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有這個認知~人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定數"的
這方面很多佛道教都有詳解,而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的《易經》~中國文化的“根源之書”人的一生難題的“解惑之書”也有這一說法。
世人皆愛財,卻不知道財從何來?
財就在人的命格里。命裡沒有財,就算金銀珠寶就在眼前,也無法擁有。
倘若得到了命裡沒有的財,那麼災禍遲早降臨。假如你命裡有福報,走到哪裡都會得福。
命中十錢,難求百金
《易經》有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皆有來因。
凡事必有因果,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求也求不來。
而且,得到的還有時段因緣。有人年輕的時候發達,有人中年發達,有些人直到晚年才發達。時節因緣各個人不一樣,所以不要怕一時的窮困。
古時有位馮員外,家中有兩個雙胞胎女兒。
大女兒名叫玉佩,長相端莊,性情溫和,喜愛繡鴛鴦,到了該出嫁的年紀,被許配給了張家公子。小女兒玉玲機靈聰慧,一雙巧嘴也是很討人喜歡。
後來,家中來了一位老禪師,老禪師為兩位千金算了一下命運。
他一見玉佩,就連連稱讚,說她命中富貴,將來能當誥命夫人。
玉玲一聽,連忙問自己的運道,老禪師笑了笑:“這二小姐是八分倉的運道,自然也是不愁吃穿,只是太過伶俐,恐怕會招來禍患。”
玉玲一聽,這不就是“命里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滿倉”的意思嗎?心裡憤憤不平,憑什麼姐姐命裡多財,而自己只有八分米。
一次偶然,玉玲不小心將姐姐推下河去,就代替姐姐嫁給了張公子。婚後張公子對她也是疼愛有加,經常帶著她參加官員們和家眷的聚會。
在一次聚會中,她恍惚間看到了死去的姐姐,以為是姐姐回來向她索命,便嚇得發了瘋。
原來,她的姐姐落水後並沒死掉,被人救了上來,救姐姐的便是當朝的劉翰林。
姐姐獲救後失去了記憶,但是仍然善良賢淑,劉翰林便娶了姐姐為妻,成為翰林夫人。那日,妹妹看見的正是失去記憶的姐姐。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招來災禍。姐姐雖落水,仍是千金的命,而妹妹強求佔有姐姐的運道,反而瘋癲受苦。這真是命中十錢,難求百金啊!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祿命,就是一生當中,你有多少財富,有多少收入,都是命中註定的。
命裡沒有的貪不到,命裡沒有的得到了,不是災就是禍。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財富不是強求來的,而是自己積累德行種來的。
不義之財,易得難守,人有萬算,天則一算
錢財經不起算計,財物各有其主,不義之財千萬不可取,得到之後定有災難,而沒好處。
佛家說,欲貪不義之財者,死後必當餓死鬼。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錢財,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有可能會生病,把你得來的錢全花光;還有可能天降橫禍,說不定命都送掉。
有一故事講有一人走路,撿到了十吊錢,一路上十分高興,笑了很久,見到誰都笑。
他開心的是自己不費一點力氣,就得到了十吊錢,僅僅一個彎腰就撿了一個大便宜。他沒有告訴家里人,別人問他也不說,只是笑。
後來笑著笑著,下巴就掉下來了。家人給他請了醫生來看,看了一次,花了一吊錢,還是一直笑,沒有治好。直到連續又看了九次,十吊錢花光之後,他才好起來。
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可取。
雖然十吊錢的故事,大家會認為是古人編造的荒誕小故事。但是現實生活這類因果故事也不少。
如果財富的來路不如法,就會自食其果。很多人從富豪變成階下囚,就是因為用缺德的方法賺錢。
《易經》: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兇財兇入,必定兇出。財貨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定律。
如果侵占別人的財物,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就會種下惡因,一旦福報享盡,惡報必定現前。
布施得財,積福富貴
人人都想要財富,那麼財富到底從哪裡來?
人間有捨才會有得,懂了這個因果,你才會得到你想要的財富、名譽。
《易經》: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根本,財富、名聲、地位都是枝葉花果。厚德才能載物,種下財富的因,才會結財富的果。
財布施得財富,積厚德才能得富貴。
在古印度,有一位名叫“善施”的長者,家境優渥,樂善好施。
他一生中七次散盡家財,全部布施給孤獨的人,人們十分尊敬他,稱他為“給孤獨長者”。
後來,他為了給佛陀建精舍,用金磚鋪地,傾盡家財。他的一生越布施越富有,最後成為了當地的首富。
布施越多,財富就越大!願意舍出自己的財富,便能得到全世界回饋的財富。
大家拜的“財神”范蠡,也是三次散盡家財布施窮人,但每次都能重新起家。 《後漢書》話: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予之為取。天下人都明白,拿到手的東西是自己的,卻不知道付出、給予才是真正的得到。
命中的財,都是有定數的。富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為往昔做過布施。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沒有布施積福。布施如田地,有田地,才能有收成,有布施的種子,在將來才能開花結果。
願我們每個人都心存正念,以恭敬之心布施,都必然能廣種福田,受用無盡。
《易經》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種生活劇本。懂得了《易經》的道理,就會堅定信念。知道自己應該把握的基本原則,進而度過人生一道道關卡的考驗。孔子、老子同生於春秋末期,都有共同的愛好——尊崇《易經》。 《易經》自身的複雜廣博,深奧晦澀。孔子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則是《周易》。
《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華人歷史上地位崇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
我則認為易經在遠古年代,就如同與今天的“百度知道”和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