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實是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作者 | 米粒媽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讀大學有什麼用?
你看那北大畢業的還有賣豬肉的,清華畢業的還當保安,我手下剛招來的985大學的高材生,來了還不是要從打雜開始乾?
還有人說,你看那些當年的高考狀元,哪個成為行業領袖了?應試教育不行,淨教出一些死讀書的書呆子。
更會有人說,我們公司一招聘,投簡歷的都是211、985,來了也沒發現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專生可能還更踏實肯乾一點。
以上這些言論,我們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統稱為“酸葡萄心理”。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小時候,在家門口讀一所普通的小學,真的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時候小升初,北京還沒有現在的“鎖區”政策,我交了狗屎運,陰差陽錯進了海淀區大名鼎鼎的X大附中。
一路上,儘管自己只是學渣,但見過太多學霸和大牛,咱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一所好學校,對孩子的重要影響,真的是一輩子的。
好學校,教給學生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剛進X大附中,我就發現,只有自己小學玩了六年,別人可都不是啊。
我那時的英文水平,基本限於認識26個字母,估計比現在很多英文啟蒙做得早的3,4歲的孩子還差遠了;
我的海淀同桌,英文如百靈鳥一樣流暢悅耳,看英文電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經常談笑風生。
她在小學六年,已經能把很多原版的兒童文學名著,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全書背誦了。
數學、語文、物理、化學,每一科都被學霸們碾壓。
坐在我後面的男生,初中就學完了中學數學,開始自學微積分和大學高數;
我們語文課代表,小學就熟讀四書五經,能用古文洋洋灑灑地寫作;
聽高中班主任說,我們學校的一位學長,愛好天文,天天去學校的天文台觀測,國內外天文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因為貢獻重大,國際上把一顆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時他16歲。
上中學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怪不錯的呢。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
作業?
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上,X大附中的同學都在復習、預習(除了那些做國際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
我晚自習的同桌,在我們普通班排名前幾名。
她每天晚上,把每個科目,每天學的內容,各做5、6本課外練習冊來鞏固(她做得真是飛快,她做5、6本的時間,我差不多勉強能做完1本) 。
做完習題,她還常有時間“放鬆一下”,把語文書上的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譯成古文,後來她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頓。
上了好學校才知道,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勞而獲的成績,也沒有什麼隨隨便便的成功,每一分進步,背後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辛勤努力。
好學校,帶給學生視野和見識
初中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信息很閉塞,那時,我根本不知道美國大學為何物。
睡我對床的學霸姑娘,酷愛二戰史,夢想是考上美國的“西點軍校”。
我問:“為什麼?”
她告訴我:“西點軍校除了培養出了美國最多的將軍(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巴頓將軍……),還培養出了世界財富500強中,1000多名歷屆董事長,2000多名副董事長, 5000多名歷屆CEO。全美國任何一所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多的管理精英。”
我深深驚嘆於她的視野、見識和夢想。於是,我就把自己的夢想,從“當個白領”,也改成了“考上西點軍校”,你看,孩子之間的影響力是多麼大啊。
後來,儘管沒有真正去報考西點,我在追求這個夢想的過程中,跟著對床的姑娘,讀了十幾本詳細的二戰史,還看了很多二戰紀錄片(儘管現在都快忘光了)。
為了軍校的身體要求,我倆非常努力地鍛煉身體,每天跑1200米、跳幾百階台階、100個仰臥起坐……我們還為了留學的夢想,特別努力地學英文。
我從初一班裡英文最差的學生,發奮努力,每天背誦一篇新概念三/四,還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記看了差不多10遍,高一時英文統考,我考了全區第一。
初中時,我們學校離北大清華不遠,有很多非常精英的書店。同學們相互“攀比”,搶著買過期的原版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還有“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書。
其實我感覺買了也看不懂,但這種“攀比”還是比“比吃比穿”強多了。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50UP(人生七年)》常想起當年的買過期華爾街日報的日子。
紀錄片展現14個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
7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經習慣了每天看《金融報》或《觀察家》,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站,少被打,吃飽飯。
七歲的John和Andrew說自己每天都會讀《金融時報》
50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
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
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上大學的時候,一位最好的哥兒們,在姑姑的影響下,10歲就給自己起了英文名叫Stanley,因為從小的目標是要進“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
他有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習慣,大學四年,每天都要仿寫幾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一來熟悉金融市場,二來練習英文寫作。
他是這樣做的:
先讀一篇文章,然後背扣過去,用自己的話盲寫一遍。然後對照一遍,再背扣過去,再盲寫一遍,直到幾乎和原文用詞一樣為止。
去年,他從高盛辭職,進入美國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成為最年輕的合夥人,他也是管理層唯一的亞洲面孔,年薪幾百萬美金。
他的美國同事,需要寫文章,都請他寫——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英文寫作還不如高中畢業才去美國的中國留學生。
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在羅馬。出生在羅馬又如何?只要足夠努力,有寬廣的視野和抱負,憑什麼就不能在羅馬叱吒風雲呢。
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難忘。
高中的時候,我的兩個朋友,申請去做了校圖書館的志願者。我當時還心裡小小地鄙視了人家,圖書館志願者,不就是每週去碼書麼?
