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英國大學精英G5和紅磚院校

 精英院校聯盟——G 5  

  G5超級精英大學,也稱金磚五校。所謂G5金磚5校分別是: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G5成立於2004年,G5的說法第一次是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當然所有的院校聯盟的創建都有其目的性,而G5目的則是為了使得這些精英大學如何向政府申請額外的教學撥款,同時來保證高質量的教學和教研水平。
紅磚院校

  紅磚院校,這個英國至高無上的大學聯盟,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是真的“聯盟”。在英國工業時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維多利亞時代,創建於英格蘭6個最主要的工業城市,並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獲得皇家特許的6所英國大學。這6所大學最共通的特點的便是,因為是院校創建之初處於工業浪潮中,所以很多院校都是以都是以科技類和工程類為主的院校。再加上這6所院校的標誌性建築都是是紅磚砌成,所以被稱為“紅磚院校”。
  有趣的是,紅磚院校都是由以工業城市來命名的:賓漢姆頓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布里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慢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和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
再後來,紅磚大學也變成了一個具象名詞,用來泛指以上與以上6所大學建校風格相似,而且建校時間在1800年至1959年之前的27所院校。

英國羅素集團24所大學成果佔據半壁江山

  中國國內的大學,會有211和985這樣的院校等級劃分。台灣有頂尖台交清政成, 國立,及私立等的劃分,而在美國也會有常青藤院校,加州大學系統等的院校等的區分,更不用說作為高等教育集大成者的英國了--有羅素集團、G5、紅磚院校等等的聯盟學校的劃分。

  你是不是真的了解吃透了這些不同的院校組織或者聯盟呢?同時各類英國大學聯盟和集團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英國最知名各類院校聯盟中的第一把交椅——羅素集團。
  英國的“985”,全世界產生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聯盟——The Russell Group(羅素集團)
  羅素大學集團(The Russell Group)成立於1994年,更是被譽為英國常青藤聯盟。羅素集團現在由24所英國院校組成,這其中包括英國最具國際聲譽的及三角名校——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大學。
  羅素集團的由來是因為這些學校的校長每年春季都在位於倫敦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旁的羅素飯店舉行旨在於提升研究、增加學校收入、招聘最優秀的教職員與學生、降低政府干預及提倡大學間的合作經費的研討會,所以這個集團得以被命名為“羅素集團”。
  羅素集團的宗旨是:1):引領英國大學的科研方向;2):最大化爭取各成員院校的收入;3):為成員院校吸引最佳的教師團隊和生源;4):建造一個可以達成以上目標且不受政府乾涉的外部環境;5):尋求並製定有利於個成員院校的合作方式。
  羅素集團每年會囊括全英大學65%以上的研究和讚助資金,也正是因為如此雄厚的資金支持,羅素集團成為世界上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住最多的院校聯盟,總數達到近300名,數據甚至遠遠超過美國常青藤院校聯盟。另外一個數據可以更好的凸顯這個英國大學聯盟的實力——雖然羅素集團僅佔據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的12%,但是創造了英國院校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的60%產出。
  新活力
  和常青藤院校聯盟固定成員有所不同的是,羅素集團的成員院校可以增加,像是在2012年的時候,包括約克大學在內的4所院校成為新成員。但是“入團”還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新加入的四所學校第一個五年內每年要比原成員校多交£100,000的費用。
  羅素集團成員院校及最新院校排名
排名綜合排名大學大學城市
11University of Cambridge劍橋大學Cambridge
22University of Oxford牛津大學Oxford
33Imperial College London倫敦帝國學院London
45Durham University杜倫大學Durham
56University of Warwick華威大學Coventry
67University of Exeter埃克塞特大學Exeter
79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810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倫敦大學學院London
914University of Leeds利茲大學Leeds
1015University of York約克大學York
1116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南安普頓大學Southampton
1217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伯明翰大學Birmingham
1320University of Bristol布里斯託大學Bristol
1421University of Sheffield謝菲爾德大學Sheffield
1522University of Edinburgh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1623=Newcastle University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pon Tyne
1725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諾丁漢大學Nottingham
1826University of Glasgow格拉斯哥大學Glasgow
1927King's College London倫敦大學國王學院London
2028=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
2131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Belfast
2233Cardiff University卡迪夫大學Cardiff
2334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倫敦瑪麗女王大學London
2438=University of Liverpool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上海是怎麼錯失這些年的互聯網機遇的?



今天你去問一個剛畢業的人,如果要從事互聯網行業你會選擇去哪個城市打拼?他一定會首選北京深圳,原因他也許自己也說不上來,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同學們——其他打工者也會這麼選。
 今天你去問一個互聯網創業者,你會首選在哪個城市創業?他也不會首選上海,因為風投家們都扎堆在北京組飯局,那裡才是中國互聯網的第一試驗場。

而BAT這種級別的公司,和上海從來沒關係。幾年前上海的大領導就讓下面反思,為什麼阿里沒有來上海。現在幾年過去了,啥也沒反思出來,倒是我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上海人為了工作去別的城市當硬盤,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現在連香港的banker們都跑了不少人去了杭州,上海人再不敢說什麼“西湖是上海人的後花園”這種陳年大話了。


據說當年支付寶找建行合作,上海幾個支行都不太願意接手,現在這些支行來自支付寶的存款能佔所有存款的一半,跪舔還來不及——這很好詮釋了什麼叫當年愛理不理,如今高攀不起。浙江海寧原來是的口號是:接滬融杭,前年改成融杭接滬,一字之差,一葉知秋。影響力是時間和質量的累積,等人家都成型了,你再要爭取,當然不容易了。

曾經上海是妥妥的互聯網第一梯隊:先有全中國最高調,最燒錢的億唐,然後是電商先驅的易趣。論內容輸出平台,誰能比榕樹下要早?論遊戲吸金利器,80後男生誰沒買過九城和盛大的點卡?現在十幾年過去了,除了查餐館(大眾點評)和叫外賣(餓了嗎)以外,你還在用幾個上海本土互聯網公司的服務?連攜程我都很少用了,直接上官網買機票更省心。


上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掉隊的?


要知道上海的位置得天獨厚,本不缺資源和人才,為什麼跟過去十年來的歷次互聯網風口好像一直都不對付?

就連風投都普遍不喜歡投上海的公司,認為沒有發展性。曾經火熱的互聯網企業只要是上海的,總是沒幾年活頭,舉而不堅,堅而不久,勢頭消沉得特別快。要知道當年上海的易迅是可以PK 京東的,上海原來的新蛋、丁丁地圖、百姓網,都像被下了降頭一樣,沒一家做大的。

但凡有一點做大苗頭的上海互聯網企業,也總是逃不出被人兼併的命運:本來上海出了個土豆,結果創始人自己鬧離婚作死,最後被優酷收購。大眾點評本該是上海本土最有希望的互聯網公司,結果被美團合併,管理層出局。易迅被京東收購,德佑被鏈家收購,安居客被58收購,一號店被京東收了。



等自己的種子選手全倒下了,上海政府意識到不對勁了,終於開始推動互聯網了,然後整個思路居然還是做好服務。這個反應太遲鈍也太晚了。因為上海長期沒有互聯網大公司大平台的存在,因而難以獲得人才集聚效應,沒有人才聚集就沒有活躍的氛圍,不信你自己去發幾個招聘廣告就知道在上海創業有多難了。

現在互聯網跑馬圈地都差不多了,各種共享經濟就是燒錢打仗,馬太效應。中國的城市間競爭不是鬧著玩的,一步落後,步步落後。上海在互聯網方面只會與北京深圳乃至杭州越差越大,已經沒有了赶超的希望。

很多人自我安慰說上海靠的是金融貿易製造業,互聯網只是很小一個Sector,這其實是格局和眼界不夠才會有的看法。互聯網和水、電一樣已經成為全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因為喪失了先機,所以也就喪失了其後一系列的新事物落地和爆發的可能性。一輪10年的機遇損失,影響可能會持續整整一代人。錯過這波互聯網紅利可以說是上海近年戰略發展上的重大失誤。


這口鍋到底應該誰來背?


簡單的說,這口鍋和上海的金融機構、上海的頭頭腦腦、以及每一個上海老百姓都有關係。三者結合到一起,給外人的印象就是這座城市相當缺乏企業家精神和互聯網基因。

上海金融機構有牌照的1500多家,全國第一多,本外幣存款十幾萬億,上交所,人行雙總部,各大銀行總部或者地區總部扎堆。但是在如此的金融加持之下,新興企業在上海依然很難拿到融資。

現在互聯網創業和十年前那種車庫文化早就不一樣了,現在就是拼錢的遊戲。

idea誰都有,你能想得到的東西別人也都能想到,做法步驟沒有質的區別,所以一開始起跑線誰也不會差對方多少,關鍵就看誰彈藥充足,錢夠燒,看誰先拿到融資,看誰先用低價打名氣搶人頭,看誰先發動兼併大戰。上海的金融機構對新興企業如此保守,年輕企業家們一開局手裡彈藥就比別人少,怎麼和人家拼?



