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中國這項關稅要降78%! 007最愛的飲料即將低價入華,挑戰茅台

中國這項關稅要降78%!007最愛的飲料即將低價入華,挑戰茅台

內容摘要:
從下個月起,馬爹利酒在中國的零售渠道將會降價,中國消費者有望在家門口的酒吧里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一杯007同款雞尾酒。這還得感謝政府的降關稅舉措。




在007系列電影中,主角詹姆斯·邦德有一句家喻戶曉的經典台詞:
“幹馬爹利,搖勻,不要攪拌。” (Dry Martini, shaken not stirred)

從下個月起,這款007最愛的“洋酒”,在中國將迎來大幅降價。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上週曾經報導過,11月24日,財政部關稅司表示,從12月1日起我國將對187類消費品降低進口關稅。其中最受矚目的是,部分嬰兒奶粉及尿布尿褲將實行零關稅。



中國這一力圖擴大進口的措施受到了國際間廣泛好評。
據彭博社報導,寶潔、雀巢等快消產品巨頭均有高管出面發言表示,很樂意看到中國消費者未來將以更低廉的價格享受這些公司推出的產品。據統計,這次涉及的187類商品的平均關稅將從17.3%的水平降至7.7%。
除了這些巨頭以外,還有一些國外廠商也對中國這次降低關稅的舉動感到十分興奮,比如馬爹利(又譯“馬天尼”)等洋酒的出口商。
在十幾年前,洋酒在中國還屬於“輕奢”產品,而隨著中國人消費升級,洋酒如今在中國已經屬於快速消費品了,這次關稅稅率調整也涵蓋了一些進口酒類。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查閱稅率調整條目時看到,威士忌和“蒸餾葡萄酒制得的烈性酒”兩類商品的關稅水平將從10%降至5%,而2升裝及以下的味美思酒的關稅稅率更是從原來的65%降低至14%,降幅高達78%!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從狹義上講,馬爹利就是一種意大利產的味美思酒(Vermouth),得名於意大利釀酒大師亞歷杭德羅·馬爹利。而007愛喝的美式馬爹利則是基於意大利馬爹利擴展開發出的一種雞尾酒,味美思酒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調酒基酒。
彭博社表示,隨著關稅大幅度下降,從下個月起馬爹利酒在中國的零售渠道應當會相應降價,中國消費者有望在家門口的酒吧里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一杯007同款雞尾酒。
洋酒的降價會不會衝擊到茅台這種本土的高端白酒市場?
赫芬頓郵報認為,中國酒類市場不僅在規模上急速擴大,而且中國人的酒類消費也在升級,更多的人願意購買以前曾被認為奢侈的洋酒,洋酒也在價格上與本土高端白酒趨近,越來越處於同一檔次的競爭中。
著名調查機構AC尼爾森也認為,烈性白酒的消費習慣是在25-35歲這個年齡段培養起來的。從長遠來看,如果80、90後年輕人更偏向洋酒的話,將來白酒的消費者可能出現年齡斷層。
洋酒搶灘中國市場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一份“標準的007邦德款馬爹利”,是由一份味美思酒,兩份金酒和若干苦橘皮調製的。
除了馬爹利,其他很多經典雞尾酒也是以味美思作為基酒,同時味美思也可用作烹飪白酒。因此這次財政部將味美思酒的關稅稅率從65%下調至14%,預計將間接刺激很多進口酒類在中國市場降價。

根據世界酒精飲料研究協會(IRWS)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僅此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酒類市場。
IRWS預計,中國的酒類消費市場將在2016年至2020年這5年期間增長40%。到2020年,僅蒸餾葡萄酒一項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就能達到2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70億元)。
IRWS認為,由於中國本土的酒類品牌缺乏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中國蓬勃增長的酒類市場未來將主要由外國進口填補。預計到2020年,中國一年進口酒類數量將達到9450萬箱(以9公升標準箱計算),比目前水平增加80%。

除了數量增長,中國人的酒類消費升級也令國外酒商充滿期待。赫芬頓郵報表示,如今對中國很多富裕群體而言,開一瓶價值300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元)的中高檔洋酒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消費。
在以前,中國人喝酒更多是在公務宴請等正式場合,白酒等飲料自然成為主流選擇。而現在更多的中國人開始習慣在家裡小酌一杯作為休閒放鬆的方式。進口洋酒由於品牌和口味的多樣化選擇,吸引了很多中國消費者。赫芬頓郵報預計,2017年中國進口酒類飲料的規模將達到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
每經小編(nbdnews)發現,以往的經驗說明,關稅下降對進口酒類輸入量增加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2002年至2004年期間,中國將葡萄酒進口關稅從150%降低至14%,白酒類關稅降至10%左右。海關總署統計,2004年廣東口岸進口葡萄酒503萬美元,同比增長68.2%;進口白酒1882萬美元,同比增長38.8%。
洋酒將與白酒爭奪80、90後
白酒可以說是中國的國飲,白酒在國內市場上也有一道天然的“護城河”。

根據IRWS統計,作為一種在本國廣受歡迎,而在國外知名度不高的飲料,中國白酒佔據全世界烈性酒(spirits)市場38%的份額!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墨西哥人喜歡的麥斯卡爾酒(一種龍舌蘭酒的酵汁)只佔全球烈性酒市場的1%。
龐大的國內市場,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和消費偏好,使得中國白酒在面對洋酒競爭下暫時無虞。但這並不是國內白酒企業可以“高枕無憂”的理由,根據麥肯錫集團研究報告,消費者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洋酒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日漸增加。

