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西東方的建築真的啥都不同
中國文化重人,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且講究並存與一體性。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築風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則較重視科學與宗教,西方則重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築風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從文化形成的過程來看,建築是多種矛盾的綜合體,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建築是歷代文化的積累和延續,它是一種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夠讓當代的人親眼看到,長期保存的一種文化狀態;另一方面,建築是一種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築師要有預見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種具體的規劃設計都要留有餘地,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遠見會造成嚴重後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文化的廣闊角度探索建築,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夠促進不同文化範疇間的交流。接下來主要針對建築材料、建築色彩、建築空間佈局、建築造型四方面來介紹兩者之間差異! 對建築材料的影響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 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的文化與社會,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築有了不同的藝術表現。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 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築,展現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製建築一般是垂直發展,建得又高又大。同時別出心裁的屋頂建築也是西方古典建築的一大亮點。但是怎樣將高密度的石製屋頂擎如倉穹則是它的建築藝術所在,於是出現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較早出現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說石柱是西方建築的基礎中的基礎。石柱及屋頂的發展伴隨著西方建築的發展,如果說石柱是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西方建築的“基本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與西方的石製建築不同,中國古典建築的“基本詞彙”應該是斗拱。所謂斗拱, 是將屋簷托
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簷。可以說飛簷的設計是我國古典建築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飛簷形式往往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 “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就是飛簷的真實再現。我國古典建築的四大家——亭、台、樓、閣都用飛簷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簷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對建築色彩的影響從中西建築的裝飾色彩上來看,中國以一種色彩為主,其它幾種顏色並用;西方則是極其豐富,不同時代以不同的色彩為裝飾的主色調,但沒有一個單一的色調貫穿始終,對比也不是非常強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方面,在五行學說的影響下,色彩成為天意的象徵,人們用色彩表示對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國建築的色彩被賦予了濃厚的倫理觀念,以顏色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確定社會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建築的色彩缺乏變化,雖然豐富,但是又顯得單一,並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築的色彩,因為處於多元變化的社會文化中,所以變化多端,異彩紛呈,時而華麗浮艷,時而燦爛奪目,時而又光怪陸離。同時受西方“個人本位”觀念的影響,色彩非常張揚、熱烈、激情,甚至富於非理性的迷狂。對建築空間佈局的影響 從建築的空間佈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佔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 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莊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對建築造型的影響中國傳統造型特別強調“線型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中國的梁、柱、屋簷等都能表現“線” 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歇頂山的建築中,屋簷有意做成微微的向兩側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顯的起翹,形成“飛”的意境;而屋頂上部坡度較陡,下部較平緩,這樣既便於雨水排泄,又有利於日照與通風。追求意境和重倫理的思想在中國古建築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在建築造型時,往往把其社會內容和象徵意義放在顯要突出的位置,同時,還注重實用性, 西方傳統造型強調“形式美”,發源於希臘的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認為“美在物體的形式”,我們從古希臘的建築中感受到一種對形式美的強烈的追求。如,仿男體的多立克柱式強壯雄偉,仿女體的艾奧立柱式柔和端莊。
中西傳統建築文化差異淺析 作為石頭與木頭構築的史書,建築的發展深刻地體現了人類社會文明的演進、歷史的變遷。中國傳統建築有著輝煌燦爛的往昔,然而近百年來,在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中,它前進的腳步停滯下來。當代,面對潮水般湧入的西方形形色色的信條與主義,中國建築文化應以更廣博、更開闊的視角審視自身的發展,喚醒富於創造和革新的心靈,以東方文化整體觀念、普遍聯繫的觀點觀察世界、改造世界。在建築研究中應該運用整體思維,進行縱橫的比較分析。中西方傳統建築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形態,在本體認識的差異上, 中國人重視整體的和諧,西方人重視分析的差異。中國哲學講究事物的對立統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而西方哲學主張客觀世界的獨立性,主客觀分離,相反而不相成;對待自然也有著不同的態度,西方的叫作機械的自然主義,中國的叫作有機的自然主義。從本體的整體意識出發,中國人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運動的整體,人可以與之溝通,強調天地萬物與人同體,這叫機體哲學,也叫生命哲學,把宇宙看成是變化無窮、生生不已的東西。機械的自然主義是把自然看成是一個機械的工具加以運用,意義的來源是一個超越的主體,即上帝。這與西方的神學是相輔相成的;在實踐觀念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民族特點是實踐理性精神。而西方人則趨於抽象化。西方古典建築中的主要建築多半是供養神的廟堂,如希臘神殿、伊斯蘭清真寺、哥特式教堂等。中國主要建築大多是宮殿,供活著的君主居住。在21 世紀全球化的環境中,通過比較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對建築造成的影響,即對中西文化的差異的脈絡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確了中西建築在各個方面的差別和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我們應繼續加強各種文化範疇間的交流,各種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同時要保護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堅持優勢互補的原則,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趨同性,才能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
-
德文原版: Du meine Seele, du mein Herz, du meine Wonn', o du mein Schmerz, du meine Welt, in der ich lebe, meine Himmel d...
-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詠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塞繆爾•T•柯勒律治 PART I 第一章 An ancient Mariner meeteth three Gallants bidden t...
-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