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從典故和他人事蹟中學習為人處世的智慧方法~


圖:我們家的車掛雙車牌是為了方便出入香港和深圳

一個人的言行會影響福氣,也會左右命運。

為人處世,能做得到這四點的人,命運不會差,往往能安享人間福。

1

管得住嘴。

海明威曾說過:“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很多時候,一個人隨口而出的話,自己或許覺得無關緊要,於他人而言,卻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同事曉瓊,特別愛刨根問底。

有一次,她參加了養老院的志工活動。

她幫助的對像是一位82歲的老人,老人妻子去世,自己一個人生活在養老院,但他每天都過得非常開心。

曉瓊很不解,一個人年紀這麼大,而且身邊也沒有親人,怎麼還能這麼快樂呢。

於是,她就不停地追問老人:“你這麼大年紀了,活不了幾年了,你離死亡這麼近,怎麼還能這麼快樂?”

開始老人只是默不作聲,後來曉瓊又說了一些令人難堪的話,老人實在忍無可忍,憤怒地對曉瓊喊:“你給我出去!”

曉瓊的口無遮攔,無疑是在老人的傷口上撒鹽,讓人心疼。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失誤可以很快彌補,失言卻可能永遠無法補救。”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如果別人不想說,就不必追問。

《薛子論道》中說:“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

意思是說話要謹慎,即使是一個字,也不要輕易地對別人說;即使是一句話,也不要輕易地做出承諾。

言多必失,許多的禍事,都是從管不住嘴開始。

俗話也說:“守嘴者不惹禍,守心者不出錯。”

曾國藩在年輕時,也和很多普通人一樣,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歡說大話。

有一次曾國藩父親過生日,老鄉鄭小珊前來祝壽。

當時的曾國藩剛入翰林院,有些得意忘形。

就對前來祝壽的友鄭小珊誇誇其談,吹噓自己。


沒想到卻惹惱了鄭小珊,壽宴還未結束鄭小珊就憤怒離去。

事後曾國藩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懊悔不迭,此後他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語。

咸豐十一年,曾國藩為教育手下人,寫了著名的“勸誡淺語”,其中第三條便為“禁大言以務實”。

曾國藩也曾在家書裡告誡自己的子孫後代:“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謹言慎行是態度,管得住嘴是修養。

綜藝節目《央視主持人大賽》播出後,很多人被康輝給圈粉了。

他在點評選手時,語氣柔和,語速適中,總是讓人很舒服。


比賽現場,一個叫劉妙然的選手展示結束後,康輝溫和地對她說:

“整個完成的我覺得很流暢、也很規範。還有一點小小的建議,如果你能稍稍地停一停、緩一緩。讓每一個故事在我們的心中再醞釀一下的話,可能對你整個的表達會更有幫助。”

說完,觀眾們掌聲一片。

先肯定,再提出意見,既顧全了選手的面子,又給出了建議,一番話十分得體。

群居守嘴,獨處守心,管得住嘴,才能守得住福。

管住自己的嘴,就等於守住自己的福。

真正厲害的人,守得住心,管得住嘴。


2

低調內斂。

《道德經》裡講:“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不刻意展示自己,因而更顯耀;不自以為是,因而更突出;不自我誇耀,因而更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

那些性格低調,從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也就沒有人能損害他們分毫。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做人鋒芒太露,容易招致禍患。

做人切忌驕傲自大,炫耀自己。

越炫耀,越容易惹禍上身。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石崇鬥富”的故事:

西晉大臣石崇不僅是個官二代,還是當時著名的富豪,在炫富這件事上,就算晉武帝也不是他的對手。

有一次,晉武帝的舅父王愷要和石崇鬥富,結果發現自己完全不是石崇的對手。

於是晉武帝決定暗中相助,將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樹交給了王愷,讓他拿著這珊瑚樹去打壓一下石崇的囂張氣焰。

當王愷得意洋洋地把珊瑚樹拿出來的時候,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只見石崇不屑地看了一眼這珊瑚樹後,隨手拿起如意便把珊瑚樹給敲碎了。

王愷當時就急了,他正要上前和石崇理論,卻看見石崇的僕人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這下子驚得王愷目瞪口呆,最後只能鎩羽而歸。

石崇雖然富可敵國,但他卻還是不知收斂。一邊做官收取賄賂,一邊經商賺取外快,他甚至還扮起了強盜,通過打劫商隊而斂財致富。

貪得無厭的石崇,不但不知收斂,還不斷炫富待到大難臨頭時,悔之晚矣。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掌控了西晉政權。此時的石崇,失去了權勢與靠山。

司馬倫的親信孫秀因貪圖石崇的財富,便誣陷石崇為亂黨,就這樣,石崇因炫富而斷送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人性最大的愚蠢,其實就是炫耀你比別人富有。

在明朝時期,有個家產很富的商人叫沈萬三。

有一次,皇帝朱元璋有心試探他,我有百萬軍,你的錢財養得起嗎?沈萬三得意地回答說,每個人給一兩銀子都夠。

沈萬三的這份狂妄,讓朱元璋很是不高興,但也眼紅沈萬三的財富。當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因國庫空虛,就打起了沈萬三的主意。

一次,他召見沈萬三,給了他一文錢,要他用這個做本錢來放債。還要求他:一變二,二變四,一天一變,一個月為期。

沈萬三不以為然,當下便答應了。等到回家之後,讓管家算賬,才發現數額龐大,足有五億多!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不僅錢財難保,性命也危在旦夕,於是感慨道:“吾命休矣”!