美國的經驗表明,隨著年輕人口開始消費酒精飲料,年輕一代的口味將對酒類市場格局造成重大影響。
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開始有能力消費洋酒,並且越來越多加入飲酒隊伍的女性顧客並不喜歡傳統的烈性白酒,而偏好氣泡酒、紅葡萄酒等口感更清新溫和的酒類。
民調研究機構AC尼爾森的監測數據顯示:

大多數年輕人是從20歲左右開始飲酒,入門往往從啤酒開始;
25歲以後,他們開始有機會更多地體驗高濃度烈性酒,到35歲時飲用量上升;
在35歲至45歲期間,他們會追隨固定品牌,並且有強大消費能力,掌握市場上的話語權;
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在45歲後會逐漸減少應酬,以自飲或朋友聚會小酌為主。
根據這個模型,目前處於20-35歲區間的“千禧一代”(80、90後)正在開始逐漸培養酒類消費習慣,建立品牌忠誠度。而傳統上針對中年消費者的白酒企業,在吸引年輕顧客這方面做的還不夠。
瑞信2017年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發現,中國和印尼、印度一道成為全球消費信心最高的國家,而中國的80、90後正是驅動消費升級的主要動力。中國的年輕人與他們的長輩相比,更有經濟實力和消費品味去選購中高端產品。可以預計,進入2020年代,80、90後將取代今天的中年人,成為中國社會的消費主力。
看來面對創意十足、口感多元的洋酒的競爭,國內白酒企業還得從年輕消費者的習慣開始抓起。
每經編輯鄭直


“空手套白狼”?趙薇夫婦挨罰還被禁入市5年他們究竟做了什麼?


​​​9日,證監會對上交所上市公司萬家文化(目前已更名為祥源文化),發出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萬家文化、龍薇傳媒等涉嫌信披違法違規案已調查完畢,依法擬對龍薇傳媒、萬家文化、黃有龍、趙薇、孔德永作出行政處罰和5年市場禁入。告知書顯示,由趙薇控股的龍薇傳媒在自身境內資金準備不足,相關金融機構融資尚待審批,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且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趙薇、黃有龍等人到底做了什麼?又違反了什麼法規?我們一起來梳理下。

51倍槓桿收購的算盤是怎麼打的?

2016年12月23日,萬家文化的控股股東萬好萬家集團有限公司與龍薇傳媒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向
龍薇傳媒轉讓其持有的1.85億股萬家文化無限售條件流通股。若本次交易完成後,龍薇傳媒將成
為萬家文化的控股股東,但最終失敗。趙薇是怎樣打算用自有的6000萬資金,來買下總價為30.5
99億元的1.85億股呢?

收購前1個月成立公司空殼收購誤導投資者

龍薇傳媒2016年11月成立時,註冊資本200萬元,尚未實繳到位,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總資產
、淨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都為零。
告知書稱,龍薇傳媒在此次收購前1個月成立,期間也未進行資金的充分籌備,在境內可支付資金
有限、金融機構擬融入資金缺乏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採取高槓桿收購方式,簽訂股權轉讓協議。
同時,在履行能力、履行結果不確切,收購行為真實性、準確性不能保證的情況下,龍薇傳媒貿
然公佈收購信息。

信披存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

告知書稱,2017年1月12日,龍薇傳媒通過萬家文化公告披露對上交所問詢函的回復中,關於籌
資計劃和安排的內容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 
​此外,龍薇傳媒未及時披露與金融機構未達成融資合作的情況,對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原因,
以及關於積極促使本次控股權轉讓交易順利完成的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

趙薇夫婦被罰60萬禁止5年入市

證監會認為,龍薇傳媒的行為造成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引起市場和媒體高度關注,嚴重影響
了市場秩序,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信心,影響了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 
依據《證券法》,證監會擬決定對萬家文化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對孔德永給
予警告,並處30萬元罰款;對龍薇傳媒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對黃有龍(龍薇
傳媒的代表)、趙薇(龍薇傳媒法定代表人)、趙政(代表龍薇傳媒負責本次控股權收購事項)
給予警告,並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對孔德永(萬家文化董事長)、黃有龍、趙薇分別採取5年
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二條、第四十二條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
處罰聽證規則》第二條規定,就證監會擬實施的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決定,當事人享有陳述、申
辯及要求聽證的權利。​​​​

准哈利王妃--來自美國貧民窟的梅根

這幾天媒體都報導了哈里王子和梅根訂婚的消息。

兩人在接受BBC的採訪時,第一次大方透露了當時求婚的場景。



就在今天,每日郵報刊登了一張梅根的照片,再次引起了轟動。



照片中,當年只有15歲的梅根,在學校放假來到英國旅行,和自己的小伙伴在白金漢宮門口留影..

21年前的她,估計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現在會成為英國王子的未婚妻..

人來人往的白金漢宮門前,無數遊客爭相拍照...但最後她走了進去...莫名有點勵志...



哈里對自己準妻子一直贊不絕口,說不論是誰見了梅根都超級喜歡的!

至此,肯辛頓宮也發布了官方的公告,表示兩人即將在明年的5月份正式完婚..



這次兩人訂婚消息傳出後,很多網友表示了祝福,但也有媒體明嘲暗諷,說梅根是要靠王子來炒作積累自己的名聲..

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36歲的梅根,從美國洛杉磯的貧民窟到成為萬人矚目的準王妃,一路走來也可以算得上是逆襲之路了..



