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的“爆買”開始日漸降溫。
朱麗麗不久前在上海入手了一隻Chloé的Faye系列雙肩包。她比較了日本、韓國的價格後,發現內地和後兩者的差價在10%之內。對於一款一萬多元的包來說,這個差價朱麗麗覺得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當然,這款包在歐元區會便宜更多些,但一時之間找不到可以“人肉”帶回的同事朋友,而上網找代購還是“覺得有些冒險”,她擔心,“高仿假貨實在太多”。
奢侈品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周婷和她的團隊近日做了一個抽樣調查,範圍涉及全球100個品牌以及超過千餘個樣品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定價。她們發現,與2011年相比,2017年中國奢侈品國內外整體平均價差由2011年的68%縮小至16%,差幅整整縮小了52個百分點。
隨著各大奢侈品牌不斷調整在中國內地的零售價格,中國香港、澳門曾經擁有的價格優勢大大降低,而日本和韓國的價格優勢也很微弱。“有些被監測的品類與產品價格甚至高於中國內地,只有其本土產品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周婷總結道。
又漲價了
田怡蓉是某旅行社的導遊,帶的是歐洲旅行團。早前會有一些熟悉的同事、朋友讓她幫忙帶一些東西,慢慢地,工作的便利讓她成了一個半專業的代購。
眾所周知的是,全球購買奢侈品最便宜的地方目前仍舊是歐洲地區。歐元區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國都是傳統的購物聖地,與中國內地的平均價差都超過了20%,加上當地對外國人的退稅政策,對中國消費者而言購買奢侈品更加划算,而在美國購買奢侈品的價格優勢就要弱上一截。
2016年年中,英國脫歐公投讓英鎊匯率急速跳水,到去年10月創下新低,繼而英國也成了購物狂的天堂。
彼時,德勤發布了一份調研稱,英國本土的設計師品牌和其他一些奢侈品如果按美元計算的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便宜。同樣的,一份來自瑞銀的報告也支持了這個觀點,該機構在經過統計後稱,倫敦有64%的奢侈品價格都比世界其他地方便宜。
德勤的時尚和奢侈品行業負責人蒲伯(NickPope)則稱,英國脫歐公投後的一段時間,該國奢侈品市場的表現證明了遊客的“需求拉動”,遊客為英國奢侈品市場所作的“貢獻”超過總量的一半。
那段時間,田怡蓉帶去英國旅遊的中國旅行團成了爆買團。而她周邊的許多朋友也不斷請她“順便”帶回各種名牌物甚。不過,她很快發現,一些國際大牌迅速調整了定價,以香奈兒(Chanel))為例,ClassicFlap系列的Jumbo包在2016年裡漲了三次價,從原本的3000多英鎊漲到了4000多英鎊。
在周婷看來,香奈兒的漲價並不出乎意外。“目前進入中國的所有奢侈品牌中,這家是中國售價與海外差距最小的一個,也是全球價格一體化進程最徹底的一線奢侈品牌。”
2015年4月8日,香奈兒正式下調中國市場部分產品的價格,降價最高達20%,力度之大一時間讓當時中國的店舖裡擠滿了前來搶購的顧客,甚至讓不少專櫃出現了賣空斷貨的情況。在中國降價掀起購買潮的當口,這家公司趁勢宣布未來將採取平衡全球售價的定價策略,上調在歐洲售賣的產品價格。
差價縮小
顯而易見,再富有的人也不太會願意為相同的產品支付更多的錢。
為了把中國的消費者留在本土消費,近幾年來中國政府連續發布一系列消費刺激政策,包括擴大進口促進跨境貿易,並在2015年6月1日以及2016年10月1日分別調低涉及服裝、鞋、護膚品、化妝品、香水等多個品類商品的進口關稅。
國際奢侈品牌也越來越多地重新考慮在中國的市場定價策略。
“儘管進口關稅稅率並不是過去國際奢侈品在中國售價高昂的根本因素,但是作為國家進口貿易以及國內高端消費市場的重要調控手段,對於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的定價策略具有非常強的政治影射力。”周婷認為。
通過“中國市場降價+海外市場漲價”來縮小全球各地差價的品牌不止香奈兒一家。不過,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多數的品牌還是主要傾向於前者。
來自財富品質研究院的監測報告顯示,2015年6月財政部發布部分產品進口關稅稅率下調政策後,包括伯爵、百達翡麗、江詩丹頓、香奈兒等8個手錶品牌下調在中國售價,降價幅度在5% ~25%之間;博柏利(Burberry)、普拉達(Prada)等開始降價,降幅最高到20%;國外化妝品品牌亦全線降價,尤其是資生堂、雅詩蘭黛、歐萊雅以及寶潔四大化妝品集團旗下產品率先調整價格,平均降幅在8%~25%之間,最高達到36%。
上述報告稱,與2011年相比,2017年中國奢侈品國內外整體平均價差由2011年的68%縮小至16%,差幅整整縮小了52個百分點。其中,國內外價差變化最大的是高端腕錶,2011年該品類的國內外平均差高達161%,居所有品類之首;而2017年下降至6%——這也是所有監測品類中平均價差跌幅最大、價格差最小者。
究其外部原因,一是反腐導致國內高端腕錶消費特別是饋贈型消費大大減少,二是隨著中國人出境旅遊的增加,價格優惠所直接導致的境外購買比例在增大;根本原因則是腕錶市場自身的競爭壓力增大,消費者對腕錶消費更加理性。
本土回暖
差價的縮小讓部分消費者願意在國內消費購物,這促使了國內本地的奢侈品市場的回暖。
美國蔻馳(Coach)集團此前公佈的2016~2017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務數據顯示,其北美市場銷售收入6.91億美元,同比下降16%;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市場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內地銷售收入保持了兩位數增速。
而諸如路威酩軒(LVMH)、博柏利(Burberry)、HugoBoss等公司公佈的財報中,中國內地市場銷售也同樣顯示了這樣的增長趨勢。
來自高端購物中心和百貨的銷售也佐證了以上趨勢。據多家媒體報導,以奢侈品作為主打的上海恒隆廣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銷售額明顯提升,整個商場每個月基本上都能實現同比20%的增長。去年12月的銷售打破了恆隆廣場2001年開張以來的單月銷售紀錄,到今年1月,單月增長同比超過了30%。而新鴻基地產(中國)旗下的上海國金中心商場與上海環貿iapm商場則同樣屬於高端購物中心,兩座商場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均實現了逾兩位數的增長。
此前,諮詢公司貝恩與意大利奢侈品貿易協會(Altagamma)聯合撰寫的《2016年全球奢侈行業研究報告》中提到,中國消費者在國內消費的增長,使得中國內地市場的表現好於全球整體表現,而中國奢侈品市場在經歷了三年的停滯後終於回暖。
不過,海外消費的習慣很難馬上扭轉。根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統計,2016年中國人全球奢侈品消費額達到1204億美元,其中境外消費奢侈品928億美元(約合6400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在過去的一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同時連續5年超過70%的奢侈品購買發生在中國境外。
貝恩的上述研究報告指出,奢侈品國內外價格差異依舊存在,而國內服務水平較低、購物體驗整體較差等因素,導致本土奢侈品的購買量以及單宗交易銷售額低於中國消費者在海外購物時的水平。
看來,田怡蓉的“兼職代購”還能火上一陣子。
第一財經劉曉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