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印度讓美國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對於小心眼的人,一定不要瞎忽悠,因為他們的報復心很強。

川普時代,對印度亂畫大餅,撩撥得莫迪春心蕩漾,與川普激情擁抱,結果最終發現被耍了。




開出的空頭支票沒半點實際。

這就好比心機女以為榜上了大款,結果卻是渣男,不但沒撈到好處,反被騙錢騙色。

如果渣男騙了家底殷實的白富美也罷,問題是騙了個出來賣的,女方靠做皮肉生意賺的辛苦錢和本就支離破碎的感情,被一把薅光,怎麼能不心生巨大怨恨?

對於印度這種連你去旅遊時問個路,都會伸手跟你要好處費的民族,愛佔小便宜是刻在骨子裡的,你忽悠誰不好,非要去撩撥她?

何況,渣男的對立面還是俄羅斯。

那個真正給予過阿三真愛的男人。

遇過渣男之後,印度幡然醒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是俄羅斯,都能對你傾囊相助,普京才是真愛。

對美國的怨恨,疊加上對毛熊的舊情,一舉引發了整個印度的群情激奮。

於是乎,印度網友群起而動,高舉“支持俄羅斯”的大旗,怒將“我支持普京(I stand with Putin)”刷到了熱榜第二。

更關鍵的是,印度網友並非意氣用事,而是思路清晰,有理有據,比如下面這兩條留言:

瓜友甲:俄羅斯是為了不讓美國把烏克蘭當作可操控的木偶而戰,這場戰爭背後的始作俑者是美國。

瓜友乙: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在盲目憎恨我們最大盟友的艱難時刻。讓我們一起支持因行使主權行為而被譴責的俄羅斯,他反抗了西方的全球霸凌,俄羅斯曾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幫過我們。

清晰的思路,縝密的邏輯,海量的群眾基數,再疊加上印度人的英文優勢,瞬間將推特、YouTube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殺得人仰馬翻。

一時間,就連很多歐美網友也開始猶豫:

難道,俄羅斯是被冤枉的?

烏克蘭政府真是納粹當家?

戰爭的始作俑者,莫非真是美國?

如果說僅靠民意洶湧,殺傷力或許還不足以致命,但印度官方的態度,則著實令美國深感意外。

近日,在聯合國就俄烏局勢舉行的投票中,被美國視為“堅定盟友”的印度三次投出棄權票,令美國大為震驚。

惱羞成怒的美國,甚至想對印度進行製裁。

負責南亞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唐納德·盧日前表示,美國政府正在權衡印度與俄羅斯密切的軍事關係對美國造成安全威脅的程度,並考慮是否實施相關製裁。

然而,印度雖然心眼小,但絕不是嚇大的。

印度雖然相對佛系,但畢竟跟日韓不同,不是非得看主子眼色的旺財。

其次,給中國上了一課。

相比於烏俄戰爭爆發後,中國國內輿論兩極化的狀況,印度網友的觀點出奇統一,可謂眾志成城,萬眾一心。

沒有“反戰不反美”的雙標狗,也沒陰陽怪氣要求國家進行自我反省的“反思怪”。

同樣是留學生在烏克蘭遭受到了粗暴的不公對待,中國網友當中有一小撮魑魅魍魎,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要求中國進行反思;而印度網友則空前團結,用行動做出了最有力的回擊。

美國的虛偽,就連他們自己人都心知肚明。

近日,美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表示,美國對俄羅斯的指責是虛偽的,因為在過去200年裡,美國一直踐行“門羅主義”,非法推翻了十幾個別國政權。

最後,印度給世界上了一課。

近年來,美國一直視印度為小跟班,拉攏它背刺中俄。

結果一場烏俄戰爭,道出了在阿三心裡,到底誰是敵人,誰才是朋友。

只有美國能讓中俄印巴出奇地立場一致。

從亞洲到非洲乃至拉美,天下苦美久亦!

印度網民對西方發起的衝擊,經過持續發酵,正如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

與此同時,隨著拜登宣布將沒收俄羅斯富豪們的在美資產,以及百年中立國瑞士站位美國、宣布製裁俄羅斯,西方精心維繫多年的價值觀轟然崩塌,令全世界大跌眼鏡。

所謂的個人財富神聖不可侵犯呢?

這麼折騰,以後誰還敢把錢放在美國?

這幾天網上流傳兩個很有代表性的段子:

一:這兩天感覺自己的世界觀崩塌了,不知道是誰帶的頭,西方列強開始無差別的搶奪俄羅斯人的財產,這從根本上違反了西方市場經濟的基本價值觀。

普通公民的財產權,也就是物權法,在文明社會是高於國家主權的存在,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在全球化過程中是最深入人心的價值觀。

但是,現在西方列強像鬣狗一樣爭先恐後地去搶奪俄羅斯人的財產,這是一個文明的坍塌。

現在的問題是,基於私人財產權不可侵犯這個共識基礎的西方金融體系和市場經濟體系,在這個共識崩塌之後,還能長久麼?

文明的崩塌,原來也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二:我認識的一些富豪圈已經在討論要把他們好不容易潤出去的海外資產和美元信託再想辦法潤回中國,正在潤出的那些也叫停了。

好多土豪被俄烏戰爭之後西方的胡操作惹毛了,對老牌發達國家“永遠中立”的銀行保險業職業道德產生深度懷疑,擔心中美哪天發生類似衝突,海外華人財產會被沒收當美軍經費。

俄攪了一把世界格局和西方規則的渾水,露出一些端倪,嚇壞中國國內土豪。看來打擊資本外逃還得同行反向襯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https://m.lnka.tw/detail.aspx?articleId=3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