梅根1981年8月4日出生於美國洛杉磯..

從小,梅根是在洛杉磯最亂的一個街區長大,有數據統計,這個街區每星期都會發生47起犯罪案件..

雖然父親是好萊塢著名的攝影師,曾經還獲得過艾美獎,但是梅根一家的生活也並不富裕..



梅根的媽媽是一位非洲裔美國人,一位心理諮詢師和瑜伽師,她從小一直給予了梅根無限的關愛和照顧..



不過,梅根的童年卻也並不太美滿..父母在梅根6歲的時候便離婚了...從那之後,梅根便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



從小看著單身的母親如何辛苦地養育自己,梅根在很小的時候便比一般的孩子要懂事許多..

一個熟悉梅根家庭的親戚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

“梅根的父母離婚很早,這讓梅根從小就很成熟,她非常聰明伶利,從來不願意麻煩任何人,非常獨立。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幫助親戚們照顧家裡的孩子們”



不過..真正讓梅根的童年生活有些波折的,卻是因為她的膚色..

由於母親是非裔,父親是白人,從小梅根就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非常混亂…



“每當學校裡要求填寫信息表格的時候,種族裡有白人,黑人,亞洲人的選項時,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填寫哪一個”

這讓童年時期的梅根一度陷入了對自己的懷疑之中..不過,在母親的幫助下,梅根並沒有因此而變得不開心..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絕大多數時刻,她都在笑著面對一切的問題和不快..



從她童年時候的各種照片裡可以看到..梅根的笑容總是非常燦爛,非常治愈…

這或許也是她能夠吸引到從小因為王子身份束縛而不能隨心所欲的哈里的原因..




在高中畢業後,梅根考入了美國著名的西北大學,並在那裡拿下了戲劇和國際關係雙學位..

這所著名的私立大學位於密歇根湖畔,全美排名前20的名校,錄取率極低..



上學期間,梅根經常會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思考..

戲劇系主任Harvey Young教授表示,在梅根上學的過程中,她一直都在關注著種族問題,她認為戲劇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因此她的研究也總以有色人種的戲劇為主題。




2003年,梅根畢業後在聯合國紐約總部實習過一段時間,還去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美國大使館工作..

不過,在接觸並了解了這些工作後,梅根發現自己還是想要實現當演員的夢想..

於是,這個長相並不太出眾的洛杉磯女孩一頭扎進了好萊塢,開始了演員的生涯..



因為膚色不白也不黑,在好萊塢摸爬滾打很多年裡,梅根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所以都在做默默無聞的小配角..

直到2011年6月,美劇《金裝律師》(suits)在美國大火,這讓劇中飾演律師助理Rachel Zane的梅根知名度大增..



而也是因為慈善..她最終和哈里結緣..



2016年5月,倆人經由朋友認識,聊起慈善來份外投緣..


最終,成為了準王妃的唯一人選..祝兩人幸福快樂...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為了您和孩子的福祉,請遠離“萬聖節”


最近兩年中國過“萬聖節”的氣氛越來越濃,很多教育機構和學校不加區別的把這個陰森森的節日當做必過的節日,其實,不管是從信仰的角度還是從俗世的角度看,這個節日都是有害無益的,有那麼多健康正能量的東西不接觸,為什麼要接觸這些宣揚恐怖的東西呢?這篇文章分析了萬聖節的屬靈背景,比較全面,就讓我們在這末後的日子遠離魔鬼的欺騙,過敬虔聖潔的生活吧!
一場陰慘慘的熱鬧:
  邪惡的南瓜造型、慘白的鬼臉、黑巫師斗篷、死人骷髏、木乃伊、蝙蝠、蜘蛛網,每年到了這個時節,這些詭異、黑暗、血腥、充滿恐怖與邪惡,象徵死亡與陰間的裝飾物和道具就會充斥著歐美國家的大小商品櫃檯,進而出現在漂亮的獨立屋門口,天真的孩子床頭,學校的教室牆壁上,甚至一些基督教教會的建築內。
  
  10月31日,“萬聖節之夜”(Halloween),一場陰慘慘的熱鬧漸行漸近,西洋鬼節,如期而至。
  當鬼節來敲門:
  “萬聖節”這個源於歐洲,盛於美洲的西洋節日,如今,已搭載經濟全球化的大船,敲開了亞洲之門。而東方人,在接受這個西洋節日的問題上,表現出極大的開放和寬容。
  
