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d小調古鋼​​琴協奏曲BWV 1052

d小調古鋼​​琴協奏曲BWV 1052


古鋼琴在英文中叫做“Harpsichord”,在意大利文稱為“Cembalo”,在德文中則是“Kielflugel”,雖然叫法不同,卻是同一種樂器,它與“Clavichord”都是今日鋼琴的前身。將之翻譯為中文,叫法同樣千奇百怪,譬如“古鋼琴”、“大健琴”、“羽管健琴”以及“撥弦古鋼琴”等,其實所指的也是同一類鍵盤樂器。我們只要知道其工作原理,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它會有那麼多稱呼——古鋼琴是利用鍵盤的機械裝置連接琴弦撥弦發聲(而不是像後來真正的鋼琴以琴搥敲擊琴弦而發聲)。在每個琴鍵末端,有一個木製的薄片上嵌有一個翎管製成的小彈片,演奏者按下琴鍵時薄片因拉力上升,彈片上的翎管便扣撥琴弦,放開琴鍵時薄片回到原位,同時薄片上附著的止音絨布會觸到琴弦以停止發聲。因此它的音色聽起來纖細、輕盈,與現代的鋼琴雄渾有力的風格有相當大的不同。最初古鋼琴只有一排琴鍵,之後因為作曲者編曲上的要求,漸漸展到三組琴弦,達到音量音色變化上的需求。可見,它用鍵盤彈奏,所以稱之為“大健琴”;它以撥弦方式發聲,以至於被叫做“撥弦古鋼琴”;又由於內部裝有翎管,所以也被叫做“羽管健琴”,這下大家應該明白了吧。為了統一後面的措辭,後文一律將其稱為“古鋼琴”或者“撥弦古鋼琴”。
撥弦古鋼琴在巴洛克時期是非常重要的樂器,在亨德爾、巴赫、維瓦爾蒂等名家的協奏曲中可以聽到它迷人的音色。雖然大多數時間內古鋼琴只能作為一件陪襯(主要擔任低音通奏的任務),而巴赫卻史無前例地以它為樂器中心,寫成一大批優秀作品,最為著名的便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13首撥弦古鋼琴協奏曲。在這其中,三首為兩架古鋼琴而作(BWV1060-1062),兩首為三架古鋼琴而作(BWV1063-1064),一首為四架古鋼琴而作(BWV1065),其餘七首為一架古鋼琴而作(BWV1052-1058)。而目錄中還有一首編號的BMV1059,由於樂譜殘缺不全而無法演奏。
據傳這些作品是巴赫到達萊比錫居住後不久創作而成的,時間大約在1730-1733年間。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這些古鋼琴協奏曲並不是巴赫全新的創作,而是作曲家在其原先創作的一些其他器樂協奏曲的基礎上改寫而成。原作包括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為管樂器而作的部分協奏曲,甚至於BWV1065這首為四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是改編自維瓦爾蒂協奏曲集《和諧的靈感Op.3》中的一首為四把小提琴而寫的作品。唯一的例外是為兩架古鋼琴而作的BWV1062,屬於新創作品。有趣的是,學者們在整理巴赫作品的時候,雖然可以找到這些協奏曲確屬改編作品的推測證據,但大部分原作的總譜卻已經遺失並無從查找,反而是改編後的古鋼琴協奏曲被幸運地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在巴赫的七首為一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中,第一號作品d小調,可能改編自一首已經失傳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二號作品E大調,改編自巴赫早先的No.169 、No.49康塔塔;第三號作品D大調,改編自著名的《E大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作品A大調,原曲已經無從考證,但根據一些資料推測可能來自一首帶柔音的雙簧管協奏曲;第五號作品f小調,改編自原曲已經不存在的《g小調雙簧管協奏曲》;第六號作品F大調則改編自著名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第四號》;第七號作品g小調,改編自《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在三首為兩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中,第一號作品c小調,可能是根據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或者雙簧管協奏曲改寫的,原曲已經遺失;第二號作品C大調,原曲也已經失散;第三號作品c小調,改編的原型則是著名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在兩首為三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中,第一號作品d小調,據傳是巴赫改編自同時期一作曲家的​​某首器樂協奏曲,但僅僅是推測,沒有實際的詳細資料可考證;第二號作品C大調,出處不詳。唯一的一首為四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為a小調,上面已經提到過——改編自維瓦爾蒂《和諧的靈感Op.3》中的一首為四把小提琴而寫的協奏曲。實際上,在我們曾經為大家介紹過的《勃蘭登堡協奏曲》中,其第五號作品就是一首古鋼琴協奏曲。在文章中我就曾指出“在這首作品中羽管健琴受到了特別的重視,尤其在音色豐富多彩的第一樂章,與其他獨奏樂器相比更是佔據了主導的地位”。所以我們可以將之認作是古鋼琴協奏曲這一形式的鼻祖,而巴赫此後花費很多精力,為古鋼琴特別改寫的這13首協奏曲,無疑成為其一生音樂創作歷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與《勃蘭登堡協奏曲》、《樂隊組曲》以及《小提琴協奏曲》相比,《古鋼琴協奏曲》並不是作曲家最為著名的器樂作品,但是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卻可以體驗到無與倫比的來自巴洛克藝術的歡樂與自由。
另外,由於這些古鋼琴協奏曲在當初創作時的特殊淵源,所以不少當代音樂學者在想方設法,將這些被改編的作品還原回“本來面目”。譬如第一號古鋼琴協奏曲,大多數學者根據一些資料,堅持認為其改編自巴赫已經失傳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在前文中我就曾提到過,歷史資料顯示巴赫創作的小協至少有六首,但只有三首保存下了原譜),所以他們便開始嘗試改寫,將古鋼琴的獨奏樂段改為由小提琴擔任。又譬如瑞士作曲家兼雙簧管演奏家霍利戈爾曾經與布朗指揮的聖馬丁室內樂團一起,在PHILIPS公司錄製過一張《巴赫三首雙簧管協奏曲》的唱片,其中三首作品也正是還原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BWV1053、BWV1059以及BWV1055。從巴赫將自己的器樂作品改編為古鋼琴協奏曲,再到當代西方音樂家熱衷於將之進行再度還原,可見巴赫的獨特魅力所在。

如今,對於這些古鋼琴作品的演繹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用真正的古鋼琴或者用現代鋼琴替代。如果要原汁原味的體驗這些協奏曲,聆聽古鋼琴與古樂團的完全仿古版本,自然是最美妙的享受,這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平諾克的演繹。而如今用現代鋼琴演奏巴赫這些古鋼琴作品的唱片似乎更為常見,最受歡迎的當屬佩拉西亞與古爾德分別在SONY發行的版本。雖然有不少人對於這種用現代樂器演奏巴洛克作品的做法顯得不屑一顧。雖然古鋼琴與現代鋼琴在發聲原理以及音色上有非常巨大的區別,但不可否認的是,用現代鋼琴演奏這些作品依然有令人難以抵擋的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直接溝通會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