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讓我們先把“金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為了賺錢犧牲生活品質是否值得”,“那個男生對我很好但就是買不起房我應該和他分手嗎”這些問題先放到一邊,單純而虔誠地跪倒在鮮紅的毛爺爺腳下來探討:
如何才能有錢,那些有錢人身上是否真的具備一些獨特的思維和品質,最終取得了令普通人望塵莫及的財富積累,我們和他們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如果你期待的答案是:
1.專注勤奮毅力積累一萬個小時,出門左轉俞敏洪老師演講錄。
2.馬化騰其實是富二代,巴菲特的父親是國會議員,出門右轉朋友圈“揭秘白手起家的富豪神秘背景”。
3.商業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隨機性造就的,查看“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你可能之前沒看懂。
如果上面這些答案都不能讓你滿意,我們繼續。
02
你的高中老師不會告訴你,即使你再努力學習也照樣買不起房。
我現在身邊過的最不開心的朋友,是上學的時候成績最優秀的,現在又生活在國內的那一批。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大多成績優異,考試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驕子,同學們心中的偶像。雖然今天他們依然領著高於同齡人的薪水,卻發現工作三年攢下來的錢依然不夠在北京買一個廁所。所以覺得世界對他們很不公平。
在漫長的求學經歷和成長過程中,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事業成功(其實就是賺很多錢)的認識高度的統一:努力學習,先考上一個好高中,再考上一個好大學,選擇一個好專業,找到一份高工資的工作,拼命工作成為高級管理人員,從此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可直到畢業了進入社會才發現,自己被灌輸了近20年的美好人生藍圖,和現實相距甚遠。為什麼會這樣呢?
嚴肅的說,這是因為以中國目前畸形的經濟結構和大多企業的利潤構成,資產的泡沫程度要遠遠高於企業能為高素質技術人才支付的報酬。粗暴的講,傳統教育傳遞給學生的賺錢思路只是一場騙局,即把那幾張卷子上的題做對越多的將來就越有錢,可是,這和現實世界中財富的分配方式幾乎毫無關係啊,至少,和中國目前的國情完全不符。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闡述什麼叫做企業的利潤構成決定員工的收入,就比如說經營一家蛋糕店吧,美國公司的經營思路是找到最優秀的蛋糕師,提供味道最好的蛋糕,向全世界銷售,憑藉優秀的產品獲得高溢價和高市場份額,來獲取毛利進而付給優秀的蛋糕師高額的薪水;
而中國的蛋糕店的老闆們發現,自己的蛋糕怎麼做也不可能比美國的蛋糕好吃,何況中國大眾消費者對於蛋糕的消費能力也不強,真正賺錢的方式是提供品質一般但勉強合格的產品,通過一些獨占的銷售渠道,把蛋糕以大訂單的形式賣給這些對蛋糕品質要求沒有那麼高的大客戶,所以蛋糕師的水平並不太重要,能給公司簽下訂單的員工才是公司最有價值的人才。可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教育給我們灌輸的思路是蛋糕做得越好的人,將來也就越有錢。
這裡的美國和中國不是絕對的,可以換成北上廣和二三線城市,也可以換成互聯網企業和煉鋼廠,但你的工資是由你所在的企業的利潤豐厚程度和你對利潤的貢獻程度所決定的道理,放之四海皆準。難以想像的是,如此天經地義的常識,我卻發現身邊有無數人完全不能理解,尤其是很多名校的畢業生,恨不能拿著一紙文憑向政府要錢,逢人便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人生的痛苦主要源自錯誤的期待,認清事物的運轉規律不會讓你立即獲得財富,但至少可以讓你迅速放棄愚蠢的幻想。
03
你渴望成為的那種有錢人不是靠技能獲取一份高工資的人。
嚴格來說,即使在中國,憑藉高超的技術領取高薪,最終取得財務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難度極大,而且異常辛苦。沒有過人的先天的條件和頂級的後天培養,大多數人所能習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讓老闆心甘情願為你付一份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薪水的。只要你對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收入獲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術骨幹的收入是很難超過掌握客戶的銷售總監和組建團隊和客戶對接的項目主管的。
美國的一個著名的喜劇明星Chris Rock在一場脫口秀中講過一個段子:黑人在美國最多也就rich,但不可能wealthy。奧尼爾年薪兩千萬美金,那隻能叫rich;在奧尼爾工資支票上簽字的那些白人老頭們,才能算wealthy。
事實上,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有錢人都是後者,他們不是技能過人的人,而是整合資源的人,簡稱老闆,也是這篇文章想探討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的商業環境下,並非傳統企業那種100%的公司擁有者才叫老闆。項目投資人,企業的合夥人,裝修隊的工頭,夜總會的媽咪,安排一隊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iPhone自己坐在旁邊抽煙的人… 但凡直接發起並促成商業活動的人,在我看來都是老闆。
你真正渴望成為的那種有錢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尋找資源並整合資源的人。這就是學校和父母從來不曾告訴你的秘密,當然了他們之所以不告訴你,很可能是因為自己也沒這麼想過。
04
自我保護心理注定了窮人的宿命。
人類天生習慣的自我合理化心態決定了大多數人注定是窮人。
不信,可以看看你身邊多少人熱衷於分享“蓋茨的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還原聚美優品陳歐履歷造假真相”,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幾個問題都在研究“馬化騰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
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的自我保護機制,它會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但凡當大腦掃描到有什麼人和事會令自己的顯得是如此的無知而無能的信息,這種保護機制就會迅速啟動,收集一切線索去證明他們都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而僥倖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樣的客觀條件,只會比他們更好。
而且,萬一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邊非常熟悉的人,內心的保護機制會更加強大(君不見今年沒炒股的人,看到身邊炒股的人賠了,比自己發財了還高興)。
就像上學的時候,我們熱衷於討論學習好的人都是書呆子沒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歡開跑車的渣男一樣;長大之後則變成了,同事升職了是因為會拍領導馬屁,同學創業成功了因為家裡給了巨額的啟動資金。窮人的頭腦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還有最後一招殺手鐧。
他們就是運氣好。
是的,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心理,維護了社會穩定,減少了自殺率,也讓極少的一部分克服了這種心裡的人,成為了有錢人。
總結下來就是,窮人相信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而富人相信這種差距的決定性因素是主觀能動性。
窮人的思維習慣是:他們做到了,是因為他們富二代/有關係/運氣好,我沒有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這些條件,我也可以做到。
富人的思維習慣是:他們做到了,我為什麼沒做到,我怎麼才能做到?
