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的是芬航的航班從赫爾辛基中轉。芬航的優點是——比較便宜...這是航程接近尾聲的時候舷窗外面的景色,參照飛行圖的話,大致應該在聖彼得堡附近。聯想到近期,天朝100多萬平方公里面積PM2.5爆表,這樣的天和雲,這麼綠的大地!
赫爾辛基機場的景色。北歐的天,真是不服不行。
赫爾辛基機場的歐盟海關。很小很袖珍,不過中日韓文的幫助信息都有,還是很方便的。
這是一組赫爾辛基機場內部的照片,機場整體感覺並不大,免稅店的數量也不多。但是非常乾淨,木地板,自然採光,看得出北歐人的生活態度。
馬上就要換乘這架飛機前往羅馬。再次感嘆一下人家這天。
芬航屬於半廉價航空了,座位排列的有點緊,飛長途有點累。不過看在鈔票的份上,這都不叫事兒!
赫爾辛基飛羅馬還要差不多3個小時,基本上是從北到南,縱貫歐洲大陸。這是在巴爾幹上空,——南斯拉夫。按照飛行圖判斷,腳下應該是現在的克羅地亞。飛機向前方飛越亞德里亞海,就是亞平寧了。
下面這張地圖大家看了就很清楚了,意大利與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等前南國家分據於亞德里亞海兩側。
下面這張大區域的歐洲地圖就更明白了,從赫爾辛基到羅馬的航線基本上是由東北向西南,途經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匈牙利和巴爾乾等東歐國家。
經過半個地球的折騰,羅馬 ——永恆之城,我終於來了。這是菲烏米奇諾機場的行李大廳。見慣了亞洲的巨無霸,比如樟宜/成田/ 香港 /首都等等,歐洲的機場都覺得不大。
羅馬的機場高速沿途景色。
在前往酒店的途中路經聖天使城堡。這座城堡由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於135年至139年期間興建,作為自己及其家人之陵墓,位於台伯河畔,鄰近梵蒂岡教廷。聖天使城堡首先作為阻止西哥特人和東哥德人入侵的要塞,然後是作為監獄,最後改建成一座華麗的羅馬教皇宮殿。現已成為博物館。公元6世紀教宗格列哥裡一世巡遊經過此地,見到天使長彌額爾顯像,城堡因而得名。
到了羅馬,不得不去的一定是聖彼得大教堂,也有的翻譯成“聖伯多祿大教堂”。就像到了北京,哪裡都不去但是一定要去故宮一個道理。
這是步行前往,逐漸接近教堂時的景色,確實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聖保羅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是羅馬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它也是梵蒂岡城中最主要的建築物。聖伯多祿大殿的穹頂構成羅馬城天際線的主要標誌。
這座教堂是一千多年來藝術天才們的心血結晶。最早在公元4世紀時,由羅馬的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尼祿競技場(the Ager Vaticanus)的遺址上始建。公元326年,大教堂舉行了奉獻儀式並投入神職服務。據說公元64年到公元67年之間,耶穌的最初12個門徒之一的聖彼得被安葬於此。目前,主流觀點是,他的墓就在祭壇的下面。
和早期的許多教堂一樣,聖彼得大教堂也曾經一度荒廢,直到15世紀中期,才有人嘗試對其進行修復。最早是教皇尼古拉斯五世(Pope Nicholas V),然後是尤利烏斯二世(Jilius II)。1506年,布拉曼特(Bramante)設計了以“ 希臘十字”(Greek-cross,四臂長度相等,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紅十字會標識)為基礎的修復方案,即四個小穹頂環繞一個中央穹頂。但是隨後的修復工作非議眾多,因為他的工程破壞了老教堂以及教堂內眾多珍貴的拜占庭式馬賽克鑲嵌畫和壁畫。
隨後的將近150年,眾多文藝復興時期的高手參與了修復,比如拉斐爾、安東尼奧-達-桑加洛(Antonio da Sangallo)、德拉-皮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卡羅-馬德洛(Carlo Maderno)等等。不過,事實上公認的最大工程師是米開朗琪羅。他接手工程是在1547年,主要負責大穹頂的設計,接這個活兒的時候。米老爺子是72歲的高齡。
在老米去世之後,接替他的是馬德諾,它主要是負責大堂的正立面和柱廊。同時,他延展了教堂的中殿的長度,從而將最開始布拉曼特的“ 希臘十字”轉變為大家今天看到的“拉丁十字”(Latin-cross,直長橫短,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十字架的比例)。
這是聖彼得大教堂門前廣場上的柱廊。
說到這個廣場,來頭也不小,它可不是教堂的附屬品,而是幾乎齊名的。聖彼得廣場(St Peter's Square)的設計師是著名的大師貝爾尼尼,這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空間之一。整個廣場大約340米長,240米寬,柱廊一共284根柱子,柱廊上方有140位聖徒的雕像。
從空中俯視,廣場像一個巨大的鑰匙孔,兩個由四排多利斯式(Doric)圓柱組成的半圓形柱廊圍成了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其中一側呈漏斗狀向外延伸,使信徒從中通過從而最終進入教堂。這個設計非常巧妙,貝爾尼尼本人管它叫“教會母性的臂彎”(the motherly arms of the church)。他的設計語言實際上是讓教徒走出周圍狹窄而混亂的小巷時,見到廣場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威嚴感。
當然,今天這個廣場的主要作用是——排隊。。聖彼得大教堂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著名景點,這個參觀人數真不是蓋的,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這輩子都要至少來朝聖一次。所以,轉著圈的在廣場上排隊是必不可少的熱身項目,旅遊旺季1個鐘頭起。3個小時也別閒多。
另外要補充一點,大家尤其註意,這個廣場上和景點周邊的物價比較不靠譜。一瓶可樂3塊5,一瓶佳得樂竟然要5塊。簡直就是明搶。所以大家去之前一定要帶好水,做好太陽底下排隊的準備。這次我們就是失策了,低估了意大利的太陽和隊伍的長度,幾個人被迫喝掉了價值人民幣數百元的各種飲料。
這張航拍圖就非常清楚了。鑰匙孔狀的聖彼得廣場,和那個119米高的,米開朗基羅的中央穹頂。
此圖為網絡圖片。
廣場,和看不到頭的隊伍。
廣場正中的方尖碑,25米高。這個是整個廣場和周圍建築中歷史最悠久的物件,由卡利古拉(Caligula)從埃及的赫利奧波利斯帶來的戰利品,後來著名的暴君尼祿在戰車比賽中將其作為折返點的標誌。
廣場柱廊上方的聖徒像。
教堂正面的大殿。大殿上方雕塑是耶穌最早的12個門徒,正中手持十字架者即聖彼得。仔細數數,我這裡只照到9個。。。。還有三個沒進鏡頭。。罪過罪過。。
進入教堂要經過嚴格的安檢,排隊慢就慢在這。另外,提醒大家的是,參觀要注意著裝,衣服要有袖子,不管是大褲衩還是裙子,都要過膝,一定不要穿拖鞋。否則的話,很有可能吃閉門羹。
進入大殿,用富麗堂皇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教堂不但建築本身是無價之寶,其內部也陳列保存了數不清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們的曠世傑作。
前方就是著名的巴洛克式的青銅華蓋(Baldachin)。29米高。出自貝爾尼尼之手。整體由青銅鑄就,由四個螺旋狀的圓柱支撐,俯罩著主祭壇,主祭壇下方相信就是聖彼得的陵墓。
這個地方,教皇是唯一一個有權上去的人。
這個來頭大了。這是米開朗基羅最為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哀悼基督(Pieta),也有翻譯成“聖母慟子像”。這個作品說的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殉道,他的母親,也就是聖母瑪利亞抱著自己兒子的屍體,欲哭無淚。這也是至今為止,發現的米老爺子的唯一一件署名的作品。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聖母瑪利亞胸前的裝飾帶上。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米開朗琪羅完成這件作品的時候,只有——25歲。這就是天才。
有時候真的很羨慕人家,有這麼多這麼好的作品,而且如此完美的保留到現在,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今天你看到它的樣子就像米開朗琪羅剛剛完成的時候一樣。幾百年的歲月滄桑似乎沒有發生過一樣。而反觀我們呢,同樣是文明古國,但是真正在今天,你我能看到的又有什麼呢?燒的燒,砸的砸,真作品寥寥無幾,假古董神州遍地。
這張網絡圖片就比較清楚了,應該出自專業攝影師之手。再次感嘆,這是大師25歲的作品。一整塊大理石雕刻,注意看,耶穌右手的手背上還有傷口,一個洞。這就是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屍體剛剛被放下來,媽媽抱著他。
母愛的偉大,聖人也不例外。站在近處看原作,真的是太寫實了。這作品,就是外行也能看出好來,真的。
教堂內部同樣人山人海。
隨便一處小品就這麼精美。
真的是讓人眼花繚亂,每一處都是那麼的精美。隨便一個不起眼的雕塑或者畫作就是大師作品。這東西,你說要是弄潘家園來,得值多少錢啊。估計全震!
有很多遊客,真的是進來禱告的,而不僅僅是參觀。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像我這種外行,幾乎沒有什麼相關的宗教知識儲備,要靠前一天突擊的,也就是看個熱鬧。可能讓一個老外來參觀靈隱寺雍和宮,他的感覺也是如此。
到處都是藝術品。
近距離看看貝爾尼尼的作品——青銅華蓋。和咱們的龍椅,基本上是一個分量的。
華蓋下的主祭壇,這個地方只有教皇才能上去。誰要是敢太歲頭上動土,衝進去,估計你就是第二天全世界幾乎全部主流新聞媒體的頭條了。天朝這麼多想著急出名的,曬胸照,曬乾爹什麼的都弱爆了。我免費告訴你這個好方法,成名之後不用謝我。
從天窗灑下來的陽光。
這幅畫的來頭很大,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遺作。
畫作的名字叫“基督顯聖”,也有的書籍中稱為“基督變容圖”。內容取材於馬太福音: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突然間就在他們的面前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此時,忽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並同耶穌說話。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從雲彩里傳出來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到了,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耶穌進來,撫摸著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這裡。在拉斐爾的這幅畫中,地面上的光線雖然是陰暗的,但人群卻被基督顯靈的光所照亮。在空中捲起的風暴中,聖光和雲朵將基督托起,猶如從天而降來到人間。在基督兩邊飛騰著的是摩西和以利亞,在山頂上躺臥著的是嚇壞了的門徒。畫家在這裡運用了螺旋形造型技法,造成一種旋轉的運動感,三個門徒中姿態各不相同:雅各掩面伏地,彼得驚恐萬狀,而約翰則被驚嚇得暈頭轉向,都表明在神力面前無能為力。
不過這幅畫在學術界有爭議。大家普遍相信,畫的上半部分,也就是藍色背景,耶穌的部分,是拉斐爾的真跡。而下半部分,地上的人物,是出自其他人之手。因為在行家眼裡,上下兩部分明顯不是一個畫風,不是同一個人的作品。
目前比較合理的或者邏輯可信的說法是,這幅畫的構圖及創意的確是拉斐爾的,他本人也確實完成了畫作的上半部分,但是不幸的是,他只完成了上半部分便英年早逝。他的學生羅馬諾,沿著老師的思路,補充完成了剩餘部分。不得不說,天妒英才。
這張是網絡圖片,看的就比較清楚一點了。不知道壇子裡有沒有行家,能不能看出來這幅畫是一幅拼接之作。
這是教堂內的聖彼得青銅雕像。信徒們相信,觸摸聖彼得的右腳,會給自己帶來好運氣,得到聖人的祝福。所以,這裡都是排隊等著摸腳的人。經年累月,雕像的腳已經被摸的金燦燦發亮,而且被磨掉不少,導致聖彼得的兩隻腳完全不一樣大。據說目前正在考慮更換雕像的右腳。
臨出門前,最後再看一眼。
教堂的側門,從這裡有大約320級旋轉樓梯可以爬上主穹。
梵蒂岡的衛隊。
教皇衛隊目前全部是來自瑞士的僱傭軍。說是僱傭軍,其實只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說法。因為瑞士人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教皇絕對忠誠,在歷史上也是為教皇出錢出力出命,從十字軍東征到和羅馬人死磕,瑞士人都站在教皇一邊。因此從那之後,教皇的保衛工作,梵蒂岡的守衛工作就通通的交給了“你辦事,我放心”的瑞士人。當然,那個年代是真刀真槍的僱傭軍,現在逐漸演變成了禮儀性、觀賞性的儀仗隊。
本身這些衛兵年紀都不大,基本是瑞士的高中畢業生,18歲左右,有點像暑期工的感覺了。因為這個工作只招瑞士人。所以瑞士的小伙子,在18歲的時候就有了這麼一個選擇,到梵蒂岡站幾天崗。這個和咱們到歲數當兵,泰國人到歲數要出個家的道理差不多。一方面,為了自己的信仰,算是出了份力,夠虔誠,是一輩子的榮耀;另一方面,也就是個玩,幹什麼不是乾,年紀輕輕,這事挺酷,別人想幹還沒資格。
據說衛隊的這身行頭,也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這位老兄,集建築師、畫家、雕塑家、服裝設計師於一身,還都是頂級的。這個跨界,估計現在無人能敵。
這是梵蒂岡的——“國門”。
梵蒂岡本身的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說白一點,就是一個大約600米×700米的長方形,基本上相當於咱們一個中上等規模的小區。這個國門也就和小區大門的造型差不多,白天開晚上關。
走在梵蒂岡的牆外面,這叫一個熱啊!
