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不要去種族歧視的地方購物







“沒想像中美好”的奢侈品行業?


在開始自我介紹時,幾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入行之初對奢侈品行業的期待。例如,在知名的驢牌G品牌工作了五年的華二代Maxime表示:在進入奢侈品銷售行業之前,我對它的印像是'夢幻''有聲望'“他提到,至少在真正開始從事奢侈品銷售工作前,自己一直相信這是份值得驕傲的工作。同樣,中國職員Anna認為這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但進入之後,他們皆感到沒有想像中美好
本文圖片均由潘越平拍攝





“禁止給中國人提供飲料”

談到巴黎世家事件,Maxime 與Anna的說法如出一轍:Maxime 表示,很多人因巴黎世家事件而震驚,但他個人“一點都不驚訝”:這種事情每天都發生,我們頻繁地碰到這種事情”;Anna更進一步地指出,奢侈品行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一視同仁”:“巴黎世家事件並不奇怪,因為這個行業除了少數嚴格遵守'一視同仁'標準的公司之外,幾乎所有品牌都是區分對待的“。而此處說的限購,“專指限購中國人”;某知名品牌專賣店店長、前百貨公司接待員Lisa在受訪時則評論道:“如果我覺得我有道理的話,我是不會走的。我會報警,讓更具有公信力的人來處理這件事”。Julia表示,她雖然並不清楚巴黎世家門店店長做了什麼,但她料想店長當時應該是發表了不適當的言論。


Maxime 還與記者分享了令他至今都憤懣不已的經歷:“在驢牌公司,讓初來乍到的我十分驚訝的一件事是,門店裡有兩條排隊的隊伍“。此外,即便不買而只是看一看的本地人也不需要等待。與此同時,中國顧客無論怎樣都得排隊。面對這一公開差別待遇,在法國長大的Maxime 感到不解和震驚,並就此事向上級了解情況。他得到的答復是:“這很正常,一邊是外國人,一邊是本地人。顧客是上帝,對當地顧客尤其要上心'”。對此回答,Maxime 仍有些疑惑:“可是他們[指外國人]買得更多,他們[本地人]買得更少啊”。對方不容置疑地答道:“這不是買得多少的問題”。這正如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Julia所說的:“關鍵看管理人員如何管理店員。[...]在大型百貨公司,你需要接待來自全世界的客人。管理人員是不應該抱有歧視想法的”。


不僅如此,一次在為客戶準備飲品時,Maxime 看到冰箱上貼著一張紙,上面白紙黑字地寫著:“禁止給中國人提供飲料。僅供本地客人享用”。這一區別待遇不禁讓人聯想到某知名香水博物館:據一位在那工作過的導購介紹,中國旅遊團只能在某展館待十五分鐘,但外國旅行團可以停留至少三十五分鐘;目前,中國團都只能集中在其中的一個館,因為館方覺得“中國人比較吵,會影響其他外國團參觀和消費”;雖然講解員可以拿營業額提成,但一些帶來高營業額的中國講解員卻往往難以拿到按規定配比的提成。
“能說中文就行”

根據受訪者的說法,奢侈品行業對華人員工來說,門檻相對較低,但職業上升空間非常有限。例如,來法近十年的Anna表示,自己在奢侈品行業工作了兩年,相對來說“資歷較淺”。而她當初之所以能在沒有行業背景的基礎上獲得這份工作,完全是因為來自中國的需求很大。公司對華人銷售員的經驗、專業、身高長相沒有嚴格的要求,只要他們“能說中文就可以”。同樣,Lisa也表示:“他們對白人店員的[外形]要求是一以貫之的,但如今為了接待為數眾多的中國客戶,品牌也要接受一些外形不太達標的中國銷售員”。

