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Bei Yu Ming,貝聿銘--華人之光



半個多世紀以來, 全世界他設計的著名建築有100多項,
各種國際大獎拿到手軟,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更是被他收入囊中。
                                  他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曠世奇才,
被尊稱為“世界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他曾單槍匹馬闖出國門,
站上了全人類巔峰舞台,
他是華人之光,被世界所仰望,
他的家族更是中國人富過N代的楷模,
今天,我們有一句話要送給他……

他,就是貝聿銘
(Bei Yu Ming)



1917年4月26日,
貝聿銘生於廣州,祖籍蘇州,
這個家族顯赫到可怕的地步。
貝家在蘇州已有600多年曆史,
從古至今,人才輩出,
分佈海內外,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

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
是蘇州四富之一;
顏料大王貝潤生是他的叔祖;
祖父貝理泰先後在京城和蘇州做官,
也是中國最早的金融家;
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央銀行總裁,
是中國外匯制度的創始人,
被譽為“金融鉅子”、“匯兌奇才”;
母親則是一位頗有成就的,
女書法家、詩人和音樂家。


貝聿銘的父母

他的繼母蔣士云更是一位傳奇人物,
是張學良最愛的“蔣四小姐”,
響噹噹的江南名媛,
張學良90多歲在台灣被軟禁結束後,
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她。




至於貝家的房產,那更是多到嚇人,
上世紀50年代,貝家就在上海,
擁有各類房屋近千幢,
房產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
遠東第一豪宅綠屋那都是他家的。



哦,對了!
蘇州名園獅子林也是他家的,
他從小就在他家園裡玩耍、居住。
貝家擁有蘇州獅子林長達百年,
就連康熙皇帝都對此羨慕不已,
詔令承德避暑山莊模仿這座園林來建設。




解放後貝家將其家園捐獻給國家,
才有了這中國最著名的旅遊景點,
如今獅子林已是世界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貝聿銘算起來正好是貝家的富15代,
許多人光是富二代,
就已經過上吃喝嫖賭的生活了,
可他這個富15代,不僅沒坑爹,
反而還是個,
讓這個家族繼續驕傲的好少年。
平日里沒有任何不良惡習,
學習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



父親希望他長大後從事金融或學醫,
可他在目睹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的,
上海國際飯店平地而起後,
就開始夢想當個建築師了。




1935年,中國風雨飄搖,
18歲的他被家里送往美國去讀書,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走,
再次踏上故國的土地,
竟是40年後的事了……



他先是在美國賓州大學學習,
但他不喜歡這個學校的教學方式,
於是又入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
他的藝術天賦很快被院長發現,
成了這所學院院長最心愛的學生。 

雖身在美國,
可他時刻關心祖國的命運,
不止一次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
我是來學習的,之後可以報效國家,
我想使祖國變得更富強,並為此出一份力。



學習期間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
陸書華,同樣出身名門望族,
在著名的衛斯理學院讀建築專業,
1938年,
他偶然在火車站見到端莊秀麗的她,
一見鍾情,便開始熱烈地追求,
不久後,兩人就走到了一起。



1940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
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獎項,
而他當時的畢業設計,
是為戰時中國建一批簡易書報販售亭,
紙上寫著兩個震撼人心的大字“國魂”。
畢業後,他本已準備回國,
但日軍攻勢越來越猛,
父親寫信勸他等情況好轉再回來,
他只好將回國計劃暫時擱淺。

在此期間他又進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
那時正逢二戰,他想為全人類和平盡力,
便邊學習,邊進入美國國防部門工作,
幫助美軍研究炸毀目標的最佳方式。
也是這一年,他和陸書華修成正果。
同樣思念祖國的兩個人,
婚後在家裡種滿了來自中國的四季豆,
以此來彌補遠離故土的失落感。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男人何嘗不是如此,
而他是既沒入錯行也沒娶錯老婆,
陸書華就是一個不凡有才華的好女人,
婚後不久,她就為他放棄了外面的事業,
一心將家庭照顧得井井有條,
還成了他最親密的顧問,最得力的助手,
兩人這一牽手,便一直走到了白頭。