當年有好多互聯網草根企業都跑去浙江落戶了,當地政府提供各種稅費土地等的支持。如果同樣規模的公司跑上海來,上海眼皮估計都不會翻一下。當年的張江和漕河涇都是荒的不能再荒的農田,才會拿來做所謂創新基地。現在真的有點名氣以後,要再吸收新的初創公司又把門檻提的很高。上海這個地方從上到下,只會正眼看待“已經是個人物”的人,對於“尚未證明自己”的人,充滿了無限的警惕。

櫻桃好吃樹難栽。風霜雪雨的風險又不想承擔,怕髒,怕事兒,只想等著摘果子,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呢。起步階段沒有深圳那麼risk taking,發展階段又沒有杭州那種扶持,最後的結果就是留給更有背景和政策的北京資本摘了果子。沒被北京同業競爭者收購的,結局基本都是投靠了騰訊系或者阿里系。


過去的成功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


不可否認上海90年代引入外資總部經濟是一場巨大的成功。

外資在鐵幕外足足等了幾十年,憋足了一股勁快速湧入,這波資金直接引爆了上海經濟的起飛,再加上國家在當時放鬆了對上海的稅收上繳義務,上海財政終於有錢進行基建升級,這才有了徐匡迪時代和“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力波啤酒在2000年的時候推出了一個電視廣告歌叫《喜歡上海的理由》,給上海人黃金般的90年代做了個里程碑式的總結,當時幾乎所有上海人都會唱這個歌。

在90年代的時候中國本土民營經濟還很弱雞,基本上都以初級加工品為主,蘇南浙江的鄉鎮企業只能做做炒瓜子和塑料臉盆,傳說中的牛仔褲換飛機就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而當時進入上海的外資都是通用,大眾這種公司,一來就是一條先進生產線,產值把民營小蝦米爆成渣。上海人骨子里二三十年代留下的買辦血液被瞬間激活,立刻把這波紅利啃了下來。


因為這輪大發展的記憶實在太過深刻,以至於外資和總部經濟深深的刻入到了這座城市的記憶裡,嚴重影響了其後的發展路線。上海人上到政府官員,下到街坊大叔,對外資往往充滿了無限的敬仰,而對民營經濟留下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村炮和土鱉的階段。這種偏見造成了整個城市的買辦文化和高級打工仔文化成為主流價值觀。

上海的國際化其實就是買辦文化。過去上海的名校學生以進世界五百強為目標(當時500強基本可以和外資劃等號),在五百強裡打工的人都覺得有面子。哪怕是國企個個都覺得土。沒想到現在風水輪流轉,最有成長性的反倒成了中國本土企業。

前幾天問了一家荷蘭500強上海辦公室的人,他們居然到現在工資還停留在6,7年前的水平。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現在已經開到多少錢?沒概念的上網去搜一下,嚇死你。那些一畢業就進外企的,現在也就過個中產日子,基本都卡在玻璃天花板進退不得,一把年紀了還要天天看大老闆的臉色,和那些身家過億的BAT早期員工同齡人的差距早已是幾輩子也追不上了。


 拜錯師傅學香港


董建華說得一口老派上海話,比90%的上海人說的好聽的多。因為香港上流社會中的上海籍政商人士和上海的特殊歷史淵源,這群人一直以來是上海市政府的座上賓。也因為兩個城市有共同的西方殖民地背景,導致上海的管理層在90年代的時候直接借鑒了香港的許多城市發展經驗。

這些經驗在當時看來是先進的,但現在隨著香港自身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回頭看這些發展思路,其局限性其實給上海埋下了不少禍根。

香港給上海上的最壞一課就是房地產經濟董建華後來自己就掉到這個大坑里到今天也沒爬出來。當然房價這個問題其他城市也不能倖免,但因為其他城市除了房價以外的成本並不高,所以房價造成的營商成本尚可接受。上海則不然,各方面成本高企,房價再翻上幾番,那中小企業基本就沒活路了。


香港自己現在就為此所困,如果你很久沒去香港的話,你再去會發現很多老字號現在都找不到了,因為房租太貴,所以每天都在不斷的關張。沿街能活下來的都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金店化妝品店,以及滿街的房產中介。老字號尚且如此,普通年輕人要創業搞點小餐飲什麼就更沒戲了。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怨念,成天搞事。如果能像大陸現在這樣,互聯網提供這麼多新的機會和可能,我想香港年輕人也不至於戾氣爆棚。

上海學香港學錯的第二課是精細化管理,直接後果就是上海開一個企業,合規成本太多。精細化管理其實是好的,能帶來更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但錯就錯在時機不對,上海和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還遠遠沒到能承擔的起精細化管理的時候——要知道精細化管理對一個發展中國家是非常非常昂貴的成本。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講究野蠻生長,先污染,再治理,先擦邊,再洗白,太規矩是做不成事的。像馬雲這種人,在杭州他可以膽大包天搞出支付寶,如果在上海,大概老早就被經偵抓起來了——幾十個億沉澱在支付寶裡是鬧著玩的?趕快給我研究合不合規,趕快給我關掉。廣東那邊就更是了,為了留住大戶什麼都可以談,連勞動法可以商量。這在上海不可想像,所以需要容忍踩線的行業,上海都發展不起來。

過度謹慎同樣也讓香港錯失阿里,幾年前阿里ipo的時候首選香港,結果一群腐儒跳出來說AB股不符合香港公司治理傳統,最後馬雲去了紐約敲鐘。香港政府後來終於反應過來了我操我幹嗎要和錢過不去,終於同意雙股權了,但黃花菜都涼了。這種雞掰氣質決定了香港是搞不出互聯網的,只能眼睜睜看著深圳把港科大那幫人吸走,自己的數碼港最後只能淪為一個房地產項目。




 屌絲完胜體面


無論你是否接受,得屌絲者得天下已經是互聯網這個最依賴規模效應的行業的第一信條。整個中國互聯網過去10年的發展路徑就是一部rise of the rest的故事合集。我們幾乎是眼睜睜見證了各種應用和軟件一步步的墮落,見證了娛樂內容不可救藥的向低智商方向滑去。到今天為止,體面和高雅已經全面潰敗。

屌絲們的數量是壓倒性的,這意味著從商業最大化的考慮,最理性的選擇是把你能動用的所有的資源都堆給屌絲們——你要揣摩屌絲的心理,你要壓抑自己critical的品味,你要忍著噁心去伺候好他們那些愚蠢惡俗的需求。而作為回報,你可以從中國無窮無盡的屌絲身上榨出巨量的財富。而這正是大部分互聯網巨頭崛起的不傳之秘。

這個過程對上海人來說,實在太難了。因為對高級品味的追求和對低級品味的鄙視是刻在他們血液裡的東西。他們很難忍著噁心去serve那些自己所鄙視的人。上海的城市氣質和殘留的互聯網人才,相當不適合中國互聯網後半場那種數量擴張型的發展模式。可以說他們在對產品的設計和理解這件事上已經跟不上中國屌絲們狂奔的步伐了。



這種“節操”和“底線”讓上海在互聯網大潮中錯失了無數發財的良機。因為本次互聯網泡沫本質是以消費傻逼為動力的泡沫,哪個地方屌絲越多,哪裡的互聯網發展的就越好;哪些人騙屌絲的水平越高,哪些人的互聯網創業就能做的越好。假醫假藥廣告,賣假貨,約炮色情,這些都是BAT的第一桶金。企業都有原罪,越是爆發原罪越大。上海太decent,第一桶金就這麼沒了。

我身邊的上海人,要創業的人說出來的想法都無比文藝高端清新——這顯然不可能有前途,因為他們幻想中那些高層次高消費的人們,數量級比起屌絲那是滄海一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上海本地的網紅店根本賺不了錢,只是場面好看而已。

這種差異在文化領域體現的最淋漓盡致,上海的本地文化決定了他們生活方式和文化是一種“小資、矜持、低調”的文化特色,像很多地方衛視那種大大咧咧,說話和行為經常出格的綜藝根本不是上海人的菜,但也正因為如此,以雷人、奔放和大尺度來吸引屌絲的內容製作團隊,能抓住全國的屌絲的心,迅速獲得流量而暴富。


根深蒂固的打工文化


BAT起家玩的是偏門,恰恰上海人是最不願意玩偏門的一群人上海普通老百姓相比北京,其實不是很待見互聯網企業,這其實是個導致出不來互聯網獨角獸非常重要的因素——人都是有社交壓力的,當你的父母,你的同齡人都反對你瞎折騰的時候,很少有人能扛住不受到一點影響。

幾個年輕人合夥搞個皮包公司,中老年人感覺就是吃青春飯,胡鬧。年輕人有很多自己也覺得不靠譜,所以你想靠一個初創公司招到上海本地年輕人是很件稀奇的事情。上海人講究的是大平台當買辦,就像《圍城》里相親的張小姐那一家一樣,用著洋貨,過上有腔調的生活,講求的是一個生活的品質。這是一個城市的基因,就跟一個人的性格一樣,很難去改變。

上海人對於高大上的工作環境有極強的偏愛。我記得最誇張的一個例子是幾年前開心網還活著的時候,那時候上面流行各種話題投票,我記得有一個上海本地的投票是,如果可以在環球金融中心(當時上海最好的寫字樓之一)工作,但是每個月少1000元工資,你願意嗎?我看了覺得這也太可笑了,這還能有人願意?點開發現居然有幾千人點了願意。



在我畢業的那幾年,一份所謂的好工作,指的有且僅有陸家嘴的高樓大廈裡的各大金融機構,或者靜安寺、淮海中路附近的諮詢、律所、奢侈品巨頭、快銷巨頭。再不濟混個四大,方便以後跳槽。連進政府做公務員都自覺低人一等,你互聯網是什麼鬼?跟一群屌絲混一起,想想就丟人。張江那麼遠,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是荒蕪之地,鬼才去的地方。

十年前,復旦出來的人,去商業銀行都是差的。你們別看現在復旦系的基金經理數量全國第二,掌控的金額全國第一,新財富排名什麼blabla的,當年去中資的都是二流貨色,經院和管院最好的學生都被GS擄走了,剛畢業起薪就快小一百萬港幣了,下面還有一堆麥肯錫什麼的追著要我,我為什麼要像去開寶箱一樣的互聯網行業?