因此,Anna和Lisa皆認為,在不少法國銷售員眼裡,中國員工不過是碰上了好時機,能賺多少錢純粹是有“中國客人上門來送錢”:事實上,不少中國顧客一來就拿出手機展示想買的商品。如此這般容易形成一個印象:中國銷售員不過是“負責收錢的機器”罷了,營業額再高,也不證明他們的能力(指行業經驗或對產品的了解)強。Maxime 舉了一個具體例子:即便店內中國銷售員獲得比他人多出數倍的銷售業績,也無法擁有應得的獎勵——一切都被視作是理所當然的。Anna 較為平和地說道,不論這種看法是出於嫉妒還是歧視,這也許能反映法國同事們的心態。

另外,提到華裔店員的晉升空間,Maxime認為實在是太有限:最高是當經理,再往上就不太可能了Julia也持大致相同的意見:負責人的話,一定還是找法國人。像D品牌,就是看你的外表和麵孔能做到經理職位,Julia坦言自己經歷過不少風浪:許多人都不想讓我留在這個位子,但我一直在堅持。我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要走?不過,店長Lisa的看法有些不同,她承認外表不合乎品牌形象的確是劣勢,但身為亞洲人,並不一定投入和收穫就成反比
“別再背香奈兒擠地鐵”?

據《2017中國奢侈品網絡消費白皮書》顯示,2016年中國奢侈品整體銷售額達到4983億元人民幣,佔全球奢侈品銷售額21% ,2017年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全球1/3 的奢侈品。同樣,麥肯錫發布的《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也顯示,2016年有760萬戶中國家庭購買了奢侈品,其中家庭年均奢侈品消費達7.1萬元人民幣,是法國或意大利家庭的兩倍。總體來看,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場。三分之二的中國奢侈品消費發生在海外。麥肯錫預計,至2025年,中國消費者將"買下"44%的全球市場。


這樣看來,奢侈品的差別待遇實在令人不解:同樣是顧客、同樣能創收,為何不笑臉迎人、而是選擇限購呢?既然三分之二的中國奢侈品消費發生在海外,為何不奮力抓住這一增長,把自己的門店打造成為中國觀光客出境游的“必達站”呢?受訪者Anna給出的答案是,這也許關乎奢侈品牌的“企業文化”:品牌想要明確區分“真正的奢侈品消費者”和“偶然的奢侈品消費者”,因為前者才是它們認為值得花費成本維護的客戶群。也就是說,投資應該用於提高現有客戶的忠誠度,而非一味吸引新客戶。

由此看來,這裡所指的更多的是對客戶消費能力和習慣的考量。在Anna看來,之所以“不稀罕”代購和遊客,是因為前者即便填了客戶信息,也“沒有任何的意義”。代購只能帶來購買量,但無法帶來“有價值的客戶信息”:“首先,你不是真正的消費者。我登記你的信息[...] 對分析客戶群體也沒有任何價值。雖然你的消費能力強,但[...] 他就是希望能維護真正的奢侈品消費者”。


另外,之所以一定要把當地人當作“上帝”對待(“茶水、飲料等各方面服侍好”),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些客人有的是時間,如果他不滿意的話,還回來會投訴”。相比之下,雖然春天、老佛爺的中國客人數量極多,但在旅遊行程緊湊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是按照明確的購物清單買完就走。即便區別對待,遊客因時間有限也不會投訴。Lisa也透露,中國遊客大多跟團旅遊,百貨公司的門店每天要接待高達50-100個旅行團。這些遊客們只希望能少排隊、趕緊買完。然而,往往3小時的購物時間中,2個半小時都在排隊,進店後也難以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Julia表示,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客人,自己都希望他們能獲得愉快的購物經驗,以後常來光臨。

不僅如此,一些遊客因不禮貌的舉止觸犯到營業員卻不自知,這也容易使從業者反感。例如,Julia 注意到,中國遊客高聲說話的行為容易被法國人視作“沒家教、沒禮貌“。不過,樂觀積極的Lisa認為,“如果可以多一點笑容”,此類隔閡或文化差異其實並不難消除。

“中國人別太玻璃心”?

