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肖邦的夜曲

肖邦的夜曲

這裡沒有麗日當空,這裡沒有原野呼嘯的風。暮色降臨時分,我被附上了神秘的輕
翼,開始這次美輪美奐的飛行。 。 。薄霧籠罩的樹林,靜靜流淌的小溪,花神優雅的舞
蹈,夜鶯歌唱的仙曲。 。 。不!這些豈能形容我所見的美麗,又豈能描繪我所聽到的聲
音?因為賦我雙翼的是-----肖邦的夜曲。

如同肖邦自己告訴我們他的瑪祖卡舞曲“不是供跳舞用”的,他的夜曲也不是單為了描繪夜的甜蜜或柔情。那天啟的旋律是由水晶般的淚珠和藍寶石般的星星串成,不落窠臼的和聲織成奇幻詭異的色彩,每一個音符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你的心不禁要為這美的純粹和歡樂而顫抖。 “那是生機勃勃的玫瑰花瓣與死灰般沉靜的心靈的完美結合”。


夜曲這一形式由約翰·菲爾德首創時不過是一種並不惹人注目的田園牧歌式的單純的小體裁,是肖邦賦予了它深度和激情,使它從一個鄉野姑娘脫胎換骨為高貴詩意的形象。事實上,我並不想用畫面或文字來描述我對肖邦夜曲的感受,以及他的音樂打動我的地方,因為這樣的藝術作品根本就無法翻譯成任何其他的表達形式,如果嘗試只會遠離了它的精髓。也許你能在濟慈、海涅或密茨凱維奇的詩歌中找到相似的情感表達,但我更想說,肖邦是無可比擬的,他橫空出世,卓爾不群。

用不著龐大的管弦樂大軍,無須藉助氣勢宏偉的曲式結構,僅憑詩性的抒情獨白,一件單一的樂器,意境也能這般高遠,遼闊,甚至莊嚴和崇高。那是神秘的憂鬱和溫柔的外表下潛藏著的力量。這力量來自“那個時代最驕傲並最富於詩意的靈魂”(舒曼語)。

肖邦是一個僅用鋼琴表達自我的音樂家,這種創作方式賦予了他在音樂史上最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和空前絕後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個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樣容易從其作品中被辨認出來。即便是和同時代擅用鋼琴的音樂家相比,肖邦仍顯出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性。鋼琴技巧超絕的李斯特試圖把管弦樂移入鋼琴,而舒曼則將四重奏移入鋼琴。肖邦是為鋼琴而生的詩人,而他的這種專一也給予了他異乎尋常的才情和力量。
     肖邦用他心靈的管弦樂隊----88個黑白琴鍵,變幻出無數精妙的語言,創作出奇幻又充滿活力的音樂,不僅讓所有裝飾華麗、技巧輝煌的鋼琴家們甘拜下風,也讓他在所有的音樂家面前毫無愧色。

靜靜的夜晚,清寒的小屋,有肖邦的夜曲在空氣中飄蕩。時起時落的琴音用它搖曳的輝光抵禦了屋外的風雨,屋內的平淡和寂靜。



夜曲小釋:

夜曲的英文是“NOCTURN”;法語為“NOCTURNE”;意大利語為“NOTTURNO”。都是從
拉丁文“NOX”演變過來的, 原意為“夜神”,宗教釋義為“夜禱”。英國鋼琴家、作
曲家約翰·菲爾德取自宗教釋義創立了這一體裁。夜曲的特點是富於歌唱性,低聲部以
和聲風格組成伴奏織體,高聲部奏優美抒情的主旋律。肖邦發展了這個體裁,共寫過19首夜曲,內容多樣,旋律優美而富於激情, 表現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夜曲與向情人表示愛慕的小夜曲不同,多為作曲家在夜深人靜時用音樂寫下的內心獨白。

*       *      *

版本推薦:

