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晚期風格”


山曉兮白雲飛,青山暮兮白雲歸。
從作品op.109中表現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晚期創作的風格特點。第一是浪漫派調性與和聲的預示。以大小調為主是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的主要調式結構,基本遵循古典時期所慣用的,遵循以功能性調性關係為主導的原則。在貝多芬的中、後期作品中,不僅調式與調性的運用已經超越了他的前輩,並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功能性關係減弱而色彩性關係加強。尤其是他晚期的作品,奏鳴曲式色彩性強的調性關係在展開部中得到自由而大膽的運用。 第二是賦格及對位手法的運用。貝多芬復活並靈活運用了巴洛克時期發展到極致的賦格,因此既有賦格性質又有明顯不同。巴洛克時期的賦格是一種形式構成手段,而貝多芬奏鳴曲中的賦格則演變成一種感情表現的手段。位於末樂章來總結全曲的。因此,這首賦格的程序逐漸從嚴謹走向自由,以龐大的尾聲來概括結束全曲,並且賦格結構被不同程度地擴增。 第三是奏鳴曲式結構從傳統向自由的轉變。貝多芬早期的奏鳴曲式的創作受海頓、莫扎特影響較深,但隨著個人經歷的豐富、視野的拓展,創作上日趨成熟,尤其是他的晚年,完全是以自身非凡的幻想為首位,曲式結構退居為第二位,為內容和思想服務。這首先表現在奏鳴曲樂章數量不等、樂章獨特的處理。 rn第三十鋼琴奏鳴曲 (獻給馬克西米利安娜·布倫塔諾小姐) E大調 Op.1 09 這首奏鳴曲洋溢著優美詩情的抒情性,是幻想曲類的奏鳴曲,它是貝多芬晚年親切浪漫性的突出傑作。它以最美好和最完善的外在抒情美形式表現了無比豐富的內容,體現了極其強烈而豐富的詩意天性,高雅而夢幻般的寂靜氣氛籠罩著全曲,人們常稱它是“巨人式奏鳴曲。”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獻給十九歲的馬克西米利安娜·布倫塔諾小姐的,貝多芬與布倫塔諾一家非常親近,甚有交情。父親弗朗茲是個富商,對貝多芬有過經濟的援助,其妹(布倫塔諾小姐的姑姑)是著名的才女貝蒂娜,對歌德十分傾心,曾經介紹貝多芬與歌德認識,母親安多妮,貝多芬曾獻給她《狄亞貝里變奏曲》,貝多芬獻上這首奏鳴曲是為了報答他們之間的友好感情。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在充滿危機的艱難狀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使出渾身解數於1820年至1821年創作而成的。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中充分恢復了自己的力量,重新站立起來,體現了貝多芬在黑暗勢力令人窒息的社會條件下,仍然沒有放棄資產階級**的理想,仍然對政治事件加以關注和思考,歐洲各民族反抗運動和爭取自由的鬥爭,都大大地鼓舞了貝多芬的鬥志。貝多芬在寄給布倫塔諾小姐奏鳴曲時曾在信中寫下誠摯而優美的獻詞:“此曲是要獻給你的,這並不是一般常見的東西所能比擬的,這是精神,這是把地球上高貴、傑出的人連結起來的精神,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其摧毀的作品。”貝多芬在這段自白清楚的言語中

向我們道出了他的晚年在道德哲學方面所達到的觀念境界——通過倫理生活,通過人群的生活來實現善的世界。 奏鳴曲Op.109第一樂章寫得十分自由,它既更改速度又變換節拍,甚快板和慢板主題的直接對立形成了一種雙重的性質,它的結構十分勻稱,具有很強的潤飾戲劇性,快板和慢板之間實現了有說服力的統一,洋溢著溫柔的心情和感覺,愉快地沉浸在美好的生活之中。第二樂章的形式十分簡練,既嚴正又有伸縮性,情緒是熱情澎湃的,性質是剛毅堅決的。最為精彩的第三樂章是由優美的行板和六個變奏組成的,它是全曲的重心所在,是整個奏鳴曲的構思基礎,樂章寫得非常自由、完美緊湊、精煉的主題和富有詩意的曲調是令人所吸引的,在內容的深刻式表現手法上都是優異的、難以形容的,變奏的速度、氣氛、性質的對比是別具一格的,具有精美細膩的鋼琴風格。 羅曼·羅蘭在分析奏鳴曲Op.109 B寸曾指出:這首奏鳴曲是“幻想和愛情的遊戲。”羅曼·羅蘭認為第一樂章是表達抒情的幻想。第二樂章是強烈感情的對比性衝動轉變成帶有“頓足重音”的急速舞蹈。第三樂章是“心兒在歌唱”“舊戀的煩惱,但現在以輕聲在敘述,好似在自言自語”“內心不可侵犯地保存住對往事的回憶,但其中已沒有什麼悲哀的和激動的”“幻想、幻想„„降臨在白天 的崇高的、絲毫不動的夢景„„秋風吹來了枯萎的樹葉和飄過的香味。但這些回憶已經失去了鋒芒:精神從回憶的蠟和暗金色的蜜中築成自己的蜂巢、蜂房。精神統治著使它陶醉、使它痛心的事物,它捲曲在它所創造的宇宙的中心。” 總之,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思想重要的進展,音樂的結論是靜思的,是心平氣和的奇美幻想,是貝多芬觀念領域之後的心靈寧靜,是靈魂被騷亂後的寧靜,它充滿了像是撫慰自己心靈一樣的情味,整個奏鳴曲建立在這樣柔和而嚴謹的氣氛中,啟示出鋼琴明亮音色的奇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直接溝通會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