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古典音樂的頂峰

路德維希・ 範・ 貝多芬在音樂上展現著無人可及的耀眼光芒。通過研究貝多芬的奏鳴曲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其中不乏對人生的經典感悟,給與我們很大的幫助。在情感內容上,他的作品由於種種複雜原因而包容有豐富的內涵,可以說,是貝多芬內心各種情感的匯集而產生的。 
  
  “奏鳴曲”是西方古典音樂的體裁之一,基本是指專供器樂演奏的獨奏曲,是經由器樂曲、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幾百年的演變與發展才逐漸定型的。通常有三個或者四個各不相同的樂章組成。經過200多年的演變,這種音樂形式由古典鋼琴奏鳴曲的三樂章發展為近代鋼琴奏鳴曲的四樂章,順序大約為:激情的快板――平靜的慢板――中庸的快板――快板或急板(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或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奏鳴曲或迴旋曲式,抑或二者結​​合的迴旋奏鳴曲式)。其中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大多采用一種叫“奏鳴曲式”的結構,且奏鳴曲式的結構比較複雜,一般包括三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貝多芬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從青年到晚年創作風格一直在變化,每個時期的風格特徵各不相同,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所處時代的文化是分不開的。 
  
  貝多芬所屬的時代是一個比較動蕩的時代,正值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等重大時期,也是全歐洲的一個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激烈變革的時期,革命思潮影響了全歐,同時也佔據了貝多芬的心,給了他很多啟發,與此同時他大量接觸與吸收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思想。他先是從莫扎特,後來又在海頓、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門下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深信眾生平等,追求自由和正義,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 
  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他的民主思想已逐漸成熟,而且在革命年代中更加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陰暗的社會條件下,他仍然充滿陽光與熱情的創作著,在反抗封建專制的同時也通過他的作品號召所有人民為爭取平等幸福自由而奮鬥。 
  
  由於當時醫療水平有限,貝多芬的肉體一直承受著莫大的痛苦。貝多芬26歲時,耳疾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給他的身體,特別是精神上都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因為擔心對手發現他的耳疾會因此而詆毀他,他甚至不敢參加社交活動,不敢與別人交談。此外母親的癌症一直給他留下很深的陰影,時至晚年,致命的水腫病又令他苦不堪言,最終將他壓垮。 
  
  當時社會門第觀念濃厚,貝多芬的愛情生活屢次不如意。他有一位學生是身為貴族少女朱列塔・圭恰迪爾,兩人相戀,但最終還是由於雙方身份不同產生貴族社會的偏見,導致二人分手。後來貝多芬作了《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她最終還是嫁給了別人。貝多芬的戀愛以悲劇結束,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異常痛苦,當時他甚至寫下了遺書。所以他感情的創傷和心情的複雜是可想而知的,由此也奠定了他的作品基調。 
  
  13歲時的貝多芬進入了宮廷樂隊擔任樂手,有了一個接觸並學習歐洲各國的許多優秀作品的機會。19歲時又進入波恩大學,在那裡學習了古希臘文學和康德的哲學論著。事實證明這對他是受益匪淺的,尤其體現在他的晚期作品階段。“貝多芬力圖通過主題的旋律與和聲的運動去理解人生,把握世界,因此,在本質上貝多芬的音樂也是哲學”。 
  
  貝多芬是一位無神論主義者,但又信奉信仰,他曾在與侄子卡爾對簿的公堂上大聲宣稱自己的行為絕對道義,有足夠的資格來撫養這個孩子。他把自己的人品看得相當重要,也正由此使他的性情正直暴躁而又使別人看起來有點孤傲。而他的品格也得到了偉大的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認可。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由於生活種種的不如意又使他的熱情陷入非常不幸的地步,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看到貝多芬用他的生命來書寫著這些華麗的篇章,給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他依舊保存著樂曲的統一性,但他所重視的不在於結構或基調之統一,而在於情調和口吻之統一。換言之,這種統一是內在的,而非外在的,這就要求在演奏貝多芬奏鳴曲中要盡可能到位地展示這些外表豐富變化,而內涵卻高度統一的細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非單身男女到處去撩男,女,就是道德敗壞!人品低下,荒淫無度低級下流!!!非單身勿擾!單身了才有資格談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