可憐的窮人們,不打破這種自我保護的心裡,是很難擺脫一事無成的宿命的。可惜,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從懷才不遇到壯志未酬,最終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
05
有錢人的思維是整合資源而不是擁有現成的資源。
如果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這一段,沒準它就能改變個別人的人生軌跡。
其實很多窮人也不是甘心於一輩子領薪水的啊,他們只是在等機會,他們永遠在等機會。
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驚人地發現原來每個留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心裡其實也都有一條走上人生巔峰的道路嘛。本科認真學習,積極參加課外活動,拓展社交網絡,最終成績優異簡歷豐富,找到一個大公司工作幾年積累工作經驗,繼續名校MBA深造,出任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最終調回國內擔任中國區經理,甚至時機成熟了,憑藉多年工作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跳出來單飛最終創業成功。
聽起來如此酣暢淋漓的人生攻略,其實是最經典的窮人思維,窮人總以為有錢人的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順水推舟得來的,所以要等著一切時機都成熟了,一切資源都獲取了,才能開始行動。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天永遠都不會到來。
他們無法理解的是,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小撮人,和他們擁有類似的客觀條件,但卻把他們覺得遙不可及的事情做起來了。這一小撮人,沒有本金,找朋友借錢找投資人投資甚至找銀行貸款;沒有技術,自己去現學或者找到懂技術的人幫自己來做;沒有關係,找人介紹請人吃飯送禮屢敗屢戰;沒有客戶,一個一個冷撥電話登門拜訪甚至辦公室門口堵著。
上面這種人,就是傳說中的老闆。
當你真正開始做一個整合資源的老闆的時候就會發現,你之前自以為擁有的資源和人脈遠沒有你想的那麼好用,任何一個商業活動從無到有,都必然要經歷那些團隊不整沒有客戶的階段,滴滴打車兩年前還在在北京機場T3一個一個拽著出租車司機下載App;以雷軍在互聯網圈二十多年的人脈,創立小米的時候光一個個登門挖人就挖了近一年,相比之下,你覺得自己能有的那些資源又能有多管用呢?
切記,老闆的實質是尋找資源然後整合資源的人,並不是擁有現成資源的人。
更進一步說,一切商業機會都包含了大量的未知因素,而鑑於人類對於一個未知事物的群體接受度的判斷力是極其有限的,一個優秀的老闆擅長的是邊做根據形勢快速調整自己的商業活動,而不是事先把一切事情都預料好了。你能想像亞馬遜的創始人當年在網上賣書的時候,已經計劃好了公司的業務要包括電子閱讀器,電商,流媒體,雲計算,無人機嗎?