不同的消費行為導致了不同的銷售模式。所謂的“本土消費者有價值”,也許意味著當地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更加符合奢侈品的市場定位。例如,在總結自身兩年的從業經歷時,Anna認為部分衝突原因在於國人對奢侈品的心態仍舊不夠平和、成熟:“在法國,很少有人拿著香奈爾包擠地鐵”,但在中國“大家對奢侈品的心態也許更急躁一些”,因此難免讓人抓住這個“把柄”,造成無數消費者“求人賣貨”的不平等局面。

這樣說來,奢侈品限購做法與其說是種族歧視,不如說是“階級歧視”?除了網絡上“一致對外”的“顫抖吧”、“永世不買你家商品”等批評聲,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也許是值得提倡的健康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德勤向《金融時報》提供的報告,奢侈品在中國和歐洲的價格差(溢價)在2016年開始下降:2016年,奢侈品在中國的售價平均比法國的同款商品高41%;而這一差距在2017年降至32%。差價縮小的情況可能意味著,“海外購”規模也可能隨之“縮水”。

說句題外話,雖然主流輿論鼓勵“理性消費”、不支持“跟風”消費行為,但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群體特點的確是“更年輕活躍,也更沒有耐心”。德勤報告也同樣顯示了這一趨勢:奢侈品市場復甦主要得益於18到34歲的“千禧一代”,其消費佔據整個增長額度的85%。到2025年,預計“千禧一代”將佔奢侈品顧客人數的45%。想在未來市場中搶占先機,奢侈品的銷售模式勢必要適度迎合這些“年輕、不耐煩”顧客的消費特點,著力提高此類客戶的忠誠度。


不僅如此,即便大部分奢侈品牌目前對電商還異常矜持,國外知名奢侈品電商Farfetch在國內擴張的動作已經較為積極、激進。《2017中國奢侈品網絡消費白皮書》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奢侈品線下渠道實際銷售額同比增長僅2%,而線上奢侈品銷售增長率則高達12%。在未來,這些電商能為那些既想擁有體驗感和儀式感,又想要快速拿到全球最潮流單品的年輕消費者提供了除代購、線下購買之外的新渠道。中國人在海外奢侈品門店苦苦排長隊、受限購的現象,會因此而改變嗎?

索羅斯警告:我們可能正在走向另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

摘要:索羅斯週二表示,與伊朗達成的核協議最終泡湯、歐盟與美國之間跨大西洋聯盟因貿易等方面的爭端而被破壞,必然會對歐洲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並引起其它亂象。
儘管年近九旬,但資本大鱷索羅斯從來沒有閒著。剛剛,他又做了全球金融危機預警,並警告歐盟將面臨威脅。

據彭博報導, 喬治·索羅斯表示,美元飆升和新興市場的資本外逃可能導致另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發生,並警告稱歐盟的生存威脅即將到來。

索羅斯週二在巴黎發表講話時稱,與伊朗達成的核協議最終泡湯、歐盟與美國之間跨大西洋聯盟因貿易等方面的爭端而被破壞,必然會對歐洲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並引起其它亂象。他表示,“我們可能正在走向另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

他進一步稱,所有可能出錯的東西都出了問題,包括難民危機、緊縮政策、民粹主義者獲得政治權力等。他還嚴厲批評了英國脫歐,表示這可能帶來歐盟的“領土崩解”。他認為,“歐洲正處於生存危機”已經不再是一種說辭了,而是殘酷的現實。

據金融時報,索羅斯認為儘管緊縮政策最初曾發揮作用,但對緊縮的依賴已經損害了歐元,並正在加劇歐洲危機。他表示,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以及威脅跨大西洋貿易關係將損害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的經濟。

關於英國退歐,索羅斯表示儘管英國留在歐盟的經濟理由很充分,但歐盟需要將自己轉變成英國等國家渴望加入的聯盟,這樣才能強化歐盟的政治主張。為此,歐盟應更明確地區分歐盟和歐元區,並認識到歐元存在“未解決的問題”,歐盟是不允許被破壞的”。