彈奏肖邦的作品最忌過於表現哀婉和憂傷,或者過於甜蜜的沙龍氣息。中國鋼琴家傅聰
對肖邦夜曲有著獨到的理解,聽來別有一番意境。

降b小調夜曲Op.9-1



(1830——1831)獻給瑪麗*普勒菲夫人



作品九號中有三首夜曲,這是肖邦最初出版的夜曲,因此人們常把它拿來與菲爾德的作品相比較。出版後的次年即1833年,德國著名的批評家雷斯塔普曾指責說:“肖邦雖然不是直接借自菲爾德,卻是仿效了他的旋律及伴奏法”。對此尼克斯做了反駁:“這批評雖然有些正確,但是說'仿效'是不正確的。何況藝術家受到前輩形式的影響而創作時,即使採用了前輩的方法,也是極為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說類似並非特殊的現象,只是一般說來都是如此罷了。正如作品的內容,肖邦充分地要求著他自己的獨創性。他那
最初的夜曲第一、第二首(尤其是第二首)中隱現出菲爾德痕跡,到了以後的同類作品,形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踪了”。這首夜曲雖然是肖邦最初發表的,但卻是非常優美、情緒豐滿的作品。尼克斯說“充滿了夢中飽滿的甜蜜歡樂。那是把黃昏、夜的寂靜以及從這些產生出來的,統統給表現得淋漓盡致”。
樂曲為甚緩板,三部曲式。中段由八度奏出的降D大調旋律非常甜蜜,此曲的魅力也在於此。



降E大調夜曲Op.9-2



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樂器的獨奏曲。
全曲有三個主題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題恬適華美,猶如表情豐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調。這一主題在整首樂曲中反復了三次,情緒連貫,但是旋律的裝飾性變化很大,具有較強的即興色彩。在第二主題中則注重於速度的變化。接著再現的第一主題,其即興特點增強,整個樂句的裝飾性變化使旋律成為斬不斷的情絲,訴說著內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兩個主題重複一遍後,出現了第三主題,形成臨近結束的氣氛,第三主題變化重複後出現富於熱情的華彩段落,最後,樂曲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B大調夜曲Op.9-3



稍快板,三部曲式。從速度標記上可以看出,這不是一首夢一般的夜曲,而具有快活詼諧性格的暗示。第一段有著非常複雜的結構,從B大調轉至升F大調再轉回B大調。中段轉到b小調,速度變為"急促地",加進了激烈的戲劇性情緒。在b小調的進行曲風格的旋律出現之後,由升f小調的新旋律接續。當第一段縮短再現後進入非常優美的、充滿魅力的尾聲。



F大調夜曲Op.15-1



(1830——1831)獻給費迪南*希特如歌的行板



作品十五號有三首樂曲,其情緒的真摯、旋律的優美、構成的巧妙,都超越了作品第九號。這首夜曲採用行板,三部曲式。開始是清朗典雅的行板主題,其旋律中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構成的轉交尤其醒目,這個雅緻的旋律非常具有魅力。中部是有魄力、近似暴風雨的激情部分。當它結束時,一切又回復到開始時優雅的情緒。



升F大調夜曲Op.15-2



這首升F大調夜曲是肖邦所作的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採用甚緩板,三部曲式。安祥的主題徐徐奏出,它柔和而甜美,充滿了憧憬和幻想的色彩。這一主題在發展中採用了許多裝飾的變化音,華麗而流暢,使樂曲的情緒出現了起伏,時而騷動不安,時而如泣如訴。接著出現上行後滑下的音調,使樂曲更為抒情柔美。中間部樂曲速度加快,情緒起伏也逐漸增大,在如同流水般的五連音音型的襯托下,中部主題在高聲部輕聲詠嘆,表現出一種不安和希冀。最後,樂曲再現第一部分主題及其裝飾性的旋律發展,在寧靜而充滿了希望的情緒中結束。

g小調夜曲Op.15-3(1833)



肖邦曾在本曲的草稿上寫道:“在《哈姆雷特》上演之後”。而在經過思考之後,他又抹掉了這句話,改寫:“不!還是任意地去想像較好”。由此我們不難知道,肖邦作曲時的靈感有些是得自於詩句。這首夜曲,受到《哈姆雷特》的影響有多大,那是我們無法知道的。不過,那部富於深刻的哲理及心理的悲劇《哈姆雷特》,曾給予肖邦深刻的
印象,使他在創作的發展上,寄予很大的希望是無庸置疑的。
樂曲採用慢板,二部曲式。第一主題在呻吟、悲嘆、啜泣中帶有反抗。直到頂點,音樂才漸漸地平靜下來,在優美的轉折後,成為幽靜的鐘聲,然後出現安慰與希望的第二主題。



