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歷史上那些古典音樂家的薪資收入

  到19世紀為止,作曲家基本上是依附於貴族或教會來維持生活,特別是在古典音樂逐步脫離宗教進入世俗社會以後,作曲家幾乎無例外地是在王侯的宮廷裡任職,為統治者的娛樂活動服務。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從他們流傳下來的私人信件裡常常能讀到對微薄收入的抱怨。
  莫扎特可算是擺脫對宮廷的依附而成為自由職業者的第一人。可是我們都知道,他的早逝跟貧困有很大關係,儘管傳記作者經常把他和他的妻子描述為不善理財的人。不管怎麼說,在古典音樂史上,絕大部分職業作曲家的經濟拮据似乎都是與生俱來的。19世紀至20世紀初,雖然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版權版稅的產生及合同製的建立,但是很不規範,使得出版商可以利用各種辦法鑽空子,對作曲家實行利益最大化的盤剝。只有極少數的作曲家由於幸運和個人超強的自我經營能力,甚至自己當老闆,才能夠跳出貧困的魔咒,進入富裕階層。
〔1〕亨德爾(1685—1759)
 出生並成長在德國的亨德爾具有成功者的所有個人基本素質,但是決定性的主觀條件是他的市場意識,客觀條件則是遇到貴人相助和英國在歐洲先行的資本主義。
  亨德爾到意大利學了三年多的歌劇於1710年春回到德國。6月,年僅25歲的亨德爾簽約漢諾威宮廷樂隊總監職位,起薪一年1000塔勒,相當於今天的五萬歐元,並許可隨時帶薪留職短期外出。這顯露了亨德爾善於經營自己的能力。留職外出的條件為他跳槽提供了方便。果然,任職不到半年他就跑到倫敦試水去了。
   18世紀初的倫敦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當歐洲絕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封建農業貴族的封閉統治下,英國已經率先進入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時期。作為英國的首都,倫敦的市民生活已經進入現代化:報紙期刊已經進入市民日常生活,銀行和人壽保險公司已經建立,股市和股票已經漸漸成為經濟運作和家庭個人理財的重要工具,1720年便已經發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經濟泡沫之一即所謂的南海泡沫(SouthSeaBubble)事件……
  亨德爾早就發現倫敦的歌劇市場有巨大的商機,那裡稀缺好的歌劇作曲家和好的歌劇新作,同時卻擁有大量的歌劇觀眾。所以雖然他年紀輕輕就在自己的祖國謀到了一個好薪水好職位卻並不知足,而是將其當作了一塊跳板。他的雇主漢諾威選帝侯對這一點心知肚明,卻放任他去倫敦闖蕩,原因是選帝侯預知自己很可能將繼任英國王位,不過亨德爾並不知情。
  亨德爾到倫敦不久即以歌劇《里納爾多》一炮打響,深得安妮女王的青睞。為了獎賞他受王室委約於1713年完成上演的英語大合唱《烏特勒支感恩贊》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女王特恩賜他每年200英鎊的終生俸祿待遇。要知道英鎊到今天為止都是很貴的幣種,據換算,一英鎊在1700年左右大致相當於今天的1000歐元!也就是年薪20萬歐元!若真如此,那麼亨德爾的工資便遠遠超過了他在德國的高薪。可惜一年後女王駕崩。
  按照當時的英國王位繼承法,竟然輪到德國漢諾威選帝侯來坐莊,這就是1714年即位的喬治一世。新國王上台之前,亨德爾已定居倫敦兩年多。新國王非但不怨亨德爾忘恩負義,反而在安妮女王給予的薪酬基礎上繼續給他加薪,把以前在德國的工資數翻了一番變成2000塔勒加上去。這樣一算,亨德爾的年薪就變成了30萬歐元。而且據說亨德爾還可以給公主們授鋼琴課再獲每年1000塔勒的收入。也就是說,亨德爾不到30歲就已經坐穩終生榮華富貴的位子了。
  亨德爾後來乾脆下海變成了音樂企業家。1719年,他創立了股份制的皇家歌劇學院,掛牌發行“歌劇股”股票。之後他接連開辦過三個歌劇公司。儘管商海沉浮大起大落,一輩子獨身的他在逝世時個人資產總額據估算達到兩萬英鎊以上(不包括他所收藏的價值不菲的名貴畫作等文物),相當於今天的2000萬歐元都不止。
〔2〕海頓(1732—1809)
  對海頓的印象,彷彿他活在亨德爾之後,因為跟倫敦的現代化生活環境相比,海頓的周遭簡直就像是落後了一個世紀,其實他比亨德爾晚出生47年。歷史的進程在不同的區域發展是如此的不平衡,當亨德爾早就在一個充滿商業運作的大都會充分施展個人魅力的時候,海頓卻偏安在歐洲內陸的一個侯爵的田園如歌的莊園裡從事傳統的宮廷音樂活動。老成持重、好脾氣、忠厚、謙遜、服從,是宮廷官員必要的為人之道,海頓很適合這樣一個角色,所以他從年輕的時候就獲得了一個綽號叫做海頓爸爸。然而這卻是一位極富音樂天賦的爸爸。