後來,事實證明了我是多麼愚蠢。
那時候,普通學生每次能藉2本書,圖書館志願者,能每次借5本書。
我荒廢了時日,高中時沒顧得上讀多少書,這兩個同學,每週末回家的時候,旅行箱裡都裝滿了書,周而復始。
她倆用了高一高二兩年時間,全面掃蕩了我們高中的圖書館,每人讀了幾百本書。高三的時候,她們收心學習,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華。
大學畢業更令人嘆服,上了北大的姑娘,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頓,成了國內環境學的專家;上了清華的姑娘,去哈佛讀博,現在成了美國知名大學的終身教授。
去了好學校,能大大拓展我們的視野和見識,讓他親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個方向努力。
好學校教給學生,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兒
高考那幾天,我上吐下瀉,少考了40多分,踩線進了號稱全國第三的大學,因為分數低,被調劑,進了一個非常奇葩的專業。我不甘於調劑,考了托福考了托福SAT,申請轉學去了美國。
在中國大學的時候,感覺上進=考證。
學長學姐告訴我:“管它什麼證,都去考。你是北京人,也要去考普通話的證。總之,多一個證就比少一個證好。”
除了考證,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變得更優秀。
出國之前,我滿腦子是“好好學習”——每門課都考A+,考出接近滿分的GPA和金光閃閃的GRE,得到教授的推薦信,申請牛校的研究生,然後去華爾街或矽谷找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 。 。總而言之,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剛一進校門,我的整個人生觀價值觀都被顛覆了。
在美國大學,大家都在忙著改變世界。
一個讀博士的學長,出身貧寒,看到美國大學圖書館成噸出售1美分的舊書(其實就是白送啦),而自己貧苦的家鄉,留守兒童們窮得根本沒有書看。
他成立了幫助農村兒童閱讀的公益組織,每年幾百位留學生到農村支教,還給很多貧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學圖書館,幫助了成千上萬的農村孩子。
一個比我高一級的學長,因為自己給國內父母打電話不方便,創辦了美國前三名的華人電話卡網站。那時他才大三,每月營收上百萬美金。我們用他的電話卡平台聯繫國內的家人朋友,又方便又省錢。
還有更多的同學,因為買中國食材不方便(冬菇、粉絲、茴香、花椒這些美國超市可沒有啊),開創了中國超市;
因為太想吃一口家鄉味道,開了正宗的中國飯店;
因為經常當國內親友來美的“地陪”,開了全美連鎖的大型旅行社……
有的同學,還讀本科呢,不僅學費生活費自己賺出來(美國學費一年30萬啊),還能補貼家裡,真是太牛了。
被深深震撼之後,我開始思考,不要只是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要改變世界,要幫助、影響更多的人。
大學期間,在他們的影響之下,我前前後後打了十幾份工,寒暑假也到處實習、實踐,一來鍛煉自己,二來減輕家裡供我讀書的負擔。
好學校給學生最優質的人脈、圈子、資源
名校不能確保人生的上限,卻能設定人生的下限。不止給了學生敲門磚、入場券,還給了人脈、圈子、資源。
前面提到的Stanley,就是靠緊密的校友網絡,寫郵件、打電話、教授推薦、和華爾街工作的校友見面,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儘管沒進入10歲時的夢想摩根斯坦利(投行界的第二),卻進入了高盛(投行界的老大),妥妥成了華爾街精英。
很多人都知道耶魯大學最神秘的精英組織“骷髏會”吧?
從這個骷髏會裡走出了3位美國總統、2位最高法院大法官,還有無數美國議員以及內閣高官。
經過185年的繁衍生息,從美國白宮、國會、內閣各部、最高法院以至於中央情報局,骷髏會的成員幾乎都有任職。
這就是人脈和圈子的力量。
神秘的耶魯骷髏會
當年北大畢業賣豬肉的陸步軒,曾經讓天下人恥笑,北大校友陳生邀請他合夥成立“屠夫學校”,創立了全國超市都在賣的“壹號土豬”品牌,現在兩人身家過百億。
除了人脈和圈子,好學校還提供了最優質的婚戀圈子。
我高考之前,媽媽鼓勵我,好好學習,你考上什麼檔次的大學,很有可能將來男朋友就是什麼學校的哦。
但這也是實情。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6》顯示,1980年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結婚。
“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來越少,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越來越難了。 “你是誰,就會嫁給誰”。
我的朋友圈子裡也是這樣,有的夫妻都是藤校畢業,有的夫妻都畢業於沃頓,有的夫妻一個北大一個清華。
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這世界就是,一些人總在晝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發現世界已經變了。
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孩童時代的經歷,中學時代的境遇是我們開啟大學生活的關鍵經歷。
名校不是終點,它是對你多年付出的回報,以及新征程的起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不直接溝通會浪費時間
-
德文原版: Du meine Seele, du mein Herz, du meine Wonn', o du mein Schmerz, du meine Welt, in der ich lebe, meine Himmel d...
-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詠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塞繆爾•T•柯勒律治 PART I 第一章 An ancient Mariner meeteth three Gallants bidden t...
-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