升c小調夜曲Op.27-1



(1835)獻給達勃尼伯爵夫人極慢板,三段形式,柔聲轉快悲痛主題,轉為明朗。



這是肖邦夜曲中最陰鬱、最壯大的一首。哈涅卡曾說:“中段有著貝多芬的風格”。樂曲雖然短小,卻充滿了肖邦的天份,可很明顯地看出這是他頂峰時期的傑作。庫勒普斯基說:“在此我們的肖邦完全脫離了菲爾德風格,肖邦的詩情穿上了厚厚的魔術外衣。”樂曲是甚慢板。在六連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聲奏出暗淡的旋律。這段旋律經過種種轉調,不安之情愈來愈劇烈。一進入速度轉快的中段,當即出現悲痛的第二主題,逐​​漸獲得力與熱而轉變為憧憬的明亮世界。



降D大調夜曲Op.27-2



優美平衡的迴旋曲式



是與第二首(Op.9-2)、第五首(Op.15-2)同樣著名的夜曲,要求有較高的演奏技巧。全曲由兩個主題及其兩次再現組成。第一主題柔美而略帶傷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點。第二主題用平行三度、平行六度等音程裝飾,凝練而優雅。第一主題再現時較完整。第二主題再現時雖保持用雙音裝飾的特點,​​但變化甚多,憂鬱的情調在展
開過程中有時變得熱情洋溢。



B大調夜曲Op.32-1



(1836——1837)獻給德*畢林男爵夫人,行板,夢一般的純樸,尾聲有暴風雨般的宣敘與之對比。



作品三十二號包括兩首夜曲,被演奏的機會較少,原因是它們欠缺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樂曲那種甜美的旋律,也沒有戲劇性的效果。不過它們有著溫雅的情緒和親切的感覺。
尤其是第一首B大調,可以看出它的優美、夢一般的單純的風格。庫勒普斯基曾說:“此曲要像莫扎特的詠嘆調般簡樸地,差不多全不用踏板地演奏”。它在音樂上的特徵是旋律經常中斷,突然地插入延長記號,然後是優美的裝飾樂句而終了。最後的尾聲,以非常劇烈的姿態及強烈的熱情興起,這也是此曲最有價值的地方。自始至終用行板。



降A大調夜曲Op.32-2



慢板,三部曲式。在第二主題出現的同時,先前沉靜的氣氛完全改變,成為暴風雨似的熱情。當這種激動結束後,第一主題再現。



g小調夜曲Op.37-1(1838)



作品三十七號包括兩首夜曲。這首g小調夜曲自始至終用行板。庫勒普斯基曾給這首樂曲取名為"鄉愁"。曲式是在第一段之後,經中段降E大調的聖詠合唱,然後再現的三部曲式。

G大調夜曲Op.37-2(1838)



這首夜曲是肖邦在赴西班牙馬略卡島的航海旅途中得到的靈感。喬治·桑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敘述,對樂曲的內容有明顯的暗示:“那天晚上,天氣暖和,四周黑漆漆一片。只有後而跟來的波蹟的粼光在輝映。甲板上除了舵手們其他的人都已入夢。唯獨他(指肖邦)無心睡,通宵地唱個不停。不過,為了怕吵醒他人,他只能用非常低的聲音在哼
唱。或許他自己也在半睡眠狀態也說不定。我聽了他的歌唱,不知有多久,總是聽不厭,因為那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曲調。肖邦常配合著節奏,以我們所聽不慣的節拍來歌唱。他的歌聲像是隨風飄浮的煙霧。那歌聲並非一般的歌聲,只是像夢中的自言自語,一股未被任何事物影響的心聲。但是它們都有配合著船身的搖擺,配合著黑暗水中清晰的音
調,甜蜜地像是被單調的形式綁著而茫然地即興演唱。 ”按上面的描繪,再來聽此曲,會在音樂中彷彿又看見那段情景。樂曲採用小行板。在低音部不斷起伏的伴奏中出現重音,似表現船的進行,其間豐富的和聲描繪出水上輝映的
粼光。接著出現舵手之歌,或者說是夢幻中的自言自語。歌聲消失,船還是繼續在海洋上飄伏。不久,再度傳來舵手之歌,但這次是用低聲吟唱。旋律是以肖邦風格的半音階來處理,歌聲更平滑下沉。船逐漸在遠處消失,然後從黑暗的水中隱約傳來舵手之歌。

