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紛亂的時局中,再讀先賢書,也可開智慧的~~曾仕強教授在世時,有老外曾問曾教授:“中國人和日本人長相相似,膚色差不多,怎麼區分呢?”曾教授淡淡笑說:“其實很簡單,常說東方必勝的是日本人,說東方不敗的則是中國人。”
為何呢?
解釋:“中國人只求不敗,不求戰勝別人。老子講得很清楚,戰爭是不得已的手段,不戰才是目的。有時候,就算你打勝仗也是輸。”
在很多影視劇裡,基本上只要是中日PK,日本武士的額頭上都會綁著一塊白布,上面寫著”必勝“,中間還畫著個太陽。
但是,中國人就不同,從來不會高調,而是將真氣藏在胸中,在關鍵時刻一招斃命。
雖然中日同屬東亞文化圈,但眾所周知,日本文化的源頭在中國。
“不敗”和“必勝”雖然意思差不多,當其中又大有不同。
“不敗”兩個字極致地體現了中國文化里的“中庸”思想。不敗是一種狀態,必勝是一種信念。從陰陽八卦圖裡不難看出,任何事物的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都會轉向相反的方向,而不是無節制的增長。
日中則仄,月盈則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中國智慧充滿了辯證主義,必勝不是勝利,不敗也不是失敗。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理念上是全然不同的。西方人崇尚的是零和博弈,是非此即彼的一種狀態。
雖然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但是日本人向來是道貌岸然、欺軟怕硬,特別是近代以來的日本,他們從思想、制度等方面,都是積極向西方價值觀靠攏。他們認為,競爭是一件你死我活的事情,而不是中國的點到為止、共生和平。
雖然中日同屬東亞文化圈,但背後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屬性。 “必勝”和“不敗”在中國的文化里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但西方的詞彙裡,這只是同一個單詞。
此外,曾教授還說:“千萬不要上當,不要覺得日本人有禮貌,日本人的禮貌是形式,沒有和他們的內心結合在一起,一個人在形式上的禮貌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重要的。”
曾仕強教授生前一直在努力倡導傳承中華文化,他對《道德經》、《易經》的研究十分到位,也曾多次應“百家講壇”之邀講授國學智慧。
《易經》被看作是“群經之首”,它所囊括的東西非常豐富,可以說大到宇宙機理的運行,小到一花一木的枯榮,都能在其中找到最根本、最原始的智慧。
曾教授曾多次公開說:“大家多讀、早讀《易經》,而且越早讀越受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