為什麼窮人等待的機會永遠不會到來?等你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時候,市場早已經被那些趁著一切並不明朗就衝進去的人瓜分乾淨了。真正的好機會,永遠都存在與未知中。
同樣的道理並非只存在於商業世界,每個人生活中最好的機會,幾乎都出現在那些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
還記得剛去美國的時候,我聽說高中的數學課代表去新東方做了托福老師,班裡的同學談起這件事,語氣中大多充滿了懷疑和嘲諷,因為大家都清楚他高中的時候學習好是因為數理化成績優異,英語水平根本不行。他們想的一點沒錯,後來我才得知,這哥們當時連托福都沒考過,但就是一咬牙硬著頭皮上去應聘還成功了,結果最初過得心驚膽戰,做夢都怕被學生從講台上趕下來,於是每天瘋狂的做題備課惡補英語,好不容易堅持了下來。
而兩年之後,嘲諷他的人還是當年的樣子,他已經成了新東方的托福名師,公開課出現在新東方官網上,學生遍布北美。後來我默默地在家裡看了他的講課視頻,比起我當年崇拜的那些新東方名師毫不遜色。
我忽然想起了羅永浩當年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試想如果羅老師當年認為要把英語練到王強老師一樣才能敢去新東方應聘,現在可能也只是一個吉林延邊的文藝老憤青罷。
你看,真正把事情做起來的人,考慮的問題的過程其實是這樣,這件事我一定要做,缺什麼東西我去想辦法去爭取。而什麼做不起來的人,永遠在等待時機成熟。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有勇有謀,但勇又大於謀。相比之下,勤奮專注聰明簡直只能算雕蟲小技,唯有勇氣才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如果你的抽象思維能力實在有限,必須得看十分具體的例子去理解究竟什麼才是尋找資源並整合資源,強烈推薦你上網看兩個故事,一個是星巴克老闆舒爾茨當年在西雅圖開第一家咖啡店的始末,另一個是楊潔導演拍攝86版西遊記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在讀了這麼多年書,看了那麼多案例,和自己在殘酷的實踐中,能給出的關於“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很想成功,是不是就會成功了”的最好答案。至於你覺得它是醍醐灌頂還是勾兌雞湯,看你的了。
(正文到此結束,知乎文章發出來後,作者被一堆人圍攻,為此他又寫了一個後續,大家接著看)
06
沒有回复留言的習慣,但是鑑於邏輯有明顯硬傷的小朋友開始成批量湧現,在這裡簡單更新一下:
其實在上一次回答“商業分析能力是怎樣煉成的”的問題時,我就驚奇的發現,近700條評論中,反對意見極少是關於我提出的那個TTPPRC商業模型的具體內容,而全集中在“好像看明白了這個就能賺錢了”和“你知道這麼多也沒見你多成功”。
說心裡話,我之前實在缺乏拯救這些愚蠢的小朋友的興趣,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智力及格的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最起碼明白什麼叫做“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會極大地增加實現該結果概率的條件”。
直到剛才我仔細思考了一下,也許這也是一種經典的窮人思維方式,就是對於他人提出的一切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案,都把它們默認為必須是“充分條件”,只要發現實現同樣的結果的人採取了其他方案或者採取了該方案的人沒有實現相應的結果(比如:有錢人也有沒什麼商業分析能力的,有很強商業分析能力的人卻沒有很有錢),窮人們就洋洋得意地以為自己才是更理智更清醒的。
天啦擼,怎麼會有精神正常的成年人會相信:理解一個商業模型,就必然能導出賺錢的結果呢,這不是弱智麼。TTPPRC商業模型對於商業上的成功而言,很明顯是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會極大地增加實現該結果概率的條件”。
現在看看這個答案下面的一些留言:
—————————————————
1、批評了其他雞湯,自己又做了一碗雞湯勇氣麼你睜開眼看看多少人在折騰,他們缺乏勇氣麼。
感覺翻譯過來其實就一句話:真的想做就去做且肯定會成功,否則就是你其實並沒有那麼想。
2、“然而其實又是另一碗雞湯。說得好像你像富人一樣去拼,去整合資源,去開拓市場然後就會成功一樣。要真是那樣,這世界不知道多少富人了。”
3、"你這種思維放在十五年前還可以說的過去,但是現在有思想,有行動的人多如牛毛,可是成功的還是極少的那幾個人,個中因素其實就是你文章開頭說的誰誰誰其實是富二代云雲……"
4、“現在許多事情,絕不是會整合一下資源,有一顆勇敢的心就可以成功的做到這些,充其量也就是個小老闆罷了”
—————————————————
親愛的朋友,你仔細看看,我在全文中可沒有半句話提到,有魄力去整合資源”就一定”能成為富人,也沒有提到“有錢人100%就得是有魄力”啊,王思聰就不用啊。
我給出的答案中的思路很清楚,清楚到完全沒想到這麼多邏輯混亂的小朋友原來需要單獨這麼一段:
絕大多數富人都是整合資源的人,而一個人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白手起家,想實現財務自由這種包含高度不確定性的結果,擁有超出常人的勇氣和強大內心驅動力是一個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會極大地增加實現該結果的條件,而且在一個普通人在成為整合資源的富人這個結果的諸多條件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在做到了這一點之後,你還得需要勤奮專注堅持,鍛煉商業技能,閱讀TTPPRC等等一系列非充分條件,才可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重要到可以算是一個成為富人必要條件。
從這個答案中讀出來“有勇氣就會成功”的小朋友,你欠缺的確實不是勇氣,是智力。
有勇有謀不一定能財務自由,但是朝九晚五確實可以避免餓死。上進體貼不一定能找到聰明漂亮的女朋友,只有嫖娼才能保證你睡到美女。
這個世界上越是有價值的結果,越沒有充分條件。(這句話的邏輯是:“沒有充分條件”這件事,可以算是,“有價值的結果”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充分條件“的結果就不一定有價值,但是”有價值的結果“必然沒有充分條件)。
新財富雜誌
我能幫你的就到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