c小調夜曲Op.48-1



(1841)獻給羅拉*德尤貝爾小姐,慢板,三段式。

李斯特:愛之夢─3首夜曲


       『愛之夢』(Liebestrume) S.541,是包含3首小曲的鋼琴曲,李斯特作曲。其副題為「3首夜曲」。3首中,第3首「第3號」特別有名。

這3首音樂本來為女高音獨唱曲,但1850年李斯特39歲時改編為鋼琴獨奏曲,並以『愛之夢─3首夜曲』出版。不過,鋼琴版並不是把歌曲單純照本改編。他以他自己的風格,運用最高的技法,改編成能夠充分發揮鋼琴的魅力的音樂。他刪除原曲中只有聲樂才能發揮效果的部分,然後加入最能發揮鋼琴特點但原曲裡沒有的部分,使原曲蛻變為新的鋼琴曲。

1848年,李斯特放棄長達10年左右的演奏會活動,就任威瑪宮廷樂長之職。這段時期有時稱為威瑪時代,他的目的是想要把作曲工作放在生活的中心。威瑪是哥德、席勒、赫爾德等文豪活躍的城市,更早一點就有巴赫在這裡過。李斯特一方面執行宮廷音樂會的營運,以及訓練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另一方面遇到大慶典節日,例如1849年哥德誕生百週年紀念慶典,就從事作曲、發表等活動。其中有為上演哥德的戲劇『塔梭』(Tasso)所寫的序曲,以及『浮士德交響曲』(1854年)等作品。戲劇『塔梭』的序曲後來加以修訂,以交響詩『塔梭,悲劇與勝利』(Tasso, lamento e trionfo)S.96/R.413於1854年重新上演。這時第一次使用「交響詩(Symphonische Dichtung)」一詞。他一共寫了13首交響詩,並在標題音樂中樹立交響詩這曲種。

他還積極支援當時的作曲家,好幾次演奏白遼士、舒曼等人的作品。1850年指揮華格納的浪漫歌劇『羅恩格林』的世界首演。他不但演奏這些作品,還發表文章促進大眾對這些音樂的理解,更改編為鋼琴獨奏曲演奏。
他是一位名星級的鋼琴家,又英俊,因此在音樂會上彈起『愛之夢』『鐘』等令人感動的名曲,就有許多女性粉絲為之傾倒。據說有時候他自己也在演奏當中失神,或許他是一位感情很容易激動的人,或是自我陶醉者。
他跟多位女性有戀愛關係,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與瑪麗‧達姤伯爵夫人(Marie,Comtesse d'Agoult)的關係。李斯特在24歲時,與達姤伯爵夫人私奔到瑞士,然後移居義大利。他們兩人之間生育1男兩女,其中一人就是柯西瑪,與華格納再婚的那一位。也就是說李斯特是華格納的丈人。

李斯特的鋼琴演奏技術超人,他第1次看到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的樂譜後,就能彈奏無誤。唯一沒能第1次看到樂譜就完整彈奏的作品,好像只有蕭邦的『練習曲作品10』。他自己覺得很洩氣,因此勤加練習,在一個禮拜後,就彈奏得完整無缺。蕭邦就把這首作品呈獻給他。他一彈起鋼琴,常會發生斷弦或琴弦鬆懈、音準打亂等事,因此他的演奏會經常準備3台鋼琴以備替換,經他演奏而不曾斷弦的只有貝森朵夫公司製造的鋼琴,於是貝森朵夫鋼琴也一舉成名。

『愛之夢─3首夜曲』原為3首聲樂曲已如前述,其第1號與第2號的歌詞是德國詩人吳藍德(Ludwig Uhland)的詩詞「崇高的愛」與「我死掉了」,第3號也是德國詩人福萊利希拉特(Ferdinand Freiligrath) 的詩詞「哦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李斯特所描繪的「愛之夢」究竟是怎麼樣的夢?由於第3號特別有名,第1號與第2號的知名度又太低,因此一般都會想像第3號那種浪漫而甜美的戀愛。其實,這3首歌曲的歌詞所敘述的,並不是男女間的愛情,而是描寫宗教性的、或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從這3首改編為鋼琴曲的夜曲中,似乎會聽到不一樣的愛。也許聽完這3首鋼琴曲,就比較能看清楚李斯特所描繪的「愛之夢」。