所以出不了BAT那種大型互聯網公司上海人民根本無所謂,也不捉急,過得開開心心,根本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對於互聯網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說,上海這個城市最一流的人才都被外企和壟斷國企刮的一干二淨,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別人挑剩下的,還招個屁呢?

阿里巴巴創業的時候,十幾個人擠在小區一套房子裡,換了上海這麼高的機會成本,有幾個人才能夠堅持下去?當年蔡崇信放棄了百萬美金年薪跑到阿里巴巴跟馬雲混,年薪只有600美金。上海人是絕對做不出這種事情了,所以活該人家今天發大財。


年輕人進取心嚴重不足


外地人看到這裡可以不用看了,該說的都說完了。下面的內容是寫給上海本地男小為的。

我知道看到這裡很多上海人都要在評論區罵我了,先別急著反駁我。我自己就是上海人,所以我非常了解上海這代年輕人在想什麼。所以我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一個事實:

有句剛句,我們上海年輕一代確實就是進取心不足,而且我們極其貪圖安逸。

餓了嗎大概是上海少有的現在還算拿得出手的一個互聯網公司,他們CEO也是上海人,交大的。他對上海人的評價如下: “上海人不行的,互聯網行業就沒有上海公司做得好的。上海人,想贏怕輸,喜歡守著自己的自留地,沒有搏性、沒有賭性、沒有狼性!”

除掉狼性這個詞到底好還是不好我們不談,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說實話我覺得這個評價還挺確切的。上海整座城市的氣質就是這樣,精緻而又現實,慵懶又膽怯。順便說一句,餓了嗎這個公司一點都不像上海人辦的企業,據說他們裡面的上海人背後都當他們老闆神經病。

上海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吃喝玩樂有重的迷戀,而對上進心過重,事業心很重的的人評價非常低。上海話裡有一個字是形容吃相難看的奮鬥逼的,這個字是“要”。千萬別被這個字掛鉤上,一旦掛上了,那你本地社交圈瞬間就崩壞了。這字在別的地方也許是中性詞,但在我們大上海絕對是個貶義詞。

相反,如果你努力往“要”的反面走,那你就會被讚譽為有腔調,有個性,總之肯定是褒獎你的。比如那個阿大蔥油餅就很反應上海人的觀念:五點下班,不管排隊多少人,人不稀罕你那幾個錢。關鍵是涅節一定要過的瑟瑟一一,這是最重要的。


年輕人缺乏進取精神,安於現狀和他們的上一輩人有很大關係上海的上一輩老人被體制化的特別厲害,導致上海人大部份普通人遵紀守法的佔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多,不愛來事,小心謹慎,亦步亦趨,講究和家人在一起隨遇而安,平淡過一生。到了我們這一代的觀念就變成只想當標準模範員工,但當不了也不敢想,去做一個腥風血雨殺出來的老闆。

有點錢的上海家庭也沒好到哪裡去。因為上海歷史遺留人才都來和歐美外企有關係,習慣了那種壓力和氛圍工作,根本無法接受初創互聯網式的雞血工作方式。最嚮往的工作一定是事少離家近的,錢多不多是次要的。百姓網的創始人是河南理科狀元。據說是娶了上海弄堂女後也開始喜歡小資生活了,後來就沒聲音了。現在進入上海的外地人也學上海的樣子追求小資情調,喝喝咖啡,泡泡女人,這樣自然是不可能有創業氛圍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活的太精細是個很奢侈的事情。現在這個年代想賺大錢都要拿命搏。過度的守成思想和既得利益的穩定使得上海很難有那種草根拼命自己創出份天的土壤。就算出的苗子也很難長成參天大樹,持久力也不夠,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局面。

我們父輩這代就快要要推出歷史舞台了,但是我們準備好了接班沒有呢?


一點後記


沒有上海的發展,那現在的中國經濟不可能上一個台階,上海對國家有恩。但上海這幾年逐漸沒落也是事實,作為上海人,我們不應該迴避這個問題。

上海沒有抓住這十幾年的機會,足以讓人痛心疾首。上海這十幾年來優勢已所剩不多。互聯網這種發展潛力巨大,政府插手又少的東西可以說是幾十年才有一次的機遇,上海沒抓住。沒有優質企業冒出來,外資紅利也沒了,大量的高薪高位流失到其他城市,最後本地人只能混日子,搞到連地鐵劃旗子都有大學生去搶。


互聯網是一個極度年輕化,特別需要堅持和冒險的行業。京東曾經持續巨額虧損,虧到連外人看了都害怕,小米的崛起像極了一部玄幻小說。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時代發展的潮流已然這樣。最近幾年,屬於中國戰略機遇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後的十年變化更大,我們這代上海人要是抓不住,前途堪憂。
2018-01-24 新財富雜誌

來源:肥肥貓的小酒館
作者:肥肥貓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中國文明將統一全球

導讀: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湯因比也直言不諱地預言:未來最有資格和最有可能為人類社會開創新文明的是中國,中國文明將一統世界。



阿諾德。湯因比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試圖以其皇皇巨著“歷史研究”,揭開文明興衰的謎題,啟發人類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直到1973年年,時已暮年的湯因比依舊沒有停止為21世紀人類社會的探索。在不斷出版新作的同時,湯因比與當時日本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斷斷續續進行了近兩年的漫談式對話,主題是人類在21世紀的未來。湯因比和池田,一個是西方人,一個是東方人,互相拋開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狹隘和隔閡,在精神自由的海洋裡進行高屋建瓴式的未來學式的全景探索。在這場漫談中,湯因比透露了對21世紀中華文明的無限期望。(阿諾德。湯因比)

1,西方無法引領人類未來文明

可能讓池田略微感到失望的是,作為當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亞,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湯因比心儀的東方文明,不是在那個時代經濟上升和物質繁榮,技術高度發達的日本,而是依然在“文革”中徘徊,物質生活依然相當貧乏的中國,儘管面對一位日本文化界的頂級名人,湯因比也直言不諱未來最有資格和最有可能為人類社會開路的是中國,而不是日本等國。

湯因比堅信未來的人類只有走向一個“世界國家”,才能避免民族國家的狹隘,才能避免民族國家因為狹隘國家利益追求而帶來的人類社會的滅亡。而人類社會要過渡到一個“世界國家“西方社會是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的。西方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就再也沒有形成一個天下主義的國家來統一西方世界,而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恰恰是西方在羅馬帝國分裂和滅亡之後西方歷史發展的主線。而西方文明在過去幾百年對世界的武力征伐將世界帶入到一個統一的經濟市場,西方在經濟上和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促進了全世界各個文明學習西方文明而自強。因此西方世界在經濟和科技上影響了世界,在政治上卻完全無法為世界建立一個整合和統一的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世界國家”。西方不僅無法為世界提供永久和平的整合模式,而西方本身內部都無法統一。

而在未來人類的利益整合和利益協調的過程中,湯因比也非常不看好西方的民主模式。池田作為一個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很深的東方學者,堅信未來世界的統合的方式應該是根據一種自下而上的民主原則和人民自願的原則,因此世界民主是統一世界的關鍵。而湯因比作為文明學家和人類文化學家則以穿透五千年歷史的深邃眼光指出,如果僅僅依靠國家和國家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社會和社會之間的民主協調,那麼人類社會很可能在無盡的爭吵和爭端中走向衰落,而這樣的漫無邊際和漫天要價的民主進程很可能在人類社會還沒有邁出任何一步之前,人類就在工業化的無止境擴張中滅亡了。湯因比非常睿智地指出,人類歷史上長時間的和平和“世界主義”國家從來都不是出現在民主協商之中,而民主的雅典恰恰在民主內部爭端中而走向衰亡。

湯因比的觀點特別值得我們在後美國時代和後西方時代深思,西方式的民主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的變遷,曾經是人類制度文明象徵的西方民主制度現在已經逐漸僵化和腐化,成為西方前進的障礙,以至於西方的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後民主時代”不可避免地到來。如果再把西方的日漸勢衰的多黨競爭民主移植到“世界國家”的建立過程中來,那就真的要貽笑大方了。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已經讓人們看到100多個民族國家一旦利益發生分歧,任何一個微小的協調都是多麼困難,更遑論要建立一個世界政體和世界國家了。

的確,20世紀後半期的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無數生靈塗炭的教訓,人類無論如何也是在向進步文明的方向上發展,湯因比當然知道現在的人類不能再像過去的帝國那樣依靠武力來統一,因為在核武器時代武力統一就意味著人類同歸於盡;而人類也絕對不可能依靠西方的民主制度來實現統一,那樣人類恐怕還沒有完成世界整合過程的百分之一,就面臨著過度工業化。和環境的空前災難了而西方文明在湯因比眼裡看來是無法主導人類未來方向的文明,美國更是以羅馬帝國“暴力征伐”的特徵而演化成為一個軍事主義的帝國,而這在湯因比 - ?這個對人類古代的軍事化文明多有研究的智者眼中,絕對是一個衰朽的文明的先兆那麼世界出路在哪裡(阿諾德湯因比巨著“歷史研究”)