  他出身低微,在種種關於他的傳記裡,充滿了對他29歲以前的艱辛、貧困和窘迫的描述。
  他的走運從1761年受僱於埃斯特哈澤侯爵開始。埃氏爵府位於艾森施塔特,這是奧地利毗鄰匈牙利邊境的一個小鎮,可是距維也納僅5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埃氏侯爵的宮廷生活既得益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輻射的活力,又保持了在傳統和封閉中自由自在的詩情畫意。海頓就在這樣一個環境和氛圍中為埃氏侯爵宮廷服務了將近30年。
  埃斯特哈澤侯爵安東非常熱愛音樂,並且樂意為此慷慨付出。海頓進入埃氏侯爵宮廷時首先被聘為副樂長,但是我們從留存下來的聘任合同中得知,他的職位實際上是一個常務副樂長,因為正樂長當時已過退休年齡,幾乎退居二線了。所以29歲的海頓拿的工資跟66歲的正樂長一樣多:年薪400盾。這可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對於海頓來說無異於一步登天了。
  簽約不到一年,侯爵安東死了。那一刻海頓肯定沒料到他的好運不僅沒有隨主人之死而終結,而且將會錦上添花。侯爵的弟弟尼克勞斯一世繼承了爵位,他一上台立刻就把海頓的年薪提高到了600盾。過了一年,1763年,又提高到782盾。
  兩年之內:400盾—600盾—782盾,這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有海頓研究專家查明:當時艾森施塔特的最高法官的年薪不過才800盾。海頓一年的工資只比最高法官少8個盾。8個盾在那時可以買一頭奶牛。於是海頓很快就用1000盾買了一座大房子。根據今天的換算,一盾價值今天的200歐元。
  1766年正樂長去世,34歲的海頓順利繼任,年薪提高到1000盾。在全體官員中,唯有宮廷總理和御醫的工資(年薪2200盾)比海頓高。這裡免提他和正樂長的個人衝突和費盡心機的爭寵,總之海頓是大獲全勝了。
  隨著海頓在埃氏宮廷的資歷和重要性愈益增加,隨著名聲越來越大,他的收入也逐年升高。在他50歲以前,他的年度所得由於侯爵給予的高額補貼幾乎又一次翻了番。而且,侯爵還承諾授予每年1000盾的終身退休金。
  1790年,埃氏侯爵尼克勞斯一世也死了。爵位繼承人、尼克勞斯一世的兒子不喜歡音樂,解散了樂隊,海頓得以提前退休。然而幸運之神又一次惠顧此時已58歲的海頓。新侯爵善待海頓,在退休金之外又附加400盾年薪。這樣,海頓以完全自由之身和衣食無憂的經濟保障,迫不及待地搬到維也納,接著馬不停蹄地在當年12月踏上了他的第一次倫敦之旅。
  奔向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倫敦,對於海頓來說簡直就是一次發財之旅。彼時海頓名震歐洲。倫敦的一位獨具商業眼光的音樂經紀人聽說海頓終於退休出山,第一時間奔赴維也納以高價邀請海頓前往倫敦舉行音樂活動。價碼是5000盾,換算成英鎊清單:創作1部歌劇,酬勞300鎊;創作6部交響曲,酬勞300鎊+版權200鎊;創作20首其他作品,酬勞200鎊。另外還有一筆額外的承諾:開一場歡迎海頓的音樂會,預期收入300鎊全歸海頓(結果那場音樂會的純收入達到350鎊,如數兌現給了海頓)。
  如此天價,只有英國做得到!18世紀末的英國更加富裕和強大,海頓跑這一趟,上百萬歐元進了腰包!莫扎特是在海頓訪問倫敦期間去世的,海頓聽聞悲傷不已。如果莫扎特有亨德爾和海頓那樣對錢的敏感度,也許早就定居倫敦不至遭貧病之殤了(莫扎特八歲時在其歐洲巡演途中到過倫敦,逗留了15個月。這時亨德爾離世才五年。可惜莫扎特年幼,莫扎特的父親觀念保守,與倫敦就此別過)。
  海頓的第一次倫敦之旅耗時一年半,賺了個缽滿盆滿,還得了牛津大學名譽博士頭銜,可謂名利雙收,以至於他老驥伏櫪,於烈士暮年在1794年62歲之際,帶上一位助手兼僕人,踏上了他的第二次倫敦之旅。這一次又呆了一年半。獲利之豐從他在1795年5月2日指揮演出他的作品音樂會後的日記裡可見一斑:“大家和我都非常快樂。今晚我掙到了4000盾。只有在英國才會有這樣的事情。”
  回到維也納以後埃氏侯爵尼克勞斯二世鑑於海頓如日中天的國際聲望以及對埃氏家族的貢獻,又把他的退休年金從1400盾提高到了2300盾,1797年再次加到2700盾。值得一提的是,海頓第一次從倫敦回來後在維也納購置了帶花園的大別墅,第二次從倫敦回來後又對這幢大別墅幾度翻修,於1797年搬入一直住到逝世。在這裡誕生了海頓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一生創作的結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https://m.lnka.tw/detail.aspx?articleId=36277