第1號「崇高的愛」(Hohe liebe) 降A大調
原為以德國詩人吳藍德(Ludwig Uhland)之詩為歌詞,於1849年作曲,1850年完成初稿,當年出版的獨唱曲(S.307)。第2稿則於1854年完成。歌詞內容是捨棄現世的歡樂,成為殉教者。
 (Brigitte Fassbaender, 女中音,Jean-Yves Thibaudet,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v3AAaNsdk

Hohe  Liebe    崇高的愛
     Ludwig Uhland   吳藍德 詞

In Liebesarmen ruht ihr trunken,
Des Lebens Frchte winken euch;
Ein Blick nur ist auf mich gesunken,
Doch bin ich vor euch allen reich.
         你們安穩的陶醉在愛的懷抱裡,
         人生的果實在引誘你;
         落在我身上的卻只有一瞥,
         但我比你們當中任何人都富有。

Das Glck der Erde miss ich gerne
Und blick, ein Mrtyrer, hinan,
Denn ber mir in goldner Ferne
Hat sich der Himmel aufgetan.
         我很樂意捨棄世上的歡樂,
         並以殉教者心情凝視前面,
         因為在我頭上發出金色光輝的那一邊,
         已啟開天國之門。

1850年作曲出版的鋼琴曲,差不多把原來的歌曲旋律,改由鋼琴演奏,然後在高音部奏出裝飾音形,在華麗氣氛中反復演奏優美主題。閉眼聆聽有點東歐風味的旋律,就好像可以看到光芒。感覺清爽,曲中有高貴的天國似的氣氛。這裡所唱出來的,正是宗教的「崇高的愛」,而不是男女之愛情。
(John Ogdon,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dXYwVbcz8I
(Lang Lang,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6XWJBW_RVw

第2號「我死掉了」(Gestorben war ich) E大調
這跟第1號一樣,原是以吳藍德之詩為歌詞,於1846年完成,1850年出版的獨唱歌曲(S.308)。歌詞內容大致是說「我在愛之喜悅中死了。被安葬在他的雙手中,他的輕吻讓我睡醒,在他的眼眸中看到天國」。
 (演唱者不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dXHBSn9aqY

Seliger  Tod    在喜悅中死亡
     Ludwig Uhland   吳藍德 詞

Gestorben war ich             我死掉了
Vor Liebeswonne;        在愛的喜悅中;
Begraben lag ich        我被安葬
In ihren Armen;        躺在他的雙手中;
Erwecket ward ich        我醒過來
Von ihren Ken;        就因他的輕吻;
Den Himmel sah ich    我看到天國
In ihren Augen.        在他的眼眸中。

1850年作曲出版的鋼琴曲,到以雙小節線區分部分為止,是對應原來歌曲部分。與第1號比較,此曲的編曲更能發揮鋼琴的特色,也讓聽者不給旋律分心,仔細欣賞鋼琴多方面之美。之後,主題添加裝飾重現,其後樂節,因擂打和弦而有戲劇性高揚。在這首音樂釀造的平靜空間裡,確實談及愛情,這或許是3曲中最像夜曲的作品。1865年完成的「5首鋼琴小品」第1號E大調與此曲有關連。
(演奏者不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B0P5D-fbYM
(Frederic Lamon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ugc7iLLzyk  (第2、3號)

第3號「哦 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降A大調
是李斯特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小品之一。以德國詩人福萊利希拉特(Ferdinand Freiligrath,1810-1876)的詩為歌詞的獨唱歌曲(S.298)。於1843年末作曲,1847年出版初稿。第2稿則於1850年完成,同一年出版。
以「哦 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開始的詩,是以人類之愛為題材,而不是講戀愛。「你在墳墓前悲傷的時刻會來臨,因此能愛多久就多久吧。如果有人誠心容納你,那要為他盡心,任何時候都不能讓他悲傷。要小心講話,惡言很容易出口。即使忙說『天啊,這是誤會!』,這人還是會帶着哀傷離開。」
(Margarita Elia 女高音, Nicolas Costantinou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6Jj44ht6o
(Gundula Janowitz女高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4uAHXSqJg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哦 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
                     Ferdinand Freiligrath   福萊利希拉特 詞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magst!
Die Stunde kommt, die Stunde kommt,
Wo du an Grbern stehst und klagst.
    哦 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
    哦 愛吧,想愛多久就多久!
    那時刻會到,那時刻會到,
    那個你在墳墓前悲傷的時刻!