1946年,他從哈佛畢業,
被聘請為哈佛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實際上,接受這個職位是權宜之計,
他還在等待回祖國的時機,
可祖國那時又陷入了內戰,
炮火紛飛,民不聊生,
父親再一次寫信說服他:
等戰爭結束了,百廢待興之時,
有你建設出力的那天。

1945年,他任哈佛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可一方講台遠遠不足以讓他施展才華,
3年後,他竟然把哈佛大學給辭了,
加入房地產建築公司,打破了在美國,
中國人做不了建築師的歷史。



但當時美國人並不看好他這個中國人,
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沒想到,他出手不凡,
設計處處體現人性化,
做出了許多既美觀又實用的大眾化公寓,
美國人親切地稱他為人民的設計師。




1954年,他那渺茫的回國希望,
徹底消散在時代的洪流中。
當時的新中國政治運動不斷,
他家族的財產更是被全部沒收,
如果他回去,他海外留學的背景,
一定會被上升為敏感的政治問題,
更何況當時因中美之間的關係,
他根本就回不去,
回國無望,身份沒有著落之下,
他不得不成為美國公民,
而正是這個決定,
讓他在未來躲過了一個,
海外華人當時回國必然會產生的時代劫。

從此,這位背井離鄉的遊子,
只能把中國情結融進自己的設計,
只能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報效祖國,
他說:
希望以自己作的品來提升人民的生活,
並提升中國人在全世界的形象。



1955年,他自立門戶,
創立了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
這又是他一次大膽而正確的選擇。
城市規劃改建和公共設施領域,
受到全世界政府的關注,
而他睿智地第一個,開始承接這種單子,
並通過努力獲得了光耀人類歷史的成績。

美國國家大氣層研究中心的設計,
讓他在美國建築界一戰成名。
▼ 



得梅因藝術中心,
和艾佛森美術館項目,
讓他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國家榮譽獎,
這是協會第一次同時頒獎給,
同一個建築師的兩個博物館作品。
之後,他更是邀約不斷。
▼ 



1964年,肯尼迪家族,
決定建造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紀念遇刺而故的美國總統肯尼迪。




當時他就在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的考慮之列,
他簡直就是個建築師中的外交家,
不僅外表形象俱佳,還談吐不凡,
藏不住的神秘東方貴族氣質,
再加上他充滿了創意的設計,
這位最有魅力的前第一夫人也被他征服了。




美國第一夫人杰奎琳成了他的鐵粉,
更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
無人可與之相比。
這位東方貴族更有西方名流的光芒!



他在美國的事業蒸蒸日上,
可卻從未停止過對祖國的思念。
他和妻子總共育有三子一女,
3個兒子分別名為,
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
寓意就是,
安定中國、建設中國、禮儀中國,
可見他們的愛國之情有多深厚。

他的家庭佈置與生活習慣,
始終保持中國的傳統特色,
他說:
他永遠牢記日本入侵中國的年份,
因為那斷了他回家的路。
他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
這些正是他設計的靈感之源泉,
他以中國為根,長出西方的枝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這句話正是出自他口。



孤身闖蕩海外,苦苦等待幾十年後,
他終於看到了回國的曙光。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破冰,
1974年,57歲的他終於回到了,
心心念念已闊別了40年的故土,
當他看到自己護照打上“入境”戳記時,
他內心感慨萬分,
面對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國,
現在的自己竟然成了“外籍入境”。



在他之前,建築大師梁思成,
因無法拯救北京建築鬱鬱而終,
而他和梁思成一樣,
一看到當時的北京,
就對北京有著同樣的憂慮。

為熱烈歡迎他回國探親,
政府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歡迎晚宴。
他在晚宴上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祖國的現代化建設,
會把傳統的中國建築破壞掉的。
沒想到政府採納了他的進言,
正因為他,政府才出台政策,
規定北京二環以內不建高樓,
故宮周邊不准新建建築物,
所以今天北京二環內,
至少還很少有超過7層的建築。

而在參觀居民建築時他發現,
中國建築已徹底走進死胡同,
對於中國建築師來說根本無路可走,
中國當時經濟太弱,
無法建造輝煌的廟宇和宮殿,
而西方思想的入侵,
讓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建築,
造成中國建築開始變得不倫不類。