  
  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商家,似乎都挺歡迎“萬聖節”的,或者,至少不反對。近年來,國內的“萬聖節”活動正亦步亦趨地跟上北美的節奏。恐怖血腥的裝扮,幽暗靈界的背景絲毫沒讓中國人停下來分辨一番,因為許多國人已經在腦子裡設定係統默認值:“西方文化都是好的”。
  “萬聖節”可以讓孩子們樂一樂,開心一下,學會合作、分享、交往互動”,這是許多家長的想法;
  “萬聖節”是西方學校組織學生慶祝的活動,高大上的西方教育,總沒錯吧”,這是許多老師的心理潛台詞;
  “萬聖節”已成西方第二大節日,全民狂歡,商機難得,不可錯失,萬聖節代表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打出慶祝'萬聖節'的招牌,可以多招攬些生意”,這是許多商家的想法。
  由於計劃生育的原因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中國父母普遍對兒女極其愛護,大凡在孩子身上的付出和開銷是極盡所能而不姑息的。但是,許多父母雖然知道愛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愛,更是在影響到孩子福祉的屬靈事件上,缺乏基本的警惕和分辨。
  在中國人的哲學裡,世界是統一體,有“道”一以貫之,所以,一件事物,“有其內,必形諸外”,外表與內在,形式與內涵,必然存在某種超越人意的內在邏輯。故而,古時候的學士階層,在找不到大道,分不清真光的沉沉黑夜裡,就採取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中立態度,在不知道,不明白的情況下,能保持這樣一份審慎自持,至少也不至於自投黑暗,速速地尋求滅亡。與此相對照的,中國民間卻有著“見廟就拜”的盲從和隨意,因此,敬天的傳統和拜鬼的習俗,一向是交叉混雜,彼此糾纏的。
  其實,以今天資訊之發達,想了解一下“萬聖節”的由來和幽冥背景,絕非難事,但很多時候,父母對於孩子今天穿哪雙襪子,會發生爭執,但對於參加鬼節活動這樣大傷福份的事,卻異常地草率、麻木。
  那麼,“萬聖節”究竟是何來頭呢?
  詭異背後的詭異,“萬聖節”來源:
  確切來說,中國人談論的“萬聖節”主要是指“萬聖節前夜”(萬聖夜),這是在10月31日,而真正的“萬聖節”是在11月1日。正如在我們的頭腦中,聖誕節的印象主要來自於聖誕節前夜(Christmas eve),因為最熱烈的慶祝活動都是在正日的前夜舉行。
  “萬聖節”起源的記載大致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古代西歐的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即今日所稱的大不列顛島(英國領土的主體),生活著古代凱爾特人(Celtic),他們以每年的11月1日為其新年,而10月31日夜晚則舉行慶祝活動。當時大不列顛島仍處於原始的蠻荒狀態,凱爾特人處在異教原始信仰中,10月31日是他們讚美秋天,祭祀亡魂的日子。他們的原始宗教的祭祀德魯伊特(Druid)主持盛大慶典。他們相信,那天晚上,他們的“偉大的死神”薩曼(Salman)將把當年死去者的鬼魂全部召來,他們要尋找活人藉以再生,或者託生為畜類。
  凱爾特人被這信仰所轄制,陷於恐懼和不安中,最後所採取的回應竟是將自己也裝扮成鬼魔,以加入幽暗世界的方式來乞求平安,這正如,深受黑社會傷害和逼迫的人,最後竟然加入黑社會以求免受傷害,卻不料自己也成了那黑暗勢力的一分子。古代凱爾特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晚上,殺活人獻祭的傳統。所以,這一天夜晚,是真正充斥著血腥、死亡、恐怖和鬼怪的噩夢。
  公元1世界,羅馬鐵蹄征服了凱爾特部落,然後,傳教士帶著基督教信仰也踏上了大不列顛這塊野蠻之地。
  據記載,傳教士們為了壓制和消除凱爾特人的鬼節習俗,就將11月1日定為“萬聖節”(又稱“諸聖節”,All Saints'Day),用以紀念所有死去的聖徒,而把11月2日,定為“諸靈節”(All Souls'Day)。顯然,無論當時的傳教士出於何種目的和意像在鬼節的日期設置基督教節日,這都是一個錯誤。非但,將死去的人定為聖,是對神權的僭越之舉,而將教會節日移至已被祭鬼行為玷污的日子,也是一種危險的嘗試,正如在一杯墨汁中加入一杯牛奶,你得到的將是兩杯墨汁。
  這樣以後,凱爾特族殺活人祭死人的傳統雖被廢除了,但其諸般裝魔弄鬼的裝扮和黑暗血腥的祭鬼儀式卻漸漸與羅馬人慶祝豐收的活動相互滲透溶為一體。表面上,羅馬當時雖昄依基督信仰,但其原本複雜的異教/多神信仰根深蒂固,積重難返,一旦遇上其他異教信仰,發生共鳴和互溶是極難避免的事。
  所以,鬼節的實質就在“萬聖節”的名號下得以在英倫三島保留下來(如此看來,實際上羅馬教會的這一行為起到了保護這個異教傳統的作用,這真是一件詭異的事情)。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新世界”的崛起,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將鬼節習俗帶入北美洲和大洋洲諸國。
  美國立國之初,信奉基督教的國民數量達97%之多,但凱爾特人的鬼節卻依然能在美國這個新教大本營立穩腳跟,這看起來又是一件匪夷所思的詭異事件,因為一神教信仰是極其追求純一和聖潔的,能夠任由鬼節滲入其生活,並與另一個更大的異教節日共同把持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歡樂時刻”,只能解釋為在美國建國之初,教牧系統已出了大問題。狼,已經入了羊群。