他表示,新成員國加入歐元區的“過時的”立法應該被廢除,而歐元區以外的國家也不應感到被降級為歐洲的二等國家。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及,索羅斯是英國留歐派背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的創始人,該基金會去年捐贈了40萬英鎊給英國反退歐組織。

索羅斯提示歐洲風險的時間,正值意大利國債收益率攀升至多年高點的時候。此外,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不同意Paolo Savona出任財長,而後者是五星運動黨和北方聯盟黨都認可的財長人選,總理候選人朱塞佩·孔特因此放棄出任總理。

週一,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近21個基點,意大利富時MIB股指跌超2%,連續第四個交易日下跌。

除了警告歐洲可能遇到的危機,索羅斯還對包括土耳其和阿根廷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貶值風險做了提示。


義大利火藥桶爆了



摘要:意大利股債匯齊跌,意大利央行行長直言,該國高債務/GDP比率可能將國家暴露在危險的信任危機中,但減少債務並沒有捷徑。
5月29日週二,意大利金融市場終於引發“核爆”,股債匯齊跌。

意大利富時MIB指數五連陰,開盤跌1.9%,隨後跌幅迅速擴大,觸及10個月新低;

由於意大利銀行持有巨額意大利國債,意大利銀行股指數今天低開3.4%,觸及13個月新低;跌幅隨後擴大至5.2%,料將創2016年8月來最大單日跌幅。

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今天漲幅超10%,收益率破3%,為2014年6月來首次;意大利2年期國債收益率漲幅擴大,現漲超100個基點至2.06%。

歐元/美元刷新日低至1.1531,日內跌幅一度擴大至0.8%,創去年7月份來新低,料將錄得3月8日來最大單日跌幅。
眼看意大利危機愈演愈烈,意大利央行行長兼歐央行委員Ignazio Visco不免痛心疾首,在意大利央行年度會議上大聲警告:意大利離失去國際信任僅幾步之遙。

遊戲規則可以辯論,可以批評,最終肯定能得到改善。但我們不能忽視憲法的約束:保護儲蓄、平衡賬目、尊重條約。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記,失去“信任”這種無可替代的資產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風險,而意大利距離這種風險只有幾步之遙了。
Visco還在會上承認,意大利的高債務/GDP比率可能將國家暴露在危險的信任危機中,但減少債務並沒有捷徑。

我們不受歐洲規則束縛,而是受經濟邏輯的約束。與之密切相關的一點在於,我們有義務不去對下一代人的未來造成影響。增加債務則意味著讓子孫後代承擔我們當下不願付出的代價。
債務問題一直是意大利的心腹大患。根據意大利央行數據,截至三月底,意大利公共債務為2.3萬億歐元,債務和GDP比例為130%,是歐元區債務率第二高的國家。

與此同時,國際清算銀行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意大利政府債務佔意大利銀行資產近20%,這是全球最高水平之一。

另外,意大利的政治動盪也令央行行長憂心。但在敦促意大利進行改革的同時,Visco看到意大利經濟正在復蘇。他預期意大利經濟最有可能出現的情境就是經濟溫和增長、通脹逐漸上升。
今年一季度,意大利GDP同比增長1.4%,不及前值1.6%。而歐元區受惡劣天氣、歐元走強和罷工等因素影響,一季度經濟增速回落,為2016年二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美元會繼續走強嗎?

摘要:美銀美林分析師認為,美元已經回歸相對合理的位置,如果想要進一步走高,需要有新的推動力。這取決於美國經濟相對於歐洲經濟的優勢,貿易形勢的變化,還有新興市場對抗貨幣貶值的力度。
美元指數自4月17日開啟單邊上漲趨勢以來,目前已經累計上漲近6%。

衝擊95關口在即,美銀美林分析師Athanasios Vamvakidis提示,隨著美元逐漸回到相對中性的位置,空頭爆發的壓力可能正在集聚。

這種情況下,美元如果想要進一步走高,需要有新的推動力。這取決於美國經濟相對於歐洲經濟的優勢,貿易風險的變化,還有新興市場對抗貨幣貶值的力度。

隔夜紐約時段,美元指數收漲0.18%,報94.42。



美銀美林分析師指,對沖基金和實錢對美元的判斷有所矛盾:對沖基金看好美元走高,而實錢則在做空美元。這種觀點的矛盾平衡了美元。所以,如果美元想要進一步走高,需要有新的推動力。