2,世界的未來在中國

在和池田的對話裡,湯因比給出了完整的答案:?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於中國文明為什麼湯因比會有這樣的看法湯因比在與池田的對話中自我總結了八點原因:

一,中國在漫長的21個世紀裡,儘管也多次經歷過混亂和解體,但是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完整地守護了一個超級文明,長時間生活在一個文明帝國的穩定秩序中,中國模式作為一種區域的世界主義模式可以為今天的人類提供寶貴的經驗。

二,中國人在其漫長的歷史中都保持著人類社會中可貴的天下主義的精神,恰恰中國文化是距離狹隘的民族主義最遠的。

三,儒家的人文主義價值觀使得中國文明符合了新時代人類社會整合的需求。

四,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都存在合理主義思想,使得中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有分寸地建立和堅守著自己的文明。

五,道家思想對宇宙和人類之間奧義的認識,以及對人類社會試圖主宰宇宙的不以為然。恰恰是中國的道家為人類文明提供了節制性與合理性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六,東方宗教和哲學思想中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的追求,以及反對針對自然和環境世界的統治和征伐慾望。

七,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民族已經顯示了,亞洲人同樣可以在西方人領先的領域趕上和超越西方人,例如在經濟和技術領域日本人所顯示的卓越超越能力那樣(那時候在1970年年代,中國崛起的序幕還遠遠沒有拉開)。

八,日本人和越南人在西方人的優勢和霸權面前,展示了勇氣和信心,日本人在經濟領域,越南人在軍事領域都展示了巨大的勇氣(湯因比這裡指的是越南戰爭) 。因此這再次證明了亞洲人未來是可以領導世界的,關鍵是要將這樣的勇氣和信心轉移到人類歷史和人類新文明和和平建設領域。(阿諾德。湯因比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 )



3,中國應對人類文明盡更大責任

湯因比堅定地認為,西方世界在羅馬帝國解體之後發展出的是工業主義,技術主義,在政治上則是民族主義,因此西方征服世界的後果是各個非西方國家都模仿西方的工業化模式和技術主義模式,因此全球越來越有政治統一的需求,因為通過工業和技術的全球擴散人類的命運已經不可避免地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下一步的關鍵就要看中國了。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中已經證明了依靠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可以將億萬人民根據文化情感紐帶的聯繫而組織在一個以天下主義和世界主義為文明基準的國家。因此在湯因比眼裡中國是真正的“文明國家”,這裡的文明既含有古代文明帝國的意思,也含有文化情感紐帶的深刻聯結的意思。湯因比的觀點的確再次證明了中國從本質上是文化的概念,是一個文明的概念,而不是一個民族主義的概念。


湯因比告誡說,西方在經濟和技術上影響和征服了全球,但是卻留下了政治上的民族國家林立世界的超級難題,這個政治真空將由中華文明來補足。而只有中華文明,才能真正給予世界永久的和平。因此湯因比對未來人類社會開出的藥方不是武力和軍事,不是民主和選舉,不是西方的霸權,而是文化引領世界,這個文化就是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湯因比最終的論點是,一個歷史上一直是和平主義和世界主義為取向的天下文明也將在21世紀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湯因比在上世紀70年代的論點非常值得我們今天重新去閱讀發掘,站在中國崛起和中華文明復興的高度去認真審視,這是一項無比重要的工作。其重要性甚至不亞於中國在GDP總量上躍居世界第二。


在21世紀,中國經濟將創造奇蹟,“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也將擔當起在後西方時代提升人類文明的偉大責任。中國並不排斥學習西方,相反還要加大學習西方的力度,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明的成果,努力革除弊政,修正本身文化中不符合現代化的因素,同時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不斷發掘,研究,建構,闡釋和再闡釋中華文明中能夠提升當代人類文明的重要因子。一個文明高階段的發展不是簡單的復古主義,更不是盲目崇拜古代的一切,而是在一種人類文明更高階段結合現代因素的文明復興運動。因此中華文明必定是要聯結現代性的因素才能在更高的階段更好地促進人類社會的世界大同。中華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改革精神,中華文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論,中華文明的“天人合一”中的人與自然,社與生態的和諧精神,以及中華文明和平世界主義的天下世界觀,中華文明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注定將照亮整個21世紀,促進人類世界向更高層次的價值理性方向發展。


公正地說,西方在崛起的階段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也給世界帶來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憲政體制,公民社會和福利國家等現代思想資源,西方的成就是巨大的,對世界影響是深遠的,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正好就體現在善於根據時代而不斷吸取先進思想,而在學習和容納的過程中又不迷失本位自我,最終將外來的先進思想轉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而西方世界的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的無限擴張,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到“物壯則老,水滿則溢”的階段了,西方文明每往下走一步都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文明的衰落在西方文明上得到充分體現。而積極吸收了西方個體思想,個體公民權,法治思想和功能分化的中國,可以在整體思維,多線思維,社會團結,社會整合等多方面運用中國文化的智慧創造出中西合璧的嶄新人類明。

- 來源:“社會觀察”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英國人的印象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像似乎總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紳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國人加深接觸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群。例如:英國人以保守著稱於世,但英國未成年少女懷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國人白天沉默內斂,可每當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間間爆滿,充斥著歡聲笑語……不和英國人交往一段時間,是很難發現他們掩藏在紳士外表下的真正性格特點的。另一方面,"英國人的民族性格"這一提法,本身也有以偏概全的問題。眾所周知,英國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北愛爾蘭人各有自己的傳統和民族文化認同。從這個層面上講,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同一的"英國性格";或者說,所謂的"英國性格",其實主要指的就是"英格蘭性格"。不過,在整個英國范圍內,不同民族的人群也表現出相當多的相似性,因此筆者採取簡單化的做法,以英格蘭的情況為主,結合蘇格蘭和威爾士,將英國人的性格總結為五點。這五點比較充分地概括了英國人性格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希望對廣大計劃赴英國深造的留學生有所幫助。

  特點一:友善
  許多外國人抱怨英國人冷漠無情,難以接近。顯然,英國人不如美國人隨和率真、不如法國人溫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熱情奔放、也不如中國人體貼入微。英國人性格中的保守內斂,是和英國的島國地理特點密不可分的。

  但是,絕不能因此就認為英國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國人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有一句英國諺語這樣說:"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國人從不去打探別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間,不將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強加在別人身上。整個英國社會的構成基礎,就是對個人的體諒和尊重。英國人並不隨隨便便亂交朋友,但一旦和他們成為朋友,就會得到他們的真心相待和忠誠友誼。另一方面,英國人對他們不認識的人也都表現得彬彬有禮,親切友好。在生活節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鎮裡,走在外面,迎面過來的路人總會和你打招呼;在公車上和店舖裡,不認識的人也會和你聊上幾句。當然,談話照例是從談論天氣開始的。筆者在英國留學期間,經常乘坐長途汽車到各地觀光。每當長途客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只要對面有長途客車開過,不論年齡大小,每位司機都無一例外地伸出手來做手勢和對方打招呼。雖然僅僅是幾秒鐘時間,卻讓人倍感溫馨。在英國,向公車上的人問路而得到全車人的指點,這樣的經歷是很多的。

  英國人的友善還表現在他們熱衷慈善事業的愛心上。英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過售賣捐贈物品來為各種慈善工作籌款。每間商店都會源源不斷受到各種物品。僅以牛津英國救濟委員會(Oxfam)為例,這一英國最大的慈善機構2002年總共從金錢和實物捐贈中獲得2200萬英鎊善款,並有23760名志願者無私奉獻時間,參與工作。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初到英國時因為對環境不熟悉、語言表達不自如,很難和英國人交上朋友。實際上,英國人對中國人普遍懷有善意,但覺得東方人很神秘、不願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國留學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顧慮,主動大膽地去贏得英國人的友好,消除雙方的隔閡。按筆者的經驗,中國學生憑他們的誠摯,是一定可以交到英國朋友的。

  特點二:文明
  英國是歐洲公認的"君子國",社會文明有序,井井有條。英國有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公共管理體系,在幾個世紀優良風尚的積澱下,英國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表現出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

  英國人的秩序舉世公認。在公車站、商店、銀行,只要有排隊,一定是整整齊齊的一條線,前後兩個人拉開一點距離,緩緩向前移動,絕不擁擠和混亂。更可貴的是,無論隊列多麼長,時間多麼久,所有人仍然安安靜靜,毫無怨言,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英國,人們自我解嘲地打趣說,只要在街上看到兩個人一前一後站在一起,就肯定有人會跟著排上去。

  在英國,路上行人互相讓路司空見慣,"Thank you"和"Sorry" 更是掛在嘴邊的用語;一旦有身體或行李的接觸,被撞的人往往還搶在對方之前道歉;進出建築時,走在前面的人永遠會扶住門,等待後面的人經過;有交通燈的路口,無論有沒有車,人們都等綠燈才過馬路;在沒有交通燈的路口,永遠是小車司機微笑著揮手讓行人先過;上公共汽車時,在門口買完票後,你盡可以向司機問路,時間再長,全車人也會靜靜地等待;再擁擠的汽車、商店,也聽不到嘈雜,每個人都壓低聲音和別人說話……這樣的社會,你也許可以說它沉悶,說它效率低下,然而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人的尊嚴和生活水準會得到最大的體現。

