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無知而自大——很多企業家、思想家的藝術素養

紐約現代藝術館的instagram賬號的簡介:通過我們的收藏和展覽,致力於讓每個人理解和欣賞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


人不是上帝,沒有人全知全能,這應該是常識。尤其在中國大陸,嚴重的不全面發展,基本上是誰都沒法倖免的常態,因為這和文化、制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多年以來,和一些有“公共思想”的中年人交流,最大的感概是:談起“思想界”熱衷的話題,這些人淵博深廣、滔滔不絕。一談到當代藝術,這些人的認知基本處於前現代階段,或者大芬村甜俗寫實繪畫階段。那個中國面孔、側抱陶罐的半裸女子像,被大量傳播後,該是多少藝術貧眼認定的中國繆斯女神。

而且,因為有經商成功的經歷,因為和“思想界”有所交集,這些人相當自信,認為藝術是非常簡單的,但其實他們的藝術素養大致空白。面對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他們充滿厭惡,認為是一堆垃圾。這也無可厚非,當代藝術就是在批判中不斷動態調整自身的,如果他們能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功德無量。但他們提供的好藝術例子,原來是缺乏古典精神的甜俗寫實油畫、流於異族風情的矯情油畫、粉飾現實的偽國畫、愚民的連環畫等。
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在國外早已是主流藝術,它們的基本理念和現象,在國外是公民都了解的通識。你到國外的現當代美術館裡,看到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在裡面上藝術課時,瞬間就明白了。

這些人一談到藝術,無知而高度自以為是。滿口國際、全球、當代文明,卻在面對藝術時相當無知而自大。而且,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很少倖免。當然,有些人可能內心根本就不喜歡藝術,既缺乏常識和經驗,又不去學習或觀摩,卻能滔滔不絕,那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無所不知”的虛榮。

經常遇到這樣的人,我也反思,藝術人如何獨立自處?

如果只談思想,這些人的思想也有相當的高度,大家本該有很多共識。但一涉及到面對藝術時的能力,他們和某些惡俗的土豪、陳腐的文化官僚同出一轍。
如果只談“公共思想”,很多人都能達成共識。但,如何滲透入自己的體內,體現到日常的具體行為中,需要大量的實際行動。如何落實到自己所在的具體領域,如何有效的轉化?知曉“通識”後,就需要在自己的領域成為專家。

“藝術”是“感覺術”。和清晰、明確的概念、邏輯相比,沒有比感覺更複雜微妙變動不息的。直觀,是智慧的主要來源。藝術家過去被認為是“通靈”的,就是因為藝術家比常人更注重感覺。藝術和感性魅力有著天然的連帶關係,在很多情境中,藝術就是形式的感性魅力。“顏值”高的人更招人喜愛,一件作品,只要富有感性魅力,就能打動人,即使它的觀念蒼白虛妄。這和肉身的慾求有關,理性時常左右不了肉身,美色總是容易讓人意亂神迷,這是人性的缺陷,也是人性的真實。

表達是藝術家的天職,對藝術家來說,美學的有效,才是表達的有效。讓自己的表達充滿感性魅力,是藝術家的天職。讓經過表達之後的體悟,能恰如其分的“性感”,該有多麼重要啊!

當然,只有感性魅力,思想卻蒼白虛妄,像過度包裝的假冒偽劣產品。但一旦知曉“通識”(基本情感,與生俱來的根植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認為,當代藝術人沒必要在大談“公共思想”、“通識”的人面前自卑,或者整天追隨著這些人,成為他們的附庸。應該在美學上用心,這是藝術人獨有的強項。面對其它領域的人,這方面,藝術人應該是最強大的!過度偏重感性魅力,容易思想貧乏。但過度談思想,也容易妄自菲薄。

文明,是所有人貢獻出碎片後的拼圖,不是由一個“哲學王”生產思想後讓眾生聆聽。面對充滿無限未知的世界,我們如同盲人摸象,不同的領域能摸索到真相的不同部分。以藝術的方式,能觸摸、抵達別的領域無法抵達之處,尤其是那些百感交集、無以言傳的妙悟。正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妄自尊大,也別妄自菲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