而重整這一切都還需要政府的覺醒,
他回到美國後,一邊等待時機,
一邊開始不停地工作,
更加努力地打磨自己的建築技術。
他下定決心,要盡力找到一種新方式,
形成一種嶄新的中國本土建築風格,
使其成為中國建築復興的開端。



1979年,
他奮鬥了15年的肯尼迪圖書館,
終於在原是垃圾場的海濱建成。

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
在美國建築界又一次引起巨大轟動。


正面一瞥,海景無限


他所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
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國建築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
並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在肯尼迪圖書館落成前一年,
他還完成了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一座費時10年,耗資近億美元的偉大工程。
美國總統卡特在開幕儀式上,
稱他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而聞名世界的法國盧浮宮的重建計劃,
更是讓他站上了世界之巔,
稱霸世界建築界。


1981年,法國總統邀請全球15位,
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
結果13位館長都共同推薦了貝聿銘。
沒想到這個消息刺激了法國人,
始建於1204年的盧浮宮,
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
它代表了法國昔日的榮耀和民族自豪感,
現在,它卻要讓一個華人來主持重建,
法國人實在無法接受。



而當他的玻璃金字塔型入口,
設計圖對外公佈後,
反對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天知道,在盧浮宮前放個金字塔,
他是怎樣想出來的。
法國各大主流報紙都嘲笑他,
法國文化部長更是公開批評,
盧浮宮前的這座金字塔是,
“一顆寒磣的鑽石”。

在當時建築溝通會上,
反對者說的話更是難聽,
以至於把他的翻譯都氣哭了。
隨便拎一句大意就是:你一個中國人,
把毀我們法國盧浮宮當做自己的事業,
毫不利己,專門損人,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病……



當年希特勒計劃炸掉盧浮宮,
但守城的德軍都沒有遵守他的命令,
法國人紛紛說,
就連希特勒都動不了的盧浮宮,
他這個華人更是門都沒有!

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下,
他仍然保持自己的自信和微笑,
他對自己說:
旁人接受不接受並不重要,
我自己接不接受比較重要。
他運用自己卓越的外交和專業能力,
竟然開始反攻,說服一眾政要,
在電視節目上對法國民眾說,
自己來自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
一定會尊重法國的傳統,
兩年後,法國人終於選擇去相信他。



1988年,他的玻璃金字塔落成,
人們對金字塔的狂熱,
甚至一度讓埃菲爾鐵塔都黯然失色,
令造訪盧浮宮的遊客激增數倍,
而其中三分之二的遊客,
寧肯擠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長隊,
也不願從另外兩個入口進入盧浮宮。



他用三角形、光線、玻璃,
完成了一次人類歷史上的傑作。


法國人都開始改口稱讚:
“這個金字塔是盧浮宮裡,
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他還因此被授予了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當記者採訪他時,
他卻保持一貫的低姿態說:
“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
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在接受人類最偉大的盧浮宮設計的同時,
他也沒有忘記自己心中的使命,
一定要探索中國建築復興的道路。



中國進入80年代,時機終於來了,
他開始為祖國設計香山飯店,
他說:
北京香山飯店在他的設計生涯中,
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他下的功夫比國外其他設計高出10倍。
他說:
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西方看,
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
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
還要順應時代,有了好的根可以再插枝,
把新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他企圖從香山飯店的設計中,
找到在現代化的建築物上,
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精華的方式。
為此他不辭辛苦,走訪了北京、
南京、揚州,蘇州和承德等地,
尋找靈感,蒐集素材。



最終,他用簡潔樸素的,
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
將西方現代建築原則與中國傳統巧妙地融合,
讓香山飯店成為了,
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典範,
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
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他給我們帶來的不只是一座建築,
更給祖國帶來一個全新的建築起點。


說到香港的地標性建築,
我們馬上就會想到中銀大廈,
而中銀大廈,也是他所設計的。
在他接手中銀大廈任務時,
他說:
他要賦予這座建築以“中國人的雄心”。
在他看來,這座大廈在香港,
是中國的象徵之一,
在眾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築中,
它必須是光明的,一定要讓它抬起頭。



當時香港也並不富裕,
給出了1億8千萬美元的建造資金,
而旁邊的匯豐銀行資金有10億美元。
他開始思考如何在資金少的情況下,
建造出高質量的作品。
有一天這位天才在他辦公室裡,
玩著這個東西,
玩著玩著,就省出了一半的鋼材……