  毫無懸念地,伴著新羅馬帝國的重生,所有打上美國文化標籤的事物都炙手可熱。隨著美元對全球經濟的布控,太平洋艦隊對全球政治格局的切割,美國文化也最終成為全球“文化正確”的標杆。
  然而,一個人為設立的宗教節日(這本來就毫無聖經依據),給了西洋鬼節一個美妙的名號,並在美國的強力文化輸出下,席捲了全球。在這樣一個夜晚,無數的人變成了“鬼”,且是心甘情願的,這一現象的背後豈不正是靈界的爭戰嗎?
  群魔亂舞的“萬聖節”之夜
  “萬聖節”之夜“豐富”的內涵,絕不只停留在中國人想像中的傑克燈(南瓜燈)上。畢竟,傑克燈只是後來添上的,原本是用的蘿蔔燈(南瓜起源於南美洲,15世紀發現新大陸後才傳入歐洲)。
  在西方,“萬聖節”之夜的活動是這樣:日子到來之前,學校已組織學生在校內進行Halloween遊行,進行“預熱”。當晚,夜幕降臨,大小孩子們裝扮起來,扮成各式恐怖、血腥、邪惡的樣式,大孩子們三五成群、小孩子們由父母帶領著,亦是三五成群。天黑的時候,這些“鬼怪”就出發了。他們在社區里或商業街上游盪,每敲開一戶人家的門,孩子們就會說:“trick-or-treat”(不給糖就搗蛋),而熱心好客的主人家早已在當天備好了許多的糖果,這時就慷慨地抓一把給孩子們。
  在Down town,慶祝活動更加瘋狂刺激。成人們也競相扮成各種詭異恐怖造型,“瘋一回”。  
  在美國紐約,從1973年起,每年的“萬聖節”之夜當晚都會進行大遊行(Halloween Parade),參加化妝遊行的人大約每年有數万之多,而前往觀看的人數則更多。浩大的遊行隊伍裡,各種突破想像力的造型和奇幻意向盡情展現,遊行路線最後會來到紐約最狂野的同性戀街區,在無數的變裝人(cross-dresser)和同性戀者的歡呼嚎叫聲中劃上句號。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精確地概括“萬聖節”之夜的情形,那麼實在沒有比“群魔亂舞”更確切的了。
  “萬聖節”之夜,你的孩子們學到了什麼?
  有些家長眼中的“萬聖節”之夜活動並沒有那麼噁心和可怕,那是因為,一則你沒有親歷西方的“萬聖”之夜,而它在中國,畢竟尚未成氣候,二則,為了拉攏更多的人加入這行列,“萬聖節”活動亦在調整自己的形像,使之看起來不那麼“可怕”。一個明顯之處,就是將各種鬼魔形像進行“萌化”處理。這樣一來,許多父母就失去了警惕之心。
  可是,參加“萬聖節”之夜活動,你的孩子們究竟能學到什麼呢?  
  Trick-or-treat,不給糖果就搗蛋,這種低級的惡作劇手法及其背後的黑暗邏輯被毫無保留地接受了,孩子們的這種行為不僅不受到成人的教訓歸正,還被默許甚至鼓勵著;
  鬼魔、死亡和陰間好像不是那麼可怕了,甚至殭屍也可以是那麼的有趣和卡哇伊,一切價值認知和常識都被顛覆了,也被接受了。
  各種裝飾和裝扮造型爭奇鬥詭,人心盡可能地向詭異、恐怖、噁心的方向去尋找靈感,以獲得關注,問題是,如果他們真的找到了一些“靈感”,那會是從哪個“靈界”而來的“感動”呢?
  最後,令家長們無視孩子的福份,任由其參加鬼節活動的理由,就是西方教育中那死命的頑症, “Have Fun!”(享受樂趣!)。問題是,Fun有那麼多種方式,為什麼偏偏要去鬼同行呢?
  中國人相信,“氣”是生化萬有,推動萬物的肇始之因,而天地間的“氣”是有正邪之分的。“萬聖節”之夜,是一個充滿邪氣、戾氣的時刻,鬼魅橫行,群魔狂舞,陰邪之氣,達至極盛。在中國傳統智慧下,對這種時刻,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譬如,清明節是中國人認為的鬼節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減少娛樂活動,謹慎言行,而老一輩的人更是警告孩子夜間不要輕易外出;另外,冬至日的夜晚,由於是一年中黑夜最長之時,陰氣極盛,也被認為不宜外出,而應儘早回巢。可見,在中國傳統中,斷沒有放任孩子在邪氣極盛的夜晚出行娛樂的觀念,更不可能鼓勵孩子裝扮成鬼魅以自取其禍。
  不要折損兒女的福氣
  中國的父母,是極負責任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愛護,對兒女幸福的自我問責會延伸至兒女成年以後,甚至貫穿一生,直至自己再也無力抬起一隻手來。他們願意為了孩子的平安幸福,做各樣的事,操各種的心。如果說在當今的語境下,還少一些什麼,那就是缺少一點屬靈的智慧和勇氣。我們只知道為了孩子的幸福,去做這做那,不懂得為了孩子的福份,必須放棄一些事,並堅決阻止一些事。
  中國人要做有智慧的父母,為孩子積累那看不見的福氣,而不是任由這個世代的無知悖逆將自己兒女的人生福氣擄去。
  上帝向人類賜下十條誡命,除了第五條,當孝敬父母,是一個積極性的命令,其餘九條都是對人行為的禁止性命令。然而,聖經上說,遵守神的這些誡命,就有大的賞賜了。可見,人更需要的是停止做一些事,而不是每天追求去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一個生命降生在一個家庭,既是一份美好的產業,也是一個重要的託付。這個生命的生死權柄授予父母,他們的抉擇是會涉及孩子一生的禍福與歸屬。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智慧的父母懂得為孩子長遠的福祉,而阻止他們無知的慾求,這才是愛的真諦。當引導你的孩子走光明的義路,在陽光下綻放笑臉而不是在陰森森的南瓜燈下與鬼同行。
by 中國教育研究

