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曾國藩:越是人品差的人,越愛講兩句話~~引以為戒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齊威王在位前期,好飲酒作樂不理朝政,齊國一度羸弱。直到有一位叫淳于髡的人以鳥的故事勸諫齊威王,隨後齊威王一改往日作風,恩威並施,富國強兵。最終在齊威王的努力下,齊國一度讓各諸侯國驚恐萬分,其威望長達幾十年。

除了春秋時期齊威王的一鳴驚人之外,在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也有一個一鳴驚人的人。他七考七落,最後終於第八次科舉得以入朝為官,短時間內連續升遷。他是晚清時期最有名的大臣,但是他最大的財富並不是這些,而是他對自己建立的處世之道的思想,他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
曾國藩入朝為官的歲月中起起伏伏,官場如戰場,曾國藩能在官場有所成就與他在官場中的處世之道有莫大關係。他一生謹慎言行,據《清史稿》記載“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官場終歸是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的環境,曾國藩在官場上一直對自己很嚴格。他不止一次提到願意說兩種話的人,人品一定非常差。一種是人前狂話,另一種就是人後閒話。

生活中不乏有些人讀了一些書,見了一些世面就認為自己眼界豐富了,而這些人往往也會將其作為自己引以為傲的談資,不停的在別人面前吹噓自己。他們殊不知他們窺見的不過是這個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就像井裡的青蛙,看見的以為是全部,雖然是真實的其實不過也只是萬里天空中的一小塊而已。
人類不是先知,我們永遠無法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能肯定這件事的成功率,很多吹噓自己的人到最後都會因為失敗而面臨尷尬。人前說狂話的人以為自己顯露出的是自己自認為很強的能力和很大的本事,實際上則是透露了自己如井底之蛙般的眼光和見識。優秀的人知道謙虛的重要性,儒家也講究中庸之道,生活也在告訴我們水滿則溢的道理。

大海從不誇耀自己的海納百川,它也依然容下了萬千水滴,高山從不誇耀自己的巍峨壯麗,它也依然保持了挺拔俊朗。 “是金子總會發光”,一個人有多大能力和本事,別人是永遠能看得見的,做得好壞也是可以映入別人眼中的。現實不斷在證明,往往那些經常在別人面前無限狂人狂語的,最終都會為自己所謂的“豪言壯語”所負責。
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化棱角為圓角,懂得不妄自菲薄的同時,在他人面前內斂自己內在的鋒芒。不在他人面前過分吹噓自己,時刻保持謙遜之心,既是對自己人格素養的體現,也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語言是一把雙刃劍,謙遜的語言往往能給自己帶來尊重和讚讚許的目光,狂傲的語言往往給自己帶的是失敗和災禍。

除了人前說狂話,另一種就是人後說閒話。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無形的武器,它叫做語言,《荀子》記載“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背後的惡言惡語不同於刀槍劍戟,它可以在不讓人流血的情況下對別人造成致命傷害。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因為某一個人犯的一點小小的失誤或者錯誤,就開始肆無忌憚地抒發自己的“意見”而不考慮當事人感受。
往往這些人圖的只是一時之快,短時間內站在所謂的“道德製高點”帶來的虛榮感,他們不會考慮自己的語言是否會傷害別人。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類似“明明是你自己太敏感了”“我又沒有要傷害他”等言語,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語言既可以幫助人,也可以成為這世上最鋒利奪命的武器,《三國志》曾言“勿以惡小而為之”。

說人閒話並不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底線有多高,道德感悟有多強,相反,它暴露的是一個人素質的缺失。生活中往往人後說三道四的人,都不會一直被人喜歡,總有一天會讓感覺厭惡和嫌棄。不在人後閒話別人,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格素養,當一個人總在背後議論別人,那麼有一天這個人也會成為別人背後議論的對象。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和被認同程度,其核心是由這個人的人格素養和道德素質所決定的,而能力決定的只是能做到程度的深淺。很多人活一世都是為了那一點點的功名利祿,因此很多人在註重能力的同時忘記了人格品質才是最為根本的。人能立世的本,永遠都是人自己的品格。
參考資料:
《史記》《清史稿》
《荀子》《三國志》
《曾國藩全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