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中國國內同款奢侈品比法國貴七成


奢侈品:態度至上

  
  “中國遊客擠爆巴黎老佛爺商場”、“中國一個旅行團一小時買空LV店”,這樣的新聞似乎還歷歷在目。
  不知從何時起,“有錢”、“購物狂”成了中國遊客在全世界人們心中的印象。
  巴黎、東京、紐約……只要是中國遊客樂於光顧的國際旅遊城市,商場一定會配備專門的中文導購員提供服務。而中國遊客的購買力也從來沒讓這些商家失望過。10月1日,韓國旅遊發展局公佈數據稱,今年中國國慶長假赴韓旅遊的中國遊客有望達到1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5%。由於受到國內景區“人擠人”的影響,韓國無疑成了今年國慶長假國人們旅遊的熱門地,而購物則是這些中國遊客的首要目的。
  據了解,在這些跨境消費中,奢侈品消費佔比最多。統計顯示,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場面臨諸多壓力,但全球奢侈品市場總規模仍達到創紀錄的2170億美元,全年增長率達11%。而中國人買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過去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1%。未來5年,預計每年平均增長率可達15%。
  然而,令人備感諷刺的是,在國外,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力令人咂舌,而國內的奢侈品店卻經歷著嚴冬,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奢侈品店頻現關店潮。國內外奢侈品價格的巨大差異是一大原因,有消息稱,目前中國國內市場同款奢侈品價格平均比法國高70%,比美國高50%。此外,受到租金、反腐等多重影響,國內的奢侈品店步履維艱。
  在一些時尚人士看來,奢侈品賴以生存的不是只有產品,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和消費者對於它的態度。如今的中國人雖然不缺錢,但應該培養一種奢侈品觀念和態度,這才有利於中國奢侈品產業的發展。
  旅遊消費激增
  中國人放長假,韓國人樂了。在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韓國成了國人爭相湧入的最佳旅行地。“在韓國旅遊,幾乎感覺不到是在海外,就像在中國一樣,明洞街頭掛滿了中國標語,周圍也都是中國人。”剛從首爾自由行回來的張蒙(化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韓劇的影響力加上商品優惠的價格,自然吸引了中國遊客的蜂擁前往。“明洞、樂天等主要商場裡,80%以上的導購都會說中文,韓劇同款或韓流明星同款包包及配飾、化妝品有時都會斷貨,我好幾次去都沒有買到自己心儀的款式。”花英無奈地告訴記者,因為現在去韓國的人越來越多,而自己的工作時間較自由 ,一般都會選擇淡季去,這樣可以避開擁堵的人群。
  事實上,國人在韓國的表現並不足為奇,同樣的場景也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地上演。有評論說,十一黃金周絕對不止是中國人的節日,也是很多國家的節日,因為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消費國。
  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根據國內首份跨境消費指數報告《中國跨境消費年度指數報告(2014)》顯示,2013年,國內出境總人數達到9819萬人次,同比增長18%。他們在境外一共消費1286億美元,同比增長26%,人均消費達到1368美元。與中國人出境大肆消費相比,外國人到中國旅遊要“小氣”得多。去年,有1.29億外國遊客來到中國,人均消費卻只有400美元,總支出只有517億美元。
  另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人出境消費的意願仍在上升,預計2014年出境旅遊人數將達1.16億人次,同比增長18.2%,出境旅遊支出將達1550億美元,同比增長20%。而中國人在國外的消費大多放在了奢侈品上。
  國內慘遇寒流
  奢侈品消費的高速增長反映的是中國居民生活的客觀需求和消費升級。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奢侈品的使用者也在發生變化。目前,部分品牌的手袋、香水、化妝品已經成為城市居民消費得起的大眾奢侈品。
  然而,與中國消費者在國外的“大手筆”不同,國內的奢侈品店遭受的卻是完全相反的待遇。大牌門店三三兩兩的顧客,大多還是為了看實物,記型號,比價格,方便去國外購買。許多品牌店的店員們也無精打采,對顧客愛理不理,讓人絲毫感受不到奢侈品牌的魅力和生氣。
