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er Erisman 與馬雲
正當阿里巴巴路演在美國繼續火爆推進之際,一位美國人在遠離媒體焦點的亞利桑那州,一個人靜靜地看著網上流傳的阿里巴巴路演宣傳視頻。
“我得承認,這個視頻讓我的眼眶濕潤了。” 這位美國人在接受鳳凰記者電話採訪時說:“我知道這聽上去有些二,可能你們都覺得這就是個不錯的宣傳視頻。但是它打動了我的心,當我看見片子中那個在淘寶上賣畫的殘疾婦女,我覺得這就是當年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看到阿里幫助了這麼多普通的人,我感到滿足極了。”
44歲的Porter Erisman,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擔任負責媒體關係和市場的副總裁,曾陪伴公司經歷互聯網泡沫破滅, 親歷公司取勝Ebay一戰,見證了公司香港上市後,他認為阿里已發展成熟,決定繼續追求自己另一個夢想——電影。
2008年離開阿里,Erisman花了三年時間,拍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Crocodile in the Yante”(揚子江大鱷),這部紀錄片以他局內人的視角,講述了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經歷過的商戰、犯過的錯誤,等等。
有趣的是,Erisman並沒有採訪任何一個阿里內部的員工,也沒有親自拍攝任何素材,只是把所有歷史視頻,以他自己的視角組織、編輯、第一人稱講述給觀眾。他說自己在阿里離職前的最後一天和馬雲吃“最後的午餐”,席間提出拍記錄片的想法,馬雲輕描淡寫地給了他許可,直到消失了三年的Erisman 拿著拍好的成片開始展映時,馬雲才如夢初醒地開玩笑說:“你當時給我說要拍documentary,我都不知道這詞是什麼意思!”
阿里選擇赴美上市的消息又一次把Erisman和他的紀錄片推回了關注的核心,今年5月份以來,Erisman接受了美國眾多主流媒體如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的採訪,就在阿里路演前夕,彭博電視全片播放了他的紀錄片。Erisman笑稱,他是為了從這股“阿里熱”中喘口氣,才躲到了亞利桑那州。
話雖如此,在一個小時的電話採訪裡,他依然反復用“我們”指代阿里,語氣中對自己曾戰鬥過的公司充滿了感情,“我為自己曾是那個團隊一員而驕傲,也為他們堅持初心取得的成就高興。”Erisman如是形容自己現在對阿里的情感。
經過整理、壓縮對Erisman的採訪,還原他和阿里的故事如下。
關於馬雲
“語不驚人誓不休,那就是他自己的風格”
Erisman剛去阿里時主管媒體關係,當時團隊裡還有幾個其他的“國際隊友”,把他拉到一邊說:“馬雲是個了不起的創始人,但是他說話不太像CEO 。Porter,你一定要把他從媒體聚光燈里拉出來,讓更職業的發言人出去撐場面。如果你放馬雲出去用他自己的瘋狂方式講話,沒有人會把阿里巴巴當成一回事兒的。”
曾就職於奧美的Eriman自認熟知應對媒體的正確方式,所以也一度給了馬雲不少“如何像CEO一樣說話”的經驗,結果每次的結果都是馬雲說了恰恰相反的話。時間長了,他意識到這就是馬雲的風格,也許正像馬雲早期曾在一次員工大會上所說:“我必須得瘋魔點,不然沒人會聽我在說什麼。” 就這樣馬雲逐漸形成了自己有點“瘋”的風格,似乎還很奏效,所以Erisman也不再給馬雲提什麼建議,索性就讓他做自己。
“犯錯可以原諒,不作為不能原諒”
習慣了商業規則嚴謹的美國,Erisman加入阿里之初最主要的文化震驚就是中國公司的變化之塊,行動先於決策和分析,因為相比於成熟的美國,中國的商業環境變化太快,而即便犯錯,造成的損失也相對較小。而馬雲更是這種行動派的代言人, 他經常對Erisman說:“你要是犯了什麼錯誤,我可以原諒,但你要是不作為,不行動,我不能原諒。”
“2002年就把騰訊列為最仰慕的公司”
Erisman 和阿里的奮鬥史中,最激動人心的是把Ebay趕出中國,在那之後,阿里過了一段都沒有什麼強勁競爭對手的太平日子,但是馬雲是個有危機意識的人,Erisman說,在2002年他和馬雲一起在矽谷一起見投資人,有人問馬雲他最仰慕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是哪家, 他答“騰訊。”在Erisman看來,馬雲一直都知道騰訊會是一個勁敵,他曾問馬雲要如何應對越來越多的挑戰,馬雲說:“這是不可避免的,我沒法控制整個市場,競爭可以鍛煉團隊。”
“他把自己比作阿甘”
Erisman透露,不僅別人暱稱馬雲ET,他自己也欣然叫自己外星人,但他更喜歡把自己比作阿甘。這種有點天真的阿甘精神滲透在阿里的文化中。在馬雲剛開始創業時,人們拍拍他的腦袋,覺得做做夢挺可愛的,但是後來他們發現這個外星人的夢居然實現了。“他理想主義,有創造力,耐挫,有遠見,瘋狂得恰到好處。”這就是Erisman眼裡的馬雲。
