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財神是由不同時代的“人”集合而成的群體。
比較常見的有文財神比干、范蠡,武財神關羽,正財神趙公明,準財神劉海蟾。
其中,正財神趙公明人們最為熟知。
01
正財神趙公明的來源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姓趙諱公明,鐘 [終] 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欽奉玉帝旨召為神霄副帥……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
這段話介紹了趙公明本為鍾南山人,在山中隱居修道成仙,被玉皇大帝封為神霄副元帥,如果商人向趙公明祈禱求取錢財,就會實現財利。
趙公明作為財神讓人們廣泛信仰可能與《封神演義》這部小說不無關係。
在《封神演義》中,趙公明本在峨眉山羅浮洞修行,聞太師奉詔討伐叛逆時遇到勁敵,吃了敗仗,到羅浮洞請趙公明出山幫忙。
此後,趙公明即下山為紂王效力,成為商朝的將軍。在商、週兩軍大戰時,趙公明是姜子牙的勁敵。姜子牙無法打敗,後陸壓道君授姜子牙符印,並教其“扎一草人,人身上書‘趙公明’三字,頭上一盞燈,足下一盞燈,自步罡鬥,書符結印焚化……”
姜子牙領了符印,依陸壓道君的囑託行事。趙公明被符印製得心如火發,意似油煎。最後,趙公明被姜子牙的箭射中而死。
大戰結束後,姜子牙奉命封神,對趙公明說:“今奉太上元始敕命,爾趙公明,昔脩大道,已登三乘,根行深入仙鄉,無奈心頭火熱,德業迥超清淨,其如妄境牽纏。
一墮惡趨,返真無路。生未能入大羅之境,死當受金誥之封。特敕爾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率領部下四位正神,迎祥納福。 ”
這段話說的是趙公明以前的修行根基已經可以進入仙班,但是他心頭火熱,妄境纏身,才墮入歧途。
趙公明活著的時候雖然不能進入仙班,但死後可以封神。姜子牙同時封了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小神作為趙公明的部下。
自此,財神趙公明的信仰深入人心。
02
關於正財神趙公明的信仰記載
明朝瑯琊天台山人王璡在《瑯琊金石輯註》中記載:“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瑯琊古來有之。”說明在瑯琊很早就信奉趙公明為財神。
清代《盩庢縣志·古蹟》記:“說經台東北焉,尚有趙大村,舊有玄壇廟財神生於斯地,廟不知創自何代,迄今傾圮,趙公明由商至今,封黑虎玄壇,玉帝嘉其功……”
這裡面記載的信仰則可以追溯到商朝。
不過,早期趙公明並不作為財神。如,隋唐時期的《正一殟司闢毒神燈儀》則認為趙公明是瘟神。
日本研究中國經濟史的第一人——加藤繁在他的《中國經濟史考證》中說道:“清代以來,很多地方的銀錢業都建有會館、公所。館所中建有奉祀趙公明等神的神殿。”
這段可以說明清朝關於趙公明財神的信仰很普遍。
03
其他四位財神
1.比干。比干是殷紂王的叔父,對商朝忠心耿耿,卻被昏庸無道的紂王挖心,被譽為 “亙古第一忠臣”。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比干為 “文曲”。
比干如何從“文曲”轉化為財神已經無法考證。
有一種說法是說,比干無心不死,做事公正,將他作為“文財神”祭祀。
2、范蠡。范蠡初為越王勾踐的謀臣,他是“臥薪嘗膽”事件的主要策劃者。
在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後,范蠡功成身退,隱姓埋名,到齊國經商,很快就聚集大量的財富。
後齊王想拜他為相,范蠡將家財分給了朋友和鄉鄰,到陶地隱居。
很快再次積累了數万家財,范蠡又向百姓散財,百姓因為他“三聚三散”,將他奉為文財神。
3、關公。關公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就是三國時期“桃園三結義”的二弟關羽。
《三國演義》中,關羽重情重義,視金錢如糞土,在曹營時,“財賄不足以動其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
因此,關公在民間一直是正義的化身。至於他後來為什麼成為財神,有學者認為可能與晉商有關。
《朔平府志》記載商人“有時駝行沙漠,風吼雷鳴,群集而呼天,繼而默禱關公。”
也就是說,晉商在旅途中,遇到極端環境時,會向關公祈禱,尋求內心安慰。隨著時間推移,關公就成為晉商的財神。
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朝萬曆年年間,洛陽關公廟規模宏大,逐漸成為商貿集市中心,商人經常到關公廟祭拜求財,在此過程中關公演化為財神。
4、劉海蟾。劉海蟾為五代燕山人,崇尚黃老之道。
在燕主劉守光時期,他官至丞相。 《歷代神仙通鑑》記載:“一日,有自稱正陽子的道士來見,劉海以禮相待,道士為其演習‘清淨無為之示,金液還丹之要’!索積蛋十枚,金錢十枚,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成塔狀。劉海驚道:‘太險’!道士答道:‘居榮祿,履憂患,丞相之危更甚於此!’劉海頓悟……拜呂洞賓為師,得到成仙。”
大意是,正陽子道人為他演示在一枚金錢上疊一個雞蛋,層層疊疊,最後疊成塔狀高。
劉海蟾看了大呼危險。正陽子道人說,你在這官場中的危險就像這樣。
海蟾聽後悟道,棄官修行成仙。因為他的道號為海蟾子,被奉為財神後,慢慢演化為“劉海戲金蟾”的財神形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