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中國文化產業園90%的虧損,文化產業空心化嚴重

(摘要:近年來,在中國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指引下,全國各地的文化產業園區迅速發展。然而,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全國超過2500家的文化產業園區中,接近90%還處於虧損和招商狀態,真正盈利的不超過10%。)

根據文化部發布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管理辦法(試行)》中的定義,文化園區就是“進行文化產業資源開發、文化企業和行業集聚及相關產業鏈匯聚,對區域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起示範、帶動作用,發揮園區的經濟、社會效益的特定區域”。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功能,就是要通過產業的集聚,來做大文化產業。

造成當前文化產業園區普遍虧損的關鍵問題,在於園區運營商是否真正把園區定位為文化產業的集聚區。目前國內真正稱得上“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園區少之又少,園區在發展過程中顯現出的同質化、地產化、單一化、空殼化等系列問題值得深思。現在很多園區運營商,並沒有明確做文化產業園的目標,只是利用政策來做事,比如進行圈地,然後儘快地把地賣掉、把房子出租等等。最後,園區有的成為了普通的物業,有的成為了普通的商業,有的成為了藝術家的工作室,有的成為了文化交流的活動場所。

真正健康發展的集聚區不是簡單地依靠投資就能成為市級、區級重點文化產業集聚區的;而是要靠園區的入駐企業來帶動整個園區的產業發展,逐步形成文化行業的相互合作,這樣才能使園區產生附加值。投入再大,如果園區最終還是以收取房租為主要盈利點,那隻是變相的地產或者叫文化地產而已。面對其中的房屋、土地等成本以及有限的收入等顯示問題,華而不實的盲目投資對文化產業園區的持續發展是不利的。(來源:搜狐焦點新區)

1,文創產業園要探索盈利之路

文化創意產業園已經遍地開花。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調查顯示,2009年,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還不到500個;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超過2500家,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就已超過350個,分佈於全國各地。

隨著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2010年《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發布,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文化產業被最終確立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各地隨後掀起一股發展文化產業的浪潮。

但有數據顯示,只有不到10%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真正盈利,超九成處於虧損、招商難局面。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大躍進式發展已有泡沫之嫌。專家提醒,濫建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潛在風險正在顯現,文化創意產業園要積極探索盈利之路。

2,區域:應在中西部建立文化經濟特區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2012年4月21日統計顯示,已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計1216個,園區分佈於東、中、西部地區。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這種非均衡式的發展有其合理性,符合產業發展規律。文化創意產業園必須具備科技、人才和多元性三種要素,但並不一定每個地方都具備,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更容易發展。但我們可以在中西部建立文化經濟特區,不一定是以產業園區的形式呈現,要給予其免稅等相關政策,讓好的元素流向中西部地區。西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要發展,不是靠簡單模仿,而是要創造好的發展環境,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3,投融資:由政府主導到政府引導

2011年年12月授牌的北京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由北京市發改委規劃資金2億元,帶動社會資本8億元,用於基地先期建設,併計劃在5年內將整個基地的投融資規模擴大到100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政府引導下,吸引更多民營資本進入的模式正在形成。

“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慰祖向記者介紹,北京市80%的設計類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政府主導型,在深圳,90%的設計類園區是政府引導、民企投資主導。政府主導型文化創意產業園缺乏專業的服務和平台,但政府前期積極引導,則能充分盤活市場,提高園區效益。

4,資金:民資應成投資主力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投資主體多元,國資、民資、外資爭相進入,但民營資本是絕對主流。業內人士認為,這塊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將吸引更多資本介入。這一現像在浙江尤為突出,民營企業宋城集團發展文化旅遊業就是典型案例。宋城集團先後開發了7個主題文化旅遊景點,成立了宋城藝術劇團,每年演出1000多場,觀眾150多萬。

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剛認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多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發展”模式建設,通過政策和財政扶持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源、市場、配套設施等要素在園區集聚,憑著優惠政策招商建園,而不是市場力量自發驅動。國家可設立“文化發展基金”,建立包括貸款貼息、保費補貼、投資基金、風險投資等配套機制,引導體制內外文化資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組合。政府應該努力優化環境和政策,園區的運行和發展由市場主導。

5,專家諫言:“不鼓勵文化企業”候鳥式“遷徙”

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多是“撮合型”,園區缺乏資源整合和上下游產業鏈協作,入駐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集聚度低。甚至有一些房地產企業轉行做起了文化創意產業園,收入依靠物業而非企業稅收,導致項目最終“變味”。

