世界與蘇聯開戰,還要重新武裝德國遏制蘇軍東擴,甚至還辱罵朱可夫元帥。

本來一個美國軍人擁有反蘇立場是很合理的,但這時這個立場有些不太合時宜,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分析下二戰前與二戰後的世界。


戰前的世界格局依舊是由大英帝國為主,法蘭西為輔。在歐陸法國德國是主角;在中東英法的委任統治地遍布了以前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在非洲北非中非西非法國說了算,南非東非英國是發話人;亞洲除了東亞其餘也都基本是英法的殖民地。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二戰前的世界是英法共治,而美國被排擠在北美,蘇聯被打壓在歐亞內陸腹地。


而戰後的世界呢,美國勢力從大西洋的西岸一直推進到歐洲中部,足足擴張了幾千公里,而蘇聯的勢力範圍也向西推進數百公里。

此時的英帝國呢?正處於分崩離析當中,只需要臨門一腳就會全盤崩潰。法帝國呢?不好意思舉了白旗。很顯然二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世界秩序從英法主導的凡爾賽體系過渡到美蘇領導的雅爾塔體系。


1945年4月25日美蘇會師易北河,標誌著歐洲戰事的終結,同時也意味著美蘇共治世界時代的到來。

當時的美國的核心戰略是要從英國的口袋裡掏出最後一枚便士,反蘇是一定要延後的,先聯合蘇聯徹底肢解英帝國才是首要的


而此時的巴頓卻到處宣揚聯英反蘇,與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關係親密,而與頂頭上司艾森豪威爾不合,這種幼稚的政治立場可能就是導致了他車禍悲劇的原因。


有人會說英美不是鐵板一塊嗎?其實不然。二者的聯盟只是因為德國太變態了,屬於是同床異夢。美國始終在盤算如何取代英帝國,而英國人卻在算計怎麼利用美國的力量打敗德國與蘇聯。


從盟軍選擇登陸歐洲的地點就可以看出兩國的分歧,丘吉爾主張登陸地點應該放在地中海沿岸的某地,最好是希臘其次是意大利。因為這樣美英聯軍就離東歐更近,可以搶在蘇聯之前奪取東歐。


而美國的主張卻是在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因為只有這樣美軍才能控制富裕的西歐,故意把東歐留給蘇聯。最後英國人還是妥協了,盟軍主力選擇在諾曼底登陸,這是美國人的勝利。


一個強大的蘇聯會讓歐洲更加需要美國的保護,才能實現美國領導世界的夢想(至少是半個世界)。這在中國叫養寇自重,這個道理艾森豪威爾懂,巴頓不懂。所以前者做了兩屆美國總統,後者卻發生了車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