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皇室到了重要節日時候,大都會準備豐盛的晚會節目:宴會、舞會、酒水、水果。而晚會的音樂表演肯定不會缺少,從那時候開始,音樂演奏就已經呈現出一個很大的規模了。
《皇家焰火》是亨德爾晚期最偉大的樂隊作品之一,1749年4月份《愛克斯-拉•夏貝爾和約》在倫敦簽署,標誌著“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英國皇室準備用一場焰火晚會來慶祝和平,而亨德爾則受命為焰火表演創作背景音樂。 4月下旬,《皇家焰火》首演於倫敦渥哈爾花園,亨德爾親自擔任指揮,而後曲目引起極大轟動,一舉獲得成功。雖然那場焰火晚會搞得很糟糕--燃放煙火時居然發生了火星飛濺而引發火災,燒掉帳篷的意外事件,但《皇家焰火》卻永久地流傳下來。由於在創作前英王要求在這部作品中不要出現提琴,所以可以在作品總譜上看到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的數量極其驚人!為了體現出音樂的非凡氣勢,亨德爾為這部作品編配了24個雙簧管、9個圓號、9個小號、三個定音鼓以及12個大管。後來修訂時,亨德爾則執意進入了弦樂器。這種大編制樂隊的配器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據說首演當天動用了一個百人樂團進行演出,可謂史無前例,由此也可見亨德爾頗具水準的配器功夫。
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ChristopherHogwood,1941-)著名指揮家,於1941年9月10日生於英國諾丁漢,早年就學於劍橋大學,師從英國著名羽管鍵琴演奏家、音樂學家萊帕德( R.Leppard)和達德(T.Dart),也曾隨哥倫比亞羽管鍵琴演奏家普亞納(R.Puyana)和荷蘭羽管鍵琴演奏家萊翁哈特(G.Leonhardt)學習過。 1967年以羽管鍵琴演奏家的身份加盟由古樂吹奏家芒羅(D.Munrow)主理的倫敦古樂合奏團。同年他還與英國男高音(Countertenor)鮑曼(J.Bowman)等組成四重奏團,又參與由馬里納領導的聖馬丁室內樂團。古樂學會樂團錄製的唱片都十分暢銷,廣受讚揚,被認為是真正再現了古樂時代的淳樸風格。 1983年,霍格伍德被選為“最受歡迎的世界十大音樂家”之一
《皇家焰火》由六個樂章組成,整體風格輝煌、壯麗。
第一樂章《序曲》篇幅較長,大約有8分鐘左右,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慢板和快板。開門見山就給聽眾一種華美富麗的感覺,氣勢十分恢宏,然後以傳統的賦格開始快板主體,利用樂器之間的對比重疊,表達有活力、複雜的織體,然後又回到慢板。
第二樂章是布列舞曲,帶有明顯德國風格的一首短小精悍、輕鬆愉快的舞曲,二部曲式,和第一曲有著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品。
第三樂章副題為“西西里風格的廣板”,又被後人稱為《和平》,原因自然是因為其中充滿著安詳、和諧的氣氛,給人以寧靜舒緩的感覺。
第四樂章又回到了快板和激情,命名為《歡欣》,仍舊是二部曲式,和標題一樣的充滿著活力。
第五樂章是法國式的小步舞曲,第六樂章是小步舞曲,曲式是高潮、緩衝、高潮,頗有首尾呼應的創意。如今通常習慣將這兩個樂章連續演奏,甚至合併為一個樂章。最後部分是大管與雙簧管合奏,終曲在高潮中結束。
如今再次用心欣賞,彷彿就能感覺得到那時候的場景,是多麼的豪華、美麗。停留在那個地方,都不願意離開了。
為尋找夢想,讓我們跟隨門德爾松《乘著歌聲的翅膀》
你是否也和那許許多多的人一樣,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你是否也像他們一樣,在歌聲中尋找自己的方向,在歌聲中一直地努力與嚮往?你是否還記得,你那最初的夢想?