一路走到梵蒂岡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朋友們要是到羅馬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裡面太多好東西了,曠世傑作。尤其是裡面的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有兩幅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值錢的畫作,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Genesis)和《最後的審判》(Giudizio Universale)。
當然,排隊也是不可避免的。建議提前網上訂票。羅馬真不是蓋的,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了,到處是古蹟,到處是人。幾乎所有的歐美人,一生中都要來羅馬一次。北京旺季的時候遊客挺嚇人的了吧,到了羅馬才知道,山外有山啊。。你會覺得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這。真不知道羅馬本地人日子怎麼過的,煩不煩。
進入博物館,首先來到的是一個內庭院,有個很可愛的名字——松果庭院(Cortile della Pigna)。
整個博物館裡面,只有走廊,露台這些自然採光的地方可以拍照,而畫室和陳列室裡面是禁止拍照的。不過即使是“二級戒備”的區域,也全部是價值不菲的真品。很多雕塑,實際上都是古希臘時期的,距今2000年以上。
明暗館(Museo Chiaramonti,又叫凱撒館)的拱形天花。大家看上去,整體很立體,特別是類似畫框的處理,有點像咱們前些年裝修時流行的石膏線。但實際上,根本不是,而全部是手繪,是平的。只不過用了立體透視的畫法,站在地上仰望,凹凸有致。如果不是參觀手冊上的特別說明,一般人可能根本注意不到。
唉,這個人啊。在羅馬旅遊,必須有一個擠地鐵的好身體!
明暗館實際上是博物館東側的一處長廊。除了手繪的天花是一處亮點之外,數以千計的雕像沿著兩側牆壁一次擺開則是另外一個。雕塑的時期既包括了古羅馬,也涵蓋了更早一些的古希臘。從不朽的神明、頑皮的小丑到羅馬貴族,應有盡有。每一個都是距今千年以上的真品。
神在上,人在下。
雕像的擺放基本上看似都很隨意,而且密度不低。也不像絕大部分博物館一樣,用專門的櫃子罩著,或者至少也要拉一條警戒線。在這裡,2000年前的作品就在你身邊,你可以如此親密的接觸。
2000年前的作品就已經非常寫實了。可見人體解剖和三維透視已經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這點和東方,或者說和我們恰恰相反。中國畫,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更注重寫意而不是寫實,追求的是境界,集大成者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國的雕塑、玩偶、陶器鐵器,也是注重抽象勝過聚像,典型就像眾多寺廟道觀裡的佛龕神像,從玉皇大帝到如來佛祖,無一例外。
唯一的例外,也是目前為止學術界非常有爭論的,甚至有點說不清楚的,就是秦始皇的兵馬俑。這個是百分百寫實的,每個陶俑的身高、造型,甚至表情都不不同的,也就是說,很可能是有模特原型的,技師按照真人照葫蘆畫瓢。考慮到兵馬俑的製作時間基本在公元前3世紀前後,和古羅馬 / 希臘的存續時間是吻合的,所以有一種學術觀點是,秦兵馬俑的製作過程中應該有大量的羅馬工匠參與,至少是有外教。因為縱觀中國的三千年曆史,秦兵馬俑可是說是寫實藝術的孤品。比秦早的春秋戰國,比秦晚的唐宋元明清,你再也找不到第二件。大家不信的話可以找找看。中國再次出現寫實作品,已經是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美專劉海粟了。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的現象。多少專家學者都沒想明白,您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通過自己的角度猜猜看為什麼。目前為止,羅馬技工說似乎是最靠譜的。更有激進的的學者研究認為,三國時期的馬超馬孟起,也和羅馬軍團有些扯不清的關係,因為他的裝備和戰術也是非常西化的,和中土不同,也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孤品。
扯的有點遠了。
慢慢的向西斯廷禮拜堂移動。之所以說移動,是因為人實在是太多了。再次提醒大家,天花上的浮雕並不是浮雕,而是立體畫。
跟著人流走,自然就會走到西斯廷禮拜堂。這個小教堂雖然不大,但是地位卻是非常高,因為它是選舉教皇的地方。小教堂大約有一個籃球館那麼大,四面牆加上天花,全部是大師作品。其中一面牆,是米開朗琪羅的《最後的審判》,而天花板上則是他的《創世紀》。其他三面牆也全部是響噹噹的作品,比如波提切利(Botticeli)的《基督的誘惑》(Temptation of Christ)和《潔淨麻風病人》(Cleansing of the Leper);佩魯吉諾的《發現摩西》(Finding of Moses)和《基督降生》(Birth of Christ)。但是實際上,由於這些畫作繪製的較早,在後來為了騰出空間用於《最後的審判》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和掩蓋。這在當時是頗具爭議的。
西斯廷禮拜堂裡面是嚴禁拍照的,主要是出於保護名作的目的。因此,下圖為網絡圖片。
既然到了這裡,就不得不花些筆墨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幅名畫。
教堂本於1484年為教皇西克斯都四世(Pope Sixtus IV)而建,到了1508年的時候,老米受尤利烏斯二世之託,全面負責內部裝修,從設計到施工全部一人搞定!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他對總面積800平方米的穹頂進行了全方位的繪製,為此還特別製作了一個彎曲的腳手架,用來半躺著,彎著身子臉朝上作畫。
《創世紀》共分為9個場景,實際上是9幅畫:《神分光暗》(God Separating Light from Darkness)、《創造眾星》(Creation of the Sun,Moon and Planets)、《神分水陸》(Separation of Land from Sea)、《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創造夏娃》(Creation of Eva)、《原罪與逐出樂園》(Temptation and Expulsion of Adam and Eva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諾亞的獻祭》(Noah's Sacrifice)、《洪水》(The Flood)、《諾亞醉酒》(Drunkenness of Noah)。
老米實際上是按照反向的次序來創作的,先畫的第九幅,最後畫的第一幅。因此實際上可以看出老米本身藝術造詣的發展,《諾亞醉酒》比《神分光暗》要形式化的多。也就是越到後期,水平越高,越不羈。
下圖為網絡照片。
《最後的審判》描繪了死者的靈魂被從墳墓中拉出來,面對憤怒的上帝。生前做好事的,拉著天使的手升上天堂。壞事做絕的人則被小鬼拽下地獄。這個和咱們的佛教理念有些類似。當年的教皇保羅三世選擇這個題材,也是要警告天主教徒們,生活要循規蹈矩,都老實點,要不然麻煩大。是一幅近似恐嚇的作品。據說老米在繪製這一作品時,內心備受煎熬,可能是和選材有關,比較陰暗。
1514年,壁畫揭幕,畫面上的人物糾纏在一起,而且都是裸體的,這個導致了很大的爭議。後來的教皇庇護四世請老米的學生Daniele da Volterra給裸體的人物添上了一些遮羞的樹枝和腰布。
這點在現在的爭議更大,明顯屬於畫蛇添足。現在意大利官方,包括教皇,想盡辦法廣攬天下英才,希望能夠盡可能地去除後來添上的部分,恢復畫作本身的樣子。但是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有效並穩妥的辦法,誰也不敢試。
下圖為網絡圖片。
看看梵蒂岡的景色,沒準教皇天天就是在這裡遛彎兒的。後面小山上那個天線,據說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無線電台,搗鼓他的是著名的馬可尼。
梵蒂岡最大的停車場,哈哈!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這是在梵蒂岡的視角,等於是教堂的後身。這個穹頂也是組成羅馬天際線的最重要的標誌。
坐車偶然途徑國家祭壇(Altare della Patria),全名應該是維托里安諾紀念館(Vittoriano)。紀念館建於1885年,用以紀念意大利的統一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愛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
目前,這裡也用作無名烈士墓。不過據說,羅馬本地人並不喜歡這個建築,認為白色大理石的堆砌太俗,所以給它起了個外號,叫“打字機”。
羅馬街景一處。
接下來帶您進入偉大的古羅馬廢墟。
顧名思義,這個部分或者說區域,集中保留了古羅馬時期的大量公共建築遺址,是今日的羅馬之所以稱為羅馬的最重要原因,是羅馬文化的精髓,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大斗獸場。
西方人說,即使窮盡一生也難以閱盡羅馬 ——Roma,non basta una vita!如果你不得不在羅馬有所取捨的話,甚至只能瀏覽一處,那麼古羅馬廢墟一定是不二之選。
下圖是一幅衛星地圖的截圖,大家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了。整個遺址保護區就位於現代羅馬的市中心,台伯河畔,鬱鬱蔥蔥彷彿是座羅馬版的中央公園。其中右上角就是世界聞名的大斗獸場。左下角一處矩形場地,貌似機場跑道的則是當年規模更大,能容納20萬人觀戰的馬西莫戰車競技場。
步入遺址區後的景象。身邊的建築全部是真的,動輒2000年曆史。1500年的算是年輕的。
左前方這座建築是當年眾多的羅馬公共浴室之一。咱們今天各種洗浴中心的祖宗。不過當年羅馬的澡堂子可不分男賓部、女賓部,屬於混浴!心嚮往之啊!
大斗獸場(Colosseo)終於露出真容。它最早的名字是福雷維安圓形劇場(Flavian Amphitheatre),能容納5萬人,是由皇帝韋斯巴(Vespasion)在尼祿的金宮(Domus Aurea)原址所建,公元80年完工。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公元80年大致是咱們的東漢初年。這樣想想,你真的會覺得好久好久。秦漢對於咱們來說似乎太古老了,除了教科書和兵馬俑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東西還能剩的下。羅馬不一樣,它就在你身邊,觸手可及。
鬥獸場建成後,韋斯巴的兒子兼繼任者,提圖斯(Titus)舉行了連續100個日夜的角斗以示慶祝。不久後的皇帝圖拉真(Trajan)更是以長達117天,9000名角斗士和10000只猛獸的屠殺狂歡打破了這一紀錄。
大斗獸場的外牆有三道拱門,由圓柱把他們連成一體。柱頭的風格從下往上依次是愛奧尼亞風格、多里斯風格和科林斯風格。外牆原來是抹石灰的,二三層的佛龕裡曾經放滿了大理石雕像。最上層的拱門則點綴著窗戶和細長的科林斯式壁柱,並有240根桅杆支撐著覆蓋在大斗獸場上方的帆布篷。也就是說,這個場地原先是“半室內”的,和咱們現在的體育場加蓋類似。更科學的是,鬥獸場本身有多達80個出入口,可以讓數万觀眾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進場和離場的動作。
同樣是令人頭痛的長隊。。。羅馬哪哪都是人,沒有一處清淨地。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斗獸場已經被折騰的所剩無幾了,規模大約只相當於當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是在6世紀前後,隨著羅馬帝國的沒落,鬥獸場本身被荒廢了。到了中世紀時,更是變成了羅馬城市建設的材料基地。人們把鬥獸場的大理石,石灰岩等等材料扒下來,用來建設新的公共建築,比如威尼斯王宮(Palazzo Venezia)和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等等。鬥獸場本身幾乎是被毀滅性的破壞,將近一半的外殼被拆掉。直到文藝復興之後,人們才重新認識了這座建築的價值,這種系統性的破壞逐漸終止。
不過就算破壞如此,今天的你站在廢墟之前仍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氣勢。
這張衛星圖片大家能看得非常清楚,建築本身的體量很大,和今天的體育場差不多。而且建築本身是分層的,說白了,有外殼,有內膽。但是幾百年來被拆的差不多了,幾乎是被拆掉了一半。
下圖是鬥獸場的電腦復制模型。可以想像得到,當年是多麼的壯麗輝煌!