產業集聚前提是企業集聚。有一些企業為了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在各園區之間來回跑,哪給的優惠多上哪,典型的“候鳥式”遷徙,造成資金和土地雙重浪費。

文化創意產業園必須按照產業集聚規律重新規劃、洗牌。政府不能給文化創意產業園過多政策優惠,應該形成激勵機制,對於產業園的產值、稅收綜合評比,只對產生或者能夠產生效益的產業園加大扶持,優勝劣汰,最終建立良好的產業環境。

6,“政府要嚴把審批關”

文化創意產業園數量龐大,能夠盈利的卻不到10%,不少園區只是空殼。因此,我們要深入調研每個園區的情況,為園區找准定位。“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概念五花八門,對於不少園區而言,“文化創意產業”只是一個說法、一個名字,有些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政府用免租、返稅的辦法吸引企業入駐,一些投機取巧的公司趁機尋找政策漏洞,頻打擦邊球,這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文化產業發展。

建立園區不是重複低端產業,而是要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文化產業升級。同時要嚴把文化產業園的審批手續,嚴格調控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數量,杜絕園區建設中出現盲目投資、重複建設和一哄而上的現象。

7,“加強對文化產業園的認知度”

當前我們對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定位不清晰。對於學術界和政府來說,深化對文化園區的理論認知、形成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標準規範,比評價某一園區對於一個城市或區域發展的作用更為緊迫。

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特色鮮明,其管理和運營模式不可複制,但前期它一定要具備文化產業園的相關要素,比如優秀的人才和優質的企業。大多數文化創意產業園都處於虧損狀態,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不夠,只有建立在充分認知和調研基礎上,對園區的盈利模式有清晰認識,文化才不會成為地產的附屬品,文化創意產業園才能從財政赤字中突圍。

8,動漫:動漫產業園應盡快實現“自我造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各類動漫產業園超過70個,既包括動漫企業群、高新軟件園,也包括動漫主題公園。國家廣電總局認定的動漫產業基地就達28家,包括四批共20家國家級動畫產業基地和三批共8家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政府通過資金和場地的投入,支持動漫產業基地的建設。動漫產業園中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產業園佔70%-80%.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動漫遊戲研究中心主任鄧麗麗指出,在資金上,動漫產業基地主要以政府扶持為主,真正靠園區自我營收的很少。

“從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上來說,動漫基地建設是必要的。但目前經濟上的投入產出很不平衡,這需要文化產業園發揮集聚效應,盡快讓產業園擁有自己的經營模式、商業模式。必須改政府”輸血“,轉為產業園自身”造血“,這是動漫產業園生存的核心因素。”鄧麗麗稱。

9,出版:謹防數字出版基地變身“文化地產”

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收入增長迅速,從2006年的213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400億元,5年平均增幅近50%.2010年出台的《關於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國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產值超百億的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或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園區”.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9家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上海張江、重慶北部新區、浙江杭州、湖南中南、湖北華中、陝西西安、廣東廣州、天津空港、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數字出版研究所所長王飚認為,數字出版基地整體建設情況良好,但數字出版基地建設還剛剛起步,要謹防方向走偏,變成“文化地產”項目。

“現有的9家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中,年產值超百億的只有3家。”王飚表示,因此數字出版基地要加強園區的管理,在政府給予必要引導前提下,讓園區向差異性、多元化方向發展。可以藉鑑江蘇數字出版基地模式,將產業鏈條輻射到南京、杭州、蘇州、無錫等地,形成產業網絡,擴大基地產值。

10,影視:影視基地亟待加強“頂層設計”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除無錫影視城、橫店影視實驗區等十大影視基地外,各地已有及新修建的大中型影視基地多達數十個,加上各地小型影視基地,總數超千個,總投資超過500億元。數據顯示,千座影視城中有95%投資過億元,但截至目前80%虧損,15%勉強溫飽,只有5%可以盈利。重複建設和盈利不足,成為影視基地無法迴避的“致命短板”.

“中國的影視基地迫切需要政府參與”頂層設計“.”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認為,頂層設計的核心在於,政府應加強對影視基地在整體佈局上的指導,對數量和質量嚴格把關。

“虛火”並不可怕,畢竟影視基地產業還處在發展初期,需要不斷積聚資本和技術。希望影視基地的虛火,能夠引發市場的自然調節能力,配合政府加強頂層設計,使產業走向優化整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不直接溝通會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