《乘著歌聲的翅膀》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門德爾鬆的作品36號中的第二首,是他獨唱歌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創作於1834年。
這首歌的歌詞是來自海涅的抒情詩“乘著歌聲的翅膀”,寫於1822年,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美好嚮往。
門德爾松為這首詩譜曲。改編後的小提琴曲將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特點交織在一起,以精美、幽雅、華麗的風格,飛揚、深情而流暢的旋律以及由緩慢、流動、抒情的分解和弦構成柔美的伴奏,美崙美奐的音樂構成一首溫馨而富有浪漫主義的音詩。充分展現出作曲家內心對美好世界的憧憬。
樂曲為夜曲形式,D大調,6/8拍,速度為中速偏慢,音樂的色彩是稍稍偏暗淡又有些憂鬱。
樂曲一開始是寧靜的行板,獨奏小提琴在鋼琴連續兩組琶音鋪墊下,在G弦徐緩奏出委婉動人的主題。
當小提琴奏響第一個音符的那一刻,一股清新涼爽的微風撲面而來,輕柔、舒展。
之後獨奏小提琴仍在G弦以平緩柔聲弱奏與補充,有如低聲親切的傾訴,浪漫而又委婉,在鋼琴的分解和弦鋪墊的音波上,沿著美妙的旋律,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曲中不時出現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動地渲染了這美麗動人的意境。
接下來,隨著鋼琴的分解和弦的引導,小提琴轉為降B調,在高八度上演奏出一個瞬間昇華的主題,而伴奏則出現了一個緊張的氣氛,並且使這個不安定的音素由下一個和弦轉化,二級和弦替代了明亮的下屬和弦。這些和弦的應用使音樂色彩出現了非常巧妙稍顯不安和緊張的情緒,好像陰霾的天空突出一屢金色的陽光,照亮了心中所有的角落;
隨後,樂曲應用了雙音、和弦,這些有特殊色彩和味道的和弦和雙音使平淡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夢幻色彩,伴奏部的減三和弦使音樂色彩出現了巧妙稍顯不安和緊張的情緒。
最後,樂曲在顫音(小提琴打指)的引導下轉回到D大調,經雙音、和弦變奏,一連串華麗的雙音樂段把音樂推向高潮到主和弦使整個樂曲完滿結束。
《乘著歌聲的翅膀》,如曲名一樣,煥發自由輕柔的浪漫氣息。小提琴飛揚的幻想,讓人感觸到那些曾經充滿朝氣的青春歲數和甜美的情感。
這是一首經典的小提琴樂曲,曲調華麗、歡快、跳躍、格外迷人。讓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讓快樂的心同樂曲一起飛翔! ?
薩拉•張演奏《乘著歌聲的翅膀》,從第一個音符開始便激發起人們濃欲的興趣,她的每一個音符和樂句都充滿詩意和想像力,那麼自然優雅。
她的演奏沉著、自信、放鬆。昂首挺立,清新、直率、柔和、悅耳、令人振奮。音樂的處理完全發自她的內心,沒有一絲做作。整部作品的演奏充滿著對人們聽覺的誘惑力。
她演奏美麗動人的抒情主題時柔情萬種,令人著迷。而在演奏等高難度技術性樂段中,她也是那麼的輕而易舉,瀟灑自如。讓人驚嘆。最後小提琴奏出一連串華麗的八度雙音技術樂段,是那般的熱情奔放。她良好的樂感及自然、純真的音樂流無不把人深深感動。每一段落都活靈活現、弓弦揮灑,乾淨利落,游刃有餘,讓人不禁佩服。
她演奏的門德爾鬆的《乘著歌聲的翅膀》、讓我們看到了的她高貴、恬靜,充滿美妙的幻想。 ?
海涅的“乘著歌聲的翅膀”大約寫於1822年,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美好嚮往。
詩人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印度恒河原野的迷人景色,彷彿可以聞到紫羅蘭、玫瑰、白蓮花的芳香;
看到清澈的水波、碧綠的棕櫚,月光下的花園,還有那善良的羚羊,心愛的人……
這一切都融入歌聲裡、夢幻中,把人們帶到了恬靜、純淨,充滿詩意的東方。
迷人的異國情調就像一層輕柔的淡霧,飄逸在詩人所創造的這個神奇的世界裡,而且全詩的色調透著一股秀氣,像是怕著色太濃而破壞了這和諧裡透著的溫馨和甜蜜的氣氛。詩人故意用淡淡的近乎“水彩”的筆墨,把這個恬靜的天地描繪出來。這種素雅、寧靜的意境裡透著的憧憬的甜蜜,流溢著詩人滿腔的衷情,而將蓮花、紫羅蘭擬人化,又給這首詩增添了不少靈氣。
浪漫主義詩人經常追求的大自然的靈化,可以說在這里以完美的形式得到了體現。這種綺麗、淡雅而又清新活潑的意境是海涅的詩,尤其是愛情詩的主要特色。
每一個音符,都如同一個階梯,它帶領著我們登上更高的一層。每當我們乘上新的一層,那些新的美麗的景色又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