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7年1.25億美元,美國姑娘搬走了這座差點被拆的中國老宅



我們廢棄的,
被她當成了寶貝,
搬到國外供了起來。
···


位於美國波士頓東北部的薩勒姆小鎮,人口僅有4萬,卻因為300多年前的一場“女巫審判”為人熟知,每年萬聖節,慕名而來的“女巫”來此慶祝。


除了女巫文化,薩勒姆小鎮還擁有一座美國頂級博物館:迪美博物館。而博物館的明星館藏當屬有200多年曆史的蔭馀堂,它是美國博物館唯一的中國民居建築完整陳列。


周圍鋼筋混凝土的建築中,
冒出這麼一座青磚黛瓦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
難道是幾百年前有國人定居於此?


並不是!
它之所以出現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還要從一個美國姑娘說起。

白鈴安(Nancy Berliner)

93年,白鈴安到安徽考察旅行,被眼前一座座別具特色、飽含中國文化的古建築深深吸引,也許那時就在她心中種下了搬座徽派建築到美國的“荒謬”想法。


作為一名精通中文的中國迷,
白鈴安醉心於中國文化,
彼時她還是迪美美術館的中國部主任。


96年心心念念徽派建築的白鈴安,再次安徽黃村欣賞古建築,經過一座幾近廢棄的老宅,目光瞬間被其吸引,忍不住好奇心推門而入的她,被黃家人同時注目·· ·


原來黃家子孫在90年代初已遷離安徽黃村,祖宅久已無人居住,基本處於廢棄待拆狀態,而此時他們正商量:看能不能把這老舊房子賣出去。


看到有人推門進來,便下意識地問了句:你是來買房子的?而有點懵的白鈴安竟鬼使神差地回答了句:是。


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這座即將被拆的古建築命運才被改寫。


這座古建築就是蔭馀堂,它足有400多平米,徽派建築最具特色的馬頭牆、小青瓦,石雕、木雕、磚雕將它裝點得富麗堂皇,而它從清康熙年間開始已經走過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


當白鈴安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將當初荒謬的想法變成現實,更是興奮地不能自已,趕緊跑回美國四處籌資。

誰也沒想到的是,她竟拉到1.25億美元的投資,在跟當地政府協商簽訂協議後,買下了蔭馀堂,作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個合作項目。


97年繁複、浩大的拆遷開始,單是拆就拆了100多天,2735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石件以及包括衣服在內的各種生活、家具用品被全部拆走。


單單這些東西,就裝了足足19個集裝箱,而在拆除的過程中,工人們還不斷發現各種驚喜:各種珍貴的文物書籍,地板床縫間的郵票髮簪,每一樣都彌足珍貴。


蔭馀堂拆下的木料

97年末所有物件裝船
運往美國薩姆勒的迪美博物館。


此後5年間,博物館請來中國的木匠和工匠,同美國建築公司一起,在迪美重建這座有200年曆史的中國古建築。


從建築本身到宅院裡的植物,
力求分毫不差地還原每個細節。

不管是窗鏤雕花

還是馬牆頭、小青瓦、青石板

從外而內的點點滴滴,
都原封不動地進行還原。

歐洲花式的壁紙搭配古風古色的家具

銅盆、暖水瓶、美人圖,
彰顯那個時代獨有的氣息。

鐘擺、學雷鋒的海報、毛澤東語錄,
時光彷彿從未走去,
而是靜止凝固在了這裡。

這樣能近距離地接觸飽含200多年曆史的中國古建築,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都是第一次,也難怪2003年6月第一次開館,參觀人數就破萬。


而博物館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中國古建築,不得不採取限流措施···


“'沉浸'在這樣一座中國古代家宅里,無論你來自於哪一個文化背景,都可以從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開始作為起點,了解中國文化。”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蔭馀堂,博物館還特地做了網站,將蔭馀堂建築、歷史和家族的來龍去脈搞了個清清楚楚。


時隔多年,蔭馀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參觀迪美博物館後說“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中已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裡面拉大提琴,音樂聲很美妙···感觸非常大。”


蔭馀堂就這樣保住了,
以不菲的成本與代價,
在大洋彼岸得以重生。


但回頭想想,如果沒有當年美國姑娘白鈴安的誤打誤撞,這座有著幾百年曆史的蔭馀堂命運會是怎樣?又是從哪一天開始我們不再珍重我們的文物與歷史?也許我們真得好好想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