1985年,中銀大廈破土動工,
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
1990年,中銀大廈就正式落成,
躋身當時香港第一高樓,
使用面積是一旁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
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線條看似隨性又不失格調,
滿足視覺、功能、時代的要求,
被譽為是幾何的絕唱。


這座銀光閃閃的摩天大樓,
外形就像是雨後春筍,
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希望和進步。

  
從此中銀大廈就成了中國在香港的象徵,
每當中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彩,
隨著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祖國,
中銀大廈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
如今,它不僅是香港地標性建築,
也是中國銀行跨入世界大銀行之列的象徵。



完成盧浮宮項目時,他很從容很謙虛,
可為祖國完成中銀大廈後,
他毫不掩飾喜悅之情:
“我必須說,我感到驕傲,
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縱觀他的一生,
他是東西文化縫隙中的優雅擺渡者,
也是魚和熊掌的兼得者,
他,
游刃有餘地走在東西文化之間,
幸運地歷經東西文化最好時期,
又恰好躲過了它們的災難期和衰退期,
從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

他多年的合作夥伴亨利·考伯,
形容他是“文化意義上的男扮女裝者”。
他創造的有著中國風的西方建築,
無一例外的成為了全世界的瑰寶和財富。
在他的身上,並存著兩個世界,
而他同時又被兩個世界所需要,
換言之,他才華橫溢,
是被全世界所需要的人。



1990年他宣布退休,
但全世界找他出山與操刀的人,
卻依然絡繹不絕,
可他卻將自己的謝幕之作,
留在了他魂牽夢縈的故鄉。




“我來自中國蘇州。”
當在國外被問及是哪里人時,
他總是這樣自信地回答。
2002年,85歲高齡的他,
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
將封筆之作獻給了自己的故里,
蘇州博物館新館。



考慮到蘇州作為文化古城,
博物館不能夠太過沉重,
要輕巧,靈便,精緻,
才會和蘇州整體的風貌比較統一,
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為此,他為新館確定了一個叫做,
“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
為保護古建築的完好,
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克服了重重難關。



經過4年時間的打磨,
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落成,
這棟建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讓全球無數建築愛好者為之瘋狂。






設計結合了傳統蘇州建築風格,
又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
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
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精髓不斷提煉,
形成了未來中國,
園林式建築風格的發展方向。



天人合一、意境悠遠,
堪稱中國最美的博物館,
神采,姿色渾然一體,
是真正建築設計上的奇蹟。




在開館儀式上他激動而自豪的說:
我73年前離開中國,
但根在中國、在蘇州。
這個博物館新館,
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小貢獻,
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
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我倍感感恩榮幸。



他將博物館稱為自己的小女兒,
家有小女初長成,
走在自己博物館裡,
他神采奕奕,對他來說,
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2010年,
倫敦為他專門舉行頒獎典禮,
93歲的他獲英國皇家金質獎章。
而在此之前,他已獲得了,
作為一個建築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
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3年普利茲克獎,
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
……

他常說:
人生來名譽再多,死也帶不去,
而真正能留在人世間的就只有建築本身。
最美的建築,
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
時間會給出一切作品答案。
而他的作品,在時間的長河裡,
為它所在的城市,帶去了驚喜和驕傲,
幾乎他的每一個作品所及之處,
都成了人們追逐和造訪的地方。


2017年3月31日,99歲的他,
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
他寫下了這樣一段感言:
我非常榮幸能夠獲得這個獎項,
我離開祖國已經80年了,
我的血管裡始終流淌著中國的血液,
建築無國界,它給世界帶來了美麗,
今天在中國大家還能夠記得我,
我感到非常高興,
感謝大家,祝福各位。



許多藝術家為了藝術,
而把生活弄得一塌糊塗。
可他卻能將事業生活兼顧,
既贏得了出世的成就,
又收穫了入世的繁華。

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
在四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上,
給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更重要的是這些建築裡,
融入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融入了中國的傳統美學,
激勵了無數中國人,
讓中國人在世界上有了信心和底氣!

4月26日,
是這位傳奇老人101周歲的生日,
全世界只有一個貝聿銘,
今天我們要對他說的這句話就是:
智者樂,仁者壽,
貝老,祝您百歲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