  英國還是個講求誠信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極少有坑蒙拐騙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顧客不喜歡,隨時可以不問任何理由地退回。一些家庭經營的有兩層樓的書店或雜貨店,往往只有一個人在店堂裡,而地下一層沒有任何看護措施,就算是顧客拿些東西,店主也根本不會知道。英國的火車車廂兩頭和雙層巴士的門口都設有擺放大件行李的架子,筆者留意到每次人們把東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雙層巴士的上層去坐,根本不擔心停站時行李會被別人拿走。久而久之,筆者自己出門坐車,也放心地扔下行李不管了。

  特點三:幽默
  英國人給世人的感覺經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實,英國人個個都是頂尖的幽默大師。英國人的幽默和美國人不同,他們從來不以誇張的表情和粗俗的語言來賺取別人的笑,他們的幽默,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乍聽上去似乎平淡無奇,但在有點英國文化背景的人聽起來卻忍俊不禁,回味無窮。

  英國人是語言高手,反應之迅速、言辭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關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生的。這兩所大學一向有點互相比拼,學生也就經常藉機"攻擊"一下對方,長自己志氣。有一次兩個學校的一些學生一起參加一個活動,在洗手間,劍橋學生髮現牛津學生小便後沒有洗手,於是按捺興奮,不動聲色地說:"難道牛津大學的教授沒有教您方便後要洗手嗎?"牛津學生本已處於絕對劣勢,但是他毫不慌亂,平靜地反擊道:"難道劍橋大學的教授沒有教您方便的時候不要弄髒自己的手嗎?"一來一往,還是打成平手。

  英國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們習慣將一件本來很壞的事情用反語說成好事,充分顯示他們的樂觀主義精神。英國人經常用的兩句話是"It could be worse"和" I've seen worse",輕描淡寫,何必和生活計較太多?今年夏天,筆者重訪英國,適逢英國有天氣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氣溫達到39℃。當我向英國朋友抱怨天氣太熱時,他卻說:"恭喜你,以後你可以和你孫子說,爺爺見證了英國有史以來最熱的那一天。"說完後又補充一句,"這無論如何總比下雨好"。(英國人最喜歡拿下雨來開玩笑)

  當然,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是謬誤。英國人的幽默,有時也顯得刻薄。例如,有一次筆者和英國朋友在火車上,正好車廂裡有一群美國遊客在大聲說話。車廂裡的英國人不免微微皺起眉頭。朋友聳聳肩說:"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美國人。" 

  特點四:自大
  不可否認,英國人禮貌的表面下,有著一顆自大的心。雖然他們自己不一定承認自己的自大,但據筆者的觀察,英國人普遍有一種深層次的優越感。不過,用英國人自己的話來說,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英國人。

  英國曾經有過稱霸世界的輝煌歷史,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已經成為他們性格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經這樣評價英國的尷尬局面:"英國失掉了一個帝國,卻沒有找到一個角色"。而這種政治和國際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卻在英國人的言談舉止中找到平衡。比如,很多英國人喜歡和筆者談論香港,他們先問筆者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他們似乎總是把香港和中國單列開來)。當筆者告訴他們自己來自中國大陸時,他們就會問香港現在的情形。言語間的那種關切口吻,總是會透露出一些淡淡的遺憾和不甘。就好像"自己家"的一間屋子現在別人住進去,問別人"那屋子還好吧?"的感覺。

  英國人大多數對中國缺乏基本的了解,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總是把中國內地留學生當成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令筆者不滿的是,英國普通民眾對於發生在世界另一半的事情完全是漠然的。電視新聞和報紙甚至連報導本地一個老人的狗走失了,也不報導世界各國的大事;即使有報導,也都是和英國利益相關的美國、歐洲各國或是英國前殖民地。這也體現出英國人不屑去理會其它"低等"國家的自大心態。

  更可氣的是,英語是國際語言,全世界的學生都在學習英語,這無疑更加增添英國人的優越感和惰性(其實英語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國的功勞)。不少英國人甚至在心裡還是覺得世界都是大英帝國的領地。就這方面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位英國貴婦在一艘地中海上的西班牙豪華遊輪上抱怨為什麼身邊的人不講英語。有人向她指出,這是一艘西班牙船,她是個外國人。貴婦頓時勃然大怒,厲聲說道:"告訴他們,我可不是什麼外國人,我是英國人!" 

  特點五:刻板
  英國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有條不紊,這本是一件好事,不過如果走極端的話就難免顯得不夠靈活。英國人的象徵動物是"約翰牛(John Bull)",因為約翰是最常見的英國人名,而牛的特徵就是固執笨拙。英國人食古不化,保守刻板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不久前英國的全民公決否決了政府加入歐元區的提議,就說明英國人的戀舊和不願變革。在歷史上,從國家體製到王室地位,英國的革新都是慢於其它歐洲國家的。而維繫整個英國社會的,恰恰是深厚的傳統和刻板的風格。

法國人及其生活方式

法國是一個不適合容易著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國家,這個民族的人喜歡悠哉悠哉地生活。

在法國,一個外國人最先得學會的就是「等待」和「約會」這兩個單詞。這兩個單詞在法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在法國想要很快地辦成一件事通常不太容易。同樣一件事,在國內很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了,放在法國卻得花費上一些時間。因為在法國,很多時候是不能直接登門辦事的,必須得先和對方預約,對方同意給你一個「約會」的日子後,還得花時間去「等待」那個「約會」的到來。

最典型的就是和各科診所的醫生的「約會」了。只要不是急診或沒法等待的病(等不及的病可以直接上醫院,不用預約)和醫生間的「約會」常常得等待上兩週至四個月不等。我到法國後,為了配眼鏡,我決定向眼科醫生要個「約會」。當我被告知得需要等待上四個月時,我重複了一下約會的日期,「9月12日,今天是5月9日,那就是說還有四個月?」我以為一定是我們當中的一個人搞錯了日期,沒想到醫生的秘書滿臉笑容地告訴我,「是的,小姐,就是四個月以後。」天!在法國配一副眼鏡居然得等待四個月!於是盼星星盼月亮好好不容易等待到了這個約會,等醫生檢查完我的眼睛後,(也就是國內的驗光和檢查度數等)本以為眼鏡當天就可以拿到了。但是等我拿著醫生給我開的病歷去眼鏡行(好在眼鏡行不用事先和他們預約)把眼鏡都配好了後,售貨員卻給我開了一張收據,「請您一個星期後來取您的眼鏡。」就這樣,從和眼科醫生的「約會」到我真正拿到眼鏡竟用了差不多五個月的時間。

法國的女人在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是很高的。法國有這樣說法:在法國,女人排第一位,狗排在第二位,孩子排第三位,男人站最後。這話雖帶有調侃的成分,但是卻能很好地反映了女人和狗在法國的地位。法國的男人的確是非常尊重婦女的。他們處處禮讓女人,家裡大大小小的事也都是由女人來拿主意的,法國的男人倘若是生活在國內,也許是要被笑話成「妻管嚴」的。而狗在法國,真真正正的是家庭的一個成員。法國人甚至去渡假也會把狗帶著的,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法國的渡假高峰期,法國人通常是人狗同車浩浩蕩蕩地上路了。很多社區裡,人們也許不太容易找到廁所,但是狗廁所卻隨處可見。但是只有在一件事上,法國男人對女人卻是不能忍讓的,那就是開車。法國男人總看不得女人開車,他們認為女人開車只會給交通製造混亂。法國男人特別喜歡嘲笑女人開車。只要看到有停放不規則的車,他們一定就會說,「那一定女人幹的。」有一次,我親眼在街上看到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因為一個小事故而爭執,那個法國男人氣沖沖地嚷到:夫人,開車這種'複雜'事為什麼不讓給您的先生來做呢? 「更好笑是,就連法國的很多」肥皂劇「裡,男人諷刺女人開車的場面也比比皆是。

法國人是非常講究居住的環境的,他們在這上面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很多的。他們在房子的裝飾上很追求個性,如果主人喜歡亞洲文化,那麼他們很可能就把家設計成日本或中國的風格:院子裡種滿了竹子和各種大大小小的盆栽,傢俱也是相應亞洲風格傢俱,主人也和日本人一樣席地而坐地喝茶聊天。我曾到過很多法國人的家裡做客,看到過很多裝修風格各異的房子,而且,無論是房子的外表設計還是房子裡面的裝修,我極少看到有雷同的風格──這個民族是如此的厭惡雷同因此這個民族盛產藝術家。這點上,國人和法國人是很不一樣的,國人喜歡花錢請裝修公司裝修房子,而且在風格的追求上是跟著大眾走的,只要一種風格很流行,那麼大家都要一樣的。有一個經常在中國生活的法國人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家裝修成五星級賓館的樣子。的確,法國人裝修自己的家是很講究家的溫馨感和追求個性的。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是自己動手而不是請裝修公司來做。有的法國人甚至會買好了地皮,自己設計好圖紙,然後一家人用假期一點一點地把家自己動手建起來。很多法國人總是驕傲地指著自己的家告訴客人們,這個家是他們自己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壘起來的。這也許就是法國人浪漫情懷的一種表現吧。

法國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愛罷工。電視和報紙上經常都有法國人罷工的消息。在法國生活的兩年裡,我就已經親自經歷8次公車罷工,我就是在他們舉行第九次罷工前,下定決心去考駕照的。法國人已經被高福利慣壞,只要一不高興就罷工。罷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機場罷工了,飛機就沒法正常按點飛行,嚴重的時候,航班就得取消了。公車罷工了,沒有駕照的人就只能走路了。我在法國短短的兩年裡,經歷了我自己也數不清的各種罷工。但是,我卻從來都沒聽說過有法國人對罷工表示不滿和抗議的。想來法國人大概已經把罷工當做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來看待了,所以,他們對待別人的罷工都能表示很寬容和理解。畢竟,風水輪流轉──天知道哪天就輪到自己罷工了呢?