揭秘!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是?

看到這張圖片,你會覺得害怕嗎?

這是美國最新一期《紐約客》雜誌的封面漫畫,上面預言:人類未來總有一天,會向機器人行乞!
當然,這只是一種誇張的手法,但裡面的寓意不言而喻: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越來越成熟,未來絕大部分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未來離我們太遠了,我們只談當下,在這個時代,做什麼工作最容易被機器人淘汰?幹什麼最不容易被淘汰?
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BBC)聯合劍橋大學做了一份研究,分析了365份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雖然他們分析的僅僅是這些職業在英國的前景,使用的也是本土數據,但從他們的研究報告中,有兩個基本結論——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種技能要求,那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技術;
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關係和照顧;
創意和審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無需天賦,經過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大量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唯手熟爾;
工作範圍狹小,待在格子間了,不知天下事。
所以,對照著這些標準,再看看BBC對部分職業的前景分析,未來10年,你的飯碗會被人工智能打爛嗎?
10大最容易被淘汰的職業
這項研究報告,由BBC研究人員,聯合劍橋大學兩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安德魯·博格曼和蒂亞戈·羅德里格斯發布。

安德魯·博格曼和蒂亞戈·羅德里格斯
據他們分析,未來最容易被淘汰的10種職業如下:
10,HR
被取代概率:89.7%
在未來,別說員工自身難保,連招募員工、解僱員工的HR也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很多HR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機器人都能完成。
今年3月,北美獵頭公司SourceCon 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3.2 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
而且,國內廠商也發明了一款“iHR人力機器人”,能夠一站式自助辦公,最基礎的功能就是開具各類證明文件,譬如離職證明、收入證明、公積金證明等。
9、客服
被取代概率:91.0%
Siri都誕生這麼久了,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剩下的就只是普及。
8、前台
被取代概率:95.6%
醫院、銀行、電器店...這些地方都開始逐步出現“機器人前台”。
日本軟銀公司開發了一款名叫“Pepper”的機器人,已經在日本及歐美多國流行,不少醫院、銀行和電器店,都是購買了這款機器人作為前台接待人員使用。
日本機器人前台
7、接線員
被取代概率: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能語音系統。
時至今日,人類接線員的大部分工作,基本都可以被自動語音回答系統完成。
6、政府職員
被取代概率:96.8%
這裡說的政府職員,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類似辦證大廳的各種人員。
估計大家都深有體會,辦什麼手續,被踢皮球、被擺臭臉是常有的事情,明明很簡單的一件事,卻非要你跑來跑去。有了機器人,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5、銀行職員
被取代概率:96.8%
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畢業後都能進銀行,工資高又穩定,即便當個櫃員也好。
但銀行的工作,不僅單調、重複,而且“低效率”,現代人能忍受排長隊買喜茶,但絕對不能忍受在銀行辦業務時的漫漫長隊。
所以,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銀行職員被取代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4、保險業務員
被取代概率97.0%
保險業逐步走向人工智能化,現在微信上面都可以買保險了!
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能管家。
微信也能買保險了!
3、會計
被取代概率97.6%
會計這個行業,看起來要求不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看好,被取代概率居然有97.6% ?
但仔細想想,會計的本質其實是信息收集和整理,內部存在嚴格的邏輯要求,要求100%準確——比邏輯和準確,誰比得過機器人?
事實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讓業內人士一片震驚。
2、打字員、速記員
被取代概率98.5%
以前電腦尚未普及,打字員一度也是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類似80年代大學畢業也要搶著去開出租車那樣。
如今,想靠“打字”吃飯,也只有速記員了,但等到語音識別技術普及,速記員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1、電話推銷員
被取代概率99.0%
即便沒有機器人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複、惱人的工種,早晚也要消失。
人工智能最難取代的10大職業
10、保姆
被取代概率:8.0%
保姆這份職業,需要真正的情感投入,而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模仿的特質。所以,機器人能夠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卻很難完全取代。
9、健身教練
被取代概率:7.5%
機器人作為健身顧問,能夠提供精準的算法,為你提供更好的減肥計劃,幫助人類有效減肥。
但真想減肥,需要教練現場指導、熱情鼓勵和嚴格要求,有什麼激勵比得上現場看到練出了八塊胸肌的教練?
8、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
被取代概率分別為:3.8%、4.5%、6.2%
技術再怎麼進步,人工智能再怎麼牛逼,對人類而言,創造力、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無法模仿、替代的。