跟著隊伍一直走就對了。
看看內部的樣子。現在暴露出來的其實是地下室系統,當年這裡是用作猛獸牢籠和角斗士的出場準備區域,上面鋪地板,地板上覆蓋泥土和沙子,用作角斗場地。整個場地面積目測大約有大半個足球場左右。
鬥獸場內部各個角度的照片。
對面那個現在用欄杆圍起來的地方就是當年的皇帝位,皇帝包廂的所在。無數的遊客站在那個地方照相。或者拇指朝上,或者拇指朝下。這個動作是當年皇帝的特權。朝上就是生,朝下就是死。生死一瞬,全看老大心情。
站在斗獸場上看古羅馬廢墟。
這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在Milvio橋一役中戰胜對手馬先吉歐(Maxentius)而建。落成於公元312年,大致相當於咱們三分歸一統的西晉。
給凱旋門來張免冠標準照。
凱旋門和鬥獸場。
羅馬的太陽真不是蓋的,這叫一個熱!
再看一眼偉大的大斗獸場!
下面出場的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既著名又無名,大家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為什麼說這麼矛盾的話呢?這個地方又是哪呢?
下面揭曉謎底,這個地方就是“ 希臘聖母堂”。怎麼樣,沒聽說過吧。。。
小教堂建於公元六世紀,坐落在古羅馬的一個神廟和一個食品配送中心的遺跡上。由於它毗鄰許多拜占庭式建築,在公元七世紀教堂被稱為“Schola Graeca”,附近的街道則稱為“ 希臘街”。782年左右,教宗亞德一世重建該堂,描繪了逃離偶像破壞者迫害的希臘修士,而重建後的教堂則擁有三個中殿及一條門廊。由於教堂優美的設計,它得到了一個形容詞“cosmedin”(希臘語kosmidion,意思為美麗的)。在九世紀,尼古拉一世下令增建了聖尼古拉小禮拜堂,還建造了教宗住所。該教堂也是執事級樞機領銜教堂,曾有二位領該教堂銜的樞機成為教宗,為格拉修二世和塞萊斯廷三世。
但是這個小教堂內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物件——“ 真理之口 ”。
真理之口(La Bocca della Verità)是一個大理石雕刻,類似人的面孔,放置在希臘聖母堂的門廊。這個雕塑被認為是1世紀古羅馬噴泉的一部分,或者一個井蓋,描繪的可能是一個異教的神。不過,真理之口最有名的特色,是用作測謊儀。從中世紀開始,人們相信如果有人撒謊,他的手伸進口中,就會被咬住。在17世紀,它被安放在希臘聖母堂的門廊。
可能說到這,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怎麼一個石頭面具就有名了呢。。。那麼,請看下面兩張圖片。。
沒錯!——《羅馬假日》!著名的帥哥格利高里-派克和永遠的女神奧黛麗-赫本。。。
這個真理之口是這部名作中的一處重要場景。因為電影中兩個人並未告訴對方自己的真實身份,所以二人來到真理之口,把這里當作檢驗對方真心的試金石。
從1953年電影出版以來,真理之口就成了一個熱門景點,幾乎所有來羅馬的情侶們,都要來這裡,把手放在雕像口中拍照,以表明真誠相對,情比金堅。帥哥美女的影響力至今已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熱度不減反增。
不過,現在拍照是要錢的。。。5毛一位!
大部分人匆匆趕過來,在真理之口留影之後又匆匆離去。身後的這個小小的希臘聖母堂反而少人光顧。其實進來走一走,也是蠻有味道的。
從滾滾人潮中來到這樣一個安靜所在,真的很好。
很安詳。。。
可是,有點不對。。看到中間桌子上的那具遺骸了麼,頭骨。。應該是某位先賢,供奉於此。對不起,大理石上的不知道是意大利文還是希臘文還是什麼文。。我實在是看不懂。。
真的很安詳,陽光灑下來。
羅馬街頭。
一個食品商店的櫥窗,很有食慾啊。。
這是羅馬著名的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它還有一個更耳熟能詳的名字—— 許願泉。
電影《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中的安妮塔-埃克伯格(Anita Ekberg)曾在這裡戲水,由此奠定了特萊維噴泉的偶像地位。
噴泉本身的巴洛克式建築由尼古拉-沙維(Nicola Salvi)在1732年設計,描繪了人身魚尾的海神賴特登(Tritons)駕馭著由兩頭海馬牽引的海神尼普頓(Neptune)的雙輪戰車的情景。兩頭海馬一個狂躁,一個溫順,象徵著海洋的變幻莫測。
噴泉的水來自城市最早修建的水渠,而“特萊維”這個名字指的是噴泉處匯聚的三條道路(tre vie)。人們習慣於拋一枚硬幣在噴泉里,以保證自己有機會能夠重返這座永恆之城。
噴泉本身的巴洛克式建築。
既然是景點,那就一定少不了世界各地的遊客。。鏡頭這麼一轉,看,數不清的人們正在等著往池子里扔錢。。
據說這個噴泉每天能從中撈出差不多300-500歐元的鋼蹦兒。。這些錢被固定的捐贈給羅馬的慈善機構。
不過從噴泉處稍微挪開那麼一兩個路口的話,就顯得冷清多了。羅馬和其他南歐的城市類似,摩托車的普及率非常高。
羅馬這種紀念碑(包括著名的11座方尖碑)很多,每一個都是貨真價實的老古董。不過這張照片我個人更青睞的註解是——多麼藍的天啊!
走不多遠,我們就來到了著名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和西班牙台階(Spanish Steps)。西班牙廣場得名於通往羅馬教廷的西班牙大使館。而廣場前建於1725年的西班牙台階則帶有法國傳統,可通往法式的三一教堂。
這個地方火爆的原因是它是一個休息並觀察形形色色的遊客的好地方。前文我也不止一次的說到,羅馬作為幾乎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旅遊城市,幾乎所有的西方人在有生之年都要至少到訪一次。特別是很多年輕人,把羅馬作為畢業旅行的目的地。因此,你在羅馬可以看到很多十八九的帥哥靚妹成群結隊。這個年齡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對!青春逼人,嫩的出水。。。唉,說的我都流口水了。言歸正傳,這個西班牙台階就是最好的看美女的所在。
天使般的赫本,浪漫的西班牙廣場!
把鏡頭豎起來再看看。
坐在台階上欣賞各色人等如走馬燈般,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也是一種領悟人生的方式。
又見這種著名的方尖碑。話說羅馬共有11座這種類似的方尖碑,全部是在古羅馬時期被當作戰利品由埃及運過來的。
全世界現有源自古埃及的方尖碑共29座,除了羅馬的11座之外,埃及本土現保存有9座,其他的包括法國 1座、以色列 1座、土耳其 1座、波蘭 1座、英國 4座、美國 1座。
終於順著台階爬上來了。。這火辣辣的太陽底下,著實不容易!要鼓勵一下自己!
黃昏將至的羅馬街道。當時照的時候沒注意,現在再看的時候才發現,左手是GUCCI,右手是PRADA。。難怪人這麼多,應該是條商業街。
下面為大家奉上一組黃昏時刻的羅馬暴走。。。之所以叫暴走,是因為時間太久了,樓主我實在記不住哪跟哪了,估計當時也是為了等飯點兒,在市中心瞎溜達。。。索性把這幾張照片歸在一起,大家就當看看街景吧!
路遇大洋馬一枚!
羅馬的古蹟實在太多了,隨便一棟房子沒準就是小2000年的。
下面這座建築就是著名的萬神廟,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廟的來頭很大,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並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 ·COS·TERTIUM·FECIT”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里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1892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
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這裡埋葬的除了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爾· 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 )等人。
各位看官,你看到下圖,神廟的柱頭時候是不是總是覺得似曾相識?沒錯,萬神廟不僅僅是一處古蹟,更是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許多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就有法國巴黎的先賢祠、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杰斐遜紀念館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作為一個東方人,看著這傢伙眼熟的原因。它才真正是西方許多著名公共建築的祖宗、原版!
忽然發現,自己當時估計光顧著陶冶藝術情操了,竟然沒有照最普通的建築全景。。在這裡只好藉助一張網絡圖片,給大家呈上。如有侵權,請勿打擾!
羅馬這個人啊,多!
在這樣的街角坐下來吃點東西,應該也是一種享受吧!
夏日的黃昏,真是一天最好的時候,怎麼看都會覺得最有味道。
奉上英姿颯爽女警一名及無敵迷你小警車一輛!壇子裡的大大們,研判一下,這是個什麼車型。
夕陽下的噴泉一角。
街燈漸亮。
納沃納廣場旁的聖埃格尼斯教堂,巴洛克式建築,1652年由卡羅- 拉伊納爾迪接受教宗諾森十世的委託而設計。
人潮湧動的納沃納廣場。
著名的四河噴泉一角。
四河噴泉與聖埃格尼斯教堂。
天色漸暗,廣場上燈光點點。
噴泉的燈也亮了,別有一番韻味。
進入聖埃格尼斯教堂,看看這穹頂。。太漂亮了!
呃。。光顧著看天花了。。哪知道教堂裡正在進行著一場——葬禮。。莊嚴肅穆,逝者的生前的照片被擺在兩側,不知道是家人還是朋友,應該在回憶逝者的點點往事。。
不知者不怪,上帝保佑,阿彌陀佛!
街頭賣藝的年輕人。
等待顧客中的街頭畫家。
夜色降臨。
夜色中的羅馬街頭。只要稍微避開景點周圍,這個氣氛就立馬靜謐下來了。
夜幕中的聖彼得大教堂,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燈光下的天使城堡一角。
夜晚的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別有一番風味。這座橋又名哈德良橋(Pons Aelius),橋下就是著名的台伯河,公元134年由羅馬皇帝哈德良興建,連接市中心與他新建的陵墓,即今日的聖天使城堡。
羅馬終於告一段落,怎麼樣,大家不累吧?OK,那就和樓主一起,一路向南,前往世界文化遺產,不可思議的龐貝古城!
