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西方古典音樂這幾年開始在中國升溫






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蓬勃發展的氣勢之恢宏,就如同《1812序曲》(1812 Overture)。最為突出的是上海(中國最古老的管弦樂團的故鄉),其次是北京和其他繁華的城市,在一些更邊遠地區的發展也在提速。在上海,北京等地,音樂家教每小時收費200元至300元人民幣.

就在幾年前,雅馬哈(Yamaha)剛在中國開設了其首家音樂學校。現在,該公司在數十個城市都開辦了音樂學校,其在上海的音樂學校擁有幾千名學員。大約有數萬名音樂愛好者參加上海音樂家協會(Shanghai Musicians’ Association)一年一度的鋼琴等級考試。除了3家重要的常住管弦樂團的演出,上海的古典音樂演出還包括諸如Shanghai Sinfonietta和上海國際鋼琴比賽(Shanghai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北京擁有120名音樂家的中國愛樂樂團(Chi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立於2000年,該樂團在2005年的國際巡演中獲得高度評價,一位倫敦的評論家宣稱:“中國已經成為古典音樂領域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還有很多中國的老一輩,及年輕的鋼琴家,鋼琴製造廠家也開辦了全國性的連鎖音樂培訓學校。


古典音樂在中國的復興,是其經濟迅速增長所帶來的成果之一。為了突出一種超現代化文化來匹配其經濟成就,中國城市一直在建造奢侈的1000座席或2000座席乃至更大的劇院。這些劇院由著名建築師設計,其中包括法國的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倫敦的紮哈,哈迪德(Zaha Hadid),以及巴士底歌劇院(Bastille Opera)的設計者卡洛斯,奧特(Carlos Ott)。同時,迅速富裕起來的家庭,正把大筆金錢錢投入到孩子的文化發展方面。
“一旦人們在衣食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他們就需要提高精神方面的修養,”上海音樂學院社會教育處主任趙曾茂表示。上海富井提琴製造有限公司 (Shanghai Fugim Violin Company)創始人魏崇德表示:“發達國家都認同藝術的重要性。”他的兒子今年十幾歲了,五歲開始學鋼琴,七歲開始學大提琴。“我希望把他培養成有教 養的人,”魏崇德表示,“如果你去聽一場音樂會,卻聽不懂”——你在不該鼓掌的時候鼓掌,或不知道如何談論音樂——“這會很尷尬。” 魏崇德的兒子有馬友友(Yo-Yo Ma)的全套唱片,每天至少練琴一小時,而且每週參加上海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手開辦的課程。
除了提高自身修養之外,人們匆忙追趕古典音樂潮流也有著很現實的原因。馬友友和德國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譯者注)的兩位年輕鋼琴家郎朗[在17歲時,作為安德烈,瓦茲(Andre Watts)的第一候補,與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一同演出]和李雲迪[18歲時,在擁有80年曆史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international Frederic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中獲得金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像搖滾明星一樣受人崇拜。家長們想像著自己的孩子像這些明星一樣“錢”途無量。此外,有音樂特長的孩子們可以在競爭激烈的高考和中考中得到加分,從而進入好學校。
中國父母們還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享受自己未能享受的東西。在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期間,古典音樂是被禁止的。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華天礽回憶道,這家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學院被視為“西方音樂的搖籃”,因此在文革期間遭受了“最嚴重的衝擊”。他表示:“我們學院有半數的教師自殺身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演奏毛澤東的妻子批准的八大樣板戲的音樂家,可以逃避通常去農村勞動的命運,因此各家庭拼命地為孩子尋找音樂教師——但卻無力購買樂器。華天礽表示:“那時候的中國人根本沒法學習或演奏古典音樂。”
當然,如今這兩點他們都能夠做到。而且他們可以縱情享受:不僅是蕭邦、李斯特(Lizst)和譚盾或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 Ives)等現代作曲家,還包括說唱、爵士、鄉土爵士樂、藍調和中國傳統音樂形式。土生土長的古典音樂樂團和絃樂四重奏大量出現。不過,要在現代大劇院欣賞知名古典音樂家的演奏,門票可能貴得令人望而卻步;大多數古典音樂迷們只能將就著在家聽聽CD。
在多山的水稻種植地廣西,彭映雪(音譯)4歲時就開始上鋼琴課。當時,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教師參觀她所在的幼稚園,被她的琴聲打動;9歲時,她進入上海音 樂學院(該校的招生錄取比例僅為18%)。她的父親辭去文員工作,搬到上海來照顧她;她的母親是辦公室助理,從家裏給他們寄錢。15歲的彭映雪意識到,她 的父母之所以做出這種犧牲,是為了她的將來。“一些人認為,女孩只適合普通工作,例如當秘書,”她說道。“一項特殊技能會給你提供更好的前途、收入和生活,以及更多的選擇。”
在中國的西方古典音樂熱潮中,鋼琴是一種備受青睞的樂器。2002年,約600名業餘鋼琴演奏者參加上海音樂學院的評級考試;今年,這一數字達到了 8000名——或許是因為,例如與小提琴或單簧管相比,鋼琴所要求的技巧與體能都略低。趙曾茂稱,即便是老年人也能彈奏鋼琴——上海約有1萬名老年人學習 鋼琴,其中許多人是受到自己孫子孫女們的鼓動。19歲的鋼琴演奏家沈文裕補充道,新富起來的人們之所以青睞鋼琴,可能是因為鋼琴比其他樂器“看上去更有層 次、更具聲望”。許多家庭表示,他們選擇鋼琴只是因為其他所有人都這麼做。
中國製造的鋼琴和小提琴超過全球其他任何國家:中國每年大約生產37萬架鋼琴和250萬把小提琴。2005年,中國出口價值約為8.83億美元的樂器,其中大部分銷往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與此同時,施坦威(Steinway & Sons)等知名樂器製造商已加強其在華業務。在日本等發達國家,多達四分之一的家庭擁有鋼琴。目前,上海擁有鋼琴的家庭略低於5%,因此鋼琴公司對中國的潛力抱有巨大幻想。
儘管中國音樂系學生被各種類型的當代流行音樂所包圍,但許多人聲稱更加鍾愛古典音樂。喜歡德彪西(Debussy)和拉威爾(Ravel)的彭映雪表示: “儘管難度更大,但我更喜歡古典音樂。它一直存在了數百年,而仍然得到人們的喜愛。”華天礽表示,古典音樂的優勢,在於其“確立了一套標準”,“我們彈奏它的方法,與義大利或德國人並沒有兩樣。”
儘管對古典音樂喜愛有加,但古典音樂很少出現在普通的中國教室裏。華天礽指出:“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中,音樂不是重點……在高中,甚至不存在音樂教 育。”他表示,發展古典音樂的終身愛好者,比挖掘中國下一批古典音樂演奏大師更為重要。他和其他中國學者並不看重李雲迪和郞朗的明星光環。華天礽表示,他 們“不是莫札特,我們每年都有一批接近他們水準的學生(畢業)。”但他看好中國古典音樂家的命運,不管他們是否能獲得德國留聲機公司的合同。由於良好的 經濟增長前景,我們的學生擁有非常光明的未來,市場需要他們。
現在,中國是幾近全民學才藝,90%以上的學童學古典或民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