一種可能是從基本面出發的美國經濟表現。如果美國的經濟數據能跑贏預期,而歐洲則恰恰相反,持續不及預期,美元會被推到更高。

這已經體現在上週的PMI數據中。德國、法國、歐元區的PMI都意外低於初值,拖累歐元/美元大跌至去年11月以來的低位。而IHS Markit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5月製造業PMI初值升至44個月高點,服務業PMI也來到三個月高位。

而且,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已經連續兩個月嚴重不及預期,分析師開始預計5月就業形勢會有意外驚喜。美國5月非農數據將在本週五發布。

再加上歐洲的地緣政治風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政局動盪),歐元的走勢是影響美元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Athanasios Vamvakidis認為,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美元的影響不會太明顯。雖然美國對歐盟、對中國的貿易緊張程度仍在持續,但市場影響力似乎有所削弱。如果美國在未來數週把貿易重心轉移到歐洲方面,貿易政策對匯市的影響有可能會上升,因歐盟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美國的打壓會拖累歐元/美元。

美國對歐盟鋼鋁關稅的豁免期延長到了6月1日,不過從目前的談判進度來看,歐盟已經不再指望美國能進一步延長豁免。美國還在研究對汽車進口的關稅保護,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國家或損失慘重。

最後一點要注意的是,在不對新興市場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前提下,美元還能上漲多久?為了保衛本國經濟,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已經紛紛出手干預匯市,防止本國貨幣進一步下滑。

上週三土耳其緊急上調後期流動性窗口貸款利率300個基點,但里拉仍然持續下跌。週一,土耳其央行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重大調整,宣布自6月1日起恢復7天逆回購利率為基準政策利率,該利率將從當前的8%提升至16.5%。該國股債匯全線上漲,里拉兌美元創下近一年半最大單日漲幅。

印度尼西亞央行持續干預匯市,已在本月17日加息25個基點。上週四新上任的行長稱,短期內首要任務是穩定匯率。

本月月初,阿根廷央行在一周內加息3次,共計1275個基點,並投放10億美元購買阿根廷比索,穩住匯率。

H&M 的另類思考


最近幾年快時尚真的非常受歡迎,每次逛街,好基友都會說去Zara、H&M、優衣庫逛逛,恨不得天天不重樣,天天換新。


也可以理解,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平民的價格就可以獲得一件大牌同款,簡直太划算,即使質量稍次,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下一季都會淘汰。


但對於快時尚品牌來說,每週出新的優勢,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隱患:


快速上新折舊,導致庫存積壓,屯了舊貨,就開始頻繁打折,原本幾百的衣服給你打個兩、三折!有的甚至10塊錢就賣了。


但這讓正價買的顧客情何以堪啊,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不就是時間嘛,咱等得起,於是越來越多的新品出現滯銷情況,倉庫裡的貨也越堆越多,怎麼辦?

看到這,你肯定會說,那可以捐給慈善機構呀!

想法是好的,但施行未必能成,畢竟H&M是商家,靠銷售盈利,並不是慈善機構。如果賣不出去就贈送,勢必會引起企業營銷不穩,產品會大量貶值,影響企業利潤。


這就很尷尬了,成堆的衣服打折賣又賣不出去,送又不能送,這要怎麼破?商家的腦瓜子就是好使,H&M突發奇想用大招,用火燒,把滯銷的衣服統統燒掉!






H&M:為清庫存燒衣服



據fashionunited報導,一個名為《Operation X》的丹麥電視節目派出記者跟踪調查H&M賣不掉的庫存貨去向,結果發現這批衣服被集體運到一家廢物處理公司焚燒。


新聞曝出來之後,輿論一片嘩然!