沿途風景。
中間加個油,難怪歐洲人都願意用柴油車,價格便宜,油耗又低。這里里外加一塊算算,真是合適不少。撇開技術不談,我看市場為導向才是真的。
龐貝古城位於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灣沿岸,離羅馬還有大約300公里多一點。從羅馬驅車南下,要經過那不勒斯的繞城高速。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為代表的區域,經濟上相對比較落後,人也窮一些,從那不勒斯的市容上就能判斷一二。當然,這是高速邊上的景象,應該是城郊。
經過將近4個小時的顛簸,終於來到了遺址入口。
關於龐貝,自然不用多說,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不過有三點,我還是要特別提及一下,可能和大家以往的認知不太一樣。
第一,龐貝不僅僅屬於古羅馬,其實更是古希臘的一部分。因為直到公元前80年,這裡才被羅馬所統治,而在這之前,它的全盛時期,是屬於古希臘在亞平寧的海外殖民地。
第二,龐貝本身被埋葬前是一個海港城市,出了城門就是港口海邊,而那次大噴發,火山灰加上地殼運動,活生生的將海岸線向西推進了數公里,導致現在的龐貝看上去更像一個內陸小城。
第三,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將古城埋葬的時候,龐貝已經很蕭條了。因為在更早的公元63年的時候,也就是16年前,維蘇威火山爆發過一次,也很厲害。很多人認識到了這地方不太安全,而且被損毀的城市沒有完全恢復,大部分沒有回來。而就在這重建的檔口,火山再次爆發,一鍋全端了。而據考古學家的統計,火山爆發時,城內僅有大約2000人左右。
整個龐貝古城大約面積有66公頃,目前已經有44公頃被挖掘出來了。很難想像,你身邊的這些建築是兩千年前一次成型的標本。。
當時的房子就已經是多層的了。
這似乎是一座橋。
這是當年市中心的一處希臘神廟。
這是當年的圓形劇場遺址,有點類似今天我們比較常見的市民中心,不但是文藝演出的場所,也是談論重大議題、辯論甚至祭祀的地方,這個劇場規模完整的話能容納大約2萬人。每個座位現在都被標識了出來。古羅馬的市民意識可真不是我們能比,咱們兩千年來只有帝王將相。
路遇大懶狗一隻。。這個是現代的,嘿嘿。主要是太熱了,狗都受不了。
劇場外牆沒有損毀的一角。
當年城市街道的原貌。沒有修飾,更沒有畫蛇添足般今人的臆想。就是這麼原原本本。
這是當年城市最主要的街道,應該是商業街。兩側都是商舖。
下圖左下角路中間的三塊石墩,大家注意一下。這個設計很科學,主要有以下幾點用處:第一,斑馬線;第二,下雨排水時候,可以當橋墩,道路兩側的人們可以不趟水過馬路;第三,車行疏導,每塊石頭的大小和間距是按照當年馬車的輪距設計的,馬車正好可以跨過去。這樣等於用這種石墩給馬路做了定性。一個石墩的是單行道,兩個石墩的是雙向二車道。途中這種三個石墩的就是主幹道了,可以等於雙向四車道這麼錯車。
這是當年一處公共建築的庭院。
這個圖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玻璃蓋子下面的,是當年的自來水管。整個龐貝古城,在兩千年前,咱們的西漢末期,就有完整的全城供水系統。只不過古人千算萬算還是失算。龐貝時期的自來水管,用的是鉛管,是有毒的,這也是那個時代很多人死於鉛中毒的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這個沒法苛求古人,人類知道鉛有毒也才不過是近100多年的事情。咱們國家古代的青銅器包括酒器都是鉛含量很高的。官哥汝定鈞,雖是瓷作之巔峰,很多作品蓋世無雙,但是按照現代健康的角度來講,都是含鉛量極高的作品,不宜日常使用。。。
殘存保留下來的拱券和浮雕。
搞建築或者房產的朋友們都能看出來。這是當年房屋的雙層牆壁,等於是中空的,用於隔熱保溫。和現在保溫層道理類似。
兩千年前的地暖系統。地板下是空的,用於暖氣傳導。
考古學家為城內的每條街道命名並做標記。
這是目前挖掘出來的,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家——妓院。對這個東西,人們的熱情總是很高。
妓院牆壁上的春宮圖。經鑑定,不但有男女,更有男男。有各種另類研究把羅馬文明的衰落甚至國家的滅亡,歸結到同性戀的大規模氾濫所導致的價值觀崩塌。許多著名的羅馬皇帝本身就是同性戀或者雙性戀者。這和咱們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紅燈區的路標都比較有個性——陽具!
這個地面有什麼不同麼?對,馬賽克!那個年代,龐貝的人行道已經採用了馬賽克拼花地磚!兩千年前噢!
街道上的水喉。當然,石頭是老的,龍頭是新的,嘿嘿。
這幾個石頭墩子其實也是功能性的,並不是石碑或者什麼東西。而是把它放在街道這裡,是為了讓車過不去。。也就是說,石墩的另一側,是步行街了。這屬於當年市政規劃的一部分。
這是當時的市政廳廣場。廣場四周都是當年的公共建築。遠處的山就是著名的維蘇威火山(Vesuvio),這座古城的終結者。火山經過那次劇烈的噴發,山體被削掉了三分之一,現在海拔大約只剩下了1300米左右。想像一下,當年從龐貝古城裡望去,應該是非常壯觀的。
在這個角度和維蘇威留影的遊客眾多。
挖掘出來的當年的雕像,被考古學家重新放到了它本來應該可能在的位置上。
廢墟整體的面積還是很大的,一大片。要是仔細遊覽的話,真的要一整天的時間至少。走馬觀花走經典路線的話,大約需要2個小時左右。
當地的教堂。
還記得羅馬夜幕下的聖埃格尼斯教堂麼?樓主在那裡偶遇了一場葬禮。今天,在南部小城龐貝,在這裡的教堂,樓主又十分幸運的見證了一場婚禮。。。我的運氣不錯吧,熱鬧看了,份子忘了隨。。
意大利人和咱們有點類似,尤其是南部。就是家庭觀念特別重,幹什麼事都是一大家子,七大姑八大姨家長里短的事兒多。不像英美國家,家庭單位都比較小,基本18歲獨立,養老靠自己。
瑪莎拉蒂婚車是亮點!
意大利人,特別是年輕人,身材都挺有型的,不一定很高,但是一定比例勻稱,衣服架子。
讓一讓讓一讓。。讓我這個來自東方的票友再往前湊湊,看看新娘子!
藍色抹胸下面的那個女人就是新娘,左邊帶蛤蟆鏡的帥哥就是新郎啦!算是型男美女了。要記住,這可是在南部,這地方除了好風景之外,還有一樣特產,那就是——黑手黨。。嘿嘿。不過咱大老遠是恭喜來的,揚手不打笑臉人,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龐貝的街景。
烈日下一處靜謐的鐵道口。本人也算半個火車迷,對線路比較感興趣。那不勒斯周邊有規模不小的,世界著名的環維蘇威窄軌鐵路網。咱們一般說的準軌軌距是1435mm,而軌距小於這個數值就統稱為窄軌鐵路。窄軌鐵路的優點就是造價低,轉彎半徑小,可承受的坡度更大。所以很多著名的登山鐵路和林場鐵路都是窄軌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上仍在使用的窄軌鐵路越來越少,很多保留下來的路段也僅作觀光旅遊之用。正經客貨運的已經為數不多,那不勒斯的窄軌系統算是其一。
驅車前往海濱小鎮蘇蓮托(Sorrento),有的文章翻譯為索倫托,其實指的都是一個地方,位於那不勒斯灣的南岸,和那不勒斯市隔海相望。上點年紀的國人對這個地名很熟悉,為什麼呢。因為曾經有一首著名的意大利民歌《重歸蘇蓮托》在咱們這可謂家喻戶曉。它和《我的太陽》一樣,都是老帕當年的得意之作。
車行海邊,對維蘇威的回眸一瞥,驚艷!
藍天碧海青山。。人間仙境!蘇蓮托就是這麼美。
小鎮蘇蓮託的無名街景。
小鎮本身並不大,就是沿著海岸,在半山的一條兒。。這條路是蘇蓮託的長安街,整個由東到西橫穿小鎮。所以走路逛街的話,絕對不會迷路。
鑽進小胡同看看,萬國旗的嘎活!
歐洲的這種老房子和小巷的搭配確實很有氣氛,滄桑而有腔調。
每一處都是那麼有生活氣息。遊客的蜂擁而至似乎並沒有擾亂當地人慵懶的生活。
小鎮的廣場,從旗桿那裡拾級而下就是碼頭。
路邊趴活兒的出租車,似乎不少的奔馳唯雅諾。
夏日黃昏中的露天飯館。看上去每個人都是那麼愜意。
也不知道是哪位先賢的雕像。
華燈初上,人潮洶湧。
夜幕下的蘇蓮托,警察在執勤,這讓我這個老外安全感大增,決定走遠一點!
廣場的標識牌。
夜色。
夜越來越深,人也越來越少。我繼續遊蕩。。
這地兒吧,有點陰森。窄路、高牆就容易給人以恐懼感。這也算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建築語言。讓人總覺得自己是渺小卑微的。
一個準備打烊的水果攤兒。
看看表,快10點了,估計是累的不行了,準備往回走。
街角的佛龕。
OK,請大家整理心情,泡杯茶,上趟廁所。接下來樓主要帶您進入震撼心靈的阿瑪菲海岸之旅!
阿瑪菲海岸(Amalfi Coast)位於蘇蓮托半島南側,綿延大約50公里。是歐洲最為壯觀的海岸之一,曾經被美國的國家地理評為一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打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恰當的比方,台灣人可能會比較有概念。阿瑪菲海岸從自然風光的角度看,非常類似台灣的花東海岸線。都是陡峭的山崖,幾乎垂直入海。而兩者相比,我個人甚至覺得花東沿岸可能更加壯麗一些,一方面是太平洋相比那不勒斯灣更加浩瀚,波濤洶湧,白浪滔天,另一方面,蘇花公路也是鬼斧神工,險峻不已!但是阿瑪菲海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但有瑰麗壯美的自然風光,更有底蘊深厚的人文氣息。有上千年的人類歷史在這裡,現在也是十數万人的家園,民居、教堂、商店等等這些美麗的建築點綴其間,讓它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味道。
公元9-12世紀的時候,阿瑪菲共和國是地中海海運界的龍頭老大,但之後的日子,這裡逐漸破敗,只剩下一些孤零零的村莊,幾乎與世隔絕。直到20世紀初才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到了20世紀中葉的時候,這裡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的頂級度假勝地,坐私人飛機的富翁,和背包步行前來的情侶都把這裡作為尋求浪漫的地方。
下圖是那不勒斯灣的衛星圖。大家可以看下,海灣北側就是那不勒斯市,海灣東側則是我們剛剛去過的龐貝和維蘇威火山,而南側就是現在我們所在的蘇蓮托半島。阿瑪菲海岸就是半島的南側部分。
國家地理沒有撒謊,這樣的地方這輩子真的應該來一次。這條路,對於司機們來說,那更是只應天上有,來輛敞篷車兜兜風,人生幸福不過如此!
湛藍的海水,點點白帆。難怪有錢人喜歡。
這樣的美,已經無需語言形容了。
一路上都是這樣的景色,你恨不得開的慢點,再慢點。。
沿岸小鎮波西塔諾(Positano),這個小鎮被譽為沿岸最上鏡的地方。西方著名的旅遊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曾在1953年寫道:“波西塔諾給人的印像很深。它是夢想之地,當你在那兒時你覺得不真實,而當你離開後你又覺得很真實。”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的話還是那麼到位!
整個沿岸公路就是在這樣的景色中穿行。
在一處觀景台休息一下。
整個海岸慢慢開的話大約1個多小時,主要是盤山路車速不快,而且路很窄,遇到大一點寬一點的車的話錯車來來回回要半天。這條路,邁巴赫什麼的估計是進不來,路幅只有大約4-5米左右,窄的地方就是一輛車,而且胳膊肘彎無數多。。
這是海岸最東端的同名小鎮,阿瑪菲。有錢人的世外桃源。
小鎮廣場,真是世外桃源。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出現了聖喬治旗,難道屋裡住的是英格蘭球迷??
阿瑪菲大教堂的迴廊。教堂的全名是Cattedrale di Sant'Andrea大教堂,好繞口。。教堂本身是10世紀的建築,19世紀時候經過重建。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雙色調大理石裝飾,屬於西西里的阿拉伯-諾曼建築風格。
這個教堂要票,3塊!本著寧可錯進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信條,樓主我咬牙買票!
這是與教堂毗鄰的Chiostro del Paradiso迴廊,這裡建於1266年,是當時阿瑪菲尊貴市民的墓穴所在。這個迴廊有濃厚的回教風格。
迴廊本身也是一個小的露天博物館,陳列了一些看上去有些年頭的裝飾物或者建築碎片。
教堂的鐘樓。
可能是收取門票的原因,進來參觀的遊客並不多,所以才能有這樣安靜的畫面。
教堂的地下室據說是一個墓穴,埋著不知道哪位先知。樓主膽子大,一個人咱也下去走一遭!
地下室倒是非常華麗,不過沒有什麼說明,也沒有人,說實話咱外行真看不太懂。
說是墓穴,不過似乎是半地下的,層高不高,非常華麗。
台階轉角處的十字架。
寂靜的教堂,幾乎是空無一人。
教堂的外景。
阿瑪菲街景,除了悠閒,還是悠閒。時間在這裡是最不值錢的。
這個噴泉的出水口位置,個人非常欣賞!