果然,沒過多久,朱元璋便抄了沈萬三的家。

有一句話:“客不離貨,財不露白。”


一個人越顯擺自己的財富,越容易引來他人的嫉妒,也越容易勾起他人的貪欲。

低調內斂,才是智慧的處世之道。

《史記》上記載,孔子年輕時曾經向老子請教做人的道理。

老子告訴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一個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

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

在這個世上,真正聰明的人,大多藏而不露。唯有半壺水響叮噹的人,才會去炫耀自己。

無論你再富有,再優秀,再淵博,千萬不要輕易向別人炫耀。因為炫耀會為你招來禍害,帶來麻煩,甚至自找尷尬和難堪。

3

懂得給別人留餘地。

《菜根譚》有云:

“路經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

生活中,我們免不了跟他人有爭執和糾紛。

與人方便,自己就能方便;與人寬容,自己就有後路。

《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對則無理可續言。

意思是,事不可辦絕,話不可說絕,要給人留餘地。

行不至絕處,言不至極端,才能通達人情,進退自如。

學會給人留餘地,是做人的修養,更是處世的智慧。


李嘉誠曾說:“一定要給合作夥伴留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這也是李嘉誠一生中一直教導執行的商業信條,體現了他的人生智慧。

他對兒子說:

“做人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益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8的股份是公正的,拿9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7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

懂得留有餘地,讓對方沾點光、有錢賺,看似自己利潤少了、吃了虧,其實是贏得了人氣,會讓你走得更遠、賺得更多,正所謂“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古語說:利不可佔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理不可奪盡。

給人留有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退路、留機會。

洛克菲勒說過一句話:

“往上爬的時候要對別人好一點,因為你走下坡的時候可能會碰到他們。”

人生在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誰都會有山窮水盡的時候,凡事做絕,不給別人留餘地,其實也是斷了自己的後路。

戰國時,商鞅變法以嚴刑峻法聞名於世,一旦犯法,絕沒有迴旋的餘地,秦國一時間人人自危。

後來商鞅失勢,假扮商人逃往國外,逃到函谷關時,城門已關。

商鞅對守將說:“我要出關,請通融一下。”

守將說:“商君立法,黃昏閉關,放你過去我也會受到牽連,絕對不可以。”

商鞅只好找客棧住下,店主問他要身份憑證。

商鞅說:“出門著急,忘了帶憑證。”

店主回复:“商君律法,收留無證者,和無證​​者一同問斬,決不敢留您!”

商鞅仰天長嘆:“我這是作法自斃啊!”最後商鞅被捕,落得個五馬分屍。

無論說話還是做事,懂得留有餘地,才會有更多的迴旋餘地。


《朱子家訓》中說: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人生在世,學會給他人留餘地,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當你置身巔峰時,不對失意者趕盡殺絕,不對冒犯者窮追不捨,而是寬以待人,手下留情。

有朝一日,別人也會對你知恩圖報。

《左傳》裡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愛妾祖姬。

一次魏武子病重,便囑咐兒子魏顆,在他死後一定要為愛妾尋個好人家。

可臨終前,魏武子又改了主意,非要祖姬為他殉葬。

魏顆思前想後,還是遵從了父親最初的囑託,給祖姬安排了戶好人家。


多年後,秦國攻打晉國,魏顆奉旨應戰。

在戰場上,魏顆與秦國大將杜回廝殺,危難時刻,一個老人用繩套絆倒杜回。

魏顆趁機俘虜了杜回,大勝而歸。

後來才知道,這個老人正是祖姬的父親。

因當初魏顆放了女兒一條生路,故今來報當年之恩。

正因魏顆當初給人留下的一線生機,才讓自己贏得了轉機。

心寬能作福,心善可開路,不把事做絕,才能讓自己進退自如。

凡事往後退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既是成全他人,又能成就自己。

曾國藩說:“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無論說話、做事都要留有餘地,因為人際交往是複雜的,一個人如果說話過滿,做事太絕,當結果最終不如意時,只會讓彼此進退失據,處境尷尬。

而懂得給人留餘地,則能讓雙方都有可進可退的空間,不致使關係鬧僵。

凡事不要做得太過,別人有路可走,你才不會陷入絕境。


在南北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隱士叫范元琰,他住在吳郡錢塘,家裡面生活貧困,只能以種植蔬菜為生。

有一次外出散步時,突然看到有人在偷他們家的蔬菜,范元琰馬上掉頭轉身跑回家,母親看到後,就問他出什麼事了,范元琰如實的回答。

母親又問他:“小偷是誰?”