關於阿里巴巴
“客戶第一是成功之道,也是造福投資人的長久之計”
阿里巴巴剛成立的時候,互聯網業的風氣是追逐華爾街,追逐投資潮流,甚至到今天依然如此。而Erisman認為,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度過危機,隨後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他們堅持了簡單的價值觀——客戶第一,員工第二,投資人第三。儘管這個價值觀的另一面,是投資人的風險,但是歷史已經證明,長期來看,投資人也終會從這個價值觀中受益。
“有一點我可以和你打賭,雖然一路上我們也遇到過很多質疑和批評,特別是我們決定讓淘寶城為免費平台的時候。但是你應該很難找到投資人因為當時拋售阿里巴巴股票而今天高興,相反你會找到很多投資人因為一直持有阿里的股份而感到慶幸。” Erisman 如是說。
“從自成立就是家有國際視野的公司,但最擅長的還是服務國內消費者”
一個老外在2000年加入一支中國的創業團隊,在當時並不常見,而Erisman當時並非公司裡唯一的老外,他說在加入阿里之前還面試過其他幾家中國互聯網公司,但馬雲和他的團隊,憑著流利英語和“天然的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打動了他,在他看來,這是家具有“國際視野”的公司。
儘管如此,Erisman認為,阿里巴巴從早年赴美髮展的經驗中也學習到,相比海外的消費者,他們更懂得如何服務國內消費者,特別是中國的國內市場還擁有相當大的潛力,今後的發展還是會更多集中在國內消費市場的開發上。
“對於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能適應當地市場,同時擁有全球視野。”
“早期過快的擴張和雅虎中國是最大的兩個錯誤”
Erisman剛加入阿里的時候,正值馬雲對互聯網熱情有餘而商業經驗不足之時,這樣的後果就是任由互聯網泡沫主導著公司過度擴張,以至於公司一度組織混亂,甚至失控,不得不關閉美國辦公室,大批裁員,不要說增長,公司連生存都面臨威脅。
“馬雲甚至問過我,Porter 我是不是個壞人? ” Erisman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認為那時的馬雲還不懂得如何說“不”,所以導致公司過度擴張,陷入窘境。
在Erisman看來,阿里巴巴的另一個嚴重錯誤是收購雅虎中國。“他非常有領導力,卻並不懂技術。” Erisman說,而搜索引擎更多的依賴於技術而非營銷,馬雲錯誤的策略導致了雅虎中國的疲態,阿里巴巴也因此錯過了中國搜索引擎的最大機會。
關於IPO
“投資人對中國公司標準更苛刻”
自大阿里即將赴美上市的消息傳出以來,Erisman和他的電影就受到了更多美國投資人和媒體的關注。可是在他放映電影和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他也意識到:阿里作為一家中國公司,將接受更多的審視,甚至更苛刻的標準。
他以阿里巴巴的管理層結構為例,這種結構讓公司管理層比股東擁有更多的權力在互聯網公司非常普遍,比如穀歌和Facebook實際上也採用了這種結構,但是人們似乎對阿里巴巴表現出了更多的擔憂,在Erisman看來這主要還是因為阿里是家中國公司。
“我在美國不同城市展映電影的時候,有時候觀眾的評語讓我驚訝。他們指責我在片中為一家中國公司打敗美國公司而喝彩。”Erisman說:“ 有些先入為主的印象,甚至是偏見會讓阿里巴巴在這裡接受更多審視。”
“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創新能力”
Erisman說自己拍攝“揚子大鱷”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創業精神,和全球的創業者們分享。特別是“想讓人們看到我所親身經歷的中國創業公司,了解真實的情況,而不只是從煽情的媒體那裡得來的印象。”
至今他已經在六大洲的15個國家放映過這部電影,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曾經中國人習慣把自己的公司比作“中國的亞馬遜,Ebay“,而最新的潮流卻是,尼日利亞、印度的創業者會自豪地叫自己的公司“非洲的阿里巴巴。”
Erisman說,儘管依然有很多中國公司依然是在抄襲矽谷的公司,但阿里巴巴和騰訊證明,在某些領域,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創新能力已經超過美國,走在世界前列。
“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會喚醒世界,正視中國的創新能力。”Erisman說,“如果說電商前20年的發展是個美國故事,我想接下來20年會是一個中國故事。” (鳳凰財經洛杉磯特約記者劉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