悠哉悠哉的喝上一杯,人生幸事。
拖著船的,想必應該是有錢人吧。。
海邊景色。這難道真的出現了邁巴赫??
海灘景色。
下午4點左右,氣溫下降,海面上的水汽升騰,整個半山頓時陷入雲裡霧裡,宛若人間仙境。逆光下的景色就是如此。
酒醒,奔蘇蓮託的碼頭,咱們坐船前往迷人的—— 卡普里島。
卡普里島(Capri)是歐洲非常著名的度假勝地,是羅馬著名的暴君提比略大帝的隱退之處。從富商巨賈到鬥升小民在每年夏秋之際都紛至沓來,導致島上總是人滿為患,特別是旅店,簡直是一床難求。
小島本身不大,東西長大約6公里,南北寬大約2.7公里,離大陸也不算遠,大約只有5-6公里左右,所以雖說是島,但是交通是非常方便的,各種渡輪基本都已經公交化了,主要的航線包括蘇蓮托、那不勒斯、阿瑪菲、波西塔諾、索萊諾等等周邊城鎮。所有的渡輪都會停靠島上的Marina Grande。
島的地形非常壯麗,整體呈一個東西向的啞鈴型。中央凹陷的峽谷盆地就是島上的港口兼主要城鎮——卡普里鎮。而西側的山峰峰頂較平,類似高原台地,上面是島上的另外一個小鎮——阿納卡普里(Anacapri)。整個島上的常住人口大約有一萬二千人左右。不過有意思的是,兩個鎮既互為鄰居,互相合作,在無傷大雅的前提下又彼此揶揄,互相擠兌,大有德比之勢。
西側的山峰是島上的最高峰,海拔大約589米。聽上去不算什麼特別,更不能說有多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海拔,基本上屬於淨落差了,因為山就是從海裡“長”出來的。加上四壁陡峭,可以說是非常壯麗。而我們平地上的山,500米看起來就真不算高了,可能只能算是丘陵地帶,一是山勢基本上平緩的居多,第二,山腳下的海拔可能已經不算低了,所以海拔的水分比較大,真正的落差倒是沒多少。所以兩者的視覺差距非常大。
下圖就是卡普里島的衛星圖。大家可以看個大概。
乘船離開美麗的小鎮蘇蓮托。回眸一瞥中。。
我們出港,它進港。這就是往返卡普里的渡輪,不大,但是白藍相間很乾淨。
看看地中海船夥兒的背影,令人羨慕的古銅色肌膚,嘿嘿。很多有錢人要特意來曬的。
再次回望一下蘇蓮托。
航行中遇到的出海帆船。別說,歐洲人雖然懶,但是懶的很會享受生活。很多有錢人是幾個朋友一條船,圍著地中海轉圈跑,一跑個把月,正好一個假期。亞洲人這個真比不了,總是一輩子在拼命。
卡普里島,我來了!怎麼樣,有點海上蓬萊的感覺吧。
越來越近,身臨其境,真的很壯觀。難怪皇上把這地方當作養老的地方。真是景色宜人,交通便利。海邊的房子就是卡普里鎮,而右側的山峰的峰頂就是阿納卡布里鎮,這個角度根本看不見,彷彿應該在天上。有點咱們廬山牯嶺鎮的感覺,世外桃源。
換個角度再看看。
因為島上人滿為患,所以住宿基本上很難解決。即使找得到床位,那價格也是不敢恭維。。基本上要拿歐元當人民幣花才行。。沒辦法,人窮氣短啊。。只好匆匆安排,趕緊在碼頭倒小船,先前往島上最為著名的景點—— 藍洞。
藍洞實際上是一個海邊峭壁內的山洞,洞內的水很深,大約30米,水質相當清澈,而水底是非常細的白沙,洞口很小,大約只高出海平面大半米到一米。。這樣的自然條件導致了陽光從洞口射進,經過水底白沙的反射,整個洞裡的水發出那種幽藍幽藍的顏色,非常漂亮。這種藍色很難形容,反正就是特別透特別純的藍色,非常像硫酸銅溶液。。汗。。
藍洞每年的開放時間大約是4月到10月這半年。就算在這200來天裡也不是每天都可以參觀,而要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晴天,陽光必須充足,這是藍洞形成的最重要的條件,陰雨天或者云厚都不行;第二,風平浪靜,浪高不能高過40公分,因為洞口很小,離水面也就大半米,所以風浪大的話洞口會被封住,無法進入。
因此,到卡普里島一定要參觀藍洞,但是能不能去成,則還要有些運氣。藍洞在島西側的懸崖之下,沒有陸路前往,必須在Marina Grande換成擺渡小船。
這是LZ在港口換小船的情形。小船的船夫一看就是典型的意大利人,嘿嘿。
從卡普里鎮的港口到藍洞大約航程也就15分鐘,很快。卡普里島不愧是歐洲的度假勝地,島的四周水域,遊艇密度相當大。。
卡普里島的海岸線。
到了藍洞門口,第一件事是——排隊!
所有的擺渡船到這裡排隊等待,因為進入藍洞還要再換乘有點類似香蕉船一樣的小船,每艘船隻有一個船夫,搭乘四名客人,船很窄,但是船艙比較深,人在裡面不是坐著的,而基本上是半躺著。要不洞口太小,進不去。。
看到正前方紅色救生圈左側的洞口了麼,那個里面就是藍洞。所有人必須服從命令聽指揮,因為有一定風險,所以船夫的權力很大,他是判斷能不能進洞的唯一決策人,都是非常有經驗的當地人。你不聽話,或者亂動亂嚷嚷的話,他有權拒載。更有脾氣暴的,聽說過直接給人扔海裡的。。
這就是換乘進洞專用的小艇。有小腦不發達的倒霉蛋,掉在海裡也是常事。
意大利的旅遊旺季真是無語啊,無處不是人。。還要等前面這一船東洋人完事之後才能輪到LZ。
這就是小船進進出出藍洞的模樣。洞口很窄很矮,進出根本不是靠漿,而是在洞口的頂部有一條鐵鍊,船夫根據經驗,在兩個浪頭之間,用力一拉,全船人躺在船艙裡,就這麼被海浪送進去。
洞裡的景象。身下的海水發出清澈幽蘭的藍光。因為洞裡實際上是漆黑一片,小船又晃晃悠悠,所以也談不上什麼攝影了,只能強制閃光,瞎拍一氣。。。這是從好多張照片裡面好歹找出的兩張不算太虛的奉獻給大家!而實際上沒有閃光燈的話,四周基本是看不見什麼東西的,海水藍的不真實,非常漂亮。
躺在船艙裡偷拍了一下我們的船夫。很意大利的臉龐。
看到半山腰的棧道式公路了麼?這就是從山下的卡普里鎮到山頂的阿納卡普里鎮的唯一一條公路。因為山勢險峻,所以路其實是繞著山轉圈修的,等於是一點一點盤上去。
島上的出租車,全是半敞篷的,太愜意了。歐洲人真是會享受。
坐小齒軌纜車可以從港口直接上半山的卡普里鎮鎮中心。很迷你的小車廂,和香港的有點類似。
在纜車上,看看風景。
在半山,看看壯美的景色吧!
看看島上袖珍的公交車站。因為島上都是山路,路幅較窄,胳膊肘彎比比皆是,所以就連公交車都是這麼卡哇伊。。。
南歐地中海沿岸的民居基本上都以白色為主,襯在碧海藍天中顯得分外明亮整潔。集大成者應為希臘的聖托里尼。
島上不知名的野花。
和很多南歐地方一樣,橘子、檸檬和橄欖是島上隨處可見的經濟作物,幾乎都像是野生的。。真的是到處都是。
中午的太陽很毒,這個時候島上倒是最清淨的時候。
因為沒有在島上住宿的計劃,所以只能匆匆一瞥之後接著趕路。這也算是本次旅行的一點小小遺憾,日後有機會要彌補。
乘船橫跨那不勒斯灣,前往那不勒斯市。在船上遠眺維蘇威火山,壯美!
提到那不勒斯,不知道你第一個會想起什麼。我問了一些周邊的朋友,基本上黑手黨和馬拉多納比例各半。再多說一句,那不勒斯可能是歐洲最窮的大城市,普通市民的普通工作,月收入大約只有800-1200塊錢。
意大利和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國內的經濟發展也很不平衡。以米蘭、都靈等城市為代表的北部,與瑞士、法國等接壤,是傳統的經濟金融中心,普通百姓的收入相對較高,大約在2000-2500左右。而以那不勒斯、卡利亞里和巴勒莫等為代表的南部,由於是傳統的農業地區,經濟水平相對比較落後,市政設施也不行,治安更是糟糕。市民的收入大約只有北部的一半。這樣就導致了北部地區是有一定的分離主義傾向的,他們不願意負擔南方這個包袱。最明顯的就是威尼斯,很多偏右的當地人甚至不說自己是意大利人,而說自己是威尼託人。這個和巴塞羅那的加泰羅尼亞認知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船上還聽旁邊一個德國大叔講了一個笑話。眾所周知,德國是歐洲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普通國民也最富足,相對比較勤勞。德國人喜歡意大利的太陽,意大利的建築,意大利的藝術品,意大利的海灘,就是不喜歡懶散的意大利人。不知道是不是和二戰期間這個豬一樣的隊友有關係。這位德國大叔給我講,世界上有著名的金磚四國 ——“BRIC”(巴西 Brazil、俄羅斯 Russia、印度 India、中國 China),裡面有你們中國。。我們歐洲也有著名的金豬四國——“PIGS”(葡萄牙 Portuagl、意大利Italia、希臘 Greece、西班牙 Spain)。。眾所周知,這四塊料就是近年三番五次上演的歐債危機的主角,國內經濟一團糟,失業率飆升,天天嚷嚷要歐盟援助。這就是為什麼德國人哭笑不得的原因,很多保守派甚至揚言要脫離歐盟。沒辦法,攤上這麼多不爭氣的鄰居,老要貼錢伺候。擱誰誰也不樂意。倒是個人覺得英國不愧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老謀深算,政治覺悟高。根本不和你們這些大陸國家玩,就是不放棄英鎊,我自己玩我自己的,現在在歐洲反倒是獨善其身。
言歸正傳,渡輪快要靠港那不勒斯。
準備進港!
港內的大號郵輪。坐郵輪旅行在歐洲是一件非常普通的旅遊方式,各種航線各種船有的是,普通床位價格也不貴。不像咱們這,郵輪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玩意,很多人出門旅遊還想不起來這種方式,或者一說就覺得是天價,其實不然,不貴。尤其是舉家出行有老人的,坐郵輪玩一圈是非常好的選擇,悠閒不累。
這是那不勒斯港的客運大樓。
港口隔壁就是棚戶區了。。。真的是比較窮的一個地方。
市區破敗,不過郊區倒是挺漂亮!