Und sorge, da dein Herze glht
Und Liebe hegt und Liebe trgt,
So lang ihm noch ein ander Herz
In Liebe warm entgegenschlgt.
    然後讓你的心發熱,
    養育愛,扶持愛,
    只要有別的心因愛你
    而仍然溫馨的脈動!

Und wer dir seine Brust erschliet,
O tu ihm, was du kannst, zu lieb!
Und mach ihm jede Stunde froh,
Und mach ihm keine Stunde trb.
    而對展開胸襟接納你的人,
    盡你的可能愛他吧!
    讓他的每一個時刻都歡樂
    任何時間都不可讓他悲傷。

Und hte deine Zunge wohl,
Bald ist ein bses Wort gesagt!
O Gott, es war nicht bs gemeint, -
Der andre aber geht und klagt.
    然後要守口如瓶,
    以防輕蔑言詞溜出你嘴!
    即使你急忙說,天啊不是那個意思,
    但是那一位還是會受傷哭喪著臉離開。

O lieb, solang du lieben kannst!
    哦 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

第3號的歌詞比前二首積極而有力。所賦予的旋律,也會令人感到一心一意去愛的強烈力量。或許,這就是3曲中只有這一首有名的原因之一。
鋼琴版於1850年出版,其與歌曲版的差異,在正要再現開頭主題的地方。這部分在歌曲中是唱出「然後要守口如瓶,…(Und hte deine Zunge wohl,…)」的部分,呈現出來的形式,是歌聲與鋼琴交替演奏的敘唱風格。在鋼琴曲中不再有這部分,另外使用別的旋律,豐富的裝飾音,使這部分形成樂曲的頂點,然後再現開頭主題。
(Artur Rubinstein 鋼琴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XOrkeZyqQ
( Seeli Toivio,大提琴;Kalle Toivio,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W_MAQj0aIA

此曲在Youtube網站上多得聽不完,請讀者自行選聽。

3首夜曲,可以看到優雅的愛,清靜的愛,專強的愛等3種形式的愛。也許這就是這鋼琴曲集所以題名為「愛之夢」的原因。不過作曲家、演奏家、聽眾所夢到的「愛之夢」,該是各有各的形式吧。

Scorpions & Vanessa Mae - Still Loving You Tatarata (1996 Live)

願做這樣的女生----- 比「臉蛋」更令人著迷的是??? 9 elements 不可不知道的9要素



麗滋從來講求的是9合1的氣質----












女人的氣質是一種集相貌舉止、
品位修養和情趣內涵於一身的外在表現,
顯於形而駐於心,
它不但需要成年累月地精雕細琢和潛心修煉,
更需要以文化底蘊為鋪墊的實戰磨礪。
那麽,女人要怎樣
才能成為一個讓人著迷的氣質女人呢?




第一、女人要學會真實
 女人若是做作起來是非常可怕的:
明明自己從鄉村出來沒幾年,
卻將自己裝扮得太過
表面身上顯得光鮮靚麗,
一開口一投手就覺得低俗
在男人面前裝淑女
在女人面前是劣女;
剛剛放下張三請客的碗,
卻在李四家裏說張三的短……
如此女人相處起來覺著憋扭。
女人的魅力是裝不出來的,
別人的眼睛其實是雪亮的,
你是好是壞是圓是扁,
大家心中全都有數,
任何一個人都有缺點,
要允許、正視和改正自己的缺點,
而不是一味地掩飾。
現實生活中,但凡一個有魅力的人,
首先她都是真實的,
只有真實的妳才是最能打動人的。



第二、女人要學會得體
 追求美是女人的共性,
但總有許多女人卻因為求美心切
把自己打扮得過猶不及。
之所以這樣講,
那就是她們或許原本青春朝氣,
卻要模仿別人的端莊成熟,
原本成熟豐韻卻硬是要裝成小女孩
總要弄出些紅衣綠褲怪頭飾嘻哈……
顯然這種美是很不得體的,
盡管她們的願望是好的,
但總會讓人覺著象吃了一隻蒼蠅煞了風景。