法國人還愛渡假。只要在法國有正當職業的人,(哪怕是一般的工人也不例外)就能享有每年五週的帶薪年假。每年的七八月份學校裡放長假了,法國人也集中在這個時候一家人快快樂樂地去渡假了。對國人而言,這也許難於置信,這期間,很多工廠和公司是關閉的──人們有的出國旅遊,有的回鄉下看父母親,而大部分人則都蜂擁到法國南部曬太陽和游泳去了。因此,在這期間要去辦事是件很痛苦的事,通常公司裡只有一兩個臨時值班的人,他們只負責接電話和接待來客,其他的事他們就不管了。要辦事就只能等公司裡有決策權的人度完假了。

法國是個民族自豪感很強的民族。因為歷史上的戰爭的緣故,法國人最恨的就是德國人和英國人了,那種感覺就和中國人不喜歡日本人一樣。而法國人最喜歡嘲笑的就是比利時人了。法國有很多笑話是專門用來擠兌比利時人的,他們認為比利時人總有些傻傻的。說實在話,事實上我也看不出人家比利時人有什麼不對的。說到和他們一樣屬於拉丁區的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他們就會覺得對方過於熱情,特別是對女人過於隨便。法國人自以為對待女人很適中——既溫柔體貼浪漫多情又不過於輕佻,根本不像「那些義大利人或西班牙人那樣隨便地在街上拍女人的屁股」。提到美國人的時候法國人還是一臉不屑的。他們認為美國人雖然看上去很開放,但實際上卻並不開放,法國人間見面是要行貼面禮,而這在美國是萬萬使不得的,美國人只要稍碰了一下女人的手就有可能被告做「性騷擾」了。而且,法國人自認為比美國人更能寬容別人的私生活。當美國國民知道克林頓有了情人後都紛紛責難這種行為,但是法國已故前總統密特朗的私生女都生出來了,法國人也沒有對此表示什麼不滿的。有相當比例的法國人認為婚外戀是情有可原的。

法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會享受生活的人了。他們把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當做享受來看待。所以,他們的生活節奏是很慢的,有人做過統計,美國人花1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事,法國人要用6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我的丈夫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法國人。他如果心血來潮想要做一頓法國菜給我吃我是很焦慮的,他作飯的時候不僅眼睛要看電視,耳朵要聽音樂,而且還要把菜都切得藝術無比的樣子,我這個急性子的人看他做飯的樣子是很上火的。別人花半個小時就做好的飯,他就有本事花2個小時來做完,每次都把我餓得半死了他還在一邊慢悠悠地做著他的飯──眼睛在看電視,耳朵在聽音樂,嘴裡在哼著歌,手裡在擺弄著他的「藝術飯」。一副其樂無窮的樣子。

哪怕是有著誘人的加班費,法國人也不願意加班不願意拚命地工作,他們更願意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假日而不願要那些誘人的加班費。我的丈夫又是這方面的典型,我們在中國的時候,他看到他的一個美國朋友為了多賺錢而四處兼課教英語,他總是不屑的說,雖然他賺的錢比我的多,可是,當我在享受生命的時候他卻在消耗生命。面對加班,法國人總是說,我不在乎多賺那幾個錢,請讓我回家去,我只想和我的老婆呆在一起──這大概就是法國人真正的浪漫吧? !

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都是個好吃的民族。不同的是,法國的用餐的時間要比國人的用餐時間長得多了。而且還必須——等待!上館子吃飯前得預約,否則很可能就會因為滿座而被拒之門外。有一件事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法國的老闆經常會以「營業時間將要過去了」來拒絕前來吃飯的客人,哪怕來客是一大群人。

如果去走親訪友的話,這頓飯一吃就非得用5,6個小時才能完成,有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客人來了以後,主客間先是逐個地行親吻禮,無論男女老少都得相互親對方的臉。通常是左右各親一次,但是如果感情較深關係較近又長時間不見面了的話,那就會左右反覆的多親幾次,等彼此間行過貼面禮後,差不多半個小時過去了。想想吧,50張臉貼兩次就是100次。而且一邊貼還得一邊打招呼。行過貼面禮後,大家就在一起先拉家常。法國人是很能「侃」的,而且他們把能「侃大山」看成一種本事和個人魅力。等離吃飯的時間「差不多」(這差不多,卻是一個小時以後的事了)了,主人就會拿出各種酒來給大家品嚐,這就是餐前開胃酒,通常會是威士忌或馬塞茴香酒等。喝酒的時候會吃些薯片或花生等小吃,通常是客廳裡進行,大家一邊品酒一邊繼續侃大山,而這開胃酒一開喝不要半個小時是不可能結束的。開胃酒喝過了以後,主人就會邀請客人到餐廳裡就餐了,這時你會看到桌子上給每位客人都準備了各種不同的餐具和不同的玻璃杯──刀叉大小形狀不同,用途也是不同的。食用肉類的餐具和食用海鮮類的食具是不一樣的。而杯子的使用也是很講究的,各種杯子的使用是根據葡萄酒的顏色來定的,葡萄酒的顏色不一樣杯子也是不一樣的,在這點上馬虎不得的,還有,喝水的杯子和喝葡萄酒的杯子也是不能混在一起用的。餐具的擺放是有講究的,通常主人是根據他的所準備飯菜來擺放餐具的,餐具的使用是從最外面開始的──主人上菜也是根據餐具的擺放來上菜的,如果最外面的餐具是用來吃海鮮的話,那麼第一道菜一定是海鮮了。在比較正規的場合吃飯,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喜的自然是因為法國的美食,憂的是法國的用餐禮節太多,且用餐時間漫長。在法國吃飯是順序通常是:色拉涼菜——主菜——幹乳酪——甜點——咖啡或茶。而每吃完一道菜,主人就得把舊盤子撤了,換上新的盤子。咖啡喝完後,還有一小杯比較烈性的酒──法國人說那是為了把前面喝的咖啡「推」進胃裡面去。總之感覺上,在法國吃飯就是不斷地換盤子和餐具。
南北方法國人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如果你去了北方,你會認為法國人是沉默寡言、直爽粗獷的;不過,如果你去的是南方,你會認為他們個個能言善道、聒噪喧鬧。所以“典型的法國人”這種説法也許並不十分精確。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典型的法國人”也是確有其事,因為在更多方面,南方人和北方人有著共同的特點,這也是構成法蘭西民族獨一無二的個性的地方。
  許多人以為法國人不喜歡外國人,其實這種説法並不客觀。目前法國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外來居民,這正是其長久以來寬鬆的移民政策所帶來的結果。不過,這也不等於説他們對外國人有多喜歡或者多關心。事實上,他們只關心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法國人是非常愛國的,他們有著無與倫比的民族主義熱情,他們自豪于自己的國家和文化,他們認為自己生在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度,代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並且對此深信不疑。
  他們身上有著與生俱來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保留著對自己家鄉的忠誠度。法國的農民即使更願意使用地方方言與你交談,他們也一樣可以説得好正統標準的法語。
  法國人喜歡談論政治,他們尤其喜歡談論“平等”和“自由”的政治理念。基本上,他們從不屈從於任何規則,他們反感警察和憲兵,因為他們身體上的制服意味著武力、秩序及對自由意志的侵犯。每個法國人都認為他和身邊的人有著同等的社會地位和個人價值。如果你不稱他“先生”,他會感覺受到了侮辱。
  法國人是很看重社交禮儀的,在大大小小的聚會場合,他們都會極力保持自己優雅和開朗的形象。法國女人尤其如此,她們絕對不會靦腆和羞怯。無論是少女還是年長的女士,她們在與你交談時,都會親切自然、妙語連珠。你很容易獲得她們的友誼,不過,千萬不要把友誼同其他情感混淆。她們很自由開放,但並不隨便放蕩,若是以為在共舞一曲狂熱的康康舞之後就可以與她們一夜風流,那你一定會很失望。
  去法國人家裏做客是很舒服的事情,因為他們很懂得待客之道。就算沒有什麼可招待的東西,他們總會找出一瓶好酒,來“表示對你的特殊尊重”。而這瓶酒。肯定是他們的“最後一瓶珍藏”。對此你一定會坦然笑納,因為他們的熱情洋溢讓你不會去計較小小的善意的謊言。
  法國人在裝修上花費很少,然而,你卻會更樂意去他們家裏做客,因為他們實在有了不起的烹飪才能。他們家裏的房間通常很小,但是他們並不在乎,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打發在咖啡館裏。
  法國人很喜歡讀書看報,無論是老人還是少年,知識分子還是普通工人,他們的休閒活動一定包括閱讀這項內容。出去旅行的人,一定會隨身帶著一本讀物,以免浪費在飛機或者火車上的寶貴時光。即使是在地鐵裏的短暫旅程,許多人也不會放棄讀書的機會。
  法國人熱愛辯論,他們認為思想的交鋒是迸發智慧火花的最好途徑。他們不僅喜歡收看電視上的辯論節目,而且也極愛與自己的同伴就任何社會新聞發表評論。當你看到兩個法國人激烈地對吼時你不用擔心,這只是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他們的激烈是表面的,骨子裏,他們非常平和。
  法國人也很喜歡智力遊戲,越是費腦筋的就越是喜歡。報紙雜誌後面的填字遊戲他們一定每期必做,而對於象棋紙牌等遊戲他們也一樣熱衷。遊戲起來的法國人非常投入,也極愛較真,他們會因為任何一個小小的分歧而認真爭執,激動萬分。所以,如果你想與當地人交朋友,那麼千萬不要組織足球比賽,因為這一定會以爭吵而收場,還是組織一場自行車賽來得好些。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28 in A major, Op. 101





