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貝多芬和莎士比亞


音樂和文學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音樂是來自靈魂的一種召喚,它促使那些「在路上」的漂泊者永遠都不停止腳步。尼采、叔本華等哲人在迷茫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音樂,因為那是一片心靈的凈土。貝多芬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貝多芬對歷史、哲學、文學都有研究,還醉心於古代神話。他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詩歌和莎士比亞、莫里哀等人的作品;他還入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他閱讀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以後,創作了著名的鋼琴奏鳴曲《熱情奏鳴曲》(作品第57號)和《暴風雨奏鳴曲》(作品第31號)。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申德勒曾經問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是「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晚年(1611年)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他在《暴風雨》中表達了熱愛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願。同時,貝多芬在創作《暴風雨奏鳴曲》時,正是他聽覺衰退、精神危機的時刻,他在幾個月後寫的「海里根士脫遺囑」中說自己「六年以來我的身體何等惡劣······可是我不能對人說:『大聲些,我是聾子』······這感官在我是應該特別比別人優越······我不致自殺是因為藝術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與坎坷命運作不屈鬥爭的,貝多芬自己的命運與之產生共鳴,所以他能創作如此偉大的《暴風雨奏鳴曲》。
貝多芬,歐洲古典音樂,人類永遠的不可超越的音樂高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