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Chopin - Waltz Op. 64 No. 2 升c小調圓舞曲


1847年,因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以及感情的失意,肖邦一度心情低落,身染重病,曾被舒曼譽為“心靈的圓舞曲”的《升c小調圓舞曲》是肖邦去世前兩年的作品,詩意的旋律中流露著無奈與哀愁。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莊園裡一起度過了最後一個殘秋。十一月,他們分開了。促使他們分離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這年六月,喬治·桑在她的小說《魯克列齊亞·弗洛麗安妮》裡,用一種不加掩飾的、浪漫主義的手法,公開了她 ​​和肖邦的秘密關係,這使得肖邦十分難堪。 
  另一個是:喬治·桑的孩子們長大了。兒子莫利斯二十四歲,女兒索朗芝十九歲。他們對母親和肖邦的關係越來越不能容忍,莫利斯向母親提出:“你只能在我和肖邦之間選擇一個。不是他去,就是我走”,而喬治·桑選擇了前者。
  這年十一月,肖邦來到了巴黎,心情十分憂鬱,身體也越來越壞,但為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所以,剛分離的一個時期,他幾乎沒有寫什麼作品。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了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 

  乍一聽,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著一種說不出的悲哀。
  樂曲沒有前奏,一開始,就呈現略帶憂傷的主題:(見右譜)
  在它的後面是一段下行半音階。這後半段還反復了一遍。
  波蘭音樂評論家J.伊瓦茨凱維奇是這樣解釋這段音樂的:“他似乎在說:悲哀鳴?怎麼?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平的。該怎樣就怎樣吧!……直到這個手勢在某一高處消失為止。然後又是反复,而且越來越
快、越來越機械地轉入毫無表情的更弱。我是不在乎的,我是不在乎的……可是,它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真相蘊藏在圓舞曲激動的悲哀裡。”
  B段從八度大跳開始,用模進手法,發展成為一段激動的旋律,好似心潮在起伏翻滾:(見左譜)
  樂曲轉降D大調,這時,出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對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幸福的日子的回憶:(見右譜)
  在它之後,B段再現,轉回到升C小調上,再接憂鬱的A段,最後,有現B段結束全曲。
  在肖邦所作的二十一首圓舞曲裡面,《升C小調回舞曲》作品64號第二首,是鋼琴家們在音樂會上演奏得最多的一首,可是,由於演奏者對樂曲的表達的思想感情,缺少細緻的研究,他們往往把它彈得十分歡快,這是十分遺憾的。
  《升C小調圓舞曲》還被改編成管弦樂曲為舞蹈伴奏,著名的芭蕾音樂《仙女們》裡就有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