Ludwig van Beethoven was born in Bonn of Germany ,he was a period of great classical composer and pianist. The creation of the 32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were known as "New Testament" by the world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art history at the piano , and has a very profound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Beethoven's five piano sonatas not only rich with bold and innovativ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and have devoted their true subjective feelings in the works, vision and perception of an ideal life for real life, but also indicates a romantic doctrine of music performance and composition techniques. Beethoven's five piano sonatas was the world known as the late "five sonatas" ,according to some huge bias and the same tendency to be together.
Op.101 was written in 1815-1816 and published in 1817. In the period of 1815 -1819, due to the unfortunate deterioration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social chaos, and personal life, this period formed a minimum works of Beethoven, and only the piano sonatas Op.101 advanced. According to Schindler who was Beethoven's friend said that this piece was the only public performance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when he was alive. This work change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piano sonata, not on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order of the music, but also used the counterpoint more frequentl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work's fusion about portrayal of the poetic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as also seen as a Fantasia, and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artistic realm. This is the piano sonata Op.101 which opened the era of Beethoven's late period. by ELIZABETH DONG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My Trip To... Chengdu, China! | Part 1 | flylifeDanni

CHINA is one of the SAFEST COUNTRIES on EARTH

Why I like living in Chengdu, China

Chengdu 2017

China Chengdu Road Scene

My Apartment in Chengdu, China

Our Free Housing in China | Young Couple Living in China

CHINESE APARTMENT TOUR | Tiny apartment in Harbin, China

This Chinese Apartment Looks Like a Las Vegas Hotel Room

CHINA is AMAZING!

China is NOT what I Expected!

中央電視台釋放重大信號:中國將逐步放鬆對無神論思想的宣傳,開始正面接受有神論思想

日前,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以世界佛教論壇為由頭,以“佛教與科學”論題為切入點,首次做了一個長達四十多分鐘的介紹佛教基礎知識的節目,並藉嘉賓樓宇烈之口,正面承認了佛教的科學性,正面承認了佛家講的因果的存在……。
大家知道,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一直以無神論作為基本的社會意識形態。有神論一向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在一段時期, 有神論者甚至被認為犯有嚴重的罪行。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無神論的思想,認為宗教是大眾的精神鴉片,無神論才是絕對的真理。中國的文學、藝術、影視作品也一向以“無神論”作為基本的指導原則。
道德基礎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支撐力量。法律只能管人的行為,不能管人的內心,而道德感可以從人們的內心去約束人的行為,所以,一個良性的社會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支撐。
而無神論則恰恰是這種道德支撐的破壞者。人們相信無神論後,自以為可以無拘無束,只要沒有人看見,什麼壞事都可以做,無比“自在”。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長期信奉無神論者,覺得人不過就此一生,因此不抓緊貪污一些,真的是“走時一身空”,即使是那些曾經為黨出生入死的干部也晚節不保。為什麼呢?無神論的結果啊。懷疑一切,這些幹部都是無神論者,只信眼前的利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所以他們什麼事情都可能幹得出來。這些人一旦東窗事發,其結果跟吸食鴉片有何區別呢?由於不相信善惡有報,社會上從出現假酒、假煙、注水肉發展到“地溝油”食品、毒大米、毒酒、毒豆芽、毒竹筍……這樣的社會,崩潰的恐怕就不只是個人。

此次中央電視台在佛教專題中正面承認了佛家思想的科學性,明確的向全社會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中國將逐步放鬆對無神論思想的宣傳,開始正面接受有神論思想也許最高層已經意識到中國的道德危機正是來自於這種無神論的信仰,並且希望通過重新恢復有神論來挽救這個近乎崩潰的社會道德系統。

中國人有必要在國外這麼買東西嗎????

每次回國,在法蘭克福的機場免稅店,都會見到成群成批的來自國內的游客,手拿肩扛地徜徉在免稅店裡,同胞們幾乎人人手中都會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免稅店的袋子,買的可謂酣暢淋漓。
為此,一向保守的德國人,專門在通往中國的航班口又增設了一個新的免稅店,這樣便於中國遊客購買,在登機前的一剎那繼續消費。

直到他們買的心滿意足。

這些年,同胞們手中有錢了,無論是在世界的任何角落裡,只要有中國遊客的地方,都會看到大包小包彷彿在自家門口的自由市場上隨意撿幾件東西的遊客。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到了國外並不是真心實意地對歐洲或者其他國家文化感興趣,而是選擇走馬觀花,胡亂隨意看看幾個著名的風景點,拍些照片作為紀念,回去後可以跟人說一周內去過了法國德國比利時布魯塞爾西班牙等國家,然後一股腦就鑽進了奢侈品店,瘋狂購買,不僅僅買給自己,還要買給家人,同事朋友們,大方,慷慨,豪情萬丈。

在機場,他們熙熙攘攘,聲音洪亮,無所顧忌,或蹲或站,形象無所顧忌,全然不顧是在境外異域,彷彿蹲在自家後院中,端著海碗跐溜海吃。

有的人,一臉有錢的樣子,走路都理直氣壯。大聲呼叫同伴,不斷高聲打電話,還有的高聲質問電話另一端朋友的,餵,我現在在某某店,你到底要多錢的香水?新款的才幾千美金,你要不要?

那氣勢。彷彿人就在劉家窯的舊貨市場或者大紅門的舊家具店。而眼前的路易威登和香奈爾們彷彿是一對破爛任人隨便拎走。

同胞們在海外購物時的氣壯山河和大義凜然也不得不令人有幾分佩服。

我有個朋友,在德國開了一家旅行社,年代不短了,聲譽不錯,生意也做得不錯。慢慢地,隨著對大陸游客的開放,國內來的團隊越來越多,自由行的,參觀考察培訓的,五花八門的名目,最後無不要求帶到巴黎去,名牌店去,大肆消費一番。

這些客人們揮毫酣暢,痛快之極,花錢之豪爽之不吝嗇,讓我的朋友看得目瞪口呆。

很多人到最後還是意猶未盡,花了幾十萬,上百萬之後,還覺得不夠舒坦,問我朋友,還有沒有更給力的地方。他們對我的朋友說,德國沒勁,豪華名牌店不多,可以花錢的地方也不夠多。還是巴黎和紐約比較給力。能一擲千金。

有一次,朋友接待了一個來自國內西部的團,按照計劃,也就是說至少是按照來德國的辦理商務簽證的理由上的日程,第一天應該是參觀德國的著名企業,跟公司主要負責人座談,聽取未來的合作計劃和方案。

這幾位客人在整個會談過程中不停地打著瞌睡,心不在焉,甚至還有發短信打電話的,他們豪不在意德國人的認真和敬業,德國人為此十分反感。中途幾次停下來演講,希望對方能重視自己的發言。作為翻譯的她,非常尷尬。她清楚地斷定,這些人根本就不在意這次考察和訪問的內容。

第二天,從科隆大教堂開始參觀起,這些人急急忙忙在大教堂門前照了幾張相片,就能要求盡快走人,同時提出,要求修改後面幾天的行程。

他們說,教堂沒什麼看頭,德國也沒什麼意思,要直接去巴黎。

我朋友急了,說按照行程的安排,要先在德國境內呆三天,然後才到巴黎。因為吧里的酒店式三天以後的時間入住。

對方不答應,堅決要求離開德國,並說德國太沒勁,沒什麼可看的。

朋友只好打電話到巴黎去,取消各種參觀行程,重新預訂了在巴黎的飯店和活動。

到了巴黎,他們在埃菲爾鐵塔和凱旋門照了幾張相片,提出要去看紅磨坊的演出,還要去買偉哥,我的朋友耐著性子幫助他們解決了。

最後他們要去名牌店購物。

到了名牌店,這些人立刻活躍起來,激情四溢。每人都買了五六個路易威登包,上百萬的手錶,無數的香水和名牌西服,還重新買了大皮箱。


最後,他們令人難以置信地提出,要求改簽機票早點回家。說巴黎也沒什麼意思。

我的朋友差點崩潰了。

機票是折扣票,不退不改簽。

朋友告訴他們不能這麼沒有信譽。

這幾位客人急了,說可以承擔所有的退票費用,償還損失,表示錢不是問題,但是要求早點回去。

我朋友也急了,說你們這麼一折騰,我今後的名譽都毀了,今後還怎麼跟當地的旅行社合作?

那幾個客人輕蔑地說,那是你的事,給你錢都不要,死心眼,做事情怎麼能發財?