正在工作的畫家
7、律師、法官
被取代概率:3.5%
基於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之間做出判斷和平衡,這恐怕是機器人一輩子都學不會的。
法庭上的人性博弈、唇槍舌劍,稍微低智商、低情商的人都沒法勝任,更何況只會計算、生成代碼的機器人?
今年7月,一款免費給普通人做法律指導的聊天機器人在美國50個州上線,開發者稱其為“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然而它唯一能做的只是幫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訴狀而已。
6、牙醫、理療師
被取代概率:2.1%
牙科這個領域技術要求極高,醫生都是很有經驗、技術精湛的,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切下患者半塊牙齒。
現在很多手術操作,都引進了機器人,但它們只是作為醫生們的工具,有經驗的醫生才是手術的主導。
5、建築師
被取代概率:1.8%
建築師真正賴以生存的是什麼?是創意、審美、空間感、建築理念,這些抽象的概念都是機器難以模仿的。
機器人能幹什麼?估計能做的只有畫畫圖紙,一定能畫得又快又好,但光會畫圖紙可成不了建築師啊!
英國建築師設計的“沙漠住宅”,
這樣的設計機器人能做出來嗎?
4、公關
被取代概率:1.4%
別說一堆電子零件組成的機器人,就是有血有肉的人類自己,也很難學會那些“交際花”們的情商和應酬能力。
好笑的是,今年國內一家公關公司宣稱自己用上了“公關機器人”,但它唯一能做的是什麼?——幫客戶撰寫公關稿。
3、心理醫生
被取代概率:0.7%
人類的情感,是這個世界最不可捉摸、最難明白的東西,機器人根本不可能理解。
機器人唯一能做的,只是用某種辦法去處理檢測出來的情緒問題,但過於理性,反而不利於心理問題的治療,這就需要了同樣具有情緒感知能力的心理醫生了。
2、教師
被取代概率:0.4%
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和學生的情感交流,給學生做榜樣,這個職業幾乎包含了一切人類獨有的能力,機器人怎麼能取代?
就像撒貝寧在《開學第一課》中所說:
“'阿爾法狗'贏了,人輸了圍棋,可能我們會因為遺憾而流下眼淚,但是'阿爾法狗'就算贏了棋也不會笑。”
1、酒店管理者
被取代概率:0.4%
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左右逢源...這樣的詞語都能用到酒店管理者上面。
想想《新龍門客棧》的金鑲玉,你就知道為什麼一家酒店的經營者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無法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
未來,男人先被淘汰?
在未來,男人更容易被淘汰?
美國ABC新聞電視台分析發現,那些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更有可能是男性或者低收入工人幹的工作。
這是一張“男人與機器人的就業比較”圖表:

圖表:工作由自動化和勞動力性別劃分
在上圖中,更容易自動化的工種位於圖的右側,而男性工作比例較高的工作都位於圖的右上方,兩者重合度非常高。
舉個現實的例子,在澳大利亞,大約有200萬男性從事的工種,一半以上的工作內容都有可能被機器取代。相比之下,只有75萬名女性的工作面臨類似風險。
為什麼女性的工作更難被取代?
因為機器厲害的是理性邏輯推演、技術操作,人的同情心、情感、共鳴性這些軟實力,機器永遠沒辦法學會的。
在未來,機器人智商越高,人類“情商”的重要性就越強!未來社會的進步與創新,就來源於人的“感性”思考,而不是一行行代碼!

說起感性思維,女性在這一方面天然佔據著優勢,悉尼大學轉化數據科學中心的Whyte教授說,婦女在社會同情心,人際關係技巧和創造力方面的工種中佔據了很多職位。
如今,根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公佈的“全球百大思想者”名單。共有125人登上了“全球百大思想者”名單,其中有63名女性和62名男性,女性入選者人數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男性!
4點建議,讓你未來不再慌張
人工智能浪潮洶湧而來,我們該如何應對?安德魯·博格曼教授給出4點建議:
1、避開所有重複性,機械式的勞務工作
這類工作往往就是一個軟件、一套程序就能代替的,到時候飯碗砸了哭都沒地方哭。
2、提升數字化協作能力
簡單來說,一是會用網絡這個平台,二是能藉助這個平台和其他人一起辦公。
3、培養“批判式思維”
這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不要讓自己只會蒐集和整理資料,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4、培養終身學習計劃,提升職業技能。
在未來,需要側重一些更符合人性、更具發明創意類的工作崗位,打造一個專屬於你的技能組合包。

雖然人工智能狂潮洶湧而來,但我們也不必慌張,要知道100多年前鐵路出現時,固然搶走了馬車夫、挑夫的飯碗,但也誕生了200多萬鐵路工人。
技術的變革,固然會消滅一批低端、繁重的崗位,卻也會創造一大批更高端、更需要智慧的崗位。
但前提是,科技進步了,你也要跟著進步,只有適應時代的發展,才不會被時代所拋離。不然工作有的是,你卻勝任不了,那就誰也怪不了。
就像哲學家歌德說的那樣:
“沒人能改變世界,大家都是在順應時代的潮流。”

不要慫,怕它什麼機器人,站起來就是乾!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Henri II and his Artemis, Diane de Poitiers. 亨利二世與他的月亮女神—黛安·德·波迪耶



曾經聽說過法國國王亨利二世有一位威震四海的情婦,黛安·德·波迪耶,我以為這是國王們為顯威風都會做的事情。但在拜訪過阿內城堡、盧浮宮、楓丹白露和舍農索城堡後,才知道亨利並不只是把黛安當作情婦。在這些皇家宮殿中,驚奇地發現不論是石牆上、房頂上、大門上還是欄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標誌:雙D與H的交織字母符號。



H代表的是亨利二世(Henry II),D代表的便是黛安·德·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比亨利年長20歲的情婦,也是法國最具影響力的絕代佳人。遍布於各大皇家宮殿中的符號不是國王和王后的,卻是國王與情婦的,可見戴安在亨利二世心中的地位。
亨利二世是瓦盧瓦王朝的第10位國王,但他並沒有王子該有的美好童年,自幼爸爸不愛媽媽不在,一直是一個從未感受過愛的boy。1526年,為了解救在帕維亞戰役中被俘的父親,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7歲的亨利和8歲的哥哥被送到西班牙做了長達4年的人質,這也是為什麼他當上君王之後如此痛恨西班牙的原因。黛安作為陪同送亨利到法國邊境,送別時黛安在這個小男孩的額頭上深深的一吻,也許這是亨利成長過程中為數不多地關愛,這一吻深深地銘刻在亨利的心中。四年漫長的人質生活終在1530年結束,11歲的亨利回到了法國,那時,黛安31歲,已嫁做人婦。