  近期,北上廣一線城市更是傳出大牌頻頻關店的消息。一股“寒流”正在歐美奢侈品市場上空蔓延。在上海,中山東一路曾是國際奢侈品的聚集地,從外灘3號、6號,到9號、18號,各大品牌曾經以再次有一塊自己的“名牌”為榮,如今卻大多負擔不起高額的租金。從2013年起,奢侈品牌便紛紛撤離外灘。首先,在外灘3號入駐有近10年的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旗艦店悄然停業;無獨有偶,一街之隔的外灘6號內的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旗艦店也隨即停業;而早在2009年,HUGO BOSS就因銷量每況愈下而最終選擇撤櫃;此外,在外灘18號,之前入駐的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寶詩龍(Boucheron)等頂級品牌均已撤出,目前只有卡地亞[微博](Cartier[微博])、傑尼亞(Ermenegildo Zegna)、高珀富斯(GreubelForsey)等仍在經營。
  事實上,中國內地市場的奢侈品銷售低迷對於中國城市傳統商圈規劃的打擊要遠遠高於對品牌商的打擊。
  大牌在中國開店,一方面起到了廣告推廣作用,讓更多人得知這個品牌。目前來看,其效果已經達到。而奢侈品門店大批撤離最受到衝擊的是城市中的傳統商圈,更是不利於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時尚和奢侈品產業的發展。
  2002年,淮海中路的部分街舖租金為每年2萬元/平方米,折合日租金約為50元/平方米。而高緯環球的研究數據稱,目前,淮海中路的街舖每平方米租金也只有50多元/天。也就是說,在這12年間,當上海大多數地段的房價出現幾倍,甚至十倍的漲幅時,這一地段的租金卻回到了原點。
  在房地產諮詢機構人士看來,奢侈品離開上海外灘、淮海路商圈之後,新進入的業態,無論是餐飲、藝術品還是高端定制,對原先的商舖租金水平尚無足夠的承受能力,因此,租金回調在所難免。但這些地段的物業畢竟屬於稀缺資源,相信經過一段“養鋪”的陣痛期之後,商舖租金還會回升。
  “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恆隆地產主席陳啟宗認為,奢侈品的心態是,市場好的時候不妨多開幾家店,可以起到廣告效應,有些商場還會給補貼。但隨著這幾年高端消費的下滑,品牌店開始精打細算,開一家新店或許就要關一家老店,只保留生意最好的那家,這樣一來,一些經營業績不理想的商場就要受到波及。
  奢侈不止時尚
  當前,中國正在向消費型社會轉型,希望依靠內需推動經濟發展。境外消費以及奢侈品消費的能力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並不缺乏消費能力,缺乏的是如何把這股強勁的消費能力留在境內,把投資者留在國內。這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最可行的是呼籲多年的降低奢侈品稅和消費稅。另外,還要培養中國的奢侈品牌。
  “中國目前需要培養的是國人對於奢侈品的態度,不是只有包、首飾和時裝,奢侈品還有許多其他含義和種類,首當其衝的就是其擁有的悠久文化底蘊及令人信服的精湛工藝。就比如有的中國人情願花上萬元買一個包,卻不願意用同樣的價錢買一個舒適的床墊,這就是意識的落後。”在紐約擔任獨立設計師的Isebella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中國的奢侈品產業要想成熟發展起來必須要培養起人們對於奢侈品的態度。
  在她看來,奢侈品之所以定價高、受人追捧,除了其經典的設計之外,還有許多比如文化、手藝、品牌精神等附加值,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中意不同的品牌,品牌受追捧的人多了,久而久之就有價值了。“在紐約的街頭,有許多非常特別的小眾品牌時裝店,價格有的甚至比大牌還要昂貴,但它有著自己的設計靈魂,吸引著顧客,人們也願意花大價錢買自己喜歡的設計師的東西,這也是一種奢侈品精神,但這樣的情況可能中國要20年後才會出現。”
  說到把奢侈品詮釋得最好的國家或許要數德國。德國的奢侈品更多的是在生活用品領域,比如售價高達4.5萬元一套的“當代”水龍頭、千元到百萬元不等的萬寶龍[微博]書寫筆,又比如從萬元到百萬元不等的柏林之聲音響,還有動輒萬元的昂貴廚具品牌嘉格納,這都能看出德國人對於奢侈品的態度,也就是對於生活精益求精的態度。中國的本土企業也應該培養這樣的品牌文化,專注自身產品的研發,這樣才會製造出真正屬於中國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奢侈品,也有利於百貨、奢侈品等行業的更好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