朋友說,錢不能買來所有的東西。我需要的事信守合約和遵守行規。

最後,經過商議,達成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協議,這幾位答應在巴黎繼續住下來,但前提是,我的朋友必須找或者買兩副麻將牌來。

朋友氣的幾近發瘋,無奈只好在巴黎的中國城瘋狂地尋找麻將,然後把中餐外賣叫進來,供他們吃喝。

他們昏天黑地地在巴黎打了幾天麻將,最後把酒店造的亂七八糟,倉皇走人。
巴黎的酒店經理告誡我的朋友,今後如果再找如此的客人,將終止他們之間的合作。

酒店的經理還告訴我的朋友說,再有錢,我們也不接待了,這樣把我的酒店的名聲搞壞了。

我的朋友回來,也對我發誓,以後這樣的團在也不接待了,再有錢也不干了。

無獨有偶,去年我去法國參加加納藝術節,一個以贊助商身份跟隨著國內的演出隊伍一起到來的男士,也是出手闊綽,一下飛機就要求陪同前往名牌店,出手就是15萬買了卡地亞。

陪同他的小伙子是我們的法國大學生志願者,因為在中國留過一年學,中文不錯,人家孩子是利用暑假來幫忙做義工的。

看到這位大款出手豪放,小伙子以為這位大款看錯了價碼,連忙解釋,這是十五萬,不是一萬五。

這大款眼皮都不動,比劃著告訴店員,包起來,就是它了,然後問小伙子還有沒有比這更貴的。

小伙子嚇的目瞪口呆。

當他得知,這只演出隊伍並沒有得到這位仁兄的真正贊助時,他開始鄙視他,他說,如果我是他,我會給這些演員們發點補貼讓他們到法國四處去看看,而不是把錢用到一塊表上面,它代表不了什麼。我也不想再為他服務。

無獨有偶,這位仁兄在戛納期間如坐針氈,對演出不感興趣,對文化不感興趣,對人文環境也不感興趣,每天的活動對他而言幾乎是坐牢和受刑。於是他要求,讓他早點回國去,萬般無奈,我答應了他的要求,因為不答應也不行了,他自己花了好幾萬,買了頭等艙,原來的票寧可作廢掉。

我跟我的朋友一樣,哭笑不得。

我認識一位在法蘭克福一家很大的旅行社做導遊的女孩子,她對我說,有時候她帶著國內來的團出去參觀,他們的舉止和行為讓她無地自容,真想找個地縫轉進去,她說,那一刻,她真不想承認她也是中國人!

有一次,我的朋友來海德堡一帶玩,我去幫他們預訂我家附近的一個酒店,酒店不大,但很有名氣,因為十分乾淨而且價格合理。

老闆娘對我說,不瞞您說,我不是很喜歡接待中國的旅行團,他們早上總是吃飽以後還要帶走很多的麵包和水果,甚至黃油和奶酪,來的晚的客人就沒有吃的東西了,他們還在房間里大聲吵架或者說話,對我來說都差不多,甚至還有我的床單擦皮鞋。所以我很不願意接待團隊。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團隊。她特別強調了一下。

她看出我的尷尬,連忙說當然也許不是所有的中國人如此。

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中國人有錢了,真的有了,比起六七十年,我們的拮据,我們的寒酸我們的仔細來,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可是我們卻是失去了點什麼。

我們失去的是什麼?

尊嚴,勤勉,內斂和溫和。這本來是我們中國人千年文化中最重要的精華部分,溫良恭謙讓,節約本分,溫潤如玉,淡如溫水,無欲則剛。

我們本來是誰?現在卻成了誰?

毫無疑問,我們只是新一代的暴發戶。

請你們好好想想,中國人有錢了,卻失去了世界對我們的尊重和敬仰。

想當年,外國人來中國,對中國文化是畢恭畢敬,充滿神秘嚮往和敬仰。

而今天,就在我們大把大把把銀子灑在巴黎,灑在紐約灑在世界各國豪華場所瘋狂揮霍的時候,我們卻得到了世界的白眼。

為什麼?

看看海德堡,一個600年的老古城,比起中國動輒就是千年的古城而言,年輕的很多,可是中國遊客來了,有幾個人會靜靜地徜徉在內卡河邊,靜靜觀望這座慶幸沒有被盟軍轟炸掉的城市,聆聽羅馬古建築群的聲音,到著名的哲學家小路上去走走,回味一下當年歌德和叔本華們走過的小路,靜靜地享受一下那座殘缺的古堡在夕陽下的輝煌和悲壯氣勢。
中國來的客人們卻不願意,因為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人們來了,照張相就走人。因為什麼?沒文化,或者說對文化根本不感興趣。

再看看巴黎,有幾個人在夕陽里,從榮軍院走到埃菲爾鐵塔再走到凱旋門,認真看看夜色中華麗而壯觀的香榭麗舍大街,想像一下當年拿破崙的威武雄姿。享受一下巴黎的旖旎和風采。

沒有。中國的遊客們都忙著去奢華的商店去燒錢,去揮霍,人們僅限於照相和走馬觀花。
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崇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你連路都沒走,怎麼會知道這個國家的美好和偉大之處?你連看看這個國家的基本文化的熱情都沒有,你還好意思說自己來自五千年的文明古國?

去年,我在巴厘島烏布的時候,遇到一位印尼的木雕師傅,他們一家三代人都在從事木雕生意,最小的孫子只有七歲,已經會雕刻東西了。

他們不慌不忙地接待我,不卑不亢地給我介紹他們的雕刻藝術和他們的家族歷史。

他們把收藏了幾十年的中國木雕拿出來給我看。

屋外,氣溫高達34度,而他們卻態度從容,不慌不忙,屋外的遊客和炎熱彷彿與他們無關,他們淡定,坦然,那份儒雅叫我不得不肅然起敬。

他對我說,比起中國的歷史,我們印尼太短了,比起中國的古文物,我們這里大概算不了什麼,但是我們只要一代一代這麼工作下去,再過幾百年,我們的歷史也就會跟中國一樣豐富。我們不在乎有沒有錢,因為我們過的很愉快。

他兒子對我說,我知道中國人很有錢,他們來這裡度假會花很多錢,我們沒那麼富有,但是只要過得愉快就可以了。孩子今後需要知道,我們烏布是個很美的地方,會受到世界的關注。

當我聽他們的話時,我的眼淚在心中流淌起來。

我想,他們大概不知道,我們的城已經被毀得差不多了。

而我們的孩子一天一天羨慕西方的文明和豪華,我們的老百姓有錢的寧可到國外去燒錢,也不會想想把這些錢節省下來,為孩子們存好,設立一些教育基金,讓孩子去學學傳統的文化,手工藝。

寧可花幾萬塊,把孩子送去參加一些騙人的境外互動,也不會帶著孩子利用假期先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先去知道一下自己的祖先和文明。

家長們何曾想到,孩子們應該先去把中國的文化精髓書法學好,漢字寫清楚,搞明白,再去讀英語,考八級。

家長們趨之若鷺,把孩子送去學鋼琴,學小提琴,卻不想讓孩子先去聽聽古琴,了解一下崑曲,皮影,秦腔,京戲。

孩子們什麼時候可以在學校的組織帶領下,先去走走西藏的天域,看看新疆的風土人情,去去內蒙的呼倫貝爾盟,了解一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是怎樣走來的。先去了解一下我們自己祖國的博大與精深?

孩子連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他們如何能自信和熱愛自己的民族?

同胞啊,錢是一點一點掙出來的,怎麼花,是你的自由和權利。

可是,能不能花的有點意義?花的高級些?花在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

一塊卡地亞金表,能養活無數孤兒和上不去學的孩子們。

一個路易威登包,能打起無數口母親水窖。

一個愛馬仕,就可以讓一個玉樹和汶川的孤兒生活好幾年。

一輛勞斯萊斯,可以幫助我的傳統手工業藝人開始無數作坊和小工藝坊。

同胞啊,中國人富有了,我們高興。

可是這麼花錢,這麼揮霍,卻讓人看不起,不僅僅是洋人看不起,連我們自己都不自信!

尊嚴不是花錢能買來的。

有錢,也不是用來炫耀的。

文化沒了,教養沒了,傳統沒了,廉恥也沒有了,我們還剩下什麼?

當你並不富有也不有錢,你卻跟來自哥廷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劍橋大學,以及世界上更有名的大學教授攀談關於老子莊子孔夫子以及古老中國洋洋大觀的時候,他絕不敢對你有半分的鄙視,因為他不如你更懂得老莊的境界和心懷。因為你擁有你民族自己的文化。

你就算是萬貫家產,富可敵國,卻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自己要去哪裡,你沒有教養沒有文化沒有學識甚至沒有任何基本尊嚴的時候,你就什麼都不是!

不僅洋人輕蔑你,連同胞都看不起你。

記得當年那句經典於德利的那句老話,沒錢是萬萬不行的,但錢也不是萬能的。

我們不能窮的就只剩下了錢。

況且三分之二的同胞並沒有錢。他們孩子啊為了生存而掙扎。你想到過沒有,去幫幫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燒錢和揮霍的時候,想想你的責任和義務,或者想像你自己的形象和尊嚴。

記下自己的一點想法和感觸,與同胞們共勉。

認同者引以為戒,不同者,請好之為之。


畢竟人各有志,不可強求。
chen

 不直接溝通會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