范元琰回答說:“剛才我之所以跑回家,就是因為擔心小偷看見我而感到難為情,日後沒臉見人,現在我如果把小偷的姓名說出來,你千萬不要洩露出去。”

於是母子兩個從來沒有把這件事情說出去。

還有一次,有一個小偷游過來偷他們家的竹筍,范元琰看到之後不僅不抓,反而替小偷伐木架橋,讓小偷順利過河。從此之後小偷們都感到非常慚愧。

此後,方圓數十里,再也沒有發生盜竊之類的事情了。

留有餘地,看似是給別人行方便,其實也是給自己行方便,可以讓自己免除後患,少些阻礙,多些坦途。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給別人留餘地,本質上也是給自己轉圜的空間。

4

與人為善。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裡,有兩個對比強烈的女孩子。

侯玉英家境不錯,可惜身材矮胖,天生還是個坡子,內心隨之有些扭曲,所以“在生活中她最關注的是別人的缺點,好像要竭力證明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你們的腿比我好,但另外的地方也許並不如我!”

於是,她表現欲超強,給同學打飯時頤指氣使,告發孫少平上課看課外書,後又在孫少平分配勞動工具時,揭穿他對郝紅梅的偏袒,藉此讓兩人下不來台。

相反,縣革委會主任的女兒,女二號田曉霞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見識開闊,滿懷理想,沒有絲毫高乾子弟的做派,常懷一顆悲憫萬物的慈悲之心。

她對農家子弟少平情有獨鍾,知道少平生活窘迫,從不當麵點破,常常挖空心思地幫他,假裝丟錢包,一起清洗煙囪,吃他的烤紅薯,帶他看報紙,幫他借書,由衷讚美和鼓勵他,說他跟別人不一樣……悄無聲息地照顧著少平敏感的自尊心,引領著他的人生理念發生質的飛躍。

田曉霞的看破不說破,是內心有光芒的善良。這種善良,是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是柔軟潤澤春風化雨,讓人溫暖妥帖。

《四十二章經》裡曾提到:助之歡善。得福甚大。

助人之人,福報自來。

在晚清的歷史上,胡雪巖是家喻戶曉的名字。

他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肯給予別人幫助”也是原因之一。

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慘敗,需要大筆資金周轉。為了救急,他主動上門,開出低價想讓胡雪巖收購自己的產業。

胡雪巖不敢怠慢,經調查屬實後,立刻急調大量現銀,給出正常的市場價來收購對方的產業。

那個商人驚喜而又疑惑,實在是不解胡雪巖為何到手的便宜都不佔,堅持按市場價來購買。

胡雪巖笑著說,“我只是代為保管你的這些抵押資產,等你挺過這個難關後,隨時都可以來贖回屬於你的東西。”

商人萬分感激二話不說,簽完協議之後,對胡雪巖表示自己的敬意後便含淚離開了。

商人走後,胡雪巖的手下們也紛紛不解。大家問胡雪巖,為什麼送上門的肥肉都不吃,不但不趁對方急需錢叫低價格,還要給對方銀子。胡雪巖講訴了一段年輕時自己的遭遇: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只是店裡的小伙計,經常幫著東家四處催債。一次,正趕往另一戶債主家中的我遇上了大雨,路邊的一位陌生人也被雨淋濕。正好那天我隨身帶了傘,便幫人家打傘。

後來,每到下雨時,我便常常幫一些陌生人打傘。時間一長,那條路上認識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時,我自己忘了帶傘也不怕,因為會有很多我幫過的人也來為我打傘。 ”

接著,胡雪巖說:“你肯為別人付出,別人才願為你付出。剛才那位商人的產業可能是幾輩人,慢慢積攢下來的,我要是佔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輩子都翻不了身了。

這不是投資,而是救人,到頭來交了朋友,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誰都有困難的時候,能幫忙就幫忙。 ”

眾人聽後,都讚嘆不已。後來,商人前來贖回了自己的產業,胡雪巖因此也多了一位忠實的合作夥伴。

在那之後,人人都知道了胡雪巖的義舉,官府百姓都對胡雪巖尊敬不已。胡雪巖的生意也好得出奇,無論經營哪項行業,總會有人幫忙,也有數不清的客戶來捧場。

善待每一個人,人生路才會越走越寬。

世事如棋,變幻莫測,光芒萬丈的人,也許轉眼就一身銹;身陷低谷的人,說不定哪天就登上巔峰,風光無限。

與人為善,即是給自己積福。

一個人所做的好事和壞事,都會以各種形式返回到自己身上。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用愛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回之以愛;把福報送給別人,也會收穫福報。

善惡到頭終有報,保持敬畏,積德行善,才能規避禍患,福氣常在。

那些不經意間的善舉,就像一盞明亮的路燈,溫暖他人的同時,也能照亮你以後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