要知道,HM雖然本身是受爭議的快時尚品牌,但HM一直有回收衣服的項目,還表示將在2030年前把所有的衣服都換成可循環利用的材料。


這絕對是個有環保意識有擔當的正能量企業,共和君都快要起立點讚了,怎麼能有這樣的事發生,這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果然HM公關忙出來解釋

"它們都是發霉或不符合安全質量標準的一批訂單。也只有這個辦法處理了。"

不幸的是,HM碰到了一個較真的對手……不信邪的記者偷偷拿著這批衣物中的4條牛仔褲,還去H&M買了安全質量沒有問題的褲子,一同送去檢測。結果,這4條褲子完全沒有黴菌!質量完全合格!


這下好了,H&M的臉被打得生疼,終於承認了自己定期偷偷焚燒庫存的行為!

H&M對外以公益的名義,回收消費者手中的衣物,對內則把滯銷的衣服,統統燒掉,簡單粗暴的處理。且自2012年至今已累計銷毀60噸!

快時尚產業正在危害我們的地球



H&M左手宣稱環保,右手卻身體力行的進行污染事業,真是玩得一手好營銷好套路啊!


處理衣服的方式那麼多,H&M卻選擇了破壞力最強的焚燒。也是最讓人詬病的一點,僅僅生產一條牛仔褲,就需要耗水3.625升、3公斤化學品,你卻一把火燒成了灰!

焚燒時還會從染料和其他材質中產生的大量有毒氣體,更將直接污染大氣層!


英國《衛報》曾指出,服裝紡織業是目前僅次於石油業的污染最嚴重的產業。零售商需要12年才能將1000噸廢舊衣物完全再利用,而產出這麼多垃圾只需要48小時!


而回收的棉製品中,又只有20%可以做成新的衣物,因為纖維在處理過程中都被切碎了。所以剩下的衣物只能降級處理,甚至直接扔到垃圾場。


總之回收舊衣計劃聽起來很像是那麼回事,但這只是品牌的自保策略而已:讓消費者覺得他們在為環保努力了,其實根本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時尚背後的血汗工廠



今天的人們購買服裝的頻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快時尚降低了消費者衝動購物和浪費行為的經濟成本,讓人們習慣於“買買買”的生活方式,追求新鮮產品、並且即用即棄。


但你只记住了商店在你面前展示华美的服饰,品牌只在你身边宣传高端的秀场,然而当你揭开这光鲜的外表,你会发现里面汇集了太多被压榨剥削的第三世界国家工人的血泪…


当你在赞叹广告里穿着潇洒,令人眼花缭乱的款式时:


却不知道制造它们的工人每天只挣 2 美元,还要不停歇地流水线作业。


他们只求一份稍微体面的工作,集体抗议却倒在警察暴力干涉后的血泊中…


当你在秀场被这些身着华服的高冷模特惊艳时: 


却不知道,五年前在孟加拉国的拉纳广场工厂,即使墙壁有裂缝也要强迫工人上班。最后大楼坍塌,造成1134人死亡,至少2500人受伤。这一事故被人们愤怒的称为“大规模工业谋杀”


当为了满足快时尚产业对棉花的大量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使用化肥与农药,这种方式,完全取代了之前自然手工种植。


其代價是,土壤受到嚴重污染,種棉花的農民開始患病。大量的人死於癌症,還有很多孩子先天畸形。商家所謂的低成本,最終讓那些最不該承受的人來買了單……


這是你我未曾直面過的行業內幕,此刻它還在繼續存在。請記住,每一張鈔票都是你手中的選票。我們本可以督促服裝品牌的內部變革,去選擇供應鏈更加透明的品牌。

正如Mary Elizabeth(丹麥王妃)所說:

“當你穿著心儀的服裝,以時髦自居時,我希望你可以知道,有一些事情應該排在時髦之前,比如環保。我們有責任對時尚產業進行反思,不止於社會方面,還有涉及環境與經濟等,我們必須聯合起來!”

 不直接溝通會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