又是一天早起,告別了迷人的阿瑪菲和卡布里,再見了壯麗的維蘇威,今天請和我一起北上,奔向迷人的托斯卡納,感受意大利的另一面。
北部的風景和南部已經有點區別了,似乎更濕潤,樹更多,綠意更濃。
說到托斯卡納,各位看官是不是覺得很耳熟?托斯卡納實際上是意大利一個大區的名字,他們的大區在行政級別上大致相當於咱們的省。托斯卡納大區位於意大利中北部,首府為著名的佛羅倫薩。這個托斯卡納地區是意大利的人文重地,更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中心,整個地區的風貌可說是意大利中的意大利。打個比方,托斯卡納之於意大利,就像安達盧西亞之於西班牙,巴伐利亞之於德國,關西之於日本,十三州之於美國。
而托斯卡納這個詞大家之所以覺得似曾相識,大家想想,是不是跟近十年來神州大地如火如荼的房地產開發有關呢?!北國冰封雪飄之地,到南國椰風海韻之邊,從一線品牌開發商到地方鄉鎮企業,似乎都打造過一種叫做“托斯卡納”風格的小區。。大家回想一下你的身邊,曾經在電梯、在街頭見過的廣告,是不是恍然大悟。。且不說這些作品(如果還能叫作品的話)是原汁原味還是東施效顰,將近40個緯度跨度的中國是不是都應該適合這個風格。且說托斯卡納本身,究竟意味著什麼?難道僅僅是米黃色的、顆粒感十足的外牆,紅色的瓦再加上窄窄的窗戶?請大家跟著我的鏡頭,一起看吧。
首先出場的是號稱“中世紀曼哈頓 ”的聖吉米尼亞諾(San Gimignano),一個只有大約8000居民的小鎮。之所以被稱作曼哈頓,是因為這裡在中世紀時,是亞平寧半島中部的交通要衝,是羅馬到佛羅倫薩途中的必經之地,各方商賈雲集。城裡的大戶,為了鬥富,爭相興建塔樓,誰蓋的越高,誰越NB。要知道那個年代可沒有鋼筋混凝土,更沒有鋼結構,要把建築垂直蓋的高實際上是難度很大的,尤其是塔樓,基底面積小,蓋起來不倒還不能歪著實是一件技術活。在鼎盛時期,這裡一共有72座塔樓,最高的大約51米,大約相當於咱們現在的16-17層普通住宅的高度。就是這樣高樓林立的樣子,才被很多遊客戲稱為曼哈頓。
有幸健在,留到今天的,還有14座。
小鎮上的賣藝人。
小鎮街景。這是典型的,原汁原味的托斯卡納。
偷拍下美女。
街角。
街道和老者。
看看中世紀的摩天大樓。說實話那個年代,文藝復興之前,能把建築蓋到,或者準確的說,應該是摞到這麼高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小鎮本身處在一處丘陵之上,放眼望去,四周就是托斯卡納肥沃的大地。
不知道是誰家的窗戶。
正版的托斯卡納民居。
路邊的野花。。。
我竟然用鏡頭記錄了當時的午餐。。。趕緊翻出當時的記錄,飯館的名字叫“II Castello”。。菜名實在是記不住了,大家看圖吧。不過這個飯館的風景真不錯,是一個封閉的庭院,二樓天台可以遠眺廣袤的原野景色。
在這地方開車停車絕對是技術活。難怪人家歐洲人流行兩廂車呢,smart更是暢銷的不得了。看看這地方,別說大奔了,給你輛皇冠,都夠嗆能開。
拐角的風景。
商店的櫥窗擺出了中世紀的盔甲。
小鎮廣場。
烈日下的街道。
在如畫的風景裡喝上一杯,真是一種享受!
肥沃的托斯卡納。
接下來這幾張照片,我想就不用我多做介紹了。著名的不能再著名的比薩斜塔(Torre Pendente)。實際上這個區域叫做奇蹟廣場(PIAZZA DEI MIRACOLI),由巨大的草坪和比薩大教堂(Duomo)組成。這座教堂從公元1063年始建,一直蓋了三個多世紀。橢圓形的穹頂是歐洲同類建築的鼻祖。隨後的著名教堂的穹頂,包括咱們在羅馬剛剛經歷過的聖彼得大教堂,都是在學習比薩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改進加以放大形成的。而真正聞名於世的斜塔反倒只是這個教堂的鐘樓而已。
每年有超過200萬遊客到這個僅僅有3個足球場大小的地方留影,每個人都力圖擺出力拔千鈞之勢。。。
佛羅倫薩(Firenze)的清晨。這是一座偉大的城市,著名的文藝青年徐志摩把她翻譯成“翡冷翠”,別有一番風味。雖然現在聽上去有一些附庸風雅或者矯情,但是如果能稍微懂一點意大利語的話,你卻會發現,單從發音來看,翡冷翠似乎比佛羅倫薩更準確。
這座城市是文藝復興的搖籃,是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和美第奇(Medici)家族的故鄉。她富有魅力,浪漫多情,無與倫比!歷史悠久的街道上總是擠滿了絡繹不絕的旅行者,其中大多數都是為了這裡的世界級藝術品和傑出的建築而來。
除了價值連城的傑作,這座城市還有許多迷人之處。塔樓和宮殿會讓人聯想起成千上萬的中世紀傳說。名牌專賣店和手工作坊點綴著大街小巷,咖啡館和酒吧更是門庭若市。
托斯卡納的陽光特別的透亮。
前方就是非常著名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前方右側三色大理石拼花的建築就是聖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又叫做佛羅倫薩大教堂。教堂是由來自錫耶納的建築師阿諾爾福-迪-坎比奧(Arnolfo di Cambio)始建於1296年,工程整個歷時150年。
這座教堂是意大利的三大景點之一,也就是說,如果你來到意大利只能看三個地方的話,這個教堂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是大斗獸場和比薩斜塔。
教堂的三色拼花,白、粉、綠。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三種顏色可不是後期著色,更不是油漆。而是天然就是這三種顏色的大理石。這個非常罕見,在全世界的建築物中,獨一無二。現在想找齊這麼多,色差如此之小的天然大理石都是難度相當大的事情。
圍著教堂走一圈,確實很獨樹一幟的裝修風格。
非常複雜的拼花。現在的工人可能都很難做出來。難怪整個工期要150年,這個工作量確實相當大,而且活兒非常細。幹這個活兒的人,我認為不僅僅是工人,更應該是藝術家。
教堂的大穹頂,這也是佛羅倫薩城市天際線的點睛之筆。這個穹頂建於大約1420-1436年,工程師是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整個穹頂沒有使用任何支撐物,這種大跨度,大挑高的建築語言在當時是第一次。這種設計手法被後來的許多人學習並改進,用在了數不清的各種公共建築物身上。最著名的就是米開朗琪羅,取經之後,去偽存真,改進工藝,搞了更大尺寸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
教堂身旁的街道。
教堂的鐘樓,高82米。這個鐘樓是由著名的喬托(Giotto)在1334年設計的,但是他並沒有活到工程完工。遺留部分由安德烈-皮薩諾(Andrea Pisano)和佛朗切斯科-塔倫蒂(Francesco Talenti)最終完成。
教堂的正對面就是著名的古羅馬聖若望洗禮堂。很多人可能會把這個洗禮堂當作是大教堂的一個附屬建築。其實不然,這個洗禮堂的建成要遠早於大教堂,它是佛羅倫薩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建於11世紀,比大教堂早了將近400年。事實上,大教堂才是這個小洗禮堂的配套建築。。。在這裡受洗過的最著名的莫過於大文豪但丁。
這個洗禮堂目前最著名的就是它的東門,由雕塑家洛倫佐-吉貝爾蒂雕刻於1452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傑作之一。它完全用黃金製造,米開朗琪羅感嘆於雕工的精細,讚歎道“這樣的漂亮的大門應該放在天堂的門口”。所以,這座們也被稱為“天堂之門”(Porta del Paradiso)。當然,現在擺在這裡的是高手的複刻品。正品因為遭受過洪水侵襲,修復後被保存在附近的主教座堂博物館。
城市街道。
騷擾一下人家的水果攤兒。。
這是市政廳廣場上的美第奇雕像。
說到佛羅倫薩,不得不提的一定是這個美第奇家族。這個家族非常傳奇,創始人算是老科西莫(Cosimo il Vecchio),他在15世紀初帶頭反對當時佛羅倫薩的領導者,歸而浦派的Albizi家族,成為了這座城市的領導者。他的孫子——豪華王洛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的統治迎來了佛羅倫薩文明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最輝煌的時代,藝術、音樂、詩歌百花齊放,佛羅倫薩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文化之都。他死後,家道中落,甚至一度被趕出了佛羅倫薩。這座城市被薩沃納羅拉(Savonarola)統治,這位老兄矯枉過正,採用清教徒式的共和政體,搞了佛羅倫薩版的“文革”,損毀了城市的大量財富。這下老百姓受不了了,造了他的反,在1498年把他弄死了。。。
隨後佛羅倫薩被西班牙人佔領,為了“以夷制夷”,查理五世皇帝(Emperor Charles V)把女兒嫁給了洛倫佐的曾孫亞歷山德羅-德-美第奇(Alessandro de Medici),並在1530年封他為佛羅倫薩公爵。7年後,克西莫一世(Cosimo I)——美第奇家族的又一位能人掌權,1569年征服了錫耶納,他也成為了托斯卡納大公,再次拉開了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150年統治的序幕。
這個家族前期搞銀行,都算的上是羅馬教皇的中央銀行了,後期更是做起了土皇帝。拋開政治不談,這個家族自始至終都是瘋狂的藝術擁躉,類似咱們春秋四公子,眷養贊助了大批的門客,這些門客有的是畫家,有的擅長雕塑,有的是頂級工匠,等等。。。對一些好的作品,這個家族更是會花大力氣買下收藏。可以說,整個文藝復興,各種藝術的井噴,和他們家的推手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打個比方,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第奇家族,就是文藝復興中那個最大的買單人。。做人做到這個份上,可算是功德圓滿了。
廣場上的雕塑群,除了一個之外,全部是貨真價實的正品噢!這裡給大家鬥一個包袱,謎底請跟隨樓主的腳步繼續往下看。
到了佛羅倫薩,這個著名的烏菲茲(Uffizi)美術館一定不要錯過。這裡面就是美第奇家族留存至今的頂級收藏。這個家族的最後一位後裔,安娜-瑪麗亞-盧多維卡(Anna Maria Ludovica)於1743年,在提出所有藏品不能離開佛羅倫薩一步的條件後,將總共1555件藏品全部捐贈給了這座城市。
和國內的很多博物館不同,烏菲茲並不大,只是一個三層是U型宮殿,不像國內的博物館,面積不大誓不休,一定要世界級,一定要大尺度,一定要地標,一定要造型大氣甚至奇特。但是藏品呢?寥寥無幾,就在這不多的藏品裡,大部分又是濫竽充數之作。屈指可數的可以拿得出手的好東西擺在哪裡呢?這給布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館方只好把參觀動線盡量曲折拉長,藏品的擺放密度降低,為數不多的好東西要分別放在不同的節點上,單位佔地面積要大。。只有這樣才能顯的不空,讓參觀者在一定時間內有起伏,有亮點,人們看下來才不會覺得太無趣。而烏菲茲可不一樣,藏品幾乎全部是世界級的,而且數量眾多。在這樣一個三層小樓裡,密密麻麻,布展密度相當大,大師作品全部是比肩而立的。參觀動線也很簡單,像教學樓一樣,一點不復雜。但是就是因為好東西太多,你不得不主動放慢腳步。
既然說了,就多說點,算個旅行建議也好。建議大家花至少半天參觀這裡,精品中挑精品,大致有以下這些盡量參觀:
1、7號展室,15世紀早期的佛羅倫薩流派,透視法的鼻祖。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的《聖羅馬諾戰役》(Battle of San Romano)。
2、8號展室,皮埃羅 -德拉-佛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著名人物肖像,歪著鼻子身穿紅袍的《烏爾比諾公爵和公爵夫人》(Duke and Duchess of Urbino,1465年)。
3、10-14號展室,壯觀的波提切利沙龍,裡面有這位大師的《維納斯的誕生》(Birth of Venus,約1484年)、《春》(Primavera,約1478年) 、《天使報喜》(Cestello Annunciation,1489-1490年)、《賢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75年)、《聖母頌歌》(The Madonna of the Magnificat,1483年)。
4、15號展室,列奧納多廳,這裡有兩件達芬奇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作品,用紅土顏料繪製但未完成的《賢士來朝》和《天使報喜》(Annunciation,約1472年)。
5、25號展室,米開朗琪羅的《Tondo Doni》,聖家族的全家福,創作於1504-1506年。
6、26號展室,拉斐爾引人入勝的作品《帶金翅雀的聖母》(Madonna of the Goldfinch,1505-1506年)。
7、29號展室,帕爾米賈尼諾(Parmigianino)的《長頸聖母》(Madonna of the Long Neck,1534-1540年)。
8、42號展室,尼俄柏廳,裡面有大量的公元前4世紀的古羅馬雕塑。
這裡就不做一一解釋了,第一,我也不是什麼內行,基本處於比看熱鬧稍強的層次,第二,太博大精深了,一幅畫一篇論文也不為過。。建議有興趣的TX自行google和wiki。一杯茶,一支煙的時間,可能就在世界藝術史的長河中又前進了一步。
美術館一樓的外廊。這個地方現在的作用就是排隊。。好地方自然是人潮洶湧。
美術館的展室內是肯定不能照相的。不過長廊等自然採光的地方可以。尤其是三樓的第二走廊,可以欣賞幾乎是佛羅倫薩最美的景緻。
阿爾諾(Arno)河靜靜流淌。
韋基奧橋(PONTE VECCHIO),建於1345年。這是1944年德軍從佛羅倫薩撤退時,唯一一座沒有被摧毀的橋。
烏菲茲U型宮殿的內部結構。
宮殿的塔樓。
從美術館三樓窗戶看出去的城市民居。
這是座著名的雕像。珀耳修斯取下蛇妖美杜莎的首級,獻給雅典娜,雅典娜將美杜莎的頭嵌在神盾埃癸斯的中央。說到這個蛇妖美杜莎,她本來是個大美女,海神波塞冬精蟲上腦,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廟裡給強奸了。雅典娜很不爽,非常沒面子,打不過波塞冬,還整不了你個小樣的!於是便把美杜莎變成了可怕的蛇發。讓任何看到她眼睛的男人都會立即變成石頭。
當然,這個美杜莎今天也有無數人追捧。不過已經商業化了。意大利著名的設計師,天妒英才的代表,范思哲(Gianni Vers ace)把蛇妖美杜莎的頭像作為自己同名時尚品牌的logo。所以,朋友們,今後在穿著他們家的大號logoT恤和哥們蹲路邊兒烤串兒蛋逼泡妞的時候,咱也能說出點文化道兒道兒來不是,那身邊人對你的敬仰可又是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了!假文藝偽小資大妞沒準就喜歡你這樣有文化還接地氣的!