第三、女人要學會自信
 女人的氣質有相當大的一部分
來自於其本人的自信,
自信的女人總是能夠給人於
一種鮮明和積極的力量,
她們昂首挺胸大踏步地行走,
他們落落大方燦爛地微笑,
和這樣的女人在一起,
我們時刻可以感受到迎面而來的優雅氣質。
當然自信並非讓女人去盲目地自我,
也不是讓女人容不下別人或別人的意見,
更不是狂妄自大。



第四、女人要會溫柔
 溫柔,永遠是女性詞典裏分量最重的一個詞語。
再優秀再完美的女人,
都需要以溫柔作為傳遞的媒質,
才能向周圍的人展示她的氣質和魅力,
否則,美就變得膚淺、短暫。
一個溫柔的女人總是能潤物細無聲,
不輕易發怒,遇事能忍讓,對人和藹體帖,
從而把老天賦予女人的,
而男人最需要的陰柔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五、女人要喜歡學習
 常言道,書中自有顏如玉,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光講給男人聽的。
一個女人如果能始終保持
一個愛看書勤學習的習慣,
便就能從書中學得一副如玉的容顏,
這種容顏不會隨時光的流逝而蛻去,
也不是高昂的化妝品所覆蓋的那種修飾美,
它是來自於心靈的,
是用知識和品位堆積成的豐厚底蘊,
它能給你宇宙萬物的智慧,
教你生活的藝術,激發你愛的潛能。





第六、女人要善於打扮
 女人的氣質是離不開外表的,
再豐盈的內涵,再充實的底蘊,
也應以外表為依託。
所以女人必須要善於裝扮自己,
它至少要體現在:
明白自己的外型類別,
了解自己長相上的優缺點,
從而去搭配自己的髮型和衣服的樣式,
並且知道在什麽場合穿什麽樣的衣服……
諸如種種都是一個氣質女人
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總之,裝扮是女人須終生學習的課題。



第七、女人要有自己的興趣
 人不能沒有追求,
追求讓我們熱愛生活、
充滿愛和饒有興趣。
而聰明的女人總亦有一種以上興趣的追求
去實現人生理想去從學習過程中享受樂趣
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更是女人修煉氣質的捷徑,
音樂讓你接近靈魂,
寫作讓你豐富自我,
繪畫讓你頗具審美,
手做使你心靈手巧……
而這些便組成了女人整體中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藝術氣質。


第八、女人要學會愛自己
 女人有一種氣質是不容易踹磨的,
甚至它不可以用準確的詞語去形容,
但它卻很有影響力和穿透力,
它給人以溫暖,使人奮進,
讓人感到感恩的精神力量,
在這裏我估且用“會愛”兩個字去形容。
一個會愛的女人,她首先是愛自己的,
不極端地完美,知道自己的冷暖需求,
也不會無端地生氣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同時,她也是愛別人的,愛同事朋友,
愛家人親戚,愛老公孩子,
她總能迅速地感受到周圍人的喜怒哀樂,
從而和他們一起分享、排解、悲憫和高興。



第九、女人應不斷充實自己
 有一些女人結婚生子後,家裏沒有什麽壓力,
總會有許多空餘時間,於是她們就變得閒散起來,
不知該如何利用這些寶貴時間
其實,我很為此種女人感到憂慮,
縱使她有再大的魅力和迷人的氣質,
我相信這種日子過久了,
她一定會變得庸俗不堪,
至於氣質自然也只能是蕩然無存了。
試想想,一個整天無所事事,
百無聊賴,得過且過,
以聊天和打麻將為生的女人能有何氣質可言?
其中的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我們處於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別人每時每刻都在進步著,
環境也在翻天覆地地變化著,
而你卻在碌碌無為著,能不被時代拋棄嗎?
一個被時代拋棄的人是沒有資格去談氣質的。
作為女人,充實自己的方法很多,
可以發展自己的良好的興趣,
可以把精力集中於相夫教子,
可以尋找專注於興趣的事業
可以用大愛的精神服務弱勢團體......
人在這世, 請活出精彩與意義-------





 不直接溝通會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