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老外眼中的日本



不少日語詞彙已經成為了英語固定詞彙,比如“Tycoon(商業巨頭)”就是日語“大君(taikun)”的發音。
我剛去美國上了兩週課,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有來自馬達加斯加的企業高管,有來自秘魯的金融軟件開發天才,有皮膚黝黑髮亮的哈佛醫學院女高材生,還有現役的FBI軍官,就連以色列和美國的軍方人員也坐在同一間教室裡其樂融融地上課。每個人的自我介紹都是出生在哪裡、成長在哪裡、受教育和工作又在哪些地方。因為我是從日本申請入學被錄取的,所以學校劃分我為日本學生,但每次我都認真地強調:我是中國人,現在在東京生活。
可惜,我強調的“中國人”這一點往往被忽略。老外總是激動地對我嚷嚷:“天吶,東京是最棒的城市!”要么就是說:“我一(兩)個月後就要去東京。”甚至在我們這個小班級上,就有兩名同學不約而同地要在十月來東京度蜜月。我問他們,蜜月難道不應該是去絕美海景發呆嗎?結果兩人都說:“海景哪裡都有,但東京的精彩獨一無二。”還有德國同學以色列同學美國同學深情款款地對我說:“東京是我最愛的城市!”
一開始我以為他們是客氣,後來發現是真心的熱愛。這幫老外說到日本的地名如數家珍,不少地方連我都不知道。可是我說自己來自四川,大多數老外一臉茫然,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還僅限於北京、上海。一位瑞士同學說他知道四川,因為那裡是大熊貓的故鄉,周圍的一群老外都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有次聊天,一位以色列男生說他一個月起碼要吃5次壽司,旁邊的墨西哥男生則聊起了他對日本清酒的了解。兩人都直呼芥末為“哇撒比”(日語發音),連磨芥末要用鯊魚皮都知道。我問他們吃過北京烤鴨嗎?大家都搖搖頭。想來他們也是不會知道甜麵醬這種東西的。
並不是只有課外聊天時日本才如此被推崇,在課堂的商業案例中,日本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次我們上了4門課,有3門課使用了日本企業作為主要案例。案例裡對日本企業的描述非常清晰到位,可見美國學者對日本企業做了透徹的研究。而不少日語詞彙已經成為了英語固定詞彙,比如“Tycoon(商業巨頭)”就是日語“大君(taikun)”的發音。
為什麼美國的商學院會大量選擇日本企業作為案例?大概因為日本企業打敗過美國企業,而且是在美國市場打敗了美國企業,比如汽車。微觀經濟學課堂上有一系列數據,美國二手車隨使用年限增長而價格下降幅度最小的全是日本車品牌。這並不僅因為日本車便宜油耗少,更因為美國人覺得日本人做事嚴謹,日本的汽車廠在全世界汽車製造行業裡最早最全面推廣機械操作,所以日本車質量穩定可靠。機械操作加上機器人般的日本人的管理,打造出美國商業界和消費者對日本品牌的信賴。
雖然知道了日本企業在海外的成功,但學到全球主要地區的文化差異對商業行為的影響時,我依然震驚了。我發現一個主要的區域是:日本及東亞,而中國在這個“及東亞”裡,日本才是東亞的代表。說到東亞,中日韓及新加坡等等,最重要的共同特徵不就是“儒家文化”影響麼。要研究東亞文化明明應該從中國追本溯源,怎麼我堂堂大中華的文化就被劃分在“及東亞”裡被日本代表了呢。
我想到和同學去逛最著名的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經歷。我遠遠看了一眼博物館窗戶上繪製的圖案,就跟同學說:“我從日本來美國,沒想到看的還是日本的展。”果然,館內最重要的大展是一位日本藝術家的作品,佔了整整一層樓。說實話作品的水準真的不錯,更難得地在“當代藝術”這樣源於西方的文化領域裡保留了濃郁的日本特徵,不然也不會讓我一眼就猜出是日本的展。但我的同學來自中國香港、在澳大利亞受教育,英文比中文說得好多了,他仍覺得看到的是中國文化。比如作品裡經常出現漢字,還有不少神仙鬼怪龍麒麟這些形像都讓他覺得親切。可惜這些源自中國的文化元素代表著日本進入了西方人的心中。
不知道有沒有中國的藝術家在這裡舉辦過大展?如果有一位中國的藝術家在這裡舉辦大展,他的作品裡會大量體現中國元素嗎?如果要體現中國元素,又該用哪些來代表中國呢?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很難用某幾樣東西來代表。而日本人選擇不多,又善於做到極致。舉個例子,用壽司代表日本美食應該讓所有日本人民都服氣,但是有哪一樣食物可以讓中國人全部認同呢?或許這也是日本文化在西方成功推廣的原因之一。
面對西方人看待中國和日本的差異,我並不覺得這是歧視。畢竟日本企業的海外拓展之路比我們早了幾十年,足以和我們拉開差距。而且,現在很多外國人也在積極研究中國。
這次上課的一位教授就令我印象深刻。學校準備的關於我的正式資料都是用的中文名的拼音,但是上課期間放在我面前的名牌印的卻是英文名字,老師同學也都叫我的英文名字。可這位教授不管是課上請我發言,還是課餘偶然遇見,他都叫我的中文名字。開始我以為是他預先記住了學校提供的資料,明明看著我面前大大的英文名字偏要叫我拗口的中文名。後來聽其他同學說他自稱是“中國謎”,對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特別有興趣。我才明白,他是通過叫我的中文名字來尊重我的文化。這讓我非常感動。
學校旁邊有一家Whole Foods,是美國高端超市的代表。有位同學要我和他一起去超市,說早就想買一樣日本點心請我也嚐嚐,點評一下是否地道。我發現超市門口最顯眼的海報就是宣傳日本點心“mochi冰淇凌”。
“Mochi”是一個日語詞,特別指糯米做的點心或者形容食物粘糯的口感。同學買了一大盒,吃得搖頭晃腦彷彿是無上美味,可在我看來不就是糯米皮里包了團冰淇淋嗎?同學問我地道嗎?我說挺地道的。他聽了特別高興,說:“我一定要去日本,我太愛mochi了,我要去盡情地吃mochi”。還深情地感慨,“真不知道日本人怎麼做出這麼美味的東西?”我隨口就說:“很簡單啊,用糯米就可以了。”沒想到同學驚訝極了,瞪著眼睛問我: “你知道這是用什麼做的?可是怎麼把冰淇淋放進去的呢?”我白白眼,沒好氣地說:“我五歲就會做了!這是我們中國傳統食物啊。”結果我明顯發現了同學臉上不置可否的表情,他出於禮貌地說:“大概中國確實有類似的食物吧。”什麼類似!我簡直想把湯圓青團驢打滾一起扔到他臉上!
唉,明明源於中國的東西,卻成為了西方人心中來自日本的典型。日本人在商業出海和文化傳播上,確實做得比我們好。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令他們仰慕和嚮往,對中國還停留在好奇和探尋。面對這樣的差距,抱怨和牢騷都沒用,憤青更不可取。
日本人的英語其實沒有中國人好,日本人在海外比中國人還封閉還抱團,可是為什麼日本企業在海外比中國企業要成功?為什麼日本文化比中國文化在西方更有影響力?時間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一定有更多地方值得我們中國人去研究和學習。
(本欄目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是好事,要繼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