看到這個雕像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這個是米開朗琪羅著名的大衛像。這裡,就要解開上文LZ給大家留下的那個包袱了。樓主說這個市政廳廣場上的雕塑全部是貨真價實的正品,只有一個例外。那麼,這個例外就是這尊著名的大衛像。現在看到的這個大衛,是19世紀的複製品。當然,不是佛羅倫薩人小氣,不捨得把好東西放在這。原來,老米的正品就是擺在這的。不過在19世紀中期的一次例行清潔工作中,不知道是工人和多了還是故意的,把清潔劑搞錯了,結果壞事了,原作受到了化學傷害,酸鹼不平衡了,繼續放在室外日曬雨淋撐不住了,很快會壞。。這可不行,罪過大了,於是市政府趕緊把雕像請到了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的畫廊,室內妥善保存。但是這樣也不是辦法,廣場上的沒了。。於是,就請高手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完整復制了一遍,擺在他原來的地方。所以,這個也不能叫贗品或者假貨,還是官方復製品比較好。就是這個複製品,也是將近150年了,別說,不告訴你你還真看不出來。
其他的一些雕塑作品。
一隊學生在古蹟中安靜的聽專業人士的講解。聽口音應該是美國學生。其實,有機會有條件的話,把課堂搬到這樣的地方來,身臨其境,我想大家的學習熱情一定是幾何級數上升的。LZ我其實更關心的是這一排大白腿。。。。
紫百合,這座城市的市花。大家想到了什麼?LZ我的第一反應是戰神巴蒂。。。話說這個以紫百合為中心的盾形市徽,其實就是原來美第奇家族的族徽。而紫百合是原來法國王室的御用,美第奇家族和法國王室關係非常好,法國國王於是破例允許這個家族使用紫百合作為族徽。
一說到族徽,哥們我覺得這事挺酷!我也準備讓胡同口王大爺給我設計一個,然後傳給我兒子。到時候,縫方向盤上,管你是夏利還是捷達,這麼弄完,這檔次唰唰的往上升啊!
街景。
河畔景色。。這個時候,你會隱隱的有點感覺,徐志摩當年把這個地方翻譯成翡冷翠似乎是有點道理的。的確是一個很文藝的地兒。。
在米開朗琪羅廣場眺望佛羅倫薩。這個廣場實際建在城邊的一處小山上,可以說是佛羅倫薩最佳觀景台。在這裡能夠看到城市全景,美的讓人窒息!佛羅倫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不是某一處,是整個城市。你今天看到她的樣子,和500年前,幾乎是一樣的。
LZ還在路上!
看到這張照片,大家估計就猜到了,威尼斯到了!
這是威尼斯城郊的樣子。因為是旅遊旺季,各個島上的房價很讓人咋舌。。。咱們窮人只能住在郊區了。。不過就是從郊區住宅的樣子也可以看得出來,這裡的老百姓富裕程度是明顯超過南部的。以威尼斯為首府的威尼托地區也是整個意大利分離傾向最明顯的地區。
從下面的衛星圖中可以看出,其實威尼斯是由很多大小島嶼組成的,整體位於意大利的東北部,亞得里亞海的西北角。其中接近圓形的最大的一個島嶼叫作“大島”,這也是目前威尼斯的市中心,最繁華的區域,基本上絕大多數的遊客來威尼斯,其實只是或者僅僅是來到了這個大島。只有花些時間,較為深度的遊覽才能領略其他迷人小島的風采。目前,大島有橋樑與大陸相連,汽車和火車可以直接開到島上的終點站,而其他小島仍舊比較原生態,交通只能靠船。
下圖中這一片大的區域統稱為威尼托,在13世紀時是威尼斯共和國,是地中海上名副其實的海上強權,與地中海東岸的拜占庭及眾多伊斯蘭政權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到13世紀末的時候,這裡已經是歐洲最為繁華的都市之一。那個年代,中國的大量商品就是經阿拉伯人之手,在這裡登陸歐洲的。所以威尼斯的商業歷史,和中國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
到了15世紀的時候,威尼斯逐漸沒落,主要是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經過好望角到達東方的航線被發現,這個海運路線雖然距離較遠,但是成本低,交流直接。大西洋沿岸可以直接把船開到印度和中國,中間環節少。不像走威尼斯,先要開船到耶路撒冷,經過拜占庭,然後中間無數阿拉伯和伊斯蘭小國家和政權,一路向東才能到中國,這條線從經濟上的考量來說不划算,一個是有長距離的陸路運輸,運力有限,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沿線收保護費的二道販子太多,加價嚴重!歐洲人也不傻,開始發現走西邊便宜。。從這個時候開始,歐洲的經濟中心西移,海上霸權由地中海上的威尼託人交給了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人。
威尼斯共和國苟延殘喘到18世紀末,到了1797年被拿破崙佔領,而到了1866年,隨著普奧戰爭結束,整個威尼托區域才成為近代意大利的一部分。從這個歷史也可以看出,威尼斯人的分離傾向並不是今天形成的,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可是不少。
LZ還是選擇了比較傳統的方式,從岸上碼頭坐公交船登島。
船上的匆匆一瞥。
這個短短的白色石橋就是著名的嘆息橋。橋的左側是當年的市政廳和法院,右側就是令人膽戰心驚的水牢了。犯人在判決後被押解著走過這座橋去水牢服刑,能活著出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當走過這座橋的時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見到太陽,看看這個世界的機會,能有的可能只是一聲嘆息了。嘆息橋也因此得名。
著名的聖馬可廣場。這是威尼斯大島上的最大地標,島上密如蛛網的小路一般都有路標指示出廣場的位置,按照這個方向走就不會迷路,總能找回這個地方。LZ到的時候運氣不太好,教堂在進行修繕,沒有開門。廣場景色很美,拿破崙稱這里為歐洲最美的會客廳。
到了威尼斯,好歹也要做一回貢多拉,簡單點理解就是威尼斯的出租車。雖然和行程比起來,價格著實不平易近人,但既然到了,挨宰的覺悟還是要有!這是眾多貢多拉碼頭中的一個。
忽忽悠悠的,上路!!
船上景色。
著名的大運河。在前面的衛星圖中大家可以看下,大島中那個“S”型的河就是威尼斯著名的大運河,這條河道就相當於長安街了,船來船往,是當地主要的交通大動脈。第一幅照片中的橋,就是橫跨大運河,非常著名的里奧多橋。
偷窺下我們的司機,挺帥一哥們。
坐船時間過的很快。。要說什麼感覺,基本上相當於做人力三輪車從地安門給你蹬到銀錠橋,然後要你100塊錢的感覺差不多。。。出來玩,我認為還是靠11路比較靠譜。。
路遇一隊老年團,可能是德國或者北歐的。在小廣場上唱歌,可能是教會歌曲,以前沒聽過,但是很好聽。老爺子們估計練過,分聲部和聲的。很多遊客在當聽眾鼓掌。
島上的街道都非常窄。外人走進去感覺很美。但是真要是當地人住在裡面我覺得不一定舒服,至少採光就是個大問題。
在橋上看看繁忙的大運河。
著名的里奧多橋之上,橋的兩邊全部是商舖實際上。
當地的民居。南歐人對鮮花的熱愛是咱們遠不能比的。
看看海邊的景色。LZ此行也是行色匆匆,因為前半程的行程排的有點鬆快,玩的太HIGH了,留給威尼斯的時間只有可憐的一天。。。只能蜻蜓點水,無法去可能更美的外島了,罪過罪過。。
海邊的鴿子。天氣實在太熱了,鴿子也受不了。一個賣飲料冰淇淋的小攤兒很有愛,接了根管子在地上,一點點放出些涼水,鴿子們就聚集在這裡避暑。遊客們覺得有意思,就紛紛過來看看,這個攤兒的生意自然就好了。老闆很有才,佩服佩服!
私人遊艇。哎,有錢真好。。。。羨慕嫉妒恨啊!
歌詩達遊輪。歐洲基本上只要是個像樣的港口就會有這種遊輪靠港。整個地中海的遊輪旅行非常發達方便。有錢有閒的朋友,這個方式真的可以考慮!
樓主熱情奔放效率高!繼續帶您來到中世紀小城—— 維羅納!
維羅納街景。這個地方就不算是特別熱門的旅遊城市了,城市本身也比較小,遊客相對羅馬、威尼斯來說就少了很多。
一處馬路被開膛破肚。。原來是在市政建設的時候發現這下面有埋藏的古羅馬建築古蹟,所以就特別保護起來,像一個小的露天展示館,供遊人和市民參觀,原計劃的道路也因此修改規劃。這要是放咱們這,估計都不能說,趕緊填上裝不知道才是最好,要不耽誤不起,機器一停,這損失就大了。反正開發商挖地基最怕的就是弄出個什麼墓啊、窯啊的,文保局一知道,你這塊地就算瞎了。他們也不一定是真保護,反正給你叫停,設個坎兒。。你該干什麼,自己就應該明白了。。題外話。
一處城市廣場。
歐洲整體的文保意識相當好,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經濟發展緩慢。所以基本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至今為止的最高建築仍是幾百年前的塔樓或者教堂的鐘樓。
維羅納最著名的景點就是這裡的朱麗葉故居了。沒錯,就是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朱麗葉。這倆人的愛情故事是意大利以前的民間傳說,有點咱們的梁祝的意思。莎翁在這個素材之上,整理並再創作,於是就有了這部傳世名作。傳說中的朱麗葉的老家就是維羅納,她們家住這兒。。當然,真假沒有必要去計較,全世界的情侶來到這裡朝聖,祝福自己的愛情天長地久。
二樓的這個陽台就是朱麗葉的屋子。
所以,無數屌絲就讓自己的女朋友上樓,把身子探出來,然後自己站在院子裡照相。幻想自己就是羅密歐,另一半就是朱麗葉。小說中當年的兩個人也是這麼約會的。
院子裡有一座朱麗葉的銅像。無數人排隊等著和她合影。。於是,雕像的乳房被前仆後繼的合影者摸了一個鋥光瓦亮!聽說最近左胸還是右胸不知道,已經被磨漏一個了。看來,全世界的大老爺們的品味都差不太多。。
小院的門前熙熙攘攘。整個維羅納,也就這裡算得上一處人潮洶湧的景點。
牆壁上的亂塗亂畫。。。和咱們長城城磚上的“王二麻子到此一遊”一個性質。無數情侶來到這裡,都願意把自己的名字想方設法留在這,希望自己的愛情能比金堅。於是,密密麻麻的雕刻時光開始了,估計開始的時候也挺亂,沒準想管管不了。於是就隨它去了,沒想到日久天長,這些留言牆也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後來者實在沒地方可寫可畫了,怎麼辦?事實證明,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不知道哪位先行者,發明了把口香糖粘在牆上,然後等乾了之後寫字的辦法。於是,大家紛紛效仿,於是現在的牆就是下面這些圖片中您看到的這樣。。。
在維羅納,只要稍微躲開點故居前後,就非常安逸了。其實LZ我更願意在這樣的地方多呆會兒。
下一站—— 米蘭!嘿嘿,公交車上能看到這樣的廣告。這個城市,我喜歡!!
