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美國媒體曝出至少10名哈佛新生因在社交平台分享不當內容被撤銷入學資格。哈佛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披露,這些新生去年12月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私人聊天群組。這個群組是從校方組建的“哈佛2021屆學生”Facebook群組當中分流出來的,取名為“庸俗好色青少年的哈佛模因”(模因指在互聯網上快速共享的圖片、視頻等信息— —記者註)。隨後,成員之間互相發送表情和圖片,分享有性或暴力內容的帖子和淫穢表情包,或嘲笑猶太人大屠殺、死亡兒童等。
4月中旬,哈佛錄取辦公室發現了這些攻擊性的、含有種族歧視的談話,遂向這個群組的學生髮出郵件,要求他們交出他們曾經發送的所有圖片以及解釋自己的行為,並說將把這些材料交給錄取委員會進行討論。最終,至少有10個學生收到通知說,他們的錄取被取消。
儘管美國主流媒體都沒公佈具體內容,一些聊天截圖和表情包還是從網上流出。從部分圖片看,內容明顯帶有性意味、有些針對少數族裔,嘲諷性暴力受害者、遇難兒童等。
此事引起了CNN、NBC、福布斯等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在Facebook、微博、微信等境內外社交媒體平台上,網友們也議論紛紛。
根據微信公眾號“北美留學生日報”發起的在線調查,3754名網友參與者中,68%網友支持哈佛撤銷這些學生的錄取,而31%的網友表示反對。
大部分中國網友表示這些言論已經明顯超過道德底線,社交媒體本來也是考核錄取的一部分,他們支持哈佛大學有權不錄取言論失當的學生。微信網友“John胡飛揚”吐槽:“價值觀的扭曲無論國外還是國內都不會接受的。”而一些哈佛新生也表示,對自己未來的同學做出這樣的行為感到失望,學校作出了正確的決定。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Amy Adler認為,哈佛大學的錄取政策已經非常明確,學生理應知道什麼是可接受的。哈佛也許不是因為這些學生的網絡言論內容作出了撤銷錄取的決定,而是因為他們作出了錯誤判斷(即故意違反校規)。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Katherine Franke表示,哈佛作為私立大學,有權決定學生是否有資格被錄取,以及不歡迎已經違背哈佛校規的學生。
在哈佛招生部設立的錄取新生Facebook網頁中,也有著在特定情況下,“如果事關誠實、成熟或道德品格行為,哈佛大學保留撤回錄取決定的權利”的聲明文字。
但考慮到社交媒體的私密性以及言論自由,哈佛大學的這一決定在一些網友看來,是過於嚴厲,甚至可怕的。
“這也太可怕了,最講個人隱私的國家竟然最不道德。”Facebook網友“Lina Yu”感慨道。她為校方能夠獲得私人群組的信息感到震驚:“哈佛怎麼知道這些人的名單?也許有些人應該用匿名po照片跟文章的,哈佛怎麼取得的呢?雖然po這些文章不好,不過隱私被洩漏也很可怕。”
《波士頓環球報》發表評論指出,這幾位學生被定義為逾越了哈佛的分寸,但是“不能接受的下一道界線”究竟在哪裡?哈佛校方的做法更像是“你可以暢所欲言,但是在本校不允許。”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哈佛大學撤銷錄取的決定凸顯了公開的或者私人的社交媒體內容對於大學申請者的危險性。升學服務公司卡普蘭(Kaplan Test Prep)調查了逾350名大學招生人員,35%的人表示會檢查Facebook、推特和Instagram以了解申請者的更多情況,其中大約42%的人說他們的發現對申請者產生了負面影響。卡普蘭執行董事Yariv Alpher說:“不論好壞,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大學錄取的重要因素,對於申請人來說,作出明智的決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今年5月,耶魯大學華裔學術顧問主管因為在網絡上的一則點評將白人稱為“白垃圾”而被學校停職。這顯示個體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不僅會影響非正式交往中他人對你的印象,更在逐漸成為各類正式機構對你的評判標準。原本私人的社交信息正在發揮名片或簡歷作用。
在美國,政府對社交內容的審查已經升級。近日,美國政府簽署重要法規,向美國簽證申請者新增一份調查問卷,要求提供過去5年的社交媒體賬號,以及過去15年的個人經歷記錄。對於大部分中國申請者來說,如有在微博、微信上發表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或民主自由價值的言論,他們的赴美簽證或將受到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