1536年左右的亨利
黛安1499年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人,身邊圍繞著不少皇室成員。1515年嫁給了路易·德布雷澤,瓦盧瓦王朝第五位國王查理七世的孫子,卻比黛安大了近40歲。黛安的這段婚姻平淡幸福,育有2個女兒。1531年,路易過世,黛安從此只穿黑色和白色的衣服以悼念亡夫。

黛安·德·波迪耶
11歲的亨利由於從小缺愛和受4年人質生活的影響,變得內向不善交談。黛安在宮廷中經常與亨利交流,亨利也只有在黛安面前是最輕鬆的,漸漸地,小男孩愛上了比自己年長20歲的寡婦。
王室的婚姻大多受政治牽連,14歲的亨利也不例外,1533年,雖然那時亨利還不是王儲,但亨利必須迎娶同歲的凱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在外人看來,不再年輕的黛安必是被冷落的一方,但出人意料地亨利眼中只有黛安,沒有感情基礎的政治婚姻注定了凱瑟琳的不幸福。

凱瑟琳·德·美第奇
亨利19歲那年,終於給了黛安情婦的名分,雖是情婦的名分,但行使的是妻子的權利,19歲的凱瑟琳心中雖有不滿,無奈亨利愛的不是她。1547年,亨利加冕成為國王亨利二世,凱瑟琳成為空頭王后,黛安成為皇室情婦。黛安被冠上了皇家稱號瓦倫丁公爵夫人(Duchesse de Valentionois),法律的製定,稅收案的起草,亨利二世都要詢問黛安的意見,甚至在官方法令上簽署的名字都是“ HenriDiane”。在王后凱瑟琳向亨利二世先提出想要捨農索城堡的情況下,亨利二世將舍農索城堡送給了黛安,還為黛安在其丈夫的領土之上修建了阿內城堡( Chateau D'Anet),城堡中像徵著倆人愛情的DH符號隨處可見。前面提到,黛安在丈夫去世後只穿黑色和白色的衣服,亨利二世更是以這兩種顏色作為皇家服飾,和黛安每天穿情侶裝。這一切的一切只為證明亨利二世對黛安的用情至深,雖是相差20年的姐弟戀,但感覺黛安就是一個被亨利二世寵溺的小女人。

阿內城堡(Chateau D'Anet)

舍農索城堡
由於黛安的名字與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月亮女神戴安娜(Diana)的名字很像,所以亨利二世把黛安比喻成狩獵女神,這也正是黛安在亨利二世心中的形象。於是除了DH字母符號外,雄鹿和月亮也成為了黛安獨特的象徵。阿內城堡的大門上,赫然屹立著雄鹿的雕塑。

阿內城堡的大門之上,左邊小屋頂是DH字母符號和代表黛安的月亮標誌。
對於國王而言,這當然不夠,亨利二世請來當時最棒的設計師、雕塑家,為黛安製作了一件享譽歐洲的雕塑,戴安娜(黛安)與雄鹿,放於城堡的
花園中。

據記載,黛安雖然年長亨利二世20歲,但她的容貌和皮膚依舊如20歲的少女,陶瓷般的膚質讓人羨慕不已。黛安長生不老秘密就是每天早上喝一杯黃金水,實際上就是金子。食金可使人貧血,這也是為什麼黛安的皮膚猶如陶瓷。
圖為阿內城堡內黛安的梳妝室,窗上便是以黃金水裝飾的。據推測,這是致黛安死亡的最大原因。在黛安遺骨的檢測中,骨骼含金量是普通人的250倍。

黛安本可以在亨利二世的庇護下度過餘生,但這夢想在1559年的那天化為了泡影。1559年6月30日,亨利二世在女兒瑪格麗特(Marguerite)婚禮慶典的比武活動中不幸被長矛刺傷,病重10天后於7月10日逝世。在比武活動中,亨利二世的長矛上綁著的旗子不是王后的,而是黛安的。

亨利二世在彌留之際念的是黛安的名字,凱瑟琳終於在這個時刻行使了王后的權利,她不但不允許黛安見亨利二世最後一面,還禁止黛安參加亨利二世的葬禮。在亨利二世剛剛入土之後,凱瑟琳就將黛安從舍農索城堡中驅逐了出去,讓她遷到了阿內城堡並在這個城堡中度過了余生。
1566年66歲的黛安逝世,她的女兒把她安葬在了阿內城堡的教堂中,為她修建了一個石棺,石棺上是黛安跪下祈禱的雕塑。

似乎黛安與亨利二世的曠世姐弟戀就此結束了,但各大皇家宮殿中的痕跡時時刻刻講述著這對情侶的故事。亨利二世一生未能給黛安妻子的名分,但在亨利心中,黛安才是他真正的妻子,對於亨利二世、凱瑟琳和黛安而言,黛安是那個最幸福的人吧。
很多人說最可憐的是凱瑟琳,嫁給了不愛她的亨利二世,可是在政治婚姻中,有誰是幸福的呢?用幸福交換政治上的穩定,這便是政治婚姻的意義所在吧。1589年,凱瑟琳亡故後與亨利二世合葬在了聖德尼教堂,活著不能與亨利二世同眠,但願她死後能與亨利二世長眠,這也許是凱瑟琳僅存的最後的驕傲了。



     生而為人,你永遠有選擇的權利。你的逃避、拖延和所謂的“別無選擇”,不過是不願意、沒勇氣、不自信的藉口而已。 什麼時候你能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你就能從容果敢地做出對自己而言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