羅馬地鐵一張,LOTTO站。這站出來就可以到著名的圣西羅/梅阿查。
世人皆知的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或者正式一點的名字叫“ 米蘭主座教堂”。這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1336年開工,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像就位,而完工更是拖到了1897年,整個工程歷時5個多世紀,這似乎也是一項紀錄了。目前這裡也是整個米蘭的市中心,坐地鐵到DUOMO站即可,非常方便。
說道米蘭,大家可能的第一反應是時尚之都。的確,米蘭和意大利其他城市還是有些區別的,城市裡的中世紀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建築或者痕跡很少,不要說和羅馬或者佛羅倫薩相比了,就是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比起來,也是遠遠不如。這個原因大致有兩點,第一,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米蘭遠遠算不上是歐洲或者意大利的中心城市,甚至是有一些邊緣化的,大量的藝術家和作品本身就不在這裡。米蘭的興起其實主要是在工業革命以後了。第二,二戰期間的1944年,盟軍在西西里登陸路,並很快解放了以羅馬為代表的意大利中南部的廣大區域。墨索里尼在德軍的庇護下逃到了米蘭,站穩腳跟,重整旗鼓與盟軍隔險對峙。這樣,米蘭城就成為了法西斯軸心國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遭到了以美軍為首的盟軍連續數月夜以繼日的大轟炸。除了米蘭大教堂等少數幾個由於保護的需要而主動放過的區域之外,整個城市幾乎被翻了個底朝天。所以,今時今日我們看到的米蘭實際上是戰後這大半個世紀以來重建的。因此,米蘭城的整體感覺相比較於其他意大利城市更現代化,更繁華。
教堂內虔誠的老人。對了,多說一句,這個尤其要贊一下!這麼有名這麼壯觀的大教堂,竟然是免費的!!
不止一處的燭台。
與其他著名教堂有些不同。米蘭大教堂雖然是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是它的首要職能仍是服務於信眾。時至今日,仍舊是米蘭市民的最為重要的宗教場所。每到禮拜日或者宗教節日,這裡都人滿為患。
教堂裡全部靠兩柱之間的這種細長型的玻璃窗採光。這樣的窗戶高21米,上面鑲嵌的以耶穌為主題的彩色玻璃舉世無雙。陽光通過這樣的玻璃透進來灑在地上,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窗戶共有24扇。
教堂東端的三個環形花格窗,則堪稱精品中的精品。
雕像。
教堂整體自然採光的水平確實相當高。明亮卻不失柔和。
某處雕塑小品。
教堂隔壁著名的埃馬紐埃萊二世長廊。建於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購物中心。現在時興的SHPPING MALL的鼻祖。目前,這裡仍是窮人免進的銷金窟。不過,雖然也有一些頂級品牌店面入住,但是LZ覺得這裡並不是一個購物的好地方,參觀的價值更大。並不是價格的問題。打個比方,就好像北京人不逛王府井,上海人不去南京路一個道理。真要是奔著在米蘭消費的話,其實還有很多更有價值的地方。這裡象徵意義更大一些。
教堂外牆上的浮雕。
看到這張照片,大家應該猜出個十有八九了。樓主正不負眾望的往上爬!不過電梯要錢,爬樓梯不要錢。你們猜,樓主會選哪個?!——當然是不要錢的了!!事實證明,爬爬更健康,風景也更好!
一點點爬上大教堂的房頂。哥特式建築確實非常震撼。就連房頂等等一般人可能並不會到的地方都是非常完整的設計和完美的做工。和教堂內部或者主要人流動線處比較並沒有降低標準。建築本身是一個整體,從哪一方面都經得起推敲。而現代建築,或者說我們的現代建築基本上就做不到這一點。基本上是人前光,人後臟。不信您隨便找一個您所在城市的地標或者主要建築,看看外立面、大堂,再看看屋頂、安全通道、地庫這些地方,裝修和施工標準相差的不是一點點。
數百年前在沒有大型起重設備的情況下,這些雕像是怎麼弄上來並立在這的,真是鬼斧神工。現在光看看就腳軟了。
屋頂上修繕的工人。這個可能和咱們所理解的維修不一樣,咱們總覺得壞了或者到年限了或者有什麼問題了,才會想到維修。而類似米蘭大教堂這樣的重要建築可不是這樣。基本從落成的那一天起,就開始進入修護修理環節了,一刻不停。有這麼一支保障隊伍的工作就是不停的修,洗的洗,擦的擦,換的換。今天收拾收拾這,明天鼓搗鼓搗那。
這樣的隊伍其實是很專業的,每個人不說是藝術家,至少都是工程師,在古建築維修保護的各個領域的專家甚至權威。可不是普通工人。說到這裡,意大利因為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古建築、古畫、雕塑等等的保護和修繕領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有著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相關人才。咱們的故宮、敦煌壁畫、頤和園等等的修繕工作都有意大利專家和技工的影子。這個行業絕對前途無量,薪水大大的!熟練技工的小時工資超過醫生律師的。。。諸位有興趣從事這一行業的,一定要去意大利留學深造。回來之後,保准身價倍增!稀缺人才!諸位家裡有孩子,正在迷茫的,不用謝我!回帖即可!
終於爬上房頂了。。。諸位沒有看錯,房頂上正在施工,搭建一個——T台!!米蘭不愧是時尚之都。。。T台放在瞭如此重要的建築物的房頂上,不知道是哪個品牌或者哪位頂級大師的作品將在這裡登場。。這也就是米蘭,對時尚的容忍度比較寬。但凡要是在一個稍微傳統一點的地方,這要出大事的。片布遮身的女人,走在神的腦袋上,不可想像。。
說到這裡就多說一句,米蘭大教堂的房頂上,也就是現在咱們的腳下,傳說中藏有一個當年釘死耶穌的釘子。這個是宗教聖物,每年都要取下來,朝拜三天。為了取送這枚釘子更加方便,著名的畫家兼科學家達芬奇受人之託發明了升降機。
教堂頂上看看米蘭。有現代化的高樓了,這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幾乎見不到。
教堂隔壁的三層小樓和院子。這個就是當年墨索里尼的官邸,他經常站在三樓的陽台上像廣場上的支持者發表演說。
埃馬紐埃萊二世長廊的內部,全部自然採光。
斯卡拉廣場(Piazza della Scala )廣場上的達芬奇雕塑。
米蘭街景。名牌店隨處可見。
說到米蘭,還有一處不得不提,樓主此行機緣不巧,未能前往一睹芳容,實乃本次旅行的最大遺憾,沒有之一。那就是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不朽名作,《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
這幅畫位於米蘭的恩寵聖母多明我會院的食堂的牆上,聽起來十分拗口,實際上是一個很小的修道院,也在米蘭市中心,離大教堂其實只要2-3站路。要看這幅名作,必須要預約,因為想看的人實在太多了。。預約可以採用電話和網絡登記的方式。當然,對於咱們這種意大利文一竅不通的人來說,還是網路預約比較靠譜,網址如下(http://www.vivaticket.it/)。需要注意的是三點:第一,預約是以15分鐘為單位的,也就是說每到整點、一刻、半點、三刻這樣的時間前一撥遊客出來,放下一批遊客進去,每個批次的參觀時間是15分鐘。預約好了一定不能遲到,最好早個15分鐘左右到了等待,一旦遲到,預約作廢。別管什麼大領導,人家一概不等。第二,由於預約十分火爆,您想這禮拜約下禮拜那是幾乎不可能的。要拿出搶春運火車票的精神來高度看待這一事件。旅遊旺季的預約建議至少提前3個月。所以你的行程也就要很早把這個時間預留出來,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第三,週一休息閉館。。。LZ就是很不幸的把在米蘭的時間弄成了周一。。因為前期的行程有些松,到了米蘭所剩的時間只有一天了,轉天就要上飛機回國。。而不幸中的大不幸就是,機票是禮拜二一早的。。。本來約了連續2天的,就是怕行程調整。。結果千算萬算還是失算,偏偏栽在這個禮拜一上。。
再多說幾句廢話。跟著樓主我在意大利轉悠了這麼久,想必大家對文藝復興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了。但是你有沒有奇怪,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達芬奇的作品,我們似乎只是經常看到前兩者的。而達芬奇,可能在咱們心中或者腦海裡更有名、地位更高的大師,卻鮮有提及,這是為什麼呢?
時光倒流回15世紀,這三位活著的時候,境遇可謂天上地下。米開朗琪羅,打個不甚恰當但是很好理解的比方,絕對屬於體制內,恨不得是“國家功勳藝術家”,享受“正部級待遇”,配車配房配秘書。其本人更是教皇座上賓,一眾貴族名流追捧。他的作品在哪?聖彼得大教堂,佛羅倫薩市政廳的大門前!教皇的御用教堂,西斯廷禮拜堂的裝修交給人家。可以說他的地位相當高,延攬的也全部是有頭有臉的大工程。拉斐爾也類似,年少成名,一下就進入了主流文化圈,可以說是“五四青年獎章”“感動意大利十大傑出青年”之類的水平。要不是英年早逝,文藝復興的歷程還有可能會被改寫。為什麼一說到英年早逝,LZ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郭嘉。。。。
與這兩位比起來,達芬奇活著的時候只能算野路子了,說好聽了叫自由職業,說難聽了,就幾乎是個打短工的。你以為他不想飛黃騰達麼?他不想“主流”麼?他想!非常想!但是不知道是才氣逼人,還是性格古怪,還是僅僅運氣不好,試過很多次,但並不成功。佛羅倫薩出身的他,在當地沒有站住腳,羅馬更是走馬觀花,很多同行認為他是巫師。最後只好棲身在米蘭,這個當年有些邊緣化的城市。同樣是政府工程,人家老米承包的是聖彼得大教堂,羅馬的中心,我只能委身在米蘭的一個小修道院。我忍了。都是畫畫,人家可以畫在巨大的穹頂和整面牆上,我只有那麼小的地方,小也就忍了,還TMD在食堂的牆上!不單侮辱了我的人格,還侮辱了我的智商。。你們難道讓我畫點雞鴨魚肉在牆上,讓領導就餐的時候增加食慾麼?!
無奈加上憤懣。。。你不讓我畫在這麼?好,我就給你畫個好的,給你畫個《最後的晚餐》!寓意吉祥,讓你們吃!讓你們對著你們老闆吃,吃完這頓沒有下頓可別賴我。於是,名作誕生了!達芬奇給大家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謎,比如為什麼明明說是晚餐,但是背景卻是大白天。。再者,多出來的那一隻手又是誰的??據說畫作落成後,領導不甚高興,因為吃飯不香了。
達芬奇就這樣,在有點不得志的狀態下度過了大半生,直到他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有些驚人的決定。不在意大利呆了,去法國!因為你要知道,當年意大利才是歐洲的中心。可就是這樣一個決定救了他,不知道是運氣使然,還是前期積攢的人品爆發,達芬奇的才華在法國大放異彩!迅速得到了國王和眾多貴族的膜拜,成為了巴黎上流社會的座上賓。他一下子找到了聚光燈下的感覺。這個感覺,太美妙了。。於是,他把自己的餘生都獻給了法國,最後也死在那裡。這就是為什麼,達芬奇的大部分名作最終都留在了法國,而不是意大利的原因,比如最最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藏於盧浮宮,《岩間聖母》也留在了這。
以上經歷,若有杜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LZ概不負責。。。
給大家奉上酒店大堂內的捷豹一輛!不知道哪位高人能給